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第3单元 分层作业(4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第3单元 分层作业(4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4:37:41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10 苏武传
A级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并:都
B.因厚赂单于 赂:贿赂
C.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钱币
D.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辞让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畔主背亲
B.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C.空自苦亡人之地
D.与武决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C.皆为陛下所成就
D.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信义安所见乎
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何以复加
D.子卿尚复谁为乎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因此时降武
A.檠弓弩       B.反欲斗两主
C.单于壮其节 D.杖汉节牧羊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
B.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C.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D.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斥候,侦察兵。阏氏,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如同王后。
8.下列选项中,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见犯乃死,重负国。
翻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B.天雨雪,武卧啮雪。
翻译:天下雨下雪,苏武躺着(在地窖里)嚼雪。
C.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翻译:常惠等人哭了,用车载送苏武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很豪壮,早晚派人问候苏武。
D.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翻译: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我就在您面前死去!
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苏武传(节选)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①,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②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各页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旧:形容词用作名词,交情。②法:动词,仿效。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桀A安B与大将军霍光C争权D数E疏光过F失予燕王G令上书H告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的死称“崩”。
B.朔望,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一般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C.祭酒,本为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后成为学官名,较为有名的有博士祭酒、国子祭酒等。文中指祭祀。
D.左右,古代指在旁侍候的人,近侍。或者在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廷尉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容、尊宠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出使时不辱君命,昭帝生前也常常提到这些,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职爵位、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2)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13.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
10 苏武传
1.A 解析B项,“赂”,赠送礼物。C项,“币”,财物。D项,“让”,责备。
2.B 解析A项,“畔”同“叛”。C项,“亡”同“无”。D项,“决”同“诀”。
3.D 解析A项,“丈人”,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B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C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D项,“谋反”,古今义相同,密谋反叛。
4.B 解析B项为定语后置句,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5.D 解析D项,均为连词,即使。A项,介词,凭借/介词,把。B项,副词,于是/副词,才。C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们。
6.B 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名词作动词,译为“用檠矫正(弓弩)”;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豪壮”;D项,名词作动词,译为“执、拄”。
7.A 解析“国别体通史”错误,应是纪传体断代史。
8.B 解析B项,“雨雪”意思是“下雪”,“雨”为名词作动词,下。句子可以翻译为“天下雪,苏武躺着(在地窖里)嚼雪”。
9.答案ADG
解析短句翻译: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桀”与“安”分别为上官桀和上官安,故应在“桀”后断开。“权”作“争”的宾语,应在“权”后断开;“数疏光过失”的目的是送给燕王,应在“王”后断开。故应在A、D、G三处断开。
10.C 解析“文中指祭祀”错,应该是指“苏武的尊号”。
11.A 解析“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错误。文中只说“廷尉奏请逮捕武”,并没有说苏武被捕。
12.(1)(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
(2)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
13.①在张安世的推荐下,重新起用被免官的苏武,让他担任右曹典属国的官职,并让他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②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③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
参考译文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和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处死。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扬言说苏武只因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等到燕王等人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燕王也曾就苏武为国立功之事多次向皇帝申诉过,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
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以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向皇上)推荐苏武,说他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称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并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待、尊宠他。
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事已高,儿子苏元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同情他,就询问旁边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吗 ”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送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苏武八十多岁,在神爵二年病死。
