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6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A级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曰余食赘行
B.起于累土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人者智 知:认识
B.慎终如始 慎:谨慎对待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实:实际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其无,有器之用
当:有,只有
B.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代词,它
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者:助词,……的(人)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而:连词,表修饰
4.下列句子含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凿户牖以为室
B.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C.世世以洴澼为事
D.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5.下列句子中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自伐者无功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D.强行者有志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老子》一书把道家思想渗透到修身、养生、治国、用兵等各个方面,行文冷静、深刻,极富辩证色彩。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
(2)《<老子>四章》中不仅批评了自以为是的人,而且用“ , ”两句批评了那些自我夸耀的人。
(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第六十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 ”。
(4)《<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2023·浙江三校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申不害者,京人也,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守藏室之史”中的“史”指史官,负责掌管文书记录的人员;周官中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吏又有府史、胥徒史。
B.道家: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以杨朱、老子和庄子等为代表人物,这三人分别有“贵己”“齐物”“无为”等三种主张。
C.刑名:指战国时期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韩非子亦尚“刑名”。
D.隐君子,原指隐居逃避尘世的人,最早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隐士与君子的结合。
11.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中对于老子的身份,列举了三个历史人物:一个是管理周藏书室的李耳,一个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楚地人老莱子,一个是周朝叫儋的太史。
B.《史记》中记载,李耳曾在周都城任职,其间见过孔子;后来看到周王室衰微,就离开了周都城,路过函谷关时,写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
C.《史记》中记载,老莱子因为善于修道养生,活了上百岁;又记载,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可见,老子是一个隐士高人。
D.庄子“散道德”,申子“施之于名实”,韩非“引绳墨,切事情”,这三个人的学说都能溯源至老子,所以司马迁认为老子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2)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13.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简要概括。
6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1.D 解析 A项中“行”同“形”;B项中“累”同“蔂”,土筐;C项中“龟”同“皲”,皮肤冻裂。
2.C 解析 C项中“实”的意思是“充满,容得下”。
3.D 解析 D项中“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4.D 解析 D项,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5.D 解析 D项中“强行”,古义:勤勉而行;今义:强制执行。
6.A 解析 A项中“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错误,应该是周朝。
7.(1)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4)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8.(1)(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2)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3)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9.A 解析 “良贾”是名词,作“深藏若虚”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盛德”“盛”修饰“德”,也不能断开;“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并列短语,据此排除B、C、D三项。
10.B 解析 B项中“这三人分别有‘贵己’‘齐物’‘无为’等三种主张”错误,老子,主张“无为”,庄子主张“齐物”。
11.C 解析 C项中“周太史儋曾经向秦献公预言秦国将和周朝争霸并取得胜利”错误,原文意思是会有称王称霸的人出现。
12.(1)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为其难为我们写一本书吧。”
(2)庄子远离道德,畅言高论,但其学说的核心仍归于自然无为。
13.①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时就顺其自然。②除去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高贵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京城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隐居起来。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表面上看起来像愚钝的人。除去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高贵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是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为其难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处,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身而长寿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隐居的君子。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百姓就能自己变得正直守义。
