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支架,巧思辨——初中语文23《马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搭支架,巧思辨——初中语文23《马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5:0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搭支架,巧思辨——《马说》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教师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新课标要求,我把“学习任务单”放在第一课时完成,以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把导学案或学习任务单放在课前学生的预习中,这一次,在课堂上预习课文,教师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境,掌握学生的学,在指导的过程中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对教师教学非常有帮助。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完成学习任务单,积累文言词语,提高学生自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默读课文,写出划线字词的意思,并翻译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反复朗读,扫除读音障碍,写下你认为需要积累的字音、字形。
骈(pián)
三、写下文中出现的你认为需要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如: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受屈辱。 于:在。
四、提出关于课文的疑问(对文章内容和中心的困惑之处等)。
第二课时
一、知人论世,导入课文
安史之乱后,有一个文人特别厉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人生曲折跌宕。苦读多年四次科举才考上,接着三次吏部考试,还是没中。失落的他,三次给宰相发私信求关注,对方却总是已读不回复,文采斐然的他,写下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个人是韩愈,这句话就出自他写的《马说》。韩愈就像是驰骋于唐代文坛的千里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感受韩愈的文字气势和思辨力。
二、识千里马,学习课文
活动一 朗读课文,初识千里马
1. 检查预习
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字音字义。
骈(pián):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一食(shí):吃一次。
食(shí)不饱
食(sì)马者:同“饲”,喂。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2、学生自由朗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找出文中句式相同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老师点拨:感受句式的节奏,体会排比句的气势。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式对文意理解的帮助。
活动二 探究文本 话说千里马
1.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
请学生朗读: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学生结合全文思考,读出三层意思。
预设: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的发现;
千里马一直都有,但伯乐没有挖掘出,它只能被当成普通马;
作者希望有伯乐的出现,挖掘出千里马,让千里马的才能表现出来,千里马才得以被称为“千里马”。
老师总结:通读全文,总结作者写了千里马的特征、千里马的遭遇、千里马的抗争和千里马的命运。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如果说这段话的主语是千里马,请你以第一人称说出千里马的遭遇。
辱于,就是受屈辱;奴隶,奴仆;骈死,和普通的马一同死。
预设:我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啊!天啊,我竟然被一个才能不及自己的人侮辱,太对不起我的才华了,每天和不同频率的人在一起,那种感觉你懂吗?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请以旁观者的口吻说出千里马的心声(控诉)。
预设:
糊涂的食马者啊!你不知道眼前的是一匹千里马吗?
你看它一顿吃下一石粮食就应该知道的呀!(老师先说出这一句,请学生依照这个句式接下去说)
你看它每顿吃不饱就应该有所发觉了!
你看它拉车力气不足时就应该反思哪里出了问题!
你看它不出声,你看它不高兴,你看它忧郁的样子,就应该引起注意了!
糊涂的食马者啊,你眼前的是一匹千里马,可它现在连一匹普通的马都不如,你想想它 心里得有多难受呢!
老师总结:老师听了你们作为旁观者说出千里马的心声,结合当下学生的现状,我也想说一句:糊涂的求投喂者啊!有些人明明有千里马之能,却甘愿成为普通马,在小视频面前求投喂,最后沦为手机的奴隶!
当然,文中的千里马并不是甘愿沦为普通马,它在环境的影响下,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况且做不到。有时候,我们被不好的环境影响时,如果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定力的话,也很容易走向平庸,甚至堕落。事实上,千里马也曾抗争过,比如下面这一句。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请学生尝试说出千里马的抗争(心理活动)
预设:食马者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喂养我,训练我,我的才能一直显现不出来,我每天都在控诉鸣叫,却没有人理会我,我的伯乐在哪里啊?
2.《马说》到底想说什么?
前面的作者介绍已提过,韩愈三次考吏部职位都没有考中,想靠举荐的方式,却得不到回复,心中非常郁闷。而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此处,我们可以借千里马之名,帮作者说出他想说的话:
我的能力爆表,就是情商有点低,还没学会巴结人,都说是金子就会发光,我的光照堪比太阳,怎么还没有伯乐出来遛我这匹“千里马”呢?
3.托物言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的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昏君、愚官),作者借千里马表达自己的情感,如《爱莲说》借写莲,含蓄表达作者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这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那么,韩愈借千里马表达什么情感呢?
老师明确:托物寓意,借马的悲惨遭遇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4.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事实上,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说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愤懑,而是通篇围绕“千里马”来写,文中也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是如何写的呢?
