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第1课时 消化道 消化腺 口腔内食物的消化
A基础知识
1.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2. 和 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
3.人体的消化道包含 、咽、食管、 、 、大肠和肛门。
4.人体的消化腺包含唾液腺、 、胰腺,以及分布于胃壁上的胃腺和肠壁上的肠腺。
5.物理性消化:在这一加工过程中,食物主要发生大小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6.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大分子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7.唾液是唾液腺分泌的无色微浊的黏稠液体,唾液中含有 ,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注意:口腔只能分解食物中的一部分淀粉。
B基础练习
【考点一】消化道
1.以下结构属于人体消化道的是( )
①口腔;②唾液腺;③咽、食管;④小肠;⑤肝;⑥阑尾。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⑤⑥ D.①③④
2.在消化道中,不具备消化功能的器官是( )
A.口腔 B.食道 C.胃 D.小肠
3.人体的消化道中,没有消化和吸收功能的( )
A.口腔和咽 B.咽和食道 C.食道和胃 D.胃和大肠
4.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是( )
A.分泌消化液的场所 B.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
C.咀嚼和搅拌食物的场所 D.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
【考点二】消化腺
5.下列不属于消化腺的是( )
A.肝脏 B.胰腺 C.甲状腺 D.肠腺
6.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
A.肝脏 B.唾液腺 C.胃腺 D.胰腺
【考点三】口腔内食物的
7.细细咀嚼馒头会感觉到甜味,是因为在口腔中馒头的主要成分被初步分解成了( )
A.白糖 B.葡萄糖 C.麦芽糖 D.蔗糖
8.如表中是某小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计的实验,滴加碘液并振荡试管,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是( )
试管 实验步骤
1号 馒头屑+2毫升唾液,搅拌,37℃水浴10分钟,滴加2滴碘液
2号 馒头屑+2毫升清水,搅拌,37℃水浴10分钟,滴加2滴碘液
A.1号、2号试管中都变蓝 B.1号、2号试管中都不变蓝
C.1号试管中变蓝,2号试管中不变蓝 D.1号试管中不变蓝,2号试管中变蓝
9.如图所示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的一组对照装置,其探究的问题是( )
A.唾液是否在馒头的消化中起作用 B.淀粉在口腔中是否变成了麦芽糖
C.牙齿是否在馒头的消化中起作用 D.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
C能力提升
10.某人吃西瓜时把西瓜种子也吞进了肚里,这粒种子将在其体内经历的旅程是( )
A.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咽→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C.口腔→咽→气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D.口腔→咽→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11.人体在发烧的时候,常常没有食欲,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所吃的食物不能被消化 B.胃肠蠕动减慢
C.体内食物残渣排出受阻 D.体温超过37℃,消化酶的活动受到影响
12.淀粉酶可以将人体不能直接吸收的淀粉转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如图是淀粉酶对淀粉作用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对该过程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是物理变化 B.是化学变化
C.酶起催化作用 D.酶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13.下列关于人体的消化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可以初步消化蛋白质
B.唾液腺、肝脏、胆囊、胰腺属于消化道外消化腺
C.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D.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肝脏组成
14.下列不属于物理性消化的是( )
A.牙齿切割、研磨食物
B.进入口腔中的米饭经过细细咀嚼后出现了甜味
C.经舌头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变得湿润
D.胃肠蠕动研磨和输送食物
15.如图为唾液淀粉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淀粉酶能消化分解淀粉 B.唾液淀粉酶在b温度时活性最强
C.温度a和c时的酶活性基本相同 D.温度由a到c过程中酶活性逐渐增强
16.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某同学设置了三组实验(如图所示),一起放到37℃温水中,一段时间后,请比较三组试管内剩余淀粉的含量(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17.为探究唾液淀粉酶对馒头的消化,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四支试管中加入等量馒头碎屑后,分别加入2ml唾液,2ml清水,2ml唾液,2ml唾液,1、2号试管置于37℃,3号、4号试管置于100℃和0℃的环境中,十分钟后分别滴加碘液,观察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号试管会变蓝,说明唾液对淀粉起到了消化作用
B.2号试管不变蓝,说明清水无法消化淀粉
C.3号试管变蓝,说明高温下无法消化淀粉
D.4号试管变蓝,因为低温使淀粉酶失去活性
18.如图所示为消化系统的组成。据图回答。
(1)人体消化系统包括 和消化腺两部分。
(2)请写出图中③和④代表的器官名称: 、 。
19.如图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其中的A、B、C、D表示四个实验步骤。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D步骤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1号试管 ;2号试管 。
(2)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 号试管的变化相似,即口腔中的 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3)B步骤中的“搅拌”相当于口腔中 的作用。
(4)如再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请完善下列需要更改的设计方案。
①将B步骤的两支试管滴加等量的 ;
②将C步骤中的一支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另一支试管放在 中。
20.实验探究。某中学生物社团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请结合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4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碎屑适量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充分搅拌
是否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B
加入碘液 2滴
