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第2单元 分层作业(6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第2单元 分层作业(6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5:04:02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党 费
A级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愿坚善于通过故事来描绘革命者崇高的思想情操,写出他们对自己子女、亲属的深切感情,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在塑造人物时,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都不作全面的历史的      ,(      ),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我们的理解,这光辉的一刹那常常表现为革命者面临生离死别时所      的精神火花,作者对此作了      的描绘,从而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谁能忘掉黄新在被捕前同小妞儿的亲切吻别和她在关键时刻所说的一句语带双关的话:“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不但是她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也是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母子间的深情,革命者对党的崇敬热爱,两种情感在这里      ,吻合无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勾画 爆发 酣畅淋漓 浑然一体
B.勾勒 爆发 淋漓尽致 水乳交融
C.勾画 暴发 淋漓尽致 水乳交融
D.勾勒 暴发 酣畅淋漓 浑然一体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B.而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C.不是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D.而是经常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有“三山二水”。“三山”,就是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二水”,就是延河与南川河。
“桥”是延安城的重要风景,最著名的要数王家坪的桥。这座橘红色的钢结构桥,远远望去 ① 。过了这座桥,便是著名的延安革命纪念馆。
随着城市的发展,延安城边那些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山沟里,也纷纷盖起了居民楼。为了方便人们出行和休闲,城市的建设者在山间打通隧道,在山上修建山体公园。一条条道路穿过群山, ② 。
延安新城在山上,每到夜晚,新城区的延安大剧院华灯璀璨,尽显现代化气质;而延河畔、宝塔山的灯光秀,则一次次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热激情。此时,若登临凤凰山远眺延安城,会发现夜晚的延安绚丽夺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延安,在宝塔山上、延河桥边、土窑洞里,找寻延安岁月的记忆,感受延安精神的魅力。我也经常会到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走一走。每去一次,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在与历史倾心对话,在接受崇高的精神洗礼。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第①处以“桥”为本体,第②处以“道路”“群山”为本体,语言生动形象,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如今,延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各处革命遗迹,可以让游客受到革命教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精神错乱了吧 ”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 你疯啦 ”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 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 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令,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 ”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撩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7段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以及相互关系,还在对话中用“有任务”一句暗示未知的故事情节,增添了神秘感。
B.“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这一句问话,既是为了转移关注点,减轻主人公被“治病”的疼痛,又反映了人物身处社会环境的险恶,提示了主人公采用这种粗暴方式治病的原因。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反攻”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既传递了战争年代的背景,又表现出陈毅的果敢与刚强。
D.两个文本中军队领导人的“治病”方式大同小异,不仅突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的文体是小说,侧重艺术性。整个文本不仅故事情节完整,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活灵活现,还善于制造悬念,如“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句意的重复就是在设置悬念。
B.文本一中的“我”(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事件的参与者)。小说除了通过对话展现主人公个性以外,还通过“我”的不敢下手、不敢看的心理与竹子的剧烈颤动、两片小碎骨片的蹦出、老胡手里紧握的潮湿泥土等来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刚毅。
C.文本一中的“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等自然环境描写,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D.文本二是纪实文学,讲究叙述的真实性,故而叙述简约,没有像文本一那样在情节上设疑,也没有运用环境描写等来表现人物。
8.【本课特色突破——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由老胡、陈毅可知,红色经典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哪些共性特征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课特色突破——分析艺术特色】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党 费
1.A 解析勾画:勾勒描绘;用简短的文字描写。勾勒:①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②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原文是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描写,两个词均可使用。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②突然发作。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原文说的是精神,所以用“爆发”。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文章等笔意流畅,表达充分透彻。前者侧重在意思的表达上,后者侧重在感情的宣泄上。所以应用“酣畅淋漓”。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语境说的是两种情感在那一刻融合为一体,应用“浑然一体”。
2.D 解析从句式照应、语意关联以及关联词语的角度来说,前面有“不作……”,后面当用“而是……”照应,由此排除A、C两项。从与后文“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应的角度说,对应“捕捉”的应该是“截取”,排除B项。故选D项。
3.这不但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强烈的暗示。
4.①恍若一道美丽的彩虹 ②就像一条线串起一颗颗翡翠珠子
5.①表达的内容不同:改句虽表达出游客到延安游览革命遗迹,可以接受革命教育的意思,但未能表达出具体内容;原句表达更具体,内容更丰富。②强调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延安”上,强调延安使游客接受革命教育;原句的重点落在“游客”上,强调游客主动感受革命精神,且与下文衔接更紧密。
6.C 解析C项,“又表现出陈毅的果敢与刚强”分析错误。应是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故选C项。
7.C 解析C项,“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无中生有。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没有暗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故选C项。
8.(1)老胡:①意志坚强,为了继续战斗,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②处事果断,一旦决定“手术”,坚决实施。③善于做思想工作,为了说服战友,或说理,或命令,或请求,切实有效。(2)由老胡和陈毅可知,红色经典在塑造人物时虽然有类型化的共性特点,但也注重艺术感染力,如细节的真实、次要人物的衬托等,让经典中的革命者真实可触。
9.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第二单元6 记念刘和珍君
A级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 ① ,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 ② 。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 ③ 。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可以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      );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使作者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B.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C.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D.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4.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B.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比拟、反问)