庄子是蒙地人。他的学说各个方面都有涉及,但他的中心思想本源于老子的学说。申不害是京邑人,他的学说源于黄、老,却又以循名责实为主旨。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的学问,他的学说根本上源于黄、老之学。太史公说:老子推崇“道”,而“道”是虚无缥缈的(即没有实体的),人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和方式顺应一切变化,所以,他写的书文辞微妙,不易理解。庄子远离道德,畅言高论,但其学说的核心仍归于自然无为。申不害自强不息,致力于名实之学。韩非以法度为依据,决断事情,辨明是非,发展到极点就是残酷苛刻。这三个人的思想都本源于道德,只是老子要深远些。第二单元5 《论语》十二章
A级 基础过关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 而:连词,表转折,却
B.文胜质则史 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C.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者:代词,……的人
D.其“恕”乎 其:副词,大概,也许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也已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仁以为己任
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朝闻道,夕死可矣
B.吾得兄事之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可以群
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要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
(2)《<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称赞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 ”。
(4)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仲尼所谓大公也。万章问曰:“孔子于卫主雍雎,于齐主寺人脊环,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仇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之以礼,退之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雍雎与寺人脊环,是无命也。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过宋,是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之,观近臣,以其所为之主;观远臣,以其所主。如孔子主雍雎与寺人脊环,何以为孔子乎!”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于是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 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 天地而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孔子怀天覆之心,挟仁圣之德,悯时俗之污泥,伤纪纲之废坏,服重历远,周流应聘,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是以德积而不肆,大道屈而不伸,海内不蒙其化,群生不被其恩。故喟然叹曰:“而有用我者,则吾其为东周乎 ”
(选自《说苑·至公》,有删改)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后A仕B言不行C于君D泽不加E于民F则G处。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诸”与“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两句的“诸”字含义相同。
B.微服,常指避人注目而改换常服,文中孔子改换衣装是为避免遭遇危险。
C.“无定处”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两句的“处”字意义不同。
D.“而道不行”与“破灭之道也”(《六国论》)两句的“道”字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共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他很大度地不打算去寻找,认为获得这张弓的仍是楚国人,孔子却认为楚共王格局还不够大,不应局限于楚国内部。
B.万章向孟子求证孔子当年在卫、齐两国时住处的传闻是否属实,孟子加以否定,并告诉万章,孔子依据礼义而进退,不会刻意去追求富贵。
C.孔子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希望能使天下的百姓都各得其所,但他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却未能得志,居无定所,只好隐退而修订《春秋》。
D.孔子胸襟广大如天覆大地,他拥有仁慈圣明的品德,对世俗污浊深感痛惜;他长叹说,如果有人能重用自己,自己一定能成为东周的达官显贵。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
(2)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1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5 《论语》十二章
1.B 解析 B项中“敏”意思是“勤勉”。
2.A 解析 A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
3.C 解析 C项,以为:古义,在句中指“把……作为”;今义,认为。
4.D 解析 D项,群:名词用作动词,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A、B、C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朝:在早上。兄:像侍奉兄长一样。西:向西。
5.D 解析 A项为状语后置句;B、C两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和例句相同,为定语后置句。
6.A 解析 A项中“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误。《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7.(1)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2)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8.(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4)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9.BDF 解析 “言不行于君”与“泽不加于民”句式对称,句意相关,中间断开。“言不行”前断开,“于民”后断开。
10.D 解析 A项,都是代词,代指“这样的事”。C项,居处;位于,处于。D项,“含义相同”错误,“而道不行”中的“道”是“学说、主张”的意思,“破灭之道也”中的“道”是“原因”的意思。
11.D 解析 D项中“自己一定能成为东周的达官显贵”错误,原句的意思是“如果有人能用我,我将要在东方复兴周朝的盛德”。
