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共 7 页。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 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 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 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
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 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 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 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 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 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 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3 分)
A. 《装在套子里的人》 B. 《哈姆莱特》
C. 《雷雨》 D. 《我与地坛》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不同,二是兴亡盛衰无常。请结合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张铁匠贾平凹
牛站在崄畔,伸嘴去吃酸枣刺。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 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 花店里一直在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 吹出的像放屁,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儿子是个笨家伙。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钢钎、撬杠以及碾滚子梿枷轴,解板的长锯,锥子央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嘛!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在砧子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抡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叮叮咣咣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火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 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而西头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 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峪里别村的那些同学也都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么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
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到第四年,一件都没卖出去,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说游客要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久,儿子又订新货了,说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木头长廊,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
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给爹介绍这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自己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发明了火药还不是做鞭炮吗?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一脚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吱吱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 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 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 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也已经 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选自贾平凹《秦岭记》,有删改)
文本二:
虽然贾平凹说,“农村的这场变革,严格地说,还正在进行,一切还未有定规,而未有定规的形势下硬定规出人物,那只能导致产生新的框式,落入新的俗套。”但是,在这些作品中还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这一种模式就是社会的变革尤其是经济生活 的变革与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伦理价值观的冲突。
(节选自汪政《论贾平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小说开头写石坡村牛和狗的生存状态,后文则写村子里牛和狗都没有了,可以看出石坡村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小说中对于新打造铁具的具体罗列,既表现出张铁匠的高超技艺,又表现出作者对于农村生产工具及劳作方式的了解。
“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这一情节表现出张铁匠对手艺的自信,同时期待获得他人的称赞。
文中张铁匠的儿子从小就是个笨家伙,因此张铁匠经常骂儿子,表现出张铁匠对儿子的不满,气恼他不能子承父业。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小说语言特点表现为表述口语化,运用了鲜活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为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秦岭风貌。
小说运用细节塑造人物,通过描写张铁匠生气、哭泣等动作,将匠人晚年手艺欠佳的凄凉辛酸刻画得淋漓尽致。
“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而蚊子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灵动逼真。
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描绘了石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充 满朴拙的人间烟火气。
文本二提到“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两组人物”的形象。(4分)
文中多次提到铁匠铺的敲打声和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公孙丑曰:)“ 敢.问夫子恶乎长 ”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
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 “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间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余,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 。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拜住袖 A 其疏入 B 谏 C 其略 D 曰 E 世祖临御 F 三十余年 G 每值 H 元夕
A. BEF B. CEG C. BDG D. CDF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一样,都是古汉语中的谦辞。
方,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不相同。
朔望,指朔日和望日,分别指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有时也指每逢朔望举行的朝谒之礼。
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类似体例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等。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年纪还小的时候,从早上到晚上不停地读书,父母曾经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
英宗想在宫内张灯结彩堆成鳌山,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英宗最终听取 了他的意见。
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还保证了粟米的供给。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古人的“名”与“字”往往可以互训,吴师道在《张文忠公云庄家集序》中说:“故滨国文张公,名养浩,字希孟,庶几学孟子者。”请结合材料概括吴师道这样说的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 15~16 题。
泰 山 吟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①,寂寞幽以玄②。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③。器象尔何物 遂令我屡迁④。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⑤。
【注】①间:分隔。虚宇:指天地万物。虚,天空。宇,空间的总称。②寂寞:清静,无声。玄:奥妙,玄妙。③云构:高山上的岩洞。发:出自。④器象:物象。屡迁:指思想波动不定。查《晋书》本传,道韫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乱臣孙思之手,此后失亲流离。⑤逝:通“誓”。宅斯宇:以斯字为宅,指隐居泰山。天年:指人的自然年寿。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注重动词的使用,如诗歌第二句中的“冲”字就极富神韵,既传神又有动感。 B.诗人描写山中景观,表达了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仰望高山之际也触发了身世之感。 C.诗人描写泰山神秘岩洞,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对其浮想联翩。