C.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拟人)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对偶、反复)
5.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文学家的鲁迅,            ,            ;革命家的鲁迅,            ,            。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①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得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 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 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自从你血尸返校,我天天抽空去看你,看见你封棺,漆材,及今天万人同哀的追悼会。今天在你灵前,站了一天,但是和珍,我不敢想到明天!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②时,我不去执绋③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的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 ”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假如回头,一定不忍离开你自己纤手铁肩惨淡缔造的女师大;假如回头,一定不忍舍弃同患难、同甘苦的偕行诸友。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④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残齿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有删改)
注①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②善果寺:坐落在北京广安门内广义街东侧,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宏伟的寺庙。③执绋(fú):送葬时帮助牵引灵车。④虫豸(zhì):虫子的通称,骂人的话。犹不是人。
6.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等语句可见,微笑是刘和珍的常态,这样温和而和蔼的刘和珍惨遭杀害,足见执政府之残忍。
B.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C.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残齿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既寄托着作者的哀思,也表达了对前途的担忧与迷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下列对这篇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使人读来潸然泪下。
B.“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运用了反问修辞,既强烈表达了偕行同学痛失战友的悲伤,又刻画了刘和珍果敢勇毅的形象。
C.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和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D.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这是衬托手法。以自己的渺小衬托了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了和珍的英勇无畏。
8.【本课特色突破——分析人物形象】 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 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9.【本课特色突破——理解语句含意】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6 记念刘和珍君
1.示例 ①不言而喻 ②不攻自破 ③历历在目
2.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3.D 解析 从上文“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可知,作者是痛苦的,故排除A、C两项。从“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可以看出,作者是有话说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不知从何说起,排除B项。故选D项。
4.B 解析 B项,“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是夸张,不是比拟。
5.示例 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 鸣声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 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
6.B 解析 B项,“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错误,从文中来看,“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中既有愚昧的民众,更有残暴的反动政府的帮凶,而且更侧重后者。
7.A 解析 A项,“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使人读来潸然泪下”错误,结合文本来看,将“气氛烘托到极致”并“使人读来潸然泪下”的是下文的“眼泪”“血衣”“哀声”,即作者沉痛悲愤的抒情和议论。
8.①勇士;②革命的首领;③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9.①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或:鲁迅的话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②本文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远的、永久的悲哀。第二单元7 包身工
A级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 ① ,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 ② 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纪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 ③ ,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新的纪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这“新的纪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这“新的纪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这“新的纪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总是想起老韩。《人民文学》的同事私下里也叫他“韩排”,因为他在部队当过排长。
我当兵那年,老韩已经是排长了。我的排长和老韩很像:皮肤黢黑,身量高挑,话也不多。我认识老韩是在一次作家聚会上。一聊天就生出几分敬畏。他与排长都姓韩,神情举止又相似。在我心里,一种距离一下子定格了:他是排长我是兵。
我对老韩敬重有加,除了他与我的排长在形象上重叠,还有一个原因。
1995年,老韩已是《人民文学》二编室主任,也是极有名的作家,而我还是一个普通的写作爱好者。那年初冬的一天,老韩突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你写篇稿子吧。我喜出望外,立马投入采访,完成了报告文学《世纪之泣》。发表后不久,老韩告诉我作品获奖了。后来我把“世纪三部曲”写作计划告诉老韩。他平静地说:“你写吧,我都用。”语气波澜不惊,就像我当年在连队当兵,排长在晚点名时肯定了我两句。
我和老韩虽然不在一个部队服役,但我在潜意识中,一直视他为我的排长。我忘不了当年排长晚上为我盖被的情景,忘不了他白天带我训练的情景,忘不了他在我窘困时鼓励我的情景。老韩与我排长的形象又一次重叠,老韩是我的同事、兄长,更是我的战友。
在我心里,有一种关系永远不会改变:你是排长我是兵。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文中第2段说“他是排长我是兵”,最后一段说“你是排长我是兵”。结合全文,说说前后人称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B.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C.“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
7.下列各项中,破折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B.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
C.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了。
D.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8.筛选下面文段的关键信息,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包身工是指
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旧家的火葬
夏 衍
①半个月前,接到妻从上海寄来的信,说六月一日游击队打到杭州近郊,把我们的旧家放火烧了。因为那屋子被敌伪占领了之后,开了一所很大的茧厂,所以除屋子全烧之外,还烧毁了敌人已经收买了的几十万元的茧子。妻在后面附加着说:“我们觉得很痛快,这最少对于你们沈家的那些不肖子弟,给了一个不小的教训。”在将信将疑中,昨天深夜看到了电报,证实了这一消息——我出生的旧家,竟在这样的情形下火葬了。和妻子一样,我也只能喊出了一句痛快。
②四十年前我出生在这古旧的大屋子里。那是一所五开间,而又有七进深的庄院。这一百年前造的屋子,说得毫不夸张,可住五百人以上。我在这破旧而大得不得体的旧家,度过了十五个年头。辛亥革命之后,我的哥哥因为穷困,几次要把这屋子卖掉,但是在那时候竟找不着一个能够买下这大屋子的买主。哥哥瞒了母亲,从城里带一个人在估看,我只听见他们在讨价还价,一会儿笑一会儿争之后,哥哥愤愤地说:“单卖这几千块尺半方的大方砖和五百几十块青石板,也非三千块钱不可!”
