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鲁迅先生去赵庄看戏——初中语文 1《社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跟着鲁迅先生去赵庄看戏——初中语文 1《社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5:10: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跟着鲁迅先生去赵庄看戏——《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情节线索,体会“文眼”在文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2.跳读课文,梳理故事梗概。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初感“社戏”
试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概括内容则是对学生的学情检查,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进行有目的地圈点勾画,攫取重点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老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标题下手,因为作阅读题时,经常会考到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点明中心,突出主题。所以我们可以反推,这篇小说的题目是否突出中心?如果这篇小说讲的就是“社戏”,那么作者对社戏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尝试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主要内容:“我”在平桥村做客,跟伙伴们去赵庄看戏。
课堂效果
篇幅长的课文,学生阅读得较被动,即使读完了,读得也是粗略的。概括整篇课文内容,学生也是怕的。通过“标题突出中心”,学生很快就能大致说出主要内容。
二、寻读文眼,梳理“社戏”
1.寻找文眼,找出相关段落。
(1)从全文看,最能表达作者情感、充满抒情意味关键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
老师引导:找出能够明确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语句,比如第5段“我急得要哭”,再入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最后师生共同明确: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课堂效果
这个环节在第一个班的课堂上,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回答。于是在第二个班级,我就把这个环节移到后面,先让学生找全文的线索。这样一来,就顺多了。在找线索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推这篇小说的题目是否突出中心,然后确定“社戏”是小说的中心,那么在“社戏”前面加一个动词(如果加形容词,就变成说明文了),学生纷纷赞同,很快就在第4段找到了一个动词“看”,最终我们确定中心事件就是“看社戏”。当任务具体时,学生的上课状态就能更加专注。
2.理解构思,梳理中心事件。
本文标题是《社戏》,请找出其中直接描写社戏的片段,看看全文再整体布局上有何特点。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先找出直接描写看戏的段落,明确是课文的第4段“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从这一段开始讲社戏,第13段“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表明接下来就是看戏的过程,第22段“而一离开赵庄”表明已看完戏。由此可推断14-22段是描写看戏的段落,而整篇课文共40段,看社戏本身的内容明显不多,那么其他段落写了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阅读1-3段,讲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跟伙伴们一起钓虾;
阅读4-9段,讲了“我”想去看戏,但找不到船,后来伙伴们想到办法带“我”去;
10-21段,主要讲看戏的过程;
22-27段,则讲了我们一行人在回去的路上停船看豆偷豆;
28-40段,回去时再谈吃豆的事。
课堂效果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参与感并不强,通过老师穿行在段落之中,倒也慢慢把握了课文内容。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要酌情,像这篇课文篇幅长,就不能要求学生一遍就能看懂。文本解读就要反复读。
3.完善情节,理清故事梗概。
结合前面的“通读”,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平桥概括——伙伴游玩——无船出行——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看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
赵庄看戏的部分占整篇课文的篇幅不多,由此可见,除了赵庄看戏,作者还写了其他内容,依次可以把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课堂效果
快速浏览全文,我引导学生看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可以快速把握每一段的内容。
三、课堂小结
《社戏》以“好戏”为核心事件,将课文分成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下节课将精读看戏前和看戏中两个部分。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