D.诗歌前六句描写了泰山的迷人之景,为后四句抒写诗人的悲苦之情作了铺垫。
有人说“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这首《泰山 吟》,却充满阳刚之气”。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 论 语 〉 十 二 章 》 中 表 现 文 采 和 质 朴 兼 备 才 有 人 格 魅 力 的 两 句 是
“ , ”。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
(3)《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可以是至情至性的,也可以是至善至美的,更可以是至理至明的。请写出你学习过的包含“水”这一意象的诗句:“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最近一段时间,淄博烧烤爆红网络。“小串+小饼+大葱”三位一体的“灵魂吃法”,令众多网友 ① ,也将淄博持续推上热搜。
烧烤到处有,淄博为什么这么火?有人说,“一桌一炉一卷饼”是灵魂;有人说,“沉浸式”的吃法太上头;有人说,小炉子代表温度、小饼代表包容、大葱代表豪爽……“唯有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很多城市还在为解决占道经营不懈“努力”的时候,淄博人却上下一心,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为民情怀。
淄博烧烤“火”的根深在人民,淄博人民深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为 ② 砸了招牌,所有食材讲究的就是真实;淄博烧烤“火”的茎繁在部门协作,如果说这个城市是星河,
那每个部门齐心协力就是那点点星光;淄博烧烤“火”的叶茂在政府管理有方,淄博政府按 照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 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的规划有序开展文 旅管理工作,以规范、温暖的烟火气报答那些 ③ 来淄博赶“烤”的旅人。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腊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因为是隆冬,小小腊梅就枝头芬芳馥郁的春意、萌动的香气 悄悄拉开了春天。和许多在春天开花的木本植物一样,腊梅也是先开花后长叶。开花初期, 枝头还有少量黄叶留存;待到盛花期, ① ,只剩金灿灿的满树繁花。弥漫在空气里的花香,隔着老远都可以闻到。
当然,腊梅令人陶醉的香气本意并不是为了吸引人类, ② 。但是在冬季, 因为气温极低和昆虫活动的减少,大多数的花通常不会选择此时绽放;腊梅却选择了在最冷季节开花,开花后,腊梅花被片基部的蜜腺会分泌花蜜。飘散在空气中的花蜜气味,对于寒冬食物匮乏型的昆虫来说,极具诱惑力。 ③ ,而这些昆虫也帮助了腊梅传宗接代。
虽然说腊梅的芳香并不是为了人类而散发,但人类却被腊梅的芬芳深深吸引,中国“赏梅”的传统足以为证。我们在赏腊梅时,偶尔会发现枝头上零星生长的腊梅果实,形如小坛子模样,那.是上一年还未完全干枯脱落的果托。
下列句子中的“那”和文中加点处的“那”,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既然他不来,那我就不再等了。
那时候的广州,不叫广州,叫番禺。
才刚抹眼泪,又装没事人,那熟练那专业,真让人佩服。 D.回南天结束,抽湿机已经派不上用场了,还买那干啥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四、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生活在他人的眼光里,眼光有肯定、鼓励,也有否定、嘲笑。面对他人的眼光,有 人选择改变自己,然而也有人选择坚持自己。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高二语文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10 题,共 30 分)
1 2 3 6 7 10 11 12 15 20
C D B D B B D B D D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1. C( A.“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惟《红楼梦》之悲
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可见,
原文是“不是如此”,而非“不只如此”。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错。张冠李戴,“有意义
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
是作者的观点,而非鲁迅的观点。
D.“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
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可知,是表面上说“伤时骂世”,“有意规避”的说法错误。)
2. D(“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过于绝对。根据原文“《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
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
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
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可
知,作者认为新生事物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的缘故。而且只要有适当的气候,
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说法曲解文意,且过于绝对。)
3. B(根据材料一“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
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
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
同”分析可知,《红楼梦》的悲剧不是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
同、人生见地之不同而造就的悲剧。ACD 中《装在套子里的人》《雷雨》《我与地坛》中的悲
剧均源于社会以及个人之思想、性格、人生见地之不同,都未涉及善恶之攻伐。《哈姆莱特》
讲的是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
特王子因此替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这涉及到了善恶之征伐。 故选 B。)
4. ①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亦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针
对其中一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②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逐层论证。先引用鲁迅的名言,阐释对“悲剧”的认识,
然后明确构成悲剧的要素,接着紧扣“不幸”和“死亡”举例论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5. 示例一:①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
见地不同。贾府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
1
{#{QQABKLQYaEAggiggAAgBAAAAAAAhhCCUQwwVUCgCCkAIQKkQBkCACCAoCGoRGExEAAMEssAAIAwgQBFNABAA=}}#}}
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
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的爱情
悲剧。
示例二:①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追求自由
本真,厌恶仕途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理性现实,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
支持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
②宝、钗婚姻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
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钗的婚姻
悲剧。
(二)现代文阅读Ⅱ
6.D(“文中张铁匠的儿子从小就是个笨家伙,因此张铁匠经常骂儿子”错误。由原文“爷
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
焉。……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
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可知,应是张铁匠的儿子向往外
面的世界,不能安心打铁,才使得张铁匠生气。)
7.B(“将匠人晚年手艺欠佳的凄凉辛酸刻画得淋漓尽致”错误。张铁匠生气、流泪不是因
为手艺欠佳,而是因为气愤、痛心于自己空有一收纳好技艺,却大材小用。)
8.①张铁匠:传统保守而又执着,不愿舍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向往乡村的生活方式。
②张铁匠的儿子:善于接受新的经营方式,能够洞察经济生活变革的动态,顺应时代潮流。
9.①营造氛围:形象地写出了石坡村的环境特点。②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故事在软硬相间
的声音中展开。③丰富人物形象:打铁的声音渐停,而弹棉花的声音依旧,写出了张铁匠的
焦虑、怨恨。④深化主题:结尾处写弹棉花店的声音越来越细小,和铁匠铺的没落一致,引
发人们对城乡发展中传统产业面临转型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答出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B(句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
宵佳节。“袖其疏”是“入谏”的状语,而“袖其疏入谏”的主语为“拜住”,中间都不应断
开,应在 C处断开;“曰”后面引出奏疏的内容,后面应该断开,即在 E 处断开;“三十余年”
是“临御”的补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年”后断开 ,即 G 处断开。)
11.D(A.正确。均为“谦辞”;句意: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怎敢拿这件事来劳烦您?