③我才知道了这些我日常在那里翻掘起来捉灰鳖虫的方砖,也是这样值钱的东西。
④据母亲说,这屋子是我们祖上“全盛时代”在乡下建造了而不用的“别邸”,那高得可怕的粉墙,将里面住的“书香子弟”和外面矮屋子里的老百姓分开,所以不认识的人,只要一问沈家,那一带的人立刻就会知道:“啊,墙里。”“墙里”变成太平门外沈家的代名,据说已经是近百年以来的事了。
⑤但是,辛亥革命前后,我们的家衰落到无法生存的田地,这屋子周围的田地、池塘,都渐渐地给哥哥押卖了,只有这屋子,却因为母亲的反对,而保留着它破旧得像古庙一般的形态,夏天的黄昏会从蛀烂了的楼板里飞出成千成万的白蚁,没人住的空房间也会白昼走出狐狸和鼷鼠。但是,墙里和墙外的差分,却因为“墙里”人的日益穷困,而渐渐地撤废了,墙外的孩子们也做了我的朋友,我记忆中也还鲜明地保留着一幅冬天自己拿了篮子到乡间去拾枯柴的图画。
⑥母亲在那个时代里算得是一个性格奇特的人,四十五岁死了我父亲之后,从没念过一句佛,从没烧过一次香,出嫁了的姊姊送她一串念珠,她却丢在抽斗里从来不去理会。从这种性格推衍开去,她是一个富于民主精神的人,她从不讨厌邻近的穷孩子到我家里来,也从不禁止我和这些野孩子们在一起。
⑦但是,具有这种近代性格的人,对于这所古旧的屋子,她却怀抱着使人不能相信一般的留恋与执着。我中学毕业的那一年她郑重地对我说:“趁我活着,把这屋子分了吧,我一死,迟早会给你哥哥卖掉的。”
⑧当时是“五四”之后,我根本就对这象征封建的“破庙”有了反感,所以我对于她苦心地保守了几十年的财产简直不加任何的考虑,随口地说:“我不要,让他卖去!”这句话伤了她的心,背着人哭泣了一整日,我也就从这时候离了“家”。“旧家”的影子在记忆里渐渐地淡忘了,一直到抗战开始那一年的初夏,接到母亲病笃的来信而赶回到这屋子的时候。
⑨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旧家也有了几度的沧桑。第一次欧战之后,因为民族工业的勃兴,我哥哥也在这封建的屋子里开过一个现代式的工厂,用新式的“机子”织杭纺。在“城外”这屋子算是第一所“工场”,浙江丝织业凋落了之后,“机子”停止了工作,于是这屋子在五年前又变了“正大茧厂”。那一年,因为哥哥要把母亲卧房侧面的“果园”改作屯茧的仓库,要把“果园”的枣树和橘子树斫掉,他们之间曾引起过一次很大的冲突,但是结果母亲失败了。我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青葱的枣树园已经变了煞风景的“茧灶”了。我虽则不曾亲耳听见丁丁的伐木声音,但是《樱桃园》最后一场的主人公们的心境,我是感受得到的。
⑩在斗争剧烈的时候,我屡次感觉到潜伏在我意识底层的一种要将我拖留在前一个阶段的力量,我挣扎,我残忍地斫伐过我自己的过去,廉价的人道主义,对于残酷的斗争的忌避,这都是使我回想到那旧家又要使我恼怒于自己的事情。而现在,一把火把象征着我意识底层之潜在力量的东西,完全地火葬了,将隔离了穷人的书香人家的墙,在烈火中烧毁了。
我感到痛快,我感觉到一种摆脱了牵制一般的欢欣。
(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的“痛快”和作者的“痛快”蕴含的感情不同,作者的感情要复杂得多。
B.第⑨段末句的意思是,旧家“果园”被毁时“我”虽不在现场,却完全能理解亲人们与《樱桃园》最后一场中主人公同样的感情。
C.“墙里和墙外的差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族的败落,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化为乌有。
D.文中写到的哥哥和母亲的冲突,其实也是新旧思想的冲突,最终以哥哥为代表的新思想取得了胜利。
10.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出现表明时间概念的词语,这样以时间为线索,提示了行文脉络,也揭示了旧家的变迁过程以及“我”对旧家的情感变化。
B.作者用大量篇幅回忆了自己的母亲,主要是为了表现“我”与母亲对“旧家”的态度完全不同。
C.文章采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方式,回忆有关“旧家”的人和事,描述了作者因“旧家的火葬”而生的情感波澜。
D.这篇散文选材典型,“以小见大”,通过一幢老屋的命运,折射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风云与时代变迁。
11.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加以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12.【本课特色突破——感悟作者情感】对于旧家的“火葬”,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 请加以说明,并分析其原因。
7 包身工
1.示例①屈指可数 ②望尘莫及 ③天衣无缝
2.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3.A 解析本题语境中没有数字的突破,“这‘新的纪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错误,排除B、D两项;第二个括号后的语境是“《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与A项“《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句式相同,故选A项。
4.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回忆了排长关爱、帮助、鼓励“我”的三个场景,表达了“我”对排长的感激、怀念之情。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气势。
5.“他是排长我是兵”:初识老韩,因他和“我”的排长身份、长相等相像,产生敬畏之情。“你是排长我是兵”: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老韩慧眼识才,无私引领、扶持、鼓励“我”不断成长,表现出老韩的磊落和风骨,“我”对老韩敬重有加。运用第二人称,更加亲切自然,表达了“我”对老韩的感激、怀念之情。人称的变化体现了“我”对老韩情感的变化。
6.C 解析A项,比喻,把“包身工”比作“罐装了的劳动力”;B项,比喻,把“她们”比作“被搅动了的蜂窝”;C项,借代,用“芦柴棒”代指人;D项,比喻,把包身工瘦的“手脚”比作“芦柴棒”,“弯的身体”比作“弓”。
7.B 解析A、C、D三项的破折号均标示解释说明,B项的破折号标示话题的转换。
8.签署了“包身契”并预收了三年包身费的一半,由带工的供给住食,生死听天命的无偿劳动者。
9.D 解析D项,“新旧思想的冲突……取得了胜利”错误,过于拔高。
10.B 解析B项,“‘我’与母亲对‘旧家’的态度完全不同”理解错误。
11.①奇特(或:“不迷信”)。如父亲死了后,母亲从没念过一句佛,从没烧过一次香。②富有民主精神(或:“贫富等级观念不强”)。如母亲从不讨厌邻近的穷孩子到“我”家里来,也从不禁止“我”和穷人的孩子一起玩耍。③对旧家特别留恋。如母亲担心旧家被哥哥卖掉,建议分家。
12.对于旧家的“火葬”,作者怀有的情感是复杂的。其中,有痛快,欢欣,因为作者明白旧屋在时代变迁中的衰败、焚毁是不可避免的,也摆脱了多年的牵挂和情感挣扎;但是,作者又是怀有依恋、惆怅、感伤的,因为旧屋是作者出生、长大成人的地方,凝聚着作者关于故乡和亲情的难忘记忆。第二单元为了忘却的记念
A级 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先生是我国的一位大文豪。他的文章(    )
而又贬低世俗;他的为人,更是(      )。如今,鲁迅这个名字已经(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诗。这首诗用简朴的语言描述了鲁迅先生那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与旧社会中那些反动统治者的丑态。
