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质量检测联合调考
生物学参考答案
1,B【解析】脑脊液属于内环境,内环境的pH不会有明显变化,A项错误。脑脊液循环通路受
阻会导致颅内压力升高,C项错误。脑脊液的渗透压与蛋白质、离子等均有关,D项错误。
2.A【解析】K+、CI不是调节内环境的酸碱度的主要物质,A项符合题意。
3.B【解析】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有利于完成排尿,B项符合题意。
4.D【解析】电针刺激时,刺激的是皮肤等部位的感受器,所以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是单向的,A项错误。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的其中一对,属于外周神经系统,B项错误。人
在穴位被电针刺激时感到疼痛,但肢体并不会缩回,主要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的调控作用,
这属于条件反射,C项错误。
5.D【解析】情绪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D项符合题意。
6.C【解析】痛觉的产生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项错误;a、c都属于传入神经,B
项错误;兴奋能从大脑皮层传递到脊髓,D项错误。
7.D【解析】Rhb蛋白失去活性会使大量乳酸进入神经元,会产生较多的自由基,可能会导致
神经元结构损伤,不利于保护神经元,D项错误。
8.C【解析】增加突触间隙中NE的浓度可以缓解抑郁症状,推测NE可能是一种兴奋性神经
递质,A项正确。药物X抑制NE的重摄取,所以其作用于突触前膜,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
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C项错误。
9.D【解析】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D项错误。
10.A【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由轴突到胞体或树突,所以兴奋传递顺序是①→
②→③→②,B项错误。M处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的,C项错
误。刺激X处,M处不会发生电位变化,D项错误。
11,B【解析】图1中A测得的电位是外正内负(静息电位),B测得的电位是外负内正(动作电
位),A、C项正确。神经纤维的状态由B(动作电位)变为A(静息电位)的过程中,细胞膜对
K+的通透性增大,B项错误。适当降低细胞外Na+浓度,在相同条件刺激下,Na内流量减
少,导致动作电位的峰值下降,即图2中F点会下移,D项正确。
12.D【解析】注射鹅膏蕈氨酸溶液的目的是构建实验模型大鼠,A项不符合题意;Ach的含量
不变,但由于部分受体被鹅膏草氨酸结合,Ach发挥作用的效果降低,D项符合题意。
13.A【解析】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A项错误。
14.A【解析】胰液要经过导管分泌到消化腔,激素分泌到细胞外不经过导管,A项错误。
15.C【解析】肾上腺素通过调节来促进血糖的生成。二次注射后,②号家兔补充的是葡萄糖,
低血糖症能最快缓解,C项错误。
16.ABD【解析】实验③破坏了右后肢的神经,可能破坏了右腿屈腿反射的传出神经,C项
错误。
【高二生物学·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4-72B2·山东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联合调考
生物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3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脑脊液是存在于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压力,对维持颅内压力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脑细胞释放的 CO 能使脑脊液pH 明显降低
B.脑脊液可以为大脑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
C. 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力降低
D. 脑脊液的渗透压与蛋白质有关,与离子无关
2.当机体糖类利用受阻或长时间不能进食时,机体会氧化分解脂肪补充能量。脂肪分解会生成 酮体,其酸性较强。当人体内的酮体浓度超过一定限度后,就会在血液中堆积,导致人体患酮 血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中使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物质主要是K+、Cl-
B.与等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氧化分解会消耗更多的氧气
C.酮血症患者的内环境稳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D. 酮血症患者恢复糖类供能,血浆的酮体浓度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3.排尿活动是一种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 奋,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膀胱壁收缩,储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
B.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有利于完成排尿
C. 成年人会有意识地憋尿,这是一种条件反射
D. 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对内脏活动进行分级调节
4.针灸的现代化模式—— 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的“足三里”穴位,可在细菌多糖引起的炎症反应中 发挥抗炎作用。适当电针刺激“足三里”时,会激活一组 PROKR2 感觉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四 肢节段),能够显著激活迷走神经(脑神经中的其中一对),并通过相关调节作用激活免疫细 胞,进而发挥抗炎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小鼠皮肤进行电针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 迷走神经是脑发出调节内脏活动信号的神经,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C.人在穴位被电针刺激时感到疼痛,但肢体并不会缩回,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D. 兴奋在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时,会发生信号转换
5.人的大脑皮层有14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了许多神经中枢,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听、说、读、写
B.若某人言语区的V 区发生障碍,则该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C.学习和记忆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共同参与的
D.情绪是人对环境作出的反应,与大脑的功能无关
6.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的形成存在共用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牵涉痛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a 属于传入神经,c属于传出神经
C.牵涉痛的产生可能是共用了神经元 b D. 兴奋只能从脊髓到大脑皮层单向传递
7.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 一方面在 Rheb 蛋白的作用下,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供能;另一方面,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乳酸经 MTC (乳酸转运载体)运输进入神经元内的线粒体进行分解,两种细胞的相关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胶质细胞可为神经元提供营养物质 B.乳酸可以作为神经元的能源物质