B.“正/纵横”;句意:张养浩十岁时就酷爱读书。/一个纵横六七十里。
D.“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错误。文中的“疏”指臣子向帝王进呈的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
的奏章。)
12.B(“直接给皇帝上疏”错误,原文是“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据此可
知,不是直接给皇帝上疏。)
13. (1)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
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采分点:“向使”,倘若;“却”,拒绝;“内”,接纳;
“是”,这。)
(2)(张养浩)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来换取银两,于是
那些官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采分点:“粜”,卖粮食;“诣”,到;“易”,换取;“弊不敢行”,
宾语前置,不敢营私舞弊。)
14. ①“养浩”来源于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希孟”是仰慕孟子的意思。②吴师道
认为,孟子坚守道义,主张仁政。③张养浩任堂邑县尹时,惩恶扬善,用德义教化民众;④
2
{#{QQABLKQYaEAgggigAAgBAAAAAAAhhCCUQwwVUCgCCkAIQKkQBkCACCAoCGoRGExEAAMEssAAIAwgQBFNABAA=}}#}}
参议中书省事时,刚正不阿,犯颜直谏;⑤任陕西行台中丞时,勤政爱民,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答出①②加其他三点的任意一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
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
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
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材料二: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
那人把钱币遗失在路上,那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张养浩十岁时就酷爱
读书,一天到晚不停,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制止了他这样做,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
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悄悄读书。
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首先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
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
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
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做过强盗的人都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
“不要辜负了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暴虐残忍,危害百姓,
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
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后,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
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
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
的宫廷,更应当慎重考虑。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我认为玩乐事小,
然而关系重大;值得高兴的少,忧患却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
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
样说。”于是取消了这个计划,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来表
彰他的正直。逢父亲丧事,守孝期未满,(朝廷)又用吏部尚书的职位征召,(张养浩)坚决
推辞不任职。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派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
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去上任,碰到饥饿
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钱,百姓拿着钞票出
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
换十缗只给五缗,甚至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
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全部在它的背面盖
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张养浩)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
们,到府库验明数目来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官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到关中做官四个月,从
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于是卧病不起,去世
的时候才六十岁。关中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D(“为后四句抒写诗人的悲苦之情作了铺垫”错。“器象”两句是对造物者的质问,“老
3
{#{QQABLKQYaEAgggigAAgBAAAAAAAhhCCUQwwVUCgCCkAIQKkQBkCACCAoCGoRGExEAAMEssAAIAwgQBFNABAA=}}#}}
将”两句表达了诗人想在泰山长久的生活,因此后四句没有写泰山的悲苦之情。)
16.①前两句,诗人不写风花雪月,而是从大处着眼,吟咏泰山的巍峨高大,勾画泰山直刺
云霄,高耸陡峭的山势。②三至六句,虽然着眼于泰山局部描写,但并不宛转细腻,诗人挥
动大笔气度非凡地描写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空静穆幽远、山石仪态万方。③后四句,诗
人联想到个人身世,向造物者发出质问,但并没有悲痛哀婉的泣诉,表达的是置身山川大宇,
乐享天年,将有限生命融入无限美景的胸怀,体现出诗人不屈的阳刚之气。(每点 2 分,意
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桃花潭水