虽然有的人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犹如行尸走肉。有的人为人民一生着想,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可他们永驻人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人民把他摔垮,有的人愿为人民做牛马;有的人想流芳百世,却早已臭名昭著,有的人愿做野草,然而野草青青;有的人只为自己,大家看到他的下场,有的人甘为他人, ① 。
鲁迅先生就是后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一株野草,有了他就有了希望,他更是一位英雄,人民的英雄!他一生都在为人民拼搏着,他点燃了几代中国人奋发的星火,他用(      )的眼光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他抨击黑暗、追求真理,他用尖利的笔刺向敌人,用温暖的大手抚慰同胞们。
虽然鲁迅先生离开了我们,但他那“ ② ”的可贵精神将会世代相传。既然鲁迅先生能为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我们要牢记“鲁迅精神”,将来做一个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锐利  特立独行  路人皆知  犀利
B.犀利 特立独行 家喻户晓 锐利
C.锐利 标新立异 家喻户晓 犀利
D.犀利 标新立异 路人皆知 锐利
2.文中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①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所谓的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很著名,很铁血。我没有鲁迅先生那样的思想高度,可我也不会轻易反对鲁迅先生说过的话。然而,从具体的写作感受来说,我和鲁迅的看法又稍有偏颇。在我的悲剧书写里,最让我感到痛心的并不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是“把我所爱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②“有价值”和“所爱”,它们是等值的吗 不能这么说。③“有价值”很可能是你的“所爱”;但“有价值”未必就一定是你的“所爱”。我不想就“有价值”和“所爱”发表什么长篇大论,作为作者,④我只想排列一个次序,——小说家首先面对的其实是他的“所爱”,然后才是“价值”。说到底,小说家不是机器,不是人工智能,他无法规避他的情感。
4.上文标序号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B.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C.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D.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资源。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有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②④⑥① D.⑤③①⑥②④
7.请将下面文段中转述的话变为直接引用的话。要求:①不改变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述正确;③不属于直接引用的话语可以适当删减。
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我便写一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人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几首诗,以供读者的参看。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忆刘半农君
鲁 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钅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有删改)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间世》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的刘半农有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有浅、草率、无谋等不足之处。
B.“五四”退潮后,刘半农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由提倡新事物转向保守,是“我”与之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之一。
C.作者肯定了刘半农过去的战绩,虽然对刘半农不免有微词,但也坚决反对“陷沙鬼”抹杀他过去的功绩。
D.“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表明,鲁迅虽然曾经跟刘半农是朋友,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
9.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出刘半农的形象。
B.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安排材料,叙事写人,做到了线索清晰,情感态度爱憎分明。
C.文章关于“武库”的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借代、衬托等手法,以陈、胡衬托刘半农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前后内容多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
10.【本课特色突破——深度理解文本】 “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 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11.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为了忘却的记念
1.B 解析 第一处,锐利:(刃锋等)尖而快;(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犀利:表示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具有说服力、洞穿力,语言直观,深入中心。此处指鲁迅的文章针砭时弊,应用“犀利”。第二处,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此处形容鲁迅的为人,应用“特立独行”。第三处,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贬义词。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谓人人皆知。此处是说鲁迅的名声之大,应用“家喻户晓”。第四处,此处说的是眼光尖锐,应用“锐利”。