甘露三年,单于开始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于是令人在麒麟阁上画上那些人,仿照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只有霍光不注名字(以示尊崇),被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以下依次为: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车骑将军龙侯韩增,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阳侯丙吉,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阳城侯刘德,少府梁丘贺,太子太傅萧望之,典属国苏武。这些人都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为当世人所熟知,因此画名臣图来表彰他们。第三单元五代史伶官传序
A级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负而前驱      负:背着
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B.吾遗恨也 恨:悔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本来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还是
举天下之豪杰 举:举行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你的
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员的录用、调配、奖
惩等
3.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
C.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B.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C.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开宗明义,用一个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          ,          !”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由叙事转入论理,论证步步深入,立意层层递进。从“《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中自然引出“          ,          ”的论点。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于全文论证的高潮处蓦然收笔,可谓言已尽而意未绝,令读者有余音绕梁之感——“             ,             ”,不是只有伶人才如此。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9.文本甲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或A利尽B而交疏C则反D相贼害E虽F其兄弟G亲戚H不能相保。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古代泛指德才出众的人,常与“小人”对举,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中的“君子”意思相近。
B.汉献帝、唐昭宗:献帝,称呼的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的谥号;唐昭宗,称呼的是唐代皇帝李晔的庙号。
C.太庙,皇帝宗庙,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经皇帝批准也可被供奉在太庙。
D.《书》即《尚书》,儒家“四书”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1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先划清君子和小人的界限,紧接着剖析“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的道理,最后指出朋党与兴亡的关系。
B.乙文通过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先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迅速衰败,从而强调成败皆由人事的道理。
C.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也使事理在正反两面的对比中显得更加明白清楚。
D.选文均借前朝旧事劝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13.历史总能给人以启迪,请简要概括两则选文在国家治理方面给予后人的启示。
五代史伶官传序
1.D 解析A项,古义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指“干某项事业”。B项,古义指“人的作为”,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C项,古义指“气势”,今义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D项,古今义相同,意思是“战胜归来”。
2.A 解析B项,原:推其根本。C项,举:全,整个。D项,人事:人的作为。
3.D 解析D项,所以:用来……的。A、B、C三项的“所以”都是“……的原因”。
4.B 解析B项,“负”后省略的应是“锦囊”。
5.C 解析A项,前一个“以”:介词,凭借。后一个“以”:介词,用来。B项,前一个“其”:副词,表推测。后一个“其”:代词,他们。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前一个“因”:介词,凭借。后一个“因”:动词,沿袭。
6.A 解析“少牢”是用羊、猪各一头。
7.(1)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8.(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2)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
9.答案CEH
解析短句翻译: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护。“利尽而交疏”是“或”所指的内容,且此处“而”并非表转折,不能断开,应在“疏”后断开;“虽”表即使,与“不能自保”间存在转折关系,故应在“害”后断开,“戚”后断开。故应在C、E、H三处断开。
10.D 解析“儒家‘四书’之一”错误,《尚书》为儒家“五经”之一,“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1.C 解析“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错误,选文甲并未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只有对比论证。
12.(1)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2)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祖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前。
13.①要能分辨君子与小人,使君子形成一个同心共济的整体。②要能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团队中君子的才能。③要有忧患意识,勤勉为政,不可耽于享乐。
参考译文(甲)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小人与小人,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人所喜爱的,是利益与爵禄;所贪图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护。所以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守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就能志趣一致而相互补益;用这些来服务于国家,就能同心协力把事办成。自始至终,一贯如此,这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主的,只应当摈斥小人的假朋党,任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得上是不结朋党了,然而纣王因此亡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因此而兴盛。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党人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给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称颂、谦让而不自相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都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唉!这些使国家安定、祸乱、兴盛、衰亡的史事,做君王的很可以引为借鉴啊!第三单元11 过秦论
A级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赢粮而景从