12.(1)孔子在鲁、卫两国不受欢迎,便要前往宋国,遇见桓司马,(桓司马)想在中途劫杀他。
(2)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人,人在世上学习平常的知识也会通达于天上,了解我的大概是上天吧 ”
13.①辅佐君王,②惠及百姓,③复兴礼教。
参考译文 楚共王外出打猎时丢失了他的弓,左右的侍从请求去找回来,楚共王说:“算了吧,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到它,又何必去寻找它呢 ”孔子听到后说:“可惜他的公心还不算大,要是说‘有人丢了弓就有人会得到它’就行了,为何一定要说楚国呢 ”孔子所说的就是大公。万章问孟子说:“孔子在卫国时住在雍雎家,在齐国时住在寺人脊环家,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说:“没有!不是这样。那是好事的人编造出来的。孔子在卫国时住在颜仇由的家里,弥子的妻子与子路的妻子是姊妹。弥子对子路说:‘孔子如果住在我家,可以得到卿的位置。’子路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说:‘听天由命。’孔子按照礼法进取,按照道义退身,能不能当官,都认为由上天决定,如果住在雍雎和寺人脊环家中,这就不会有上天佑助。孔子在鲁、卫两国不受欢迎,便要前往宋国,遇见桓司马,(桓司马)想在中途劫杀他。孔子便改换衣装经过宋国,那时孔子受困厄,以司城贞子为主人,做过陈侯周的臣下。我听说,观察在朝的臣子,要看他接待的是什么客人;观察远来的臣子,要看他所寄居的主人。如果孔子以雍雎和寺人脊环为(寄居的)主人,他凭什么能够成为孔子!”孔子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没有固定的居处,他想要使天下的百姓都有各自的归宿,但他的学说行不通,只好隐退修订《春秋》。孔子于是长叹说:“上天因为最光明而不能被掩蔽吧,为什么会出现日食 大地因为最安稳而不可动摇吧,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天地都还有被掩蔽和震动的时候,因此圣贤的学说在世上不能推行,就会有灾祸和异常的现象同时发生。”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人,人在世上学习平常的知识也会通达于天上,了解我的大概是上天吧 ”孔子生活在战乱的时代,没有谁能容纳他。因此如果自己的主张被君王施行,恩泽施加到百姓身上,然后才去做官;如果自己的主张不被君王采用,恩泽不能施加给百姓,他就隐退安居。孔子怀着上天覆盖大地一样的胸襟,具有仁慈圣明的品德,惋惜当时世俗的污浊,哀伤法度的废弃败坏,肩负重任,游历远方,周游应聘,想要等待机会施行他的主张来爱抚百姓,但当代诸侯没有谁能任用他。因此德泽积蓄起来而不显明,重大的政治主张被扭曲而不能伸张,海内不能蒙受他的教化,万民不能承受他的恩惠。所以孔子长叹道:“如果有人能用我,我将要在东方复兴周朝的盛德。”第二单元7 兼 爱
A级基础过关练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B.故贼人以利其身
C.故不孝不慈亡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2.下列对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医之攻人之疾者 攻:治疗
B.虽父之不慈子 慈:慈爱
C.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家:家庭
D.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3.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能治之
天下归仁焉
B.虽父之不慈子
虽覆一篑
C.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非恶其声而然也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亏父而自利
A.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B.故贼人以利其身
C.自见者不明
D.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5.下列有关文言句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乱者何独不然
宾语前置句,应为“治乱者独不然何”
B.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C.当察乱何自起
宾语前置句,应为“当察乱自何起”
D.子自爱,不爱父
宾语前置句,应为“子爱自,不爱父”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需要。
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2)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
(2023·山东菏泽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 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若三务者,此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曰二子者,言则相非,行即相反,皆曰:“吾上祖述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也。”而言即相非,行即相反,于此乎后世之君子皆疑惑乎二子者言也。若苟疑惑乎之二子者言,然则姑尝传而为政乎国家万民而观之。计厚葬久丧,奚当此三利者哉 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此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劝也。仁者将求兴之天下,谁贾而使民誉之,终勿废也。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理乱乎,此非仁非义,非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仁者将求除之天下,相废而使人非之,终身勿为。是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节选自《墨子·节葬下》)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
B.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
C.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
D.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子”字表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第二个“子”字是先生、老师的意思,用以表达墨子弟子们对墨子的尊敬。
B.“从事”在文中是“认真做事,设法”的意思,这与现代汉语中“从事文学创作事业”中的“从事”意思大致相同。
C.“劝”在文中是“鼓励、勉励”的意思,此意与《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劝”的含义一致。
D.贾,读音为gǔ,在古时指设店售货的坐商,“商”则一般指行走经商的人,“行商坐贾”一词现在泛指做买卖的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要从“富之”“众之”“治之”三方面入手,并且要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如此才算真正的“为天下度”。
B.三代圣贤君主去世以后,天下动荡,人们不知何为仁义,这就导致了后世的君子在“厚葬久丧”问题上主张相悖、行动相反。
C.君子们虽然对“厚葬久丧”持有异议,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效法并且践行了古代圣主的治国之道,人们对这一现象疑惑不解。