2.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犹如行尸走肉。有的人一生为人民着想,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可他们的精神永驻人间。
3.①人民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②俯首甘为孺子牛
4.B 解析 A项,引号内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外,因为引文是整个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句号应放在引号外。C项,分号应改为逗号,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而此处“但”表明是转折关系。D项,破折号前面的逗号应删除,因为破折号后的内容是对“排列一个次序”的具体解说,应紧跟其后。故选B项。
5.D 解析 “小说家不是机器,不是人工智能……”是比喻,属于否定式比喻。D项,使用比喻,把母亲比作“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故选D项。
6.C 解析 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时过境迁”“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两项。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由此可排除D项。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
7.示例 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我很悔和你相见,我的话多,你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我便写一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人之常情。再说你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你可能再译几首诗,以供读者的参看 ”
8.D 解析 D项,“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错误,在“这憎恶”的后一句中,有“因为”一词,告诉读者作者“憎恶”的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可知,“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也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9.C 解析 C项,“借代”错误,该段文字中没有出现借代手法。
10.①“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②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其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彩的字,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11.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直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第二单元小二黑结婚(节选)
A级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小二黑结婚》从两个方面表现了小二黑与小芹在争取自由恋爱的路中的困难,一方面是封建落后思想的反对,一方面是封建恶势力的阻挠。小说既描写了小二黑与小芹追求幸福的不易,也映射了乡村中落后的封建思想与制度。
《小二黑结婚》在结构上采用了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      ,使得故事情节紧张又具有戏剧性。赵树理还利用了老百姓爱听故事的习惯,一开篇就先依照人物关系逐个把主要人物都介绍了一遍。虽说是介绍人物,但是一点儿也不生硬,因为介绍的人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就这样一环扣一环,故事才能顺利地发展下去。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既各具特色,又极具代表性,      了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的主要类型:小二黑和小芹代表了新型农民;二诸葛和三仙姑代表了      的思想落后的农民;村干部金旺和兴旺则代表了封建恶势力,他们利用手中职权,到处      ,为非作歹,祸害百姓。(      ),有的只是通俗的白描和叙事,语言简洁,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二诸葛常把“忌”“命相”之类的词挂在嘴边,足见其迷信迂腐的性格;而面对兴旺等人突如其来的“拿双”行为,小二黑一句“你说去哪里咱就去哪里,到边区政府你也不能把谁怎么样!走!”体现了他敢于抗争和对正义的坚信。赵树理的这种口语化、通俗化使这篇小说更符合大众的口味,广大读者深受喜爱。
总体来说,《小二黑结婚》是一部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其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现实问题的揭露及面向大众的创作形式等方面都有很突出的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气呵成 覆盖 典范 惹是生非
B.一蹴而就 覆盖 典型 兴风作浪
C.一气呵成 涵盖 典型 兴风作浪
D.一蹴而就 涵盖 典范 惹是生非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华丽的辞藻并不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
B.这篇小说中没有华丽的辞藻
C.这篇小说并不注重华丽的辞藻
D.华丽的辞藻不是这篇小说的追求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      )赵树理是以“农民”的身份从事创作,实现创作主体身份重构的典型作家。赵树理虽然继承了鲁迅某些方面的风格,比如国民性批判,但他未像鲁迅那样将乡村放到“记忆”里,而是 ① 。相对来说,鲁迅笔下的乡土 ② ,一些故事是情绪化和诗化的。而赵树理立足乡土,其重心也在乡土。 ③ ,所以赵树理作品中的乡土政治生活的细节活灵活现,农民形象的塑造也处处显示着政治分析的理性。具有赵树理式创作精神的,还有许多作家。柳青也是践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模范作家。他在创作《创业史》之前,就曾打起包袱,带着家人安家陕西皇甫村,甚至将户口迁到农村,在农村一住就是十多年,这才塑造出梁生宝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人形象,才写出新中国农民奔向社会主义集体化的满腔热情。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请写一句话,放在该语段开头的括号内,用以总领下文的阐释,不超过60个字。