(1)为了证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与1号试管形成 。这两支试管中,滴加碘液不变蓝的是 号试管,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已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成 。实验中,我们还可以选用 来替代馒头作为实验材料,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号和 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假如想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的影响”则可在B中填入 ,并选择 号试管作为对照组。实验现象应该是: 。
D拓展提高
21.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pH=a时,e点下移 B.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参考答案
A基础知识
2.消化道:消化腺 3.口腔:胃:小肠 4.肝脏 7.淀粉酶
B基础练习
1.D 2.B 3.B 4.B 5.C
6.A 7.C 8.D 9.C
C综合提升
10.A 【解析】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是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顺序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所以一位同学吃西瓜时,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它的旅行路线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1.D 【解析】食物的消化需要消化酶的参与,而消化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和高温都会抑制消化酶的活性:人体在发烧时,过高的体温抑制了消化酶的活性,使进入体内的食物不能及时得到消化,因此人体发烧时常常没有食欲。
12.A 【解析】唾液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这个消化过程属于化学消化。可见A错误。
13.A 【解析】A.在消化道中胃是最膨大的部分,可以初步消化蛋白质,A正确:B.唾液腺、肝脏和膜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胆囊不属于消化腺,B错误:CD.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主要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腹腺、肝脏等,CD错误。
14.B 【解析】AC.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食物被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这个过程属于物理性消化,AC不符合题意:B唾液淀粉酶能将食物中少量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这个消化过程属于化学消化,B符合题意D.胃肠端动研磨和输送食物,属于物理性消化,D不符合题意。
15.D 【解析】A.由唾液淀粉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可知,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消化分解作用。A正确:B.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由曲线可知唾液淀粉酶在b温度时活性最强。B正确:C.通过曲线比较可知,在温度a和c时的酶活性基本相同。C正确:D.温度由a到b的过程中酶活性逐渐增强·由b到c的过程中酶活性逐渐减弱。D错误。
16.B 【解析】该实验中①号试管中加人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硬不变蓝色,说明(D号试管内淀粉没有剩余:③号试管中的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没有被完全消化,说明号试管内还有淀粉剩余:②号试管内加人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消化,说明②号试管内淀粉最多。因此,一段时间后,三组试管内剩余淀粉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②>③>①。
17.C 【解析】A.1号试管和2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唾液,1号试管中的唾液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会变蓝说明唾液对淀粉起到了消化作用,A错误:B.2号试管加入的是2ml清水,清水不能将淀粉分解,所以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滴加碘液变蓝,说明清水无法消化淀粉,B错误:C实验中3号试管量然加入了唾液,但装置保温在100℃,高温都会使酶失去活性,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说明:唾液淀粉酶在高温下无法消化淀粉,C正确:D.4号试管置于0℃的环境,如果滴加碘液变蓝,表明低温降低了唾液淀粉酶的活性,D错误。
18.(1)消化道;(2)肝脏:胃 【解析】(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肝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腺体包括位于消化道内,包括胃腺和肠腺。(2)由图可知:3是肝脏,4是胃。
19.(1)变蓝:不变蓝:(2)2;唾液淀粉酶:(3)舌和牙齿:(4)唾液:0℃的冰水(或80℃左右的热水,温度要过高或过低) 【解析】(1)D表示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加两滴碘液。1号试管与2号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说明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唾液中含有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唾液淀粉酶,2号试管遇碘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1号试管遇碘变蓝,原因是淀粉遇碘变蓝色,说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便慢头在口腔中变甜,与2号试管的变化相似。(3)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进行充分的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作用。(4)若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①将B步骤的两支试管滴加等量的唾液:②将C步骤中的一支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另一支试管放在0℃的冰水或80℃左右的热水中。使1号试管和2号试管形成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低温或高温对睡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0.(1)2mL清水:对照实验:1:麦芽糖:浆糊:(2)1;3;(3)0℃或100℃,水浴保温10分钟;1;1号试管不变蓝,4号试管变蓝 【解析】(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唾液,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2mL清水,与1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实验结果是1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实验中,我们还可以选用浆糊来替代馒头作为实验材料,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牙齿的咀、舌的搅拌,因此应选用1号和3号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3)“如
果进一步探究温度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因此应选用1号和4号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则可在B中填人0C或100℃。实验现象应该是1号试管不变蓝,4号试管变蓝。
D拓展提高
21.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