(共17张PPT)
八年级下册 壶口瀑布
第一课时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梁衡
学 习 目 标
1.学会用分类的方法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构思之美。
3.细读第四段,品味语言,感受表达之美。
4.诵读结尾段,理解情感,体会意蕴之美。
一、了解背景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人。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二、积累字词
1.难度较大的字词:
凹下 推搡 驰骋 漩涡 寒噤 雾霭 出轧 汩汩 潺潺
如丝如缕 怒不可遏 挟而不服
2.写瀑布声形的短语
涛声如雷 雾气弥漫 浪沫横溢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排排黄浪 堆堆白雪 一川黄浪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旋 如丝如缕
3.写瀑布态势的词语
千军万马 震耳欲聋 深不可测
扑面而来 轰然而下 夺路而走
乘隙而进 折返迂回 钻石觅缝
4.写瀑布精神的词语
博大宽厚 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 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 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 勇往直前
三、探究构思之美
速读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美妙精致的构思。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抓住关键字
“第一次”和“第二次”
“雨季”和“枯水季节”
最后一段:黄河的精神
详略得当
铺垫
抒情议论 收束升华
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第二段: 略写一看,巧作铺垫
第三段:详写二看,角度独特
作者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
雨季: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枯水季节:是真的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的雄浑壮阔,有的陡峭奇绝,有的多姿多彩。
第四段:细致写景,由景生情
第五段:视点变化,侧面映衬
立足点:
河心
定 点 换 景
先写水后写石:
先俯视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特点是“奇”;
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特点是“雄”;
然后视线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特点是“险”;再由下至上,直抵青山。
接着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最后视线回到立足点写河底巨石,特点是“震撼人心”。
思 考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原因有四点:
1.壶口瀑布是水石共同造就的,以写水为主,但不应忽略石。
2.从观景的角度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收归脚下,转换自然。
3.壶口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对水的约束,自然转到“脚下的石”。
4.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为结尾写黄河的精神奠定了基础。
石约束了水,水激荡了石。
全文的题材:游记散文
第六段:议论抒情,篇末点题
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大致有三个类型:
1.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一看“可怕”,二看“震撼”。
2.由景物引发感想:从“水的形态”到“人生百态”。
3.理性的思考:用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从“未过壶口不成河”引申到“未经磨难不成材”。
相关链接: 游记的特点
三要素: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
小 结
今天我们梳理了《壶口瀑布》的行文脉络,感受到了作者构思之巧妙。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