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第1单元 分层作业(7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第1单元 分层作业(7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5:04:43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怜悯是人的天性
A级 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希腊的先哲中,有些人生前聪慧睿智,死后享受伟大;有些人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当两千多年的岁月如水一般流去,苏格拉底之生和苏格拉底之死也渐行渐遥,在历史的远方化成一片苍茫。
公元前399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审判,为了坚守心中的正义,苏格拉底慨然赴死。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马虻销声匿迹了。然而, ① 。相反,他完成自己的坚守之时,便是开始影响人类之日。
苏格拉底从来不远离生活,相反,总是兴味盎然地参与它,并从中挖掘出许多看似朴素实则大有深意的道理。也就是说, ② ,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它是灵动的、隽永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跳动着心灵的脉搏。读苏格拉底与读《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是如此相似,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如沐春风。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至今还镌刻在德尔菲神庙的入口处。这座神庙坐落在高高的城堡上。它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让见者无不心里一震。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B.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C.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上的浪花吗
D.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古希腊的先哲中,聪慧、睿智、伟大者,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者不乏其人。苏格拉底却很特别: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死得从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      )。它能使每一个矫若惊龙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赋予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虽然苏格拉底和那种素养的人可以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但是,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则人类可能也许早就灭亡了。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置之不理
B.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C.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熟视无睹
D.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置之度外
5.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准确,请找出并加以改正,说明理由。
①它能使每一个矫若惊龙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
把      改成      
理由:
②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赋予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
把      改成      
理由: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它改成一个正确的句子。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材料一 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赛罗》的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献出一掬同情之泪呢 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正直的奥赛罗中了奸计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审美的享受即“悲剧快感”呢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都会产生一种快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与“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是,“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
怜悯、恐惧以及怨怒之类的情感,大都属于否定性心理反应的结果,它们郁积于心,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但人在艺术创造中,把这种消极的情感变成了美的创造的原料。当我们在欣赏悲剧时,随着剧情在我们心灵上引起震撼与波动,上述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这就是悲剧美感。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他会变得纯洁起来,真挚起来,高尚起来。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材料二 悲剧情感不同于纯粹的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伟大的悲剧里没有一点哀伤或忧郁的情调。《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哀叹人在神面前渺小无力的那首著名的合唱、哈姆莱特沉思“生存还是毁灭”那段独白、麦克白把人生视为痴人讲的故事那个比喻,以及别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剧片段,都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悲剧中总是有一点悲观的音调,尽管这种音调可能被更突出的英雄主义和慷慨激昂的庄严音调压制,成为不引人注意的低音。悲剧快感中有一部分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悲观音调的存在,让我们在悲剧中体验到的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快感,而总是混合着一定程度的痛感。这种混合的情感多多少少有些类似沉浸于忧郁思绪的人感到的苦中之乐。当然,痛感不会一直存在,而是最终转化为快感,并增强在怜悯和恐惧以及在观赏形式的美当中获得的积极的快感。这种转化也有艺术表现的原因:痛苦在具体化为艺术象征的同时,也就被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克服和转变了。它通过艺术的“距离化”而得到升华。
如果我们可以用数学方程式来表现已经得出的结果,那就可以说悲剧快感是怜悯和恐惧中积极的快感加上形式美的快感,再加上由于情绪的缓和或表现将痛苦变为怜悯和恐惧而得到的快感,最后得出的总和。
丰丹纳尔是最早提出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的人之一。他认为快感与痛感在起因上差别不大。例如,搔痒通常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但如果用力过分,就可能引起痛感。因此,快感只是减弱的或者减轻的痛感。我们在悲剧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与此大同小异,它主要是痛感,但这种痛感被戏剧的幻觉减弱而变成快感。
大卫·休谟在他论悲剧艺术的论文中,认为丰丹纳尔的观点很有道理,但还不完善。他接受了痛苦可以转变成快乐的观念,但反对把这一转变说成是幻觉感造成的。他认为怜悯和恐惧总是比欢乐或满足更能打动人心。在心灵被怜悯和恐惧打动之后,它就更能敏锐地感受诗的音乐和优美。在阅读悲剧或听到朗诵悲剧时,我们也必定体验到痛苦,但这痛感被艺术表现的美引起的快感淹没了。
在强调悲剧中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这一点上,丰丹纳尔和休谟都作出了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解决这种联系的本质这个谜。我们提出的是比以上两种都更简单的观点。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与此同时,它那郁积的能量就得到宣泄而缓和。这种郁积能量的缓和不仅意味着消除高强度的紧张,而且也唤起一种生命力感,于是这就引起快感。这种由痛感转化而成的快感更加强悲剧中积极的快感,这种积极快感的原因一方面是悲剧的怜悯和恐惧,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艺术品的剧作的美,如整一和适当的比例、声音与形象的和谐、性格描述的深刻真实等。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欣赏悲剧时常常潸然泪下又欲罢不能,是因为从中获得了强烈的悲剧快感。
B.材料一中的亚里士多德和材料二中的大卫·休谟的观点中都论及“怜悯和恐惧”。
C.丰丹纳尔第一个发现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但大卫·休谟对此并未全盘接受。
D.材料二在丰丹纳尔和大卫·休谟观点基础上提出关于“痛感”转化为“快感”的新见解。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悲剧中有一些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B.麦克白在王位诱惑下弑君篡位,作品中他的这种扭曲了的人格是无法在艺术欣赏中产生悲剧美感的。
C.悲剧情感容不得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悲哀会削弱这种力量。
D.丰丹纳尔和大卫·休谟两人都强调了悲剧中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但后者比前者的认识要更深一层。
9.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难以支持“痛感转化成快感并加强悲剧中的快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窦娥冤》中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后含冤被杀。