学生活动:
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千里马的句子(直称)。
预设: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从文中找出间接写千里马的句子(暗称):
预设: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
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还有其他方式描写千里马的句子(代称):
预设: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达意思简洁含蓄。
老师点拨:作者通过不同方式写千里马,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这些句子中,有助词连接,让句式的表达更加丰富,读起来有气势和节奏。
5.请学生找出文中的助词,并大声朗读。
预设: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老师总结:这篇短文仅仅100余字,读起来却是气势磅礴、感情充沛。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朗读,而朗读最基础的就是从字词开始。从字词的多义性、多变性和古今异义,学习并积累文言字词。同时,还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型,这样读起来就容易多了,最后,在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生活动:当堂背诵课文。
课堂总结:韩愈的“说”,不仅有愤怒的情绪,更有理性的思考,有机智的构思,有强大的逻辑,有铺排的语势,有丰富的手法。
活动三 对比阅读,思辨人才
材料一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日:“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材料二
有一家花店的店主想招聘一个营业员来卖花。来应聘的是三个小女孩,第一个女孩是专门学园艺出身的毕业生,所以她了解很多专业知识。第二个女孩在别的花店干过很长时间,有很多实践经验。第三个女孩什么都不知道,从来没接触过花卉知识,她就是一个待业的女孩。这花店的主人把三个女孩都留下了,看她们怎么卖花。
第一个女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做,她懂得花语,所以业绩很不错。
第二个女孩有营销经验,她会从利润上、从花店的收入上考虑更多,既精细又节约成本,按理说,这是老板喜欢看到的。
第三个女孩子既不懂花语,也没有卖花经验,这样一个小白有着一颗清纯善良的心,她看到残花败朵的时候,会舍不得扔掉,也不会用牙签把它再插回去,她总是站在花店的门口,早晨看见有上学的小孩,她就会把残破的花一朵一朵放在他们的小手里,晚上看到有散步的老人,她也会捧着一把残花发给他们。每次送花的时候,她都会笑着告诉他们:“送人鲜花,手有余香。如果你自己不太喜欢了,还可以再送给别人。”
一个星期以后,这个花店的主人决定留下第三个女孩子……
——于丹的《<论语>心得》
请同学们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千里马和伯乐哪个更重要?
学生各说纷纭,老师把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
①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② 假如你是食马者,你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③ 假如你是伯乐,你应该怎么挖掘人才?
预设:
① 积极表现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引起伯乐的注意;
② 物尽其用
③ 看重才能和人品
三、作业:
说说千里马和伯乐哪个更重要?结合我们的讨论,把我们的思考写成100字的短文。
课后反思
1.翻译难不难
学习任务单的意义在于,学生预习课文。文言文的预习,对学生而言,无非是读,很少写。这一次,我尝试用这一份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大胆写出文意。《马说》是一篇较容易懂的文言文,参考课本里的注释,结合老师给出的补充字词解释,基本可以说出文意。但我在巡堂的时候发现,学生基本不敢动笔,平时养成了拣现成的,上课也不一定会叫到自己回答问题,于是,很多学生在完成字词解释后,就开始发呆。
我指导学生先用组词法,写出第一句文意: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慢慢写出了第一段的文意。然后我再指出重点字词的解释,比如“辱”,是“侮辱”还是“受辱”呢?我们先找出这个句子的主语“千里马”,千里马侮辱奴仆,还是奴仆侮辱千里马呢?很明显,是后者,那么“辱”就应该翻译成“受辱”。这样一来,学生对“辱”这个字的解释就非常熟悉了。
“马之千里者”又是学生的多版本翻译句。首先,我引导学生先看老师提供的“之”字用法归纳,此处的之是“助词,无实义,定语后置,结构:主语+之+定语”,按照这个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马是日行千里的马。文言文的翻译还讲究意译,要把句子讲通顺,可以这样翻译:日行千里的马。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句是高频考点,往往又是学生的翻译难点。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好“且”、“等”、“不可得”这三个字词的意思(且:尚且;等:古今异义,古义是等同,一样,今义是等候;不可得:得是“能够,可以”的意思,“不可得”是“不可以,不能够”的意思),理解句子就容易了。按照字面意思是“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不能够”,我让学生把句子说通顺一点,比如这个“况且”能不能在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放到中间,让句子表达得更通顺。“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便是我们最后的翻译版本。
很多学生的文言字词积累是相当薄弱的,老师应引导学生多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如“得”,在《桃花源记》中有“得其船”;《醉翁亭记》中有“得之心而寓之酒”;课外文言文练习《濮仲谦雕刻》中有“终不可得”。可以从“得”的“①得到,获得;②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两个意思进行意译。
在老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渐渐写出了文意,虽然有些句子还是不够通顺,但预习的意义基本达到了。我让学生在下节课讲解时,应对照自己的翻译,圈出错误,并积累字词。
2.疑问何其多
学习任务单中的“提出你对课文内容和中心的困惑”,学生特别积极,提问题当然比回答问题简单,但老师应引导学生提出主问题,而不是泛泛滥滥的问题。比如“千里马为什么吃那么多”,这个问题与课文中心的表达,关联大不大?再如“什么样的马是千里马”,我们是否可以整合成“千里马的特征有哪些”。
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中,“为什么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首问,这个问题从课文中的“阅读提示”可以找到答案。当然,也有几个问题是有思考深度的。如“为什么伯乐能找到千里马,为什么执策者和食马者不知道千里马之能”,这个问题关联到唐代的人才选拔制度问题,“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也有类似的问题:执策者和食马者为什么不懂千里马的鸣叫?
学生提出的问题,为老师的备课提供了很有意义的思考和启发。这一次的学习任务单,效果是很显著的,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做好预习,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专注听讲和思考,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则更深。
3、思辨识得人才
有了第一课时的自主学习,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明显更深,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活动环节,他们的思维尤其活跃。比如问题“如果说这段话的主语是千里马,请你以第一人称说出千里马的遭遇”,学生纷纷发言,说出千里马的遭遇。类似的问题“请以旁观者的口吻说出千里马的心声(控诉)”,学生说得有点乱,老师及时引导,给出句式,学生仿照例句,打开思维,纷纷说出千里马的控诉,课堂效果非常好。
学生只有理解了文言文,在能在课堂上有话语权。最后,我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的材料,指导学生思辨人才,同时,补充一则故事,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思考人才问题。
把“千里马和伯乐哪个更重要”分解成三个问题,更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在讨论“假如你是食马者,你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这个问题时,有一个学生立即想到《大道之行》的“物尽其用”,自己不能识别人才,也不能埋没人才。只有老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学生才会有更多创造思维和思辨思维的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