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1 23:03:19

文档简介

山西2023~2024年度教育发展联盟
高二10月份调研测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至8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他认为“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
为善而道毋由也”。因此,他下令废除一人犯罪而连及家室的“收弩诸相坐律令”。汉文帝的
这一举措
A.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B.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
C.消除了社会潜在的隐患
D.表明法律权威地位弱化

2.西汉初期曾设“丞相史”一职,据《后汉书·百官志》载:“秦有监御史,监诸郡,汉兴省之,但遣
丞相史分刺诸州,无常官。”据此可知,“丞相史”

A,具有监察地方官的职能
B.专门为丞相及其官署服务

C.是武帝设置的中朝官员
D.是隶属于中央的军事长官
3.据《通典》记载,“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故荀勖由中书监升迁
为守尚书令时,有人向他祝贺,但他却情绪失落。这反映出当时
A.尚书令职权大于中书
B.中书监处于权力中心
C.中书监能够专断独裁
D.尚书令已经毫无职权
4.明代自仁宗、宣宗以后,宦官逐渐参与到诸如经筵日讲、章奏批答等事务中,和内阁一起瓜分
了部分议政权和决策权,正如监察御史陈孜所说,“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
同商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明代当时
A.宦官专权局面逐渐形成
B.内阁与司礼监主导决策权
C.司礼监与内阁平分政务
D.宦官成为权力制约的工具
【高二10月份调研测试·历史第1页(共6页)】
5.明朝自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
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
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南北卷制度
A.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B.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满足了政府对人才的需求
D.革除了八股取士的局限
6.宣统己酉年,清朝开始举行留学回国人员的洋科举,并出台《考试毕业游学生章程》,直至
1911年辛亥革命,朝廷共举行了七届留学生考试,其中108人被录取,获得了进士出身,还有
因留学人员所学专业获得了新的称号,比如“工科举人”“商科进士”等,民国风云人物山西王
阎锡山曾被授予“步兵科举人”。以上现象说明这一时期的清朝选官
A.采取有序方式推进
B.留学人才地位提高
C.带有近代化的色彩
D.侧重选拔留学人才
7.下表所示为1913年4月至12月北京政府众议院议员集体署名正式质问的提案(部分)。这
些提案
捉案人
捉案内容
蒋风梧等
针对(善后借款合同)提出质问:大借款的用途及财政善后计划书
针对“尊常孔圣”和“举行祭孔典礼”的通令提出质问:祭孔典礼之命令违背信教
罗永诏等
自由之保证书
A.体现了民主宪政的理念
B.彰显了革命的迫切性
C.反映了政治改良的愿望
D.反映了专制不得民心
8.1931年10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全国工农劳苦民众书,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将一定成为中国工农民主专政在全国范围内胜利和奠定的先声,创造中国新社会的序幕”。
这说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
A.人民军队创建的标志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C,战略性转移胜利的标志
D.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9.1940年8月,中共苏皖区党委实行三七分租(地主三成,农民七成),二五减租(由原租额减去
百分之二十五),由对半分租改为三五、六五分租(地主三五,农民六五)和分半减息政策。这
些举措
A.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目的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瓦解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0.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成为第一个开始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国家,然而《权利法案》指
出,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议会议员的选举应是自由的,向国王请愿是人民的权利,这里的
“人民”是指城乡有产阶级。《权利法案》创造了“一国两君”的体制,这反映了《权利法案》
A.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地位
B.使王权与议会权力趋向平衡
C.是以成文宪法方式公布于世
D.保守性和革命性的双重特征
【高二10月份调研测试·历史第2页(共6页)】山西2023~2024年度教育发展联盟高二10月份调研测试·历史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B2.A3.B4.D5.B6.C7.A8.D9.C10.D11.B12.C13.A14.A15.D16.D
17.(1)表现:美国建国者提出制衡原理,进一步完善了三权分立学说;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司法权
政治化趋势:英国实行议行调和,三权分立不严格;首相所代表的行政部门权力逐步扩大并通过议会掌控立
法权。(6分,每个国家答出一点2分,2点3分)
(2)目的:防止权力失去约束;保持实际政治生活中的自由、平等: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6分,答出一点
给2分,共6分)
(3)认识: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要勇于创新:各国的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各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是不同国情
的产物。(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背景:前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导致社会动乱:唐代地方道制的创新。(3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
(2)基本特征: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本质上是蒙汉二元混合的制度。(3分,答出一点
2分,两点3分)
历史意义: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
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明、清等朝代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5分,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共5分)
19.(1)变化:对地方的监察频率逐渐增多:监察范围逐渐扩大;监察官由丞相派出变为皇帝和丞相均有派出。
(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2点即可)
原因:豪强地主和地方官吏违法现象频发;:社会矛盾激化:地方势力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受到威胁。(4分,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2点即可)
(2)意义:促进了地方监察制度的发展: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统治:有利于改善地方社会秩序;等等。(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点即可)
20.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分)
阐述:战国以前,行政管理处于贵族领主制阶段,行政管理权不独立,和土地联系密切,导致行政管理受
到很大制约。战国时期,官吏任免、俸禄等制度的逐步实施,割断了土地占有与行政管理的联系,较大程度
上取消了“亲亲尊尊”的任官原则,使其进化为职业官僚,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僚政治体制。此后官僚
行政管理总体上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行政管
理的基本框架不仅对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得到继承,而且结合秦汉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建
立后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充实扩展,创立了三公九卿、内外朝制、都县制等。隋唐宋元阶段,中央行政
中枢和政务管理,完成了向三省或一省群体宰相辅政和六部辅政的过渡。科举制的产生和完善,改进了择
优取才的官吏选拔机制,扩大并充实了古代行政管理的社会基础。明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六部等中央施
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其地位明显提高。在元行省制的基础上,明清又以督抚、布、按等司作为中央督查
地方的机构,妥善地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之更有利于皇帝专制和中央集权。总之,中国古代中央行
政管理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10分)
【高二10月份调研测试·历史参考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