6.下面文段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三仙姑对女儿小芹一直管得很严。小芹①长大后,跟小二黑②好上了,三仙姑说什么也不同意。她③知道后,就一个人悄悄跑到前庄上去找小二黑④,恰巧小二黑这时也正要找她。于是两个人就商量对付她⑤的方法。她⑥把小芹娘⑦怎样装神弄鬼的事从头至尾向小二黑细说了一遍。
7.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小二黑结婚》是我国现代典型的乡土小说。
②赵树理是小说《小二黑结婚》的作者。
③农村的愚昧、落后和迷信的习俗被《小二黑结婚》揭露了。
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小腿疼闹社房
赵树理
…………①
小腿疼是五十来岁的一个老太婆,家里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还有个小孙孙。本来她瞧着孙孙做做饭,媳妇是可以上地的,可是她不,她一定要让媳妇照着她当日伺候婆婆那个样子伺候她——给她打洗脸水、送尿盆、做饭、端饭……不过要是地里有点便宜活的话也不放过机会。例如夏天拾麦子,在麦子没有割完的时候她可去,一到割完了她就不去了。又如摘棉花,在棉桃盛开每天摘的能超过定额一倍的时候,她也能出动好几天,不用说刚能做到定额她不去,就是只超过定额三分她也不去。她的小腿上,在年轻时候生过连疮,不过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治好了。在生疮的时候,她的丈夫伺候她;在治好之后,为了容易使唤丈夫,她说她留下了个腿疼根。不过她这“疼”疼得有点特别:高兴时候不疼,不高兴了就疼;逛会、看戏、游门、串户时候不疼,一做活儿就疼;入社以后是活儿能大量超过定额时候不疼,超不过定额或者超过的少了就又要疼。乡里的医务站办得虽说还不错,可是对这种腿疼还是没有办法的。
…………②
吃不饱一进门就说:“大婶呀!有人贴着黑帖子骂咱们哩!”小腿疼听说有人敢骂她好像还是第一次。她好像不相信地问:“谁写的 ”“杨小四那个小死材!”“他这小死材都写了些什么 ”“写的多着哩:说你装腿疼,留下儿媳妇给你送屎尿;说你偷麦子;说你没理占三分……”吃不饱又加油加醋添了些大字报上没有写上去的话,把个小腿疼说得腿也不疼了,挺挺挺挺就跑到社房里去找杨小四。
这时候,主任王聚海、副主任杨小四、支书王镇海三个人都正端着碗开碰头会,小腿疼一跑进去就把这个小会给他们搅乱了。小腿疼一进门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伸开两条胳膊去扑杨小四,杨小四从座上跳起来闪过一边,主任王聚海趁势把小腿疼拦住。杨小四料定是大字报引起来的事,就向小腿疼说:“你是不是想打架 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敢打一下,我就把你请得到法院!”又向王聚海说:“不要拦她!放开叫她打吧!”小腿疼一听说要出罚款要坐牢,手就软下来,不过嘴还不软。她说:“我不是要打你!我是要问问你政府规定过叫你骂人没有 ”“我什么时候骂过你 ”“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你还昧得了 ”王聚海说:“这老嫂!人家提你的名来没有 ”小腿疼马上顶回来说:“只要不提名就该骂是不是 要可以骂我可就天天骂哩!”杨小四说:“问题不在提名不提名,要说清楚的是骂你来没有!我写的有哪一句不实,就算我是骂你!你举出来!我写的是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该没有提你们的名字。我本来提着的,主任建议叫我去了。你要嫌我写得不全,我给你把名字加上好了!”“你还嫌骂得不痛快呀 加吧!你又是副主任,你又会写,还有我这不识字的老百姓活的哩 ”支书王镇海站起来说:“老嫂,你是说理不说理 你认为哪里写得不对许你驳他!不能这样满脑一把抓来派人家的不是!谁不叫你活了 ”“你们都是官官相卫,我跟你们说什么理 我要骂!谁给我出大字报叫他死绝了根!叫狼吃得他不剩个血盘儿,叫……”支书认真地说:“你实在要不说理要这样发疯,这么大个社也不是没有办法治你!”回头向大家说:“来两个人把她送乡政府!”看的人们马上跳出五六个人来把她围上,其中有两个人拉住她两条胳膊就要走。这时候,主任王聚海却拦住说:“等一等!这么一点事哪里值得去麻烦乡政府一趟 ”小腿疼见真要送她走,已经有点胆怯,后来经主任这么一拦就放了心。她定了定神,看到局势稳定了,就强鼓着气说了几句似乎是光荣退兵的话:“不要拦他们!让他们送吧!看乡政府能不能拔了我的舌头!”王聚海认为已经到了收场的时候,就拉长了调子向小腿疼说:“老嫂!你且回去吧!没有到不了底的事!我们现在要布置明天的生产工作,等过两天再给你们解释解释!”“什么解释解释 一定得说个过来过去!”“好好好!就说个过来过去!”杨小四说:“主任你的话是怎么说着的 人家闹到咱的会场来了,还要给人家赔情是不是 ”小腿疼怕杨小四和支书王镇海再把王聚海说倒了弄得自己不得退场,就赶紧抢了个空子和王聚海说:“我可走了!事情是你承担着的!可不许平白白地拉倒啊!”说完了抽身就走,跑出门去才想起来没有装腿疼。
1958年7月14日
(有删改)
注①省略部分内容为杨小四所写的批评“小腿疼”“吃不饱”两个落后妇女的大字报。②省略部分内容为“吃不饱”看到大字报后,马上跑到“小腿疼”家去了。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腿疼”知道有人写了公开批评她的大字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问题,反而觉得是杨小四有意骂自己,所以要找他算账。
B.正面典型杨小四与反面典型“小腿疼”的矛盾是人物关系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揭开了青年干部与“落后分子”较量的序幕。
C.“小腿疼”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教育部分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D.在乡村世界,名声、面子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关乎个体乃至家庭的直接利益。所以,看护名声、维护面子是“小腿疼”装腿疼、闹公社的根本原因。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农村合作化运动为大背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B.赵树理的幽默、风趣,不仅表现在作品的故事情节里,也经常从他的语言中流露出来,如:小腿疼、吃不饱。
C.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杨小四和王聚海这两个村干部形象,突显出杨小四不贴近群众的工作作风,表现出王聚海才是人民的好干部。
D.赵树理的语言风格类似于福斯特所说的“扁平人物”原则,往往一个绰号就可以表现人物性格。
10.【本课特色突破——人物刻画技巧】小说是如何塑造“小腿疼”这样一个滑稽、可笑、可悲的人物形象的
11.【本课特色突破——分析语言特点】赵树理小说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个人惯用的语言手段鲜明突出,散发着“山药蛋派”的特有的乡土风情。请结合文本概括本文的语言特色。
小二黑结婚(节选)
1.C 解析一气呵成:①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根据语境,选“一气呵成”。涵盖:包括;包容。覆盖:①遮盖;②指地面上的植物,对于土壤有保护作用。文段说的是《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了赵树理笔下的主要人物类型,选“涵盖”。典型: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②具有代表性的;③文学艺术作品中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根据语境,选“典型”。兴风作浪: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惹是生非:引起麻烦或争端。根据语境,两个词均可。
