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走入课堂,助力古诗教学——以华调吟诵品读初中语文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吟诵走入课堂,助力古诗教学——以华调吟诵品读初中语文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5:1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吟诵走入课堂,助力古诗教学——以华调吟诵品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吟诵不是高居庙堂的阳春白雪,而是一只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将吟诵引入中学语文课堂,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吟诵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够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起到比朗读更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
通过师生共同吟诵的方式品味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语言,进而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二、课程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学习诗歌时,经常使用朗读的方法来品味诗歌。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品味诗歌,那就是吟诵。诗歌吟诵作为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大家对诗歌产生更丰富的理解。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用吟诵的钥匙打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大门,让我们共同感受诗豪身上的那种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三、课堂教学:
1. 师生吟诵,品味诗歌
(1)由教师介绍有关吟诵和华调吟诵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何为吟诵。
·吟诵,即有节奏韵律地诵读诗词,是中国诗词的传统诵读方式,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古人创作诗词时,常常是边写边吟诵,以推敲字句、斟酌韵律,通过吟诵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古诗词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华调吟诵,是由已故的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华锺彦所传承的吟诵基本调之一,上承桐城古文派的吴汝纶先生,现由华锺彦先生的儿子华锋先生所传承。
(2)先由全体学生共同朗读诗歌,接着教师用华调吟诵将诗歌吟诵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试着初步品味、感知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为节奏停顿点,红色字需要长吟)
(3)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吟诵诗歌,并由教师对诗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语言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教师先结合课下注释,讲解“巴山楚水”和“二三十年”内涵,即分别指诗人被贬之地和被贬时间。
·教师提问:本联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联写出了作者屡次被贬至荒凉偏僻之地,遭此不公待遇已久,蕴含了诗人悲伤郁闷的思想感情。
·吟诵指导:吟诵此联诗句时需要带着诗人久经贬谪的哀伤心情去吟,把悲凉的意境吟诵出来,注意把握节奏点和需要长吟的字。在吟诵“巴山楚水凄凉地”时把“山”字尾音拉长,突显出山高水阔之感;“凄凉”二字尤其要吟出悲凉的意味;“地”字为句末仄声字,吟诵时要短促,不可拉长音。“二十三年弃置身”中的“年”字尾音拉长,突出时间久远,“弃置身”三字要注意吟出贬谪的悲凉感。此联诗歌中共三处停顿,在吟诵时注意把握好节奏。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结合课下注释,向学生简要讲解“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进而更好地思考此处用典的意义。
·教师提问:诗句中运用了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由教师提问1-2位同学作答)
·明确:本联用了两个典故,暗示诗人被贬谪的时间之久,表达了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哀叹感慨之情。
·吟诵指导:吟诵此联时需要带着感慨的意味去吟,吟出物是人非之感,整体音调保持低沉。“吟”和“乡”二字需要长吟,尾音拉长。注意吟诵的“平长仄短”,即平声吟诵时尾音较长,仄声吟诵时短促快收,例如出句中的末尾字“赋”短促快收,对句中的末尾字“人”略微拉长。本联诗歌中也有三处停顿,但停顿点与首联不同,在吟诵时应注意节奏和韵律相较于首联的变化。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教师提问:诗句中的“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有什么象征意义?本联诗中蕴含了什么哲理?(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根据两个问题分别请1-2名同学作答)
·明确:“沉舟”和“千帆”象征诗人自己,“病树”和“万木”象征着昂扬勃发的新事物;此联诗句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推陈出新之理,诗人自己遭受贬谪并不算什么,整个社会、国家总是要向前发展的。
·吟诵指导:本联诗歌是诗人情绪的转折点,与前两联凄凉悲伤的情感基调不同,吟诵的韵律也比较欢快昂扬。在吟诵时要注意把握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将欢快的情绪吟出来,整体的音调相较于前两联诗歌而言应吟诵出高昂欢快的感觉,声音也可以更嘹亮一些,进而品味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诗句中的“舟”和“头”二字尾音拉长,出句末尾字“过”应吟得短促,对句末尾字“春”长吟,尾音悠长。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本联诗句作为全诗的结尾,表现了哪些内容?
·明确:“今日听君歌一曲”照应题目中的“酬”字,表示对友人的酬谢,诗人也和友人共勉,鼓舞友人振作向前,表现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品格。
·吟诵指导:本联诗句的节奏韵律和首联很像,但没有首联吟诵时那种凄凉的感觉,而是蕴含了积极乐观的情感。在吟诵时把握好这种情感变化,注意区分尾联和首联之间的大同小异:大同即本联的吟诵韵律与首联大体相同,可以用首联的吟诵韵律来指导尾联的吟诵;小异即本联的情感与首联不同,在吟诵时可以用昂扬上升的语调,切忌与首联混为一谈。
2. 再吟全诗,感受情感。
教师带领学生再次吟诵全诗,引导学生品味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诗中所蕴含的精神品格。
·明确:诗歌的前两联表达了贬谪的凄凉和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两联情绪一转,由悲伤转入乐观。今天的个人沉沦并不算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国家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同时对友人予以勉励和鼓舞。纵观全诗,表现了诗人积极昂扬的豪迈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
四、小结:
通过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我们能感受到刘禹锡虽然遭受了长达二十余载的贬谪,但依旧乐观向上,不屈不挠。那么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也应当学习他乐观昂扬的精神,不气馁,不低头,因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的前途一定是一片光明的。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在课下反复吟诵全诗,掌握本诗的吟诵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