B.《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杀死篡夺王位的叔叔,报仇后中毒而死。
C.《雷雨》中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周朴园一个人在悲痛中忏悔。
D.《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
10.【本课特色突破——分析论述思路】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11.【本课特色突破——结合文本阅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曹禺的《雷雨》以悲剧结局,剧中人物死的死,疯的疯,可是这部作品却深受人们的欢迎,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怜悯是人的天性
1.A 解析 神庙“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赋予“晚风”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项,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运用了借代的手法。C项,“白桦的银裙”“海上的浪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像海上的浪花吗”,运用反问的手法。D项,结合“千斤”分析,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故选A项。
2.①原文用两个“有些人”,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更有抒情性;②后半句运用长句,更具有气势;③“风貌”一词突出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修改后的句子缺乏以上优点。
3.①苏格拉底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其思想价值的终结 ②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
4.B 解析 A项,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置之不理”与“声音”搭配不当。B项,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此处与“声音”搭配,使用恰当。C项,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看”,与“声音”搭配不当。D项,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生死利害”,与“声音”搭配不当。故选B项。
5.①矫若惊龙 身强力壮 理由:“矫若惊龙”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从下文“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可以看出此处应写“野蛮人”身体强壮有力。②赋予 富于 理由:“赋予”指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与“理性”显然不搭配。根据文意分析,此处应该是说理性的丰富。
6.虽然苏格拉底和具有他那种素养的人可以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但是,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则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
7.C 解析 C项,“丰丹纳尔第一个发现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错误,原文说“丰丹纳尔是最早提出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的人之一”。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项。
8.A 解析 B项,“作品中他的这种扭曲了的人格是无法在艺术欣赏中产生悲剧美感的”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这就是悲剧美感”可知,否定性情感同样是可以产生悲剧美感的。C项,“悲剧情感容不得悲哀”曲解文意,原文说“悲剧情感不同于纯粹的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这并不是说在伟大的悲剧里没有一点哀伤或忧郁的情调”,可见悲剧中是可以有悲哀的因素的,因此“悲哀会削弱这种力量”的说法也错误。D项,“后者比前者的认识要更深一层”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在强调悲剧中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这一点上……他们并没有解决这种联系的本质这个谜”,并未对二者进行比较。故选A项。
9.D 解析 D项,“张生与崔莺莺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大团圆的结局,在“痛感”上不如其他三项明显。故选D项。
10.材料一:先提出“悲剧快感”的概念,然后举例并引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阐述了“悲剧快感”产生的原因,接着阐述什么是悲剧美感,最后指出悲剧快感(或悲剧美感)净化灵魂的意义。材料二:先提出悲剧快感形成的原因,然后在丰丹纳尔、大卫·休谟的关于痛感与快感关系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悲剧快感产生的原因。
11.①曹禺的《雷雨》以悲剧结局,其悲惨程度令人唏嘘,令人震撼。这种结局令人恐惧,更令人心生怜悯。而这种恐惧和怜悯通过艺术的“距离化”而得到升华,郁积的能量就得到宣泄而缓和,同时唤起一种生命力感,从而产生了悲剧快感,深受人们的欢迎。②《雷雨》这部作品艺术形式上有其独到之处,它运用了古典戏剧“三一律”,情节紧凑,矛盾尖锐激烈,性格描述深刻真实,其形式上的美也能够激发观众的悲剧美感(或悲剧快感),从而深受人们的欢迎。第一单元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级 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一种成功的理论都离不开工作实践,必须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果违背了这一既定的规则,凭空创造出的“精辟理论”是经不起实际情况的      的,必然会成为失败的垫脚石,不仅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因此,      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必须从实践中得出精神,再把精神      到实践中去加以验证,(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同志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我想说的是:认识真理,实践是基础;检验真理,实践是唯一标准。这不仅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更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也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我们学生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社会实践经验,在处理社会事务上难免会“理所当然化”,想当然地做事只能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在学校期间,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毛泽东思想等哲学上的      方法,不至于在毕业离校工作后犯一些低级的、明显的、不合实际的错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检验  急功近利  灌注  处事
B.考验 急功近利 灌注 处事
C.检验 急于求成 灌输 处世
D.考验 急于求成 灌输 处世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反复实践毛泽东同志的“飞跃”理论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被广大人民接受,才能真正造福人们
B.反复实践毛泽东同志的“飞跃”理论才能真正得到造福人们的真理,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被广大人民接受
C.反复实践毛泽东同志的“飞跃”理论才能真正得到造福人们的真理,才能被广大人民接受,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D.反复实践毛泽东同志的“飞跃”理论才能被广大人民接受,才能真正造福人们,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好文章要兼具价值性、实践性和观点性三个特性。价值性是指文章的写作旨意,即行文的必要性。写文章就是要指明问题、 ① 和解决问题,而只有能对理论有所指、对实践有所用的文章才会真正有人看、有人赞。实践性是指文章要有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文章应该是理论化、扩充版的随笔,系统化、学术版的杂谈。偶遇社会现象,惊讶与沉思之后记下所感所思,然后凝练、扩充、提升与完善,并最终修葺成文后公开发表。观点性是指文章要有新颖观点且见解深刻。文章的观点不能影影绰绰、模糊不清,也不能似是而非、左右摇摆,更不能自相矛盾。 ② ,文章最能体现作者的思维范式与人格性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见解深刻,观点鲜明。文章标题简洁明确、直抒胸臆,恰似给小朋友戴上色彩亮丽的小帽,特色鲜明且易于记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成为其主要作者胡福明的终生代表作和当时年代理论创新的学界经典作品的主要原因 ③ 。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5.请用“否定+肯定”的句式概括“好文章的三个标准”。每个句子不超过20个字。
(1)文章的价值性:
(2)文章的实践性:
(3)文章的观点性:
6.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源于社会实践活动,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③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在理论上就能加以判定的一个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加以解决。④毛泽东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源于实践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社会实践划分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形式被第一次明确。⑤他认为,人们在三大社会实践过程中必将形成大量的经验,并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材料一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滨孙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它们的总体。