B.追亡逐北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致天下之士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致力,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遭受
C.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D.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5.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指田野上的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小路。课文中指“田野”。
B.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下层百姓。
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亲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古代天子的宗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          ,          ”的外交策略。
(2)在《过秦论》中,最能体现诸侯各国“合纵”政策失败的句子是“          ,            ”。
(3)在《过秦论》中,写出了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使得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仇的句子是“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 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推此言之,取与守不同术也。秦虽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称帝”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夫寒者利短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
C.“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
D.“以振孤独穷困之士”中“振”是救助的意思,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论证结构清晰,第1段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第2段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第3、4段以秦二世为例,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过”。
B.选文与《过秦论》(上)比较,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反对统治者“废王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行为。
C.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客观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
D.《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选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2)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13.本文主要论述了秦二世的过失,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的过失。
11 过秦论
1.A 解析A项,“景”同“影”。
2.C 解析C项,“余力”,古今义相同,剩余的力量,多余的精力。A项,“以致”,古义:用来招致;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B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D项,“爱”,古义:吝惜;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3.B 解析B项,“遭受”错误,应该为“沿袭、继承”。本句话意思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
4.C 解析例句“以致天下之士”中“以”放在动词前面,是连词,表目的,来。C项,“以弱天下之民”中“以”也是连词,表目的,可以译为“来”。A项,“尝以十倍之地”中“以”是介词,用。B项,“以为桂林、象郡”中“以”是介词,把。D项,“然秦以区区之地”中“以”是介词,凭借。
5.B 解析B项,前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为省略句,“咸阳”前面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后句中“未之有也”为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两句句式不相同。A项,均为状语后置句,标志分别为“于”“以”,正常语序应为“余威于殊俗震”“以孝悌之义申之”。C项,均为被动句,“为天下笑者”被动标志是“为”,“有迁谪意”属于动词本身包含被动意味。D项,均为定语后置句,“金人十二”应为“十二金人”,“爪牙之利”应为“利之爪牙”。
6.C 解析C项,“迁徙之徒”不是指下层百姓,而是指被征发的人,课文中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7.(1)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2)于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8.(1)秦始皇的内心,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2)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东方诸国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灭亡了秦朝。
9.C 解析“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结构相近,中间应断开;且联系前后文,“缟素”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在穿丧服期间”,要与后文相连,排除A、D两项。“封”的宾语为“功臣之后”,即封赏功臣的后代,不可断开,故排除B项。
10.B 解析B项,“‘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错误。“释褐”指的是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
11.B 解析B项,“反对统治者‘废王道’”错误。选文写从秦始皇到秦二世都不施行仁义,强调施行仁义的重要性。选文中没有提到“反对统治者‘废王道’”。
12.(1)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2)这样以后,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受刑戮的人前后相望,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
13.秦二世暴虐无道,不顾百姓死活;残害百姓,滥用民力;法律严苛,官吏残暴,滥杀无辜;赏罚不当,赋税繁重;百姓穷困,不加救济。
参考译文秦灭掉周朝,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 回答说: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王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诗书典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攻取天下和治理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虽然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这是错误地把攻取天下的方法应用到治理天下上去了。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百姓苦苦哀叫,是替新起的君主创造条件。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在穿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他们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救助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那么四海之内,人们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这样以后,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受刑戮的人前后相望,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
从群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都不得安居其位,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