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18. 示例:①欲罢不能/垂涎三尺/赞不绝口/心向往之 ②蝇头小利/蝇头微利/毫末之利
③千里遥遥/不远千里/不远万里/兴致勃勃
19. 示例一: 淄博政府按照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
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
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
示例二:淄博政府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
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
他们按照以上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 (4个句子每句 1分)
20.D(A.表示顺着上文或上句话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B.指代较远的时间、处所;C.指
代前文所说的情况;D.指代前文所说的物体。故选 D。)
21.①秋叶几乎全部凋落
②而是为了吸引传粉的昆虫
③腊梅为昆虫提供花蜜
第一处,前文说“开花初期,枝头还有少量黄叶留存”,后文又说“只剩金灿灿的满树繁花”,
说明此时叶子几乎落光了,故此处可填“秋叶几乎全部凋落”。
第二处,前文说“腊梅令人陶醉的香气本意并不是为了吸引人类”,说明此处应填“而是为
了……”,结合后文的“昆虫活动的减少”“飘散在空气中的花蜜气味,对于寒冬食物匮乏型
的昆虫来说,极具诱惑力”,说明腊梅散发香气是为了吸引传粉的昆虫,故此处可填“而是
为了吸引传粉的昆虫”。
第三处,结合后文的“而这些昆虫也帮助了腊梅传宗接代”,此处说的是“昆虫”和“腊梅”
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前文的“飘散在空气中的花蜜气味,对于寒冬食物匮乏型的昆虫来说,
极具诱惑力”可知,腊梅为昆虫提供了花蜜,故此处可填“腊梅为昆虫提供花蜜”(每句 2
分)。
22.虽然是隆冬,小小腊梅就用枝头的萌动春意、芬芳馥郁的香气悄悄拉开了春天的序幕。
第一处,关联词不当,“因为”和“就”不构成因果关系,应将“因为”改为“虽”或“虽
然”。
第二处,缺少介词,“就”后应补介词“用”。
第三处,语序不当,“芬芳馥郁”和“萌动”互换位置。
第四处,成分残缺,应在“春天”后加“的序幕”(每改对一处得 1 分)。
4
{#{QQABLKQYaEAgggigAAgBAAAAAAAhhCCUQwwVUCgCCkAIQKkQBkCACCAoCGoRGExEAAMEssAAIAwgQBFNABAA=}}#}}
四、作文
23.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人生认识、价值观的辨析类题目,它关
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思考。材料中两句话,关键词有两个部分:“别人的眼光关注”和“掌
控自己的人生”。“别人的眼光关注”有鼓励肯定,也有质疑否定,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这样
的眼光关注,这是客观现实。别人的鼓励肯定自然能促进人成长,但某些时候也是捧杀,使
人陷入盲目自大;别人的质疑否定固然难以让人接受,但很多时候却能让人有更清醒的认识,
反而对人生有更多的促进。对于此二者需要做细细思考。但是,掌控人生的还是我们自己。
材料中“然而”一词流露出观点倾向,就是坚持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不受他人影响。
但是,我们必须关注到的是:这个认识的得出,是需要在对他人眼光的辨析思考中逐步推出,
而不是直接截取最后半句,大谈空谈做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因为这两者的思维层次和思
维含量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参考立意:
1.鼓励与质疑共筑完整的人生。
2.理性思考,活出真我。
3.以他人眼光完善自我。
4.在他人的眼光中自我前行。
5.要不惧审视,做人生的掌控者。
6.审度眼光,掌控人生。
评分标准:
题意 评 分 等 文章特征
级
A.立意准确、集中、鲜明:能扣紧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
一 类 文 角度,立意鲜 明,主旨集中、明确 。B.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
54~60 分 晰 。C.能严格执行题干写作 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 。D.文体特
征鲜明。
A.立意准确、集中:能结合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
符合 二 类 文 度,立意明确。 B.内容具体,结构完整,思路基本清楚 。C 能执
48~53 分
题意 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 。D.符合文体的特征要求。
A.立意基本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
三 类 文 确立主旨,符 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 。B.内容具体,结构大致完
42~47 分 整,思路基本清楚 。C.基本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
要求 。D.基本符合文体的特征要求。
A.立意不够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
基本
确立主旨,局 部观点游离材料的主要思想内涵 。B.内容大致具
符合 四 类 文 体,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残缺、思路混乱 。C. 未能执行题干
36~41 分
题意 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 。D. 不符合文体 的特征要求。
偏离 五类文 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不符合文体要求,仅
题意 35 分及以 选取材料、要求 或背景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
下 错误。
5
{#{QQABKLQYaEAgggigAAgBAAAAAAAhhCCUQwwVUCgCCkAIQKkQBkCACCAoCGoRGExEAAMEssAAIAwgQBFNABAA=}}#}}
补充说明:
(一)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 2分;每 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二)字数等扣分
1.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 50 个字扣 1分)
2.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分或 2 分,不评 0分。
5.只写标题的,给 2 分,不评 0 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
容,可以打 0 分。
6.完全空白的,评 0分。
6
{#{QQABKLQYaEAggiggAAgBAAAAAAAhhCCUQwwVUCgCCkAIQKkQBkCACCAoCGoRGExEAAMEssAAIAwgQBF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