2.B 解析根据括号后的“有的只是通俗的白描和叙事”可知,括号内的主语应是“这篇小说”,据此排除A、D两项。而由“有的”一词可知,B项中的“没有”与之衔接更加紧密,排除C项。
3.赵树理的这种口语化、通俗化的写作风格使这篇小说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4.①将乡村置于现实中 ②缺乏细节 ③因为身在其中
5.纵观新中国文学史,但凡能写出优秀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作家,无不与农村群众打成一片,甚至让自己变成“农村人”。
6.③改为“小芹”;⑤改为“三仙姑”;⑥改为“小芹”;⑦改为“三仙姑”。
7.赵树理写的《小二黑结婚》是我国现代揭露农村的愚昧、落后和迷信的习俗的典型的乡土小说。或: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揭露了农村的愚昧、落后和迷信的习俗的典型的乡土小说《小二黑结婚》的作者。
8.D 解析D项,“所以,看护名声、维护面子是‘小腿疼’装腿疼、闹公社的根本原因”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内容可知,“小腿疼”装腿疼、闹公社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落后。
9.C 解析C项,“突显出杨小四不贴近群众的工作作风”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杨小四也是人民的好干部。
10.①通过粗俗的语言表现出“小腿疼”的愚昧无知的形象。如“我要骂!谁给我出大字报叫他死绝了根!”②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小腿疼”的蛮横不讲理。如“小腿疼一进门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伸开两条胳膊去扑杨小四”,体现了人物的蛮横。③运用讽刺或反讽手法,表现人物的愚昧、可悲。如讽刺“小腿疼”“高兴时候不疼,不高兴了就疼;逛会、看戏、游门、串户时候不疼,一做活儿就疼”等。
11.①叙述语言完全口语化:无论是讲述故事还是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②语言诙谐风趣,轻松幽默:如对“小腿疼”外号由来的描写等,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③使用方言进行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血盘儿”“过来过去”等,使人物语言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充分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二单元8 荷花淀
A级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荷花淀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      。(      )。荷花淀即白洋淀。孙犁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      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      、诗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茅盾在评价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      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受《荷花淀》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派流——荷花淀派。其主要作家有刘绍棠、韩映山等。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文学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情画意 勇往直前 别具一格 风雨飘摇
B.情景交融 勇往直前 别开生面 风雨飘摇
C.诗情画意 不屈不挠 别开生面 风云变幻
D.情景交融 不屈不挠 别具一格 风云变幻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B.由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更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C.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和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D.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的这一流派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在湖沟的日子,我一晚一晚地听着蛤蟆的叫声,一天一天地看着麦子成熟。我住的村委会院外。有一口水窖,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接受天空的恩赐,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它周围的土地。今年这片土地运气不错,没喊过渴,算得上风调雨顺。水窖储满了水,上头漂着去秋至今的落叶,蚊蝇嗡嗡地绕飞起哄,蛤蟆像士兵一样穿着迷彩衣藏匿其中,是真正的伪装者。白天里,个别蛤蟆耐不住寂寞,稀疏地叫着,叫得四周空荡荡的群山更空了;但到了晚上,蛤蟆齐鸣,那声音绵绵密密,汩汩滔滔,翻墙越窗,进入室内。在寂天寞地的山里,水窖是热闹的中心,就像一枚石子丢进一池水中,荡开一波一波的涟漪,这个夜晚陡生了无穷的动感,一端连接着我的梦境。我知道,在这个山里,过去人们普遍贫穷,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总盼着池塘里的蛤蟆开叫,那意味着麦子就要成熟了。是蛤蟆在青与黄两种日子间穿针引线,以稠密如针脚的呼唤,接续起饥饿和温饱。
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对偶、比喻、拟人
B.对比、夸张、比喻
C.比喻、拟人、夸张
D.比喻、拟人、通感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一口水泥砌就的呈长方形的四面光滑笔直的水窖,在我住的村委会院外。”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6.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白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      。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奉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④②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④①③②