A级基础过关练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D.亡走赵,赵不内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强取
C.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分:职分
D.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辞:文辞,这里指文学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是时屈平既疏
B.是以见放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D.为天下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B.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喾,据说是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族首领,五帝之一。
B.商汤,即成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C.《雅》分为《小雅》和《大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
D.古人的“名”和“字”,意义相同,如白居易,“乐天”而能“居易”。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楚辞章句》序
王 逸
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
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 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有删改)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屈原之词A优游B婉顺C宁以D其君E不智之F故G欲提携H其耳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歌》是屈原根据远古民间祭神乐歌重新创作的一组祭歌,共包括十一篇。
B.“故有危言以存国”与“抑王兴甲兵,危士臣”(《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危”含义相同。
C.“膺忠贞之质”与“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中的“膺”含义不同。
D.“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恪守忠义却遭人诬陷,心中无限忧郁悲愤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
B.汉孝武帝弘扬教化,让王安编纂了《离骚经章句》,高度评价屈原,但班固改变了先前的定论,认为屈原有损自身的清廉。
C.除班固、贾逵分别编纂的《离骚经章句》外,另有十五卷关于楚辞的著作,但缺失太多,不能令人满意,且见解悖谬怪异。
D.王逸认为,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一样,屈原是为守忠贞而死,在他看来,班固否认了屈原也就否认了文学的怨刺功能。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2)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13.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上”,王逸是如何进行反驳的 请简要分析。
9 屈原列传
1.B 解析A项,“离”同“罹”,遭受;C项,“从”同“纵”,合纵;D项,“内”同“纳”,接纳。
2.A 解析A项,害:嫉妒。
3.A 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顺承,就。B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去。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介词,用/介词,凭借。
4.C 解析A、B、D三项均为被动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
5.D 解析A项,“形容”,古义:外貌,模样;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B项,“用事”,古义:当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项,“深入”,古今义相同,透过外部,达到事物内部或中心。
6.D 解析古人的“名”和“字”不一定意义相同,如还有意义相反的,如韩愈,字“退之”。
7.(1)“离骚”者 犹离忧也 (2)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8.(1)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所以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向天呐喊求助的;遇到病痛或内心忧伤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
(2)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9.答案ACG
解析短句翻译:屈原的言辞,悠闲和顺,难道由于楚国国君不明智的缘故,想要谆谆告诫他吗 “屈原之词”与“优游婉顺”之间存在语音停顿,更加突出词之“优游婉顺”,故在“词”后断开;“优游”和“婉顺”并列,且联系紧密,应在“顺”后断开;“以其君不智之故”中,“以……之故”表“由于……的缘故”之意,中间不能断开,应在“故”后断开。故应在A、C、G三处断开。
10.B 解析B项,前一句中的“危”意思是“正直”,后一句中的“危”意思是“危害”。两句中的“危”含义不相同。
11.B 解析“让王安编纂了”错误,由原文“使淮南王安作”可知,应为淮南王刘安,不是王安;“改变了先前的定论”错误,由原文“改易前疑”可知,不是先前的定论。故选B项。
12.(1)楚国人赞赏屈原的高尚节操,珍视屈原瑰丽的文采,用(他的作品)相互传习使之广泛流传。
(2)(《离骚》就是)所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完美,(即使)百代(也)无法与之匹敌,名声无尽流传,永远不会磨灭的文章。
13.破立结合:从人臣的道德准则忠正守节出发,证明屈原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以《诗经》讽喻帝王深得孔子赞扬的事实,驳斥班固“怨刺其上”的谬论。
参考译文屈原恪守忠义而遭人诬陷,心中无限忧郁悲愤,独自遵循《诗经》传统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当时,君主昏庸,朝政紊乱,忠贞之言不被采纳,难抑愤懑之情,于是又作《九歌》及其以下二十五篇。楚国人赞赏屈原的高尚节操,珍视屈原瑰丽的文采,用(他的作品)相互传习使之广泛流传。
到孝武帝时期,弘扬教化,让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大义要旨就显著明白了。等到刘向勘校经书,把它分为十六卷。孝章皇帝即位,极力发扬学问和技能,而班固、贾逵又凭借自己的发现修改从前的疑问之处,各自写了《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缺失太多,不能令人满意。又把“壮”误作“状”(文字多舛迕),见解多悖谬怪异,叙事不概括精练。现在我又根据自己的知识见闻,考查旧章,集合经传,写作了十六卷章句。虽然不能深入研究其中的精微深奥之处,然而文章的精髓要旨大概也能表现出来。
况且做人臣的本分,以忠诚正直为崇高品质,以殉节为贤德。所以有人说正直的话来保存国家,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因此伍子胥不因尸体浮于江中而遗憾,比干不因被剖心而后悔,这样以后忠诚之心确立,美好的品行成就,荣耀彰显而名声显著。至于有才能却不能贡献于国家,假装痴呆而不直言,国家颠覆却不能扶持,有了危险而不能使之稳定,柔顺听从顺应主上,退却躲避祸患,即使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岁,大概也是有志之士所认为可耻,愚昧的人所轻贱的。如今像屈原这样,怀有忠贞的品质,拥有清廉洁净的本性,正直地像磨刀石一样平,像射出的箭一样直,语言像丹青一样赤诚,为官不隐藏自己的谋略,离官也不顾惜自己的性命,这实在是绝代的品行,杰出的英豪啊。班固却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与众多小人比高下,怨恨怀王,讽刺楚大夫子椒和令尹子兰,一心想要寻求进位,强烈反对那些人,不被众人所容纳,愤恨沉江而死,这种做法是丧失了高明,而污损了自己廉洁的品德。从前伯夷、叔齐谦让君位坚守本分,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难道可以说他们是有求于世而有怨言吗 况且《诗经》上讽喻国君说:“哎呀小子,不知好坏。不但要当面教训你,还要提着你的耳朵让你注意听。”委婉规劝的话,在这里很是恳切。然而孔子评论它,把它列入大雅,引用这个来比拟它,屈原的言辞,悠闲和顺,难道由于楚国国君不明智的缘故,想要谆谆告诫他吗 评论的人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怨恨怀王,强烈反对那些人,大概是失之公允啊。
《离骚》这篇文章,是依据五经来确立主旨的。所以有大智慧的人语言广博,才华出众的人见识远大。屈原的言辞,确实广博深远啊。自从他死后,有名气的读书人和博学通达之士,写作辞赋,没有人不模仿《离骚》的体式,效法它的规矩,取法其中的精要妙处,学习它的华丽的辞藻。(《离骚》就是)所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完美,(即使)百代(也)无法与之匹敌,名声无尽流传,永远不会磨灭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