(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往前追溯历史,发现进行生产的个人,越从属于一个因冲突、融合而形成的更大整体,人是社会性的。
B.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罕见的,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并彼此交谈却有语言发展一样。
C.对生产的研究,往往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D.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组成了社会实践,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特殊性,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
B.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历史,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
C.虽然《水浒传》中108人都上梁山,但由于他们阶级地位不同,因而上山的动机和目的也大相径庭。
D.人们要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10.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B.起行始足下,遇事智才明。
C.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D.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1.【本课特色突破——把握论证特点】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12.《解放日报》社论说:《实践论》是“做好工作的传家宝”。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A 解析 检验:检查验看,检查验证。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验看(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等)。根据语境,此处需填有“检查验证”之意的词语,应选“检验”。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根据语境,此处是“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之意,应选“急功近利”。灌输:输送(思想、知识等)。灌注:浇进,注入。此处强调将精神注入实践中加以验证,应选“灌注”。处事:处理事务。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根据语境,此处是“处理事务”之意,应选“处事”。故选A项。
2.B 解析 A、D两项缺少关键信息“得到……真理”,语意不全,排除。先经过检验证明是真理,才能进一步被广大人民接受,排除C项。故选B项。
3.这不仅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更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
4.①剖析问题(或:分析问题) ②文如其人 ③(也)正在于此
5.(1)不是无病呻吟,而要有明确的必要性。(2)不是偶有感发,而要有时代意义。(3)不能模糊摇摆,而要深刻鲜明。
6.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特点,节奏鲜明,感情抒发酣畅淋漓,语势得到增强,更好地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影响力。
7.第①句,应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前加“而是”;第③句,将“在理论上就能加以判定的一个问题”修改为“一个在理论上就能加以判定的问题”;第④句,将“社会实践划分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形式被第一次明确”修改为“第一次明确了社会实践划分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形式”;第⑤句,将“形成大量的经验,并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修改为“积累大量的经验,并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8.C 解析 C项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
9.B 解析 “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错误。由材料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可知,有剥削阶级的偏见歪曲社会的历史这一原因,还有生产规模的制约。另外,“主要”一词在文中也没有依据。
10.D 解析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D项,“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写诗人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不能直接体现材料二观点。
11.①论证结构清晰严整。先提出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然后论证了进行生产的个人的社会属性,最后阐明生产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证法、假设论证等,有力地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使观点表达准确有力;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
12.①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②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④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这些是做好工作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可谓“做好工作的传家宝”。第一单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A级 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毛泽东于读书世界透露的春光,是一道难得的景观。他在读书过程中留下的那些直抒胸臆、有感而发的批注,以及写进论著的对于各种书籍的引用和评论,和在各种场合关于所读书籍的谈话,已成为事实上他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个性的组成部分。毛泽东的经验、智慧和才情,来源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调查研究,来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实践,也来源于他对古今中外书籍      地阅读理解和发挥运用。他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创造,多多少少可以从他      的书籍世界里找到一些伏线。博览广学,深读细品,赋予他独具魅力的人格      和领导能力。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这仿佛是一个人的灵魂;二是(      );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五四运动以来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中蕴含的经验、智慧、作风、气派,这仿佛是一个人的血脉。没有科学的灵魂,不可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坚实的躯体,其灵魂则无所      ;没有畅通的血脉,其躯体则难以得到滋养因而羸弱。三者俱备,便形成鲜活生动的毛泽东思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孜孜不倦 徜徉 内涵 依附
B.夜以继日 徜徉 内涵 依赖
C.孜孜不倦 徘徊 内容 依赖
D.夜以继日 徘徊 内容 依附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仿佛是一个人的躯体,丰富曲折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B.丰富曲折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这仿佛是一个人的躯体
C.丰富曲折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仿佛是一个人的躯体
D.仿佛是一个人的躯体的丰富曲折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1961年的大调研活动中,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同志的调研,作为实践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思想的精彩篇章,都有着“蹲、亲、实、效”等鲜明特点。
蹲,就是蹲下去, ① ,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调查研究要经过相当艰苦的工作,时间太短很难全面了解情况。对此,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蹲点调查,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单位去解剖“麻雀”,进而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指导更大范围内的实践。亲,就是亲力亲为, ② ,做了解基层的“常客”。唯有如此,调查者才能真正做到亲眼看,亲耳听,亲自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③ ,不官僚主义,善于听真话、听实话。调查研究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因此,如果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效,就是重实效,不为调查而调查,善于解决问题。
总之,1961年的全党大调研,用事实证明了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4.下列句子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乡村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