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嘱  咐
孙 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封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纺自织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 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 明天早上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
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 整天价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了。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蹿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 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 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 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在家里的女人,最盼望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一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地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个“你”字,生动再现了水生见到多年未见的妻子后既高兴又显得有点木讷,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情景,具有个性色彩。
B.水生打了八年仗回来,在门口和女人打招呼,女人先是因为水生的回来而欣喜得笑了,然后又因想起八年来的不容易而哭了。
C.“低下头去”“无力地仄在炕上”,写出了女人听说水生明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怨恨。
D.在送水生去参加战斗的路上,女人坚持一定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是因为八年来,爹为了支持水生的革命,付出了太多。
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B.本文善用细腻的神态描写,比如多次用“呆”字揭示水生嫂的内心情感世界,“呆”中见深情,“呆”中凸显人物性格。
C.作者借水生嫂的叙述,将水生爹这样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革命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D.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使文章读来通俗易懂,既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又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
9.【本课特色突破——体味“诗化小说”】结合选文,谈谈孙犁“诗化小说”的特征。
10.谈谈小说以《嘱咐》为题的作用。
8 荷花淀
1.C 解析诗情画意: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情景交融:文学作品把写景和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语境强调荷花淀派作品给人的感受,应选“诗情画意”。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不屈不挠:形容意志坚定,永不屈服。语境强调抗战时期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应选“不屈不挠”。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与语境中“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相对应,应选“别开生面”。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定,变化急速,难以预料。语境中是说作品所写内容的,故选用“风云变幻”。故选C项。
2.A 解析括号前后都是句号,需要填写一个完整的句子。B、C两项因为介词“由于”的存在,句子缺少主语,有语病。D项只是一个名词性成分,缺少句子的谓语部分,不完整。故选A项。
3.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两个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流派”。
4.D 解析文段中有比喻,如“像士兵一样”等;有拟人,如“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没喊过渴”等;有通感,如“就像一枚石子丢进一池水中,荡开一波一波的涟漪”,将听觉感受以视觉形式表达出来;有对比,如黑夜与白天蛙声的对比。无夸张、对偶手法。故选D项。
5.原文采用短句的形式,将“有一口水窖”以及水窖的材质形状与“光滑笔直”的特点分别独立表述,突出了水窖的形象,使读者对其有更加鲜明形象的认识。而改写后的句子,虽然意思没变,但长句的形式,没有将水窖的形象特点突出出来,因此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
6.A 解析本题要分析理解“莲叶”“荷花”“莲子”“藕”的特点,“宽阔”与“莲叶”有关,“芬芳”与“荷花”有关,“苦心”与“莲子”有关,“寂寞”与“藕”有关,据此即可选出答案。
7.C 解析C项,“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怨恨”错误,水生嫂的怨恨于文无据,文中写水生嫂听到水生明天就要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低下头去”“无力地仄在炕上”,可以看出水生嫂是失望的,无法看出怨恨,而且全篇也不能体现怨恨。故选C项。
8.A 解析A项,“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述错误,这篇小说主要写水生回家后夫妻间的短暂相聚和别离,情节单一,没有“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等特点。故选A项。
9.①情感如诗。文章写战争题材,回避了血雨腥风的战斗场面,展示的是硝烟中的夫妻情、家国情,富有浓郁的抒情美。②语言如诗。人物的对话简练质朴,以短句为主,富有节奏感和简洁美。③场景如诗。文章的背景清新如诗,即使文中女人撑着冰床,也让人感觉到一种诗情画意。
10.①情节设置:体现主要内容,“嘱咐”贯串小说主要情节,同时故事的高潮部分也围绕“嘱咐”展开。②人物塑造: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在夫妻相互的嘱咐之中彰显革命军民形象。③主题思想:突出主题,“嘱咐”中赞美了根据地人民相互理解支持、患难与共、同仇敌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