C.增强 MTC 活性可能导致神经元结构损伤 D.Rheb 蛋白失去活性会有利于保护神经元
8.去甲肾上腺素(NE) 是一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重摄取或被酶降解。临床上 可用药物X 抑制 NE 的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的 NE 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E可能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
B.药物X作用于突触前膜使突触间隙中 NE 浓度增加
C.NE能被突触前膜重摄取,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双向传递
D. 降低分解NE 的酶的活性可能会达到缓解抑郁症状的目的
9.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图乙是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甲中①表示感受器,神经中枢位于④中
B. 兴奋在③处的传导速度比在⑥处的传递速度快
C. 图乙中b 是兴奋部位,a、c 是未兴奋部位
D.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10.人神经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环状通路,信息在环路中循环传递会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 处表示突触结构,图中共有3个突触
B. 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可能是①→③→②→①
C.M 处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时,膜外的 Na 浓度低于膜内的
D.若刺激X 处,则M、N、Y 处均会发生电位变化
11.图1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表示测得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 1 中A、B分别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前、后的电位情况
B. 神经纤维的状态由 B 变为A 的过程中,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C. 图 1 中A、B测得的电位大小可能分别对应图2中D、F点
D.适当降低细胞外 Na+浓度,在相同条件刺激下图2中F 点会下移
12.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 能与毒蕈碱型受体结合。阿尔茨海默病与神经元凋亡增多 有关,细胞凋亡引起释放的 Ach 减少。某实验小组为验证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对大鼠进行处理后,再对其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记忆巩固能力的测验,实验处理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注:鹅膏蕈氨酸与Ach竞争性地与毒蕈碱型受体结合。
A. 注射鹅膏蕈氨酸溶液的目的是构建实验模型大鼠
B. 乙组大鼠大脑中 Ach 发挥作用的效果降低
C. 乙组大鼠学习能力和记忆巩固能力均下降
D. 可通过比较两组大鼠大脑中 Ach 含量来验证
13.体育锻炼与健身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日常。下列有关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的相应调节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机体消耗葡萄糖增多,促进肝糖原、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B. 大量出汗后,机体能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进行调节
C. 呼吸中枢兴奋性提高,呼吸加快,利于排出CO
D. 运动时骨骼肌为主要产热器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利于散热
14.胰液的分泌受迷走神经和促胰液素的双重调节。在享受美食时,食物的香味会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食物到达小肠时也会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胰腺分泌的胰液和激素均要通过导管分泌到细胞外
B. 胰腺细胞上有神经递质受体,也有促胰液素受体
C. 促胰液素是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其开启了人们对体液调节的研究
D. 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浆中不会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15.某研究小组为探究相关激素对血糖调节的影响,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已知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 下丘脑可通过交感神经促进胰岛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B. 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C.二次注射后,与②号家兔相比,③号低血糖症状提前缓解
D. 二次注射后,与⑤号家兔相比,④号肝糖原分解加快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 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某研究小组用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以下三组实验:①分别将左右后肢趾浸入 盛有浓度为1%的硫酸的玻璃皿内,结果两只腿均产生屈腿反射;②在左肢趾关节上做个环 形皮肤切口,将切口以下的皮肤全部剥除,用浓度为1%的硫酸浸泡左肢趾尖,结果没有出现屈腿反射;③剪断右后肢的神经重复实验①,结果只有左腿产生屈腿反射。下列分析正确 的是
A. 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 实验②缺少感受器不能产生反射活动
C. 实验③一定是破坏了右后肢的传入神经 D. 实验说明反射活动需要完整反射弧参与
17.科研人员对哺乳动物有关苦味和甜味感知的调控进行了研究。科研人员给小鼠吸食不同口味的液体,并记录小鼠一定时间内的舔舐次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味觉的产生需要借助功能正常、结构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B.单独喂食甜味剂或苦味剂时,味觉分子会刺激味觉感受器产生兴奋
C. 比较三组小鼠的舔舐次数,Ⅱ组显著低于I组,与Ⅲ组相近
D. 据结果推测,甜觉产生后,对苦觉的产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8.别嘌呤醇能抑制尿酸生成,可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为研究毛蕊花糖苷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及影响机理,利用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进行给药实验,结果如下表。已知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有两种转运蛋白,其中 URAT1 将原尿中的尿酸盐转运进细胞,再由 GLUT9 运出进入周围的毛细血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设置模型组和别嘌呤醇组两个对照组的目的相同
B.在一定范围内,毛蕊花糖苷降低血尿酸水平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C. 与模型组相比,毛蕊花糖苷能提高 URAT1 和 GLUT9 的表达水平
D. 毛蕊花糖苷降低血尿酸水平的作用机理与别嘌呤醇完全不同
19. 肾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经肾随尿排出的Na+的量几乎等于其摄入量。下列关于尿液生成及排尿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B. 大量出汗后及时饮用适量淡盐水,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