D.可以通过对“厚葬久丧”的施行效果进行对比来判断其是否为仁义之事,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就要大力发扬,无利就要及时停止。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
(2)若苟疑惑乎之二子者言,然则姑尝传而为政乎国家万民而观之。
12.墨子的语言表达在先秦诸子中自成一家,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墨子语言的特点。
7 兼 爱
1.C 解析C项中“亡”同“无”,没有。
2.C 解析C项中“家”的意思是卿大夫的封地。
3.C 解析A项,连词,于是、就/助词,表陈述语气。B项,连词,即使/虽然。C项,代词,这样。D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
4.D 解析例句与D项都是使动用法。A项,动词活用为名词,小偷;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C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明。
5.A 解析A项中“治乱者何独不然”不是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
6.C 解析C项中“‘圣人’指的是孔子”错误。本文中的“圣人”指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7.(1)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
(2)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
8.D 解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与“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为对应结构,所以“或以厚葬久丧”与“以为仁也义也”之间断开;“仁也”“义也”是并列结构,都是“以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非仁义”是“以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C三项。
9.A 解析A项中两个“子”的意思应当互换。第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用以表达墨子弟子们对墨子的尊敬。第二个“子”表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0.B 解析B项中“天下动荡,人们不知何为仁义”错误,原文是“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并非“天下动荡”,是“天下失义”。
11.(1)仁义的人为天下谋划,就像孝子为父母谋划一样。
(2)如果对这两种人的说法感到疑惑,那么姑且试着从发布政令治理国家和人民来考察。
12.①反复论说,重叠复沓。文本中“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等句子反复出现,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②语言浅显易懂,通俗明白。
参考译文墨子说:仁义的人为天下谋划,就像孝子为父母谋划一样。现在的孝子为父母谋划,将会怎么样做呢 即是说:父母贫穷,就努力使他们富裕;人丁稀少,就努力使人口增加;人多混乱,就设法治理。当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也会有力量不足、财用不够、智谋不足的情况,这样才会停止。但没有人敢不尽心尽力,隐藏自己的智谋,遗留财利,而不为父母去做的。这三件事,就是孝子为父母谋划的,已经是这样了。那么仁义的人为天下谋划,也应当像这样。即是说:天下贫穷,就努力使他们富足;人丁稀少,就努力让人口增多;人多混乱,就设法治理。当仁义的人在这样做的时候,也会有力量不足、财用不够、智力不足的情况,这样才停止。但不敢不尽心尽力,隐藏自己的智谋,遗留财利,而不为天下去做的。这三件事,就是仁义的人为天下谋划的,已经是这样了。
从古代到今天,三代的圣王既已死去,天下丧失了道义。后世的君子,有的认为厚葬久丧是仁义的事,是孝子(应该做)的事;有的认为厚葬久丧不是仁义的事,也不是孝子(应该做)的事。这两种人,所说的话相悖,所行的事截然相反,(但)都说:“我是向上效法了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的大道。”但是(他们)所说的话相悖,所行的事截然相反,因此后世的君子都对这两种人的说法感到疑惑。如果对这两种人的说法感到疑惑,那么姑且试着从发布政令治理国家和人民来考察。考虑厚葬久丧,能得到这三种有利结果吗 如果依照他们的说法,采用他们的谋划,厚葬久丧确实可以使穷困的变富裕、使人口增多,能转危为安、由乱而治,这的确是仁是义,是孝子应该做的事。替人谋划的人不能不勉励人们这样做。仁义的人将努力使之在天下兴盛起来,设置相应的制度而使百姓赞同它,永不废止。如果依照他们的说法,采用他们的谋划,厚葬久丧确实不能使穷困的变富裕、使人口增多,能转危为安、由乱而治,这就不是仁不是义,不是孝子应该做的事。替人谋划的人不能不阻止人们这样做。仁义的人将努力把它从天下消除掉,交相废除这种制度并使民众也反对它,终身不去做这样的事。所以,增进天下的大利,除去天下的公害,(却)让国家和百姓不能得到治理的,从古至今还不曾有过(这种情况)。第二单元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A级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知者不惑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欲治其国者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见贤思齐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④⑤⑥/②/③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为“十三经”之一。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C.《大学》后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推崇,明代朱熹又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最终《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D.《大学之道》是儒家进行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8.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三句话是“身修而后家齐, , ”。
(2)《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 ”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认识充分。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4)《大学之道》中,写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的句子是“ , ”。
