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2:4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中国人喜欢种菜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情境设置:
本单元是“整本书阅同读”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群。课程标准关于该任务群的表述是:“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太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角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篇语】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素养目标】
1、学会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2、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3、传承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精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为什么读《乡土中国》
读懂过去
观照现在
探索未来
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获得美学与艺术的熏陶;
获得语言的营养,得到表达的锤炼。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导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配套课件 优秀课件 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导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配套课件 优秀课件 免费下载
【读前答疑】
这是一本什么书?
这是一本领域的学术著作,中国社会学奠基之作。
这是根据费孝通先生在1946年大学授课时的内容整理而成的14篇文章。
这本书回答的是“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这本书提出了传统中国“乡土本色”这一观点,分别从社会文化、结构、秩序及社会变迁等方面作了论述分析。
这本书告诉我们,传统中国因其小农经济的特点而具有了植根土地、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熟悉信任、而村落之间又孤立隔膜的特点,此谓“乡土本色”。
【读前答疑】
【读前答疑】
这是一本什么书?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中国人为什么追求落叶归根?
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为什么儒家崇尚修身克己为本?
为什么旧中国的家庭里父权至上?
为什么旧式婚姻追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并不追求爱情?
为什么婆媳矛盾在中国那么突出?
自私、冷漠,这些国民劣根性真得只是道德的缺失吗?
为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
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听话驯顺的孩子?
为什么传统中国重农轻商、现代中国却相反?
……
寻 根
【读前答疑】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寻 根
【读前答疑】
应该读到何种程度?
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别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卡尔维诺)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马克·吐温)
【读前答疑】
经典阅读无极限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名著,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礼法、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助读博览】
一、名著扫描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二、知人论世
费孝通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在富民”。毕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193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创作背景】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他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当时的他不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们传递已有的知识,还大胆尝试与学生们进行探讨,探讨崭新的理念,教学相长。他认为这本书不过“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
【阅读规划】
  
时间规划 阅读计划 任务或作业
开课前2周 泛读整本书 结合目录,提炼关键词句
细读第一至三篇 任务一:理解主旨,梳理文脉;
任务二:理解概念,说出概念之间的关系
细读第四至八篇
细读第九至十一篇
细读第十二至十四篇
【注】细读时间安排,根据老师的安排自行填写。
第一,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第二,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第三,细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第四,研读,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
第五,重读,随着阅读的次数、年龄增长和阅历不同,会有不同的感悟。
【阅读方法】
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引导我们抓住核心概念“差序格局”,并由此勾连其他概念,从整体上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
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引导我们在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全书的框架和思路,从而把握这部学术著作所建构的知识体系。前两个学习任务重点引导我们阅读、分析、理解学术著作。
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则侧重引导我们将对学术著作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学术著作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4.“拓展阅读,知人论世”,引导我们从《乡土中国》的阅读拓展到费孝通其他著作的阅读,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作者的学术思想和成就。
【学习任务】
【阅读活动】
任务一 巧借主旨理框架
《乡土中国》目录及内容架构
1.乡土本色
2.文字下乡
3.再论文字下乡
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
7.男女有别
总论乡土社会的特点
从空间阻隔角度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讨论中国乡土差序格局特点
从时间阻隔角度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讨论差序格局下的道德特点
讨论乡土社会家族的特点
讨论乡土社会感情定向问题
【阅读活动】
任务二 巧借主旨理框架
《乡土中国》目录及内容架构
8.礼治秩序
9.无讼
10.无为政治
11.长老统治
12.血缘和地缘
13.名实的分离
14.欲望到需要
讨论乡土社会的秩序模式
讲述乡土社会以教化解决争端的习俗
讨论了从社会继替过程中发生的长老权力。
阐述乡土社会的权力本质是无为的
讨论了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的性质和关系
讨论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阐述“社会变迁”背后的由科学技术带来一种新的时势权力
——知识权力。
【阅读活动】
任务二 巧借主旨理框架
《乡土中国》目录及内容架构
1.乡土本色
2.文字下乡
3.再论文字下乡
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
7.男女有别
8.礼治秩序
9.无讼
10.无为政治
11.长老统治
12.血缘和地缘
13.名实的分离
14.欲望到需要
总 论
文化综述
乡土社会中文字的使用
道德特点
社会结构
家族制度
中国的传统情感
社会规范
权力结构
社会发展
社会变迁
如何产生
宗法制度
【阅读活动】
任务二 巧借主旨理框架
活动指导: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分析关键词句的语义关系,梳理文章的整体框架,并由此提炼出主题。
【阅读活动】
 任务三:试列出各篇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篇主旨。
序号 篇名 主旨
一 乡土本色 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二 文字下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四 差序 格局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
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的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任务三:试列出各篇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篇主旨。
【阅读活动】
序号 篇名 主旨
五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最大特点——“私”
六 家族 乡土社会中家族单系(只包括父系这方面)的结构原则及其区别于西方社会家庭的功能
七 男女有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礼治秩序 “礼”是传统的维系,乡土社会是区别于法治社会的礼治社会
乡土社会中保持“男女有别”
这一原则的重要原因和意义
序号 篇名 主旨
九 无讼 推行下乡的新的法律制度对礼治的乡土社会产生了副作用
十 无为政治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长老统治 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之外,着重介绍了教化权力(长老权力)
解释了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从历史的
经验中找出了“无为”的价值
序号 篇名 主旨
十二 血缘和 地缘 血缘社会(传统乡土社会)与地缘社会(现代商业化社会)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十三 名实的 分离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乡土社会中的变动方式,
承接第十、十一章,引出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十四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靠欲望生活着,然而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而言,自觉的生存条件则是理性的“需要”
任务四:理清14篇文章之间的关系
【阅读活动】
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
礼治秩序
再论文字下乡
文字下乡
乡土本色
家族
私人道德
男女有别
血缘与地缘
长老统治
无为政治
无讼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求
(社会结构)
(社会关系)
(因)
(果)
《乡土中国》全文结构
作者以乡土社会本色与文字下乡为引入,逐步介绍了乡土社会的特点:社会的稳定性和传统性格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序格局,形成了推崇传统道德的礼治秩序,衍生出了以教化为手段的长老统治,达到了欲望与生存条件印合的状态,而这些又反过来巩固并维护了乡土社会的稳定。
《乡土中国》总结
  请以“今日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角度任选一个,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此基础上,请运用多种形式,如制作手抄报、举行演讲、开展辩论、设计网页等,与同学交流。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