B.熊猫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C.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D.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5.仿照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句式,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8个字。



6.请结合该语段的论证结构特点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60个字。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材料一 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论
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失败,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 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
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 人家是“权威”,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
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
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
(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 赢在人才!》,
《北京日报》)
材料三 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用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则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
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8.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
B.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C.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
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不能被认为是真理性认识。
9.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一些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
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一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
C.人们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
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
10.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并简要说明。
11.【本课特色突破——分析概括不同】 在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时 ,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A 解析 孜孜不倦: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此处用以形容毛泽东对古今中外书籍不知疲倦地研读与运用,应用“孜孜不倦”。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有“陶醉于某事物当中”的意思。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此处根据语境可知,应用“徜徉”。内涵:内在的涵养。内容: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存在的情况。语境中搭配“人格”,应该用“内涵”。依附:从属,附着。依赖: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语境中搭配“灵魂”,应该用“依附”。故选A项。
2.B 解析 根据和上下文句式保持一致的原则来填空。根据“三个来源”判断,后面表述上三点成并列、对照关系,结构上自然也是对称的,第一点和第三点中先出现名词性质的对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五四运动以来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中蕴含的经验、智慧、作风、气派”,据此判断括号处应该先填名词性质的短语“丰富曲折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据此排除A、D两项。然后再看给出的两点中余下的信息:“这仿佛是一个人的灵魂”“这仿佛是一个人的血脉”,故括号处对应着的应该是“这仿佛是一个人的躯体”,排除C项。故选B项。
3.他在读书过程中留下的那些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的批注,和写进论著的对于各种书籍的引用和评论,以及在各种场合关于所读书籍的谈话,事实上已成为他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个性的组成部分。
4.C 解析 文中画横线句“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单位去解剖‘麻雀’”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蹲点调查”比作“解剖‘麻雀’”。A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5.①不走马观花 ②不假手于人 ③实,就是作风实
6.语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同志在1961年全党大调研中的实践具有“蹲、亲、实、效”等鲜明特点。
7.B 解析 A项,“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错误,根据材料一可知,应属于理性认识。C项,由材料二中的“我认为……幌子的唯心论”可知,选项中的“好就好在……唯心论”是作者的观点。D项,“……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错误,材料三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选项张冠李戴。
8.C 解析 C项,“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错误,由材料一可知,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9.D 解析 材料二论证的观点是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D项,说的是追求的问题,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10.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具有说服力。如文章先以陈独秀、李德、王明等人为反面事例,后以毛泽东为正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具有说服力。②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掉脑袋”“圣旨”等词语的使用。
11.①材料一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进行解读,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②材料三立足现实,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第一单元2 改造我们的学习
A级 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要反对主观主义,就要宣传唯物主义,就要宣传辩证法。但是我们党内还有许多同志,他们并不注重宣传唯物主义,也不注重宣传辩证法。有些同志听凭别人宣传主观主义,也(      )。这些同志自以为相信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却不努力宣传唯物主义,听了或看了主观主义的东西也不想一想,也不发议论。这种态度不是共产党员的态度。这使得我们许多同志蒙受了主观主义思想的毒害,发生麻木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在党内发动一个启蒙运动,使我们同志的精神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      )中间解放出来,号召同志们对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加以抵制。这些东西好像日货,因为只有我们的敌人愿意我们保存这些坏东西,使我们继续受蒙蔽,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抵制,就像抵制日货一样。一切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货色,我们都要抵制,使它们在市场上销售困难,不要让它们利用党内理论水平低,出卖自己那一套。为此目的,就要同志们提高嗅觉,就要同志们对于任何东西都用鼻子嗅一嗅,(      )其好坏,然后才决定欢迎它,或者抵制它。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                。
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有两条宗旨是必须注意的:第一是“惩前毖后”,第二是“治病救人”。对以前的错误不讲情面,一定要揭发,要以科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因此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一个人发了阑尾炎,医生把阑尾割了,这个人就救出来了。任何犯错误的人,只要他不(      ),不固执错误,以至于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而是老老实实,真正愿意医治,愿意改正,我们就要欢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变为一个好同志。这个工作决不是痛快一时,乱打一顿,所能奏效的。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决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安之若素 蒙蔽 辨别 文过饰非