(5)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人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 , ”形象地说明其对人的重要性。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三》,有删改)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A杀B其父兄C系D累E其子弟F毁G其宗庙H迁I其J重器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B.“诸侯”,是古代郡县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周制,诸侯名义上要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C.《书》,也称《尚书》,是中国上古关于尧、舜和夏、商、周至秦穆公的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D.“周公”,亦称叔旦,西周初重要的政治家,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请教孟轲说: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建议我吞并它。齐王认为,要想五十天攻下燕国,靠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只能是天意。
B.齐国征讨燕国,燕国的百姓都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齐军,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为了逃避水深火热一般的统治。
C.齐王听取了孟子的建议,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宝器,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了燕国。
D.燕国人反叛齐国之后,齐王很后悔,叹息道:“我真惭愧没听孟轲的话。”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13.孟子认为齐王“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他建议此时应该释放燕国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宝器,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孟子的“仁政”思想本质是什么 请你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D 解析 A项中“内”同“纳”,结交;B项中“知”同“智”;C项中“然”同“燃”,燃烧。
2.B 解析 B项,应为“平民百姓”。
3.C 解析 C项,都是介词,把。A项,助词,的/代词,它。B项,介词,在/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4.C 解析 ①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②⑥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贤能的人。③④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
5.C 解析 A项是定语后置句,B项是定语后置句,C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
6.C 解析 C项中“明代朱熹”错误,朱熹为宋代人。
7.(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3)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
8.(1)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2)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5)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9.CFH 解析 “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句式结构一致,均为动宾短语,据此可以断句。
10.B 解析 B项中“‘诸侯’,是古代郡县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错误,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
11.C 解析 C项中“齐王听取了孟子的建议……”错误,原文为“齐王不听”,齐王没有听从孟子的建议。
12.(1)吞并后而使燕国人民很高兴,那就吞并吧,古代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武王。
(2)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百姓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百姓便更加景仰他。
13.①孟子“仁政”思想的本质是“保民”而王天下,反对武力兼并战争。②以百姓的高兴与否来决定是否发动战争。③让齐王施行仁政,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
参考译文 齐王请教孟轲:“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建议我吞并它。用万乘兵车的大国去进攻另一个同样的大国,五十天就攻下,这靠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现在我若不吞并燕国,上天一定会降祸怪罪。我把燕国并入齐国,怎么样 ”孟轲回答说:“吞并后而使燕国人民很高兴,那就吞并吧,古代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武王。吞并而使燕国人民气愤,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这样行事的,比如周文王。齐国以万乘兵车的大国征讨另一个大国,那里的百姓都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齐军,难道有别的原因 只是要逃避水火一般的统治。(如果在新的统治下)百姓处于更水深火热的境地,那也不过是换个人来统治罢了。”
各诸侯国即将谋划援救燕国。齐王又问孟轲道:“各国大都谋划来讨伐我,要怎么对待他们 ”回答说:“我听说过只占有七十里而能统一号令天下的例子,就是商汤;没听说过拥有千里之广的国家来使天下畏惧的。《尚书》说:‘等待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往征服它,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都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酒浆前来迎接大王的军队。您如果杀了他们的父兄,囚捕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祖庙,掠夺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却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招致天下的讨伐。大王您应该立即下令,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宝器,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使各国停止用兵。”齐王却没有采纳孟轲的劝告。
不久,燕国人果然纷纷反叛齐国,齐王说:“我真惭愧没听孟轲的话。”陈贾说:“大王不用担心。”于是他前去见孟轲,问:“周公是什么样的人 ”回答说:“是古代的圣人。”陈贾又说:“周公派管叔监视商朝旧地,管叔却在商地反叛。难道周公预先知道管叔会反叛而仍派他去吗 ”孟子回答:“周公预先不知道。”陈贾便说:“如此说来圣人也会犯错误吗 ”孟轲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错误就改;现在所谓的君子,有了错误就听之任之。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百姓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百姓便更加景仰他。现在的君子,哪里只是放任错误不改,反而寻找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