C. 大脑皮层相应部位受损伤的病人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D. 大量出汗后,醛固酮的分泌增加,Na+的重吸收增强
20.NO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NO作为脑内的气体分子神经递质,与一般的神经递质不同,NO并不储存于囊泡中,而是作为逆行信使参与突触间信号的传递,属于一种非典型的神经递质,其作用机理如图:谷氨酸(Glu) 与突触后膜上的 AMPA 受体和 NMDA 受体结合,NMDA 通道打开,Na+和 Ca +内流,同时 K+外流 ,NO在突触前膜内引起 Glu 释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O 作为脑内的神经递质,其跨膜运输方式不是胞吐
B.NO 由突触后神经元释放,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
C. 突触间隙中Ca +浓度升高不利于兴奋的产生
D.NO 可使兴奋时间延长和兴奋作用增强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55分。
21. (9分)下图是机体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a~d 表示人体的四个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消化系统的是 (填字母),d 表示 系统。
(2)在肝脏中,毛细血管动脉端的O2浓度 (填“低于”、"等于”或“高于")组织液处的,组织细胞内液的 CO2浓度 (填“低于”、“等于”或“高于”)组织液处的,气体分子通过 的跨膜方式进出细胞,这种浓度差有利于该过程的进行。
(3)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内环境的作用是
(答出1点即可)。机体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
调节网络来维持。
22. (13分)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递质,能参与大脑的情绪及感觉核兴奋等信息传递。毒品可卡因能延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长期吸食可卡因会引发多巴胺受体减少。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在神经细胞内合成后储存在 中,该结构与突触前膜融合后,多巴胺以 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中。图中,信息传递的方向是由A 到 B, 原因是 .
(2)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Na+ 大量内流,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是
.
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可卡因能延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其作用机理是 .
长期吸食可卡因会引发多巴胺受体减少,使 ,导致吸食者精神萎靡,从而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4)研究表明,长期的情绪压力会使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功能减弱,严重时会出现抑 郁症。人在情绪压力下,大脑中某突触的结构如图2所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抗抑郁药,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结合图示信息,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是
.
23. (9分)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二者均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 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人类的 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其中 相当于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可 能与 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 脑区有关。
(2)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测量小鼠长时记忆的体系。①训练:在容器中放入2个相同的物品 (A), 将小鼠放入容器中1 min 后取出。②测试:24h 后,取出容器中的1个A, 在原来的 位置放入另一种与 A 不同的物品(B), 将小鼠放回容器中,观察小鼠探索两个物品的时 间,计算鉴别指数(DD(DI= 小鼠探索B 的总时长/探索A 和 B 的总时长)。假设小鼠探索 A、B两个物品的最长用时相等,在一定范围内,DI 与长时记忆的强弱呈 (填"正"或“负”)相关。当DI 大致等于 时,表示小鼠几乎不具有长时记忆。
(3)褪黑素(MEL) 是由松果体产生和分泌的一种激素。已有研究显示 ,MEL 可调节记忆的形成。科学家继续深入研究了 MEL 对小鼠的长时记忆的确切影响。分别向小鼠注射 MEL, 经过训练 后进行测试,结果如图所示。图中对照组应做的处理是 。结果说明,MEL可以 .
24. (12分)人的体温总能保持相对恒定,而这种恒定是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的体温调节存在调定点,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特定区域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 元在放电频率相等时的温度值(如图1)。因感染病原体等出现致热性细胞因子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时,会引发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图2),机体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使体温向新调定点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散热的最主要器官是 .
(2)某患者体温调定点升高到38.8℃,如图1所示,当该患者体温稳定在38.8℃时,其机体的产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
(3)图2中,垂体分泌的激素b 是 ;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功能的分级调节系统,也称为 。体温上升期间,下丘脑对甲细胞的调控比对乙细胞的更快,原因是 。
(4)研究发现,体温调定点的高低与下丘脑后部 Na+/Ca +的值有关。研究者以猫为实验材料,设计如下实验步骤进行进一步探究:
根据题意,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 .
25. (12分)100多年前,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胰岛素的存在并成功提取出胰岛素,自此注射胰岛素成为治疗糖尿病等高血糖疾病的主要手段。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 能影响小鼠的血糖水平。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们曾尝试将胰腺提取液注射给由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引起的糖尿病狗,患病狗的 血糖没有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测原因是 。
(2)胰岛素通过 运输,从血糖去路的角度分析,其在降血糖方面所起 的作用是 .
(3)人类的糖尿病分为1、2两种类型,其共同外在表现是 ;能量摄入 过多、 (答出1点)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4)为了解FGF1 对血糖的影响情况,科研人员利用健康小鼠、链脲佐菌素(STZ, 可破坏胰岛B细胞)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表:
给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STZ溶液,目的是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