B.安之若素 蒙蔽 鉴别 讳疾忌医
C.处之泰然 遮掩 辨别 讳疾忌医
D.处之泰然 遮掩 鉴别 文过饰非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想一想它,是否真有道理,是否合乎实际,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
B.想一想它,绝对不应盲从,是否真有道理,是否合乎实际,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
C.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绝对不应盲从,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
D.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点出了这样几类党员干部:有的对理论学习不重视,把自学变不学;有的想起来就学一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拿学习来装门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有的学习碎片化、随意化,感兴趣的就学,不感兴趣的就不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学习的最大敌人是自我满足,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永不自满。
党员干部必须马上改造我们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学”就是要在自学的时候慎独。一些党员干部在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时,只播放而不认真听,还有的钻空子、钻漏洞。因此,端正态度,真正把学习重视起来,是我们学习要走出的第一步。“真懂”就是要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错不在鱼和网,在于那个不能坚持的打鱼人。只有坚持不懈地“打鱼晒网”,掌握打好鱼晒好网的方法, ① 。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时,要掌握其核心要义、思想灵魂,于融会贯通中抓牢立场,抓到根本,抓住精髓。“真信”就是要在入脑入心的基础上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学习不是为了装门面,是要完成一种转化, ② 。所谓转化,就是学习之后入脑进行思考,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判断甄别,进而接受。所谓升华,就是要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政治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认同、理论上的认同,继而将其变成自己的一种武装。这才算是真信。“真用”就是要化零为整、学以致用。系统化地学习,完完整整地学习,并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4.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真学’就是要在自学的时候慎独”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冯对自己的母亲横挑鼻子竖挑眼,可真是“孝顺”啊!
B.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C.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曾在改革开放之初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5.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A.借代 对偶 引用   B.顶真 比喻 排比
C.引用 排比 比喻 D.排比 借代 拟人
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材料一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恩格斯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872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后来在多部著述和多封书信中,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丰富、发展了他和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在恩格斯的晚年,他在一系列书信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的重大观点:“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他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曾经对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给予高度赞扬:“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摘编自任晓山《今天我们应该向恩格斯学习什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做工作必须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不能单凭热情去做事。
B.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这种品质是不断发展且开放的。
C.任何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且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D.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教条主义,因此我们不应该死记硬背。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认为“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他从横向上指出,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发展未来。
B.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其中包括习近平等人的思想。
C.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共产党宣言》中部分言论虽然不合时宜,但它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依旧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D.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
9.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B.《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周易》:“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D.《礼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10.【本课特色突破——分析论述思路】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11.两则材料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上有何侧重 请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分析其内在联系。
2 改造我们的学习
1.B 解析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处之泰然:对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第一处括号语境强调的是“有些同志听凭别人宣传主观主义”,对于这种反常现象一点也不在乎,故选“安之若素”。蒙蔽:隐瞒真相,使人上当。遮掩:掩蔽,掩盖错误、缺点。第二处括号语境强调的是有些同志的精神被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欺瞒,故选“蒙蔽”。鉴别:指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多用于古物的鉴定。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第三处括号语境强调辨别理论的好坏,故选“鉴别”。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错误。第四处括号语境强调的是犯错误的人不能固执错误,掩饰错误,要积极改正,故选“讳疾忌医”。
2.D 解析 两个“是否”与两个“绝对”分为两组,不要乱了次序;“合乎实际”是“真有道理”的前提,应为“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奴隶主义”是“盲从”的具体体现,应该为“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故选D项。
3.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
4.B 解析 “‘真学’就是要在自学的时候慎独”的引号标示强调。A项,“对自己的母亲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能说是“孝顺”,此处“孝顺”的引号标示讽刺和否定。B项,这里强调的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因此,“中国的”的引号标示强调。C项,“世界屋脊”的引号标示特定称谓。D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引号标示直接引用。故选B项。
5.C 解析 文段中,“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抓牢立场,抓到根本,抓住精髓”“政治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认同、理论上的认同”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继而将其变成自己的一种武装”,将“政治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认同、理论上的认同”比作“武装”,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运用借代、对偶、拟人、顶真的修辞手法。故选C项。
6.①我们才能抓到“大鱼” ②变成一种升华
7.B 解析 B项,“这种品质是不断发展且开放的”错误,材料二说的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不断发展且开放的”指的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这种品质”。
8.B 解析 A项,“横向”错误,“今天”“过去”和“未来”是纵向的解说。C项,“《共产党宣言》中部分言论虽然不合时宜”错误,材料二是说“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D项,“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于文无据,原文强调的是“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无法由此看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
9.C 解析 材料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A项意思是,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这句话论述了未雨绸缪、未兆易谋的道理,告诫人们要见微知著,在险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项,强调胸怀天下的读书人,应当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C项,强调变通趋时,把握时机,作出适于时代需要的判断和选择。符合材料二的观点。D项,强调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10.①首先亮明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②然后引出恩格斯的重大贡献,并列举事例加以证明。③最后指出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的意义。
11.①材料一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②材料二强调向恩格斯学习,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中国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是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第一单元5 人应当坚持正义
A级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亏柏拉图的      ,把当年从审判到执行的整个过程      地记述了下来,使我们今天得以领略苏格拉底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哲人      。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十年,当时二十八岁,审判时在场,还上台试图为老师辩护,法官嫌他年轻把他轰了下来。评家都承认,柏拉图太有文学才华,记述中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他大约早就开始记录老师的言论,据说有一次朗读给苏格拉底听,苏格拉底听罢说道:“我的天,这个年轻人给我编了多少故事!”尽管如此,评家又都承认,他由于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毫无哲学天赋,审判时又不在场,老师死后,深为扣在老师头上的两个罪名苦恼,要替老师洗清,(      )。英国学者伯奈特说:“色诺芬为苏格拉底做的辩护实在太成功了,如果苏格拉底真是那个样子,就绝不会被判死刑。”英国哲学家罗素仿佛从中吸取了教训,表明态度:“如果需要让人复述我的话,我      选一个懂哲学的我的死敌,而不是一个不懂哲学的我的好友。”不过他倒不必有这个担忧,因为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却惊人地多产,别人哪里还有复述的机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神来之笔 栩栩如生 风韵 甘愿
B.生花妙笔 栩栩如生 风采 宁愿
C.神来之笔 呼之欲出 风采 甘愿
D.生花妙笔 呼之欲出 风韵 宁愿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回忆录中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B.在回忆录中把柏拉图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C.在回忆录中把色诺芬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D.在回忆录中把亚里士多德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4.阅读下面的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关于苏格拉底有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
钱锺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他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问及钱锺书的感想,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
(2)钱锺书要表达的观点是:
5.下面是苏格拉底与欧西德的一段对话,请运用“苏格拉底方法”,补充上谈话内容。
欧 西 德 我生平所做之事,没有“不正”的。
苏格拉底 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吗
欧 西 德 能。
苏格拉底 虚伪是“正”还是“不正”
欧 西 德 不正。
苏格拉底 偷窃呢
欧 西 德 不正。
苏格拉底 ①              
欧 西 德 正。
苏格拉底 你方才说偷窃是不正,现在又何言正呢
欧 西 德 以前是对友,现在是对敌。
苏格拉底 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 西 德 正。
苏格拉底 ②              
欧 西 德 正。
苏格拉底 ③              
欧 西 德 苏格拉底,我不能回答你了。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划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价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结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那就是“脆弱性论证”,它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两种论证方案并非决然分隔,它们只是不同的、各有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更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摘编自《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材料二 虽然现在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对道德底线崩溃现象的报道,不过,情况未必那么悲观。我认为,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还是有的。那么,这个基础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我认为需要检讨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在道德问题上最基本的一些想法是有问题的。如果道德行为需要一些规范,这些规范一定要有相当的稳定性,不可能说建立一个新道德就马上建立一个新道德。但是,中国社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不断地革命加上改革,老是在动荡中,或者老是在变动中,这就使得所有人都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可以变的,包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基本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都是传统的。我们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包括要有诚信、不要杀人、不要放火、不要偷盗,哪一种是现代社会形成的 所以一个真正良性的现代社会,不在于形成一套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新道德,而在于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有很好的维持。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我们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新道德、新伦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应当用比较有强度的、有基础的道德来制约市场经济发展,要使市场经济能够服从最基本的心理规范。资本主义追求的就是利润,市场经济必然唯利是图,不可能从市场经济的内部产生出不讲利润的道德。如果资本主义有道德,那么它一定是外在的东西,基本上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在人类千百年文明历史中所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西方社会的道德,基本上是以宗教为基础而形成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产生道德,市场经济最大的动机就是追求利润。现在对我们道德冲击最大的不是集权主义,而是市场经济。
我们应该明确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单位是家庭。以家庭为中心,是一个比较能有效克制恶性个人主义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道德主体承担单位,像西方那样,明确规定基本的道德主体承担单位就是赤裸裸的个人,然后大家在赤裸裸的个人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为规范,这在中国社会是不适用的。因为儒家的基础和西方宗教的基础不一样,西方宗教不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如果我们要进行道德重建,首先要确定道德重建的主体是什么。如果我们不是把道德重建的全部重心放在重建家庭、保护家庭之上,如果连一个家庭都不能建立起来,我们谈亲情、谈同情、谈爱心都是空的,都是大话、废话。
与重视家庭、保护家庭最切近的是儒家传统。这方面有很多错误的看法需要澄清。比如,最近十年来,某些似乎很了解现代社会的人把“亲亲相隐”批得一塌糊涂。而事实上已经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订,就是明确引入“亲亲相隐”原则。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下西方的法律制度,就知道“亲亲相隐”在所有西方国家都是一个原则。事实上中国传统对这个问题的考虑远比西方早而深刻,但现在西方做得比我们好。
(摘编自《以家庭作为道德重建的中心》)
6.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可以帮助建立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还能帮助建立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B.“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人们这样问之前,“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的问题便已经在内心产生了。
C.“崇高性论证”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
D.之所以叫“脆弱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从个体的有限性和脆弱性出发,论证缺少道德的危害和讲道德的重要性。
7.下列关于“道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应是传统道德,正是传统道德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使其不至于道德底线崩溃。
B.道德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俱来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经过反思和选择之后的产物。
C.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单位和西方是全然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生硬移植西方道德。
D.传统道德一经形成,就应当永恒不变,这样的社会才可能运转得良好。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本家做慈善主要靠传统中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驱动,而不是靠市场经济的内部自发产生的基本道德规范驱动。
B.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主张,是矫枉过正,在今天值得反思和检讨。
C.人类之所以讲道德,是因为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现和呈现,使人不仅显著而且自豪。
D.儒家的“亲亲相隐”原则体现了儒家对天伦之情的重视和维护,但在当代中国却遭遇误解,这可能与百年中国激进的反传统有关。
9.【本课特色突破——分析论证思路】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10.【本课特色突破——理性思辨】 有人说,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维持得越好,这个社会就相对运行得越好。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5 人应当坚持正义
1.B 解析 生花妙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神来之笔:由神灵帮助而写出的作品。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笔墨传神。根据语境内容分析,表达的是柏拉图的才能,所以应选“生花妙笔”。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根据语境内容及横线后面的“记述”可知,应选“栩栩如生”。风采:风度神采。风韵: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也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根据语境内容分析,应选“风采”。宁愿: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甘愿:心甘情愿。根据语境内容分析,后文是转折的语意,所以应选“宁愿”。故选B项。
2.A 解析 根据前面的语境“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毫无哲学天赋……要替老师洗清”可知,色诺芬描绘的对象是苏格拉底。故选A项。
3.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4.示例 (1)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
(2)书籍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
5.示例 ①诱敌而窃敌物,是“正”还是“不正” ②你的朋友因精神失常欲取刀自杀,你将他的刀偷走,这是“正”还是“不正” ③你说“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现在又何以对友呢
6.B 解析 B项,“人们这样问之前”时间错乱,材料一第3段是说“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故选B项。
7.D 解析 D项,“传统道德一经形成,就应当永恒不变”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3段中说的是“一个真正良性的现代社会……而在于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当中有很好的维持”,而不是说“永恒不变”。故选D项。
8.C 解析 C项,“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偷换概念,材料一第4段是说“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选项偷换为“讲道德”。故选C项。
9.①文章整体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②文章首先提出中国的道德基础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问题,然后分析了中国人自己在道德问题上最基本的一些想法有哪些问题,分析过程中既有对当下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道德重建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③最后,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当代中国应如何进行道德重建。
10.示例 我同意这种观点。理由:①传统道德是指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传承的道德成果的总和。②有良好的传统道德维持,社会运行才能更好。正如地震之后,大量的人员支援受灾严重的地区,他们冒着风险,远离家乡和亲人,最终使受灾群众得到救治。③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人人自私自利,试问社会能够运行良好吗 第一单元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A级 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 ① 的朋友、战友和同志。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这种兄弟般的情感和同志式的友谊,(   )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他俩弥合矛盾的根本密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同志和战友,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人从 ② 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一次一次的问题争辩中茅塞顿开,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在处理因不幸遭遇的影响而导致感情裂痕上适可而止,理智地陈述原委,检讨错误和过失,及时弥合矛盾。长相知,不相疑,肝胆相照, ③ ,风雨同行。视友谊为生命,以事业为根基,经受住了漫长而复杂的革命斗争的血与火的考验,建立了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共同理想、伟大事业的友谊。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 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
B.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 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
C.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
D.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因为它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非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 (1) 。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 (2) :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①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 (3)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③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④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4.下列对文本中四处加点的字词和标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的“可能”去掉后会影响整句话语意的表达。
B.②处的句号放在双引号外使用错误,应该放在双引号里面。
C.③处的“只”不能删去,一旦删去就会影响语意的正确表达。
D.④处的“的”字删去后不会改变该句的意思。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
(2)
(3)
6.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因此,面对当前国际上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人为制造马恩对立的状况,我们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去剖析辨别把握这些“新发现”“新观点”的目的与实质,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要不加鉴别地去追捧吸收,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材料一 恩格斯的名字是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全球化时代更为复杂的困境和难题,我们是多么需要向这位毕生致力于资本批判和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探究的“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语)请教,他是一位多么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和隆重纪念的伟人!
资本批判的复杂性在于,不仅要理清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现实机制,更需要从理论上勾画和建构起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布展”的逻辑及其“抽象—具体”体系。这是最为艰难的思想创造,也正因如此,《资本论》的写作成为马克思毕生最重要的工作。遗憾的是,尽管完成了《资本论》大部分初稿,并于1867年出版了第一卷,但直到1883年去世,马克思也没有完成第二、三卷的定稿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他对资本逻辑和体系结构的揭示并未完整地呈现出来,而这一工作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恩格斯以毕生无私的付出,资助马克思的生活,配合和协助马克思的工作,晚年又以近乎双目失明的代价整理亡友的手稿。诚如列宁所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资本批判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变革资本社会的实践。但变革资本社会并非轻而易举,相反,它充满艰难和坎坷。为此,恩格斯特别重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方式和途径问题。他与马克思超越一般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深刻之处在于,基于对无产阶级改变自身命运、变革资本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这种人的解放不是生命个体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漫长的社会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目标与手段之间、总体与局部之间、长远与短期之间并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犬牙交错,充满了矛盾,致使革命之路极不平坦。为此,恩格斯晚年特别注意到,“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理论,如果直接引入实践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因而他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革命策略的调整。
恩格斯去世后,资本主义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多变化。诸如过去单纯的私人占有出现了社会化趋势,分配方式上普遍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中下层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怎么看待这些“积极”的变化与恩格斯所进行的资本批判之间的关系呢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状况可以看作是恩格斯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深远的后续效应。假如没有他对资本历史发展轨迹或运行逻辑的揭示、对资本社会化扩大的趋势的预见,人类的发展就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和手段对资本进行调控和规范。而20世纪后期以来“消费社会”“数字资本主义”的来临,不过是资本所带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趋势的最新体现。在此意义上,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
而在实践层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20世纪的发展和波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军突起,展示了勃勃生机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不仅解决了中华民族长期贫困和落后的问题,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更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显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摘编自聂锦芳《恩格斯诞辰200年:致敬不朽》)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是时间的延伸,也是空间的拓展,标注的是世界范围、世界影响、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引领着当代中国的发展,为破解“中国问题”提供行动指南,也不断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从而成为引领中国与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理论。
环顾当今世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历史性衰落,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各种社会认同危机不断引发混乱与动荡,全球治理面临系统性危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这就依然需要我们向恩格斯请教,像他那样时刻关注这个世界,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给以科学的回答。同时,若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优势,就必须在伟大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引领中国发展的强大威力,不断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博大的天下情怀和坦诚的大国担当,牢牢占据人类文明制高点、人类道义制高点,鲜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的全新主张,为破解治理、信任、和平、发展“四大赤字”提供了有效思路,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世界航船指明方向。
(摘编自何毅亭《纪念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面临全球化的困境和难题时,我们可以从革命导师恩格斯那里寻找答案。
B.无产阶级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调整革命策略来应对人类解放这场社会运动。
C.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诸多变化,正是恩格斯进行的资本批判产生的后续效应。
D.要在变化的时代中塑造优势,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本论》对资本逻辑与体系结构的揭示和完整呈现,是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见证,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B.变革资本社会并非易事,充满了艰难险阻,这不仅需要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实践。
C.人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发状态,实现对资本的调控和规范,证明了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仍然不可超越。
D.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混乱与动荡,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衰落的直接原因。
9.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B.“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C.“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
D.“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
10.在纪念恩格斯诞辰班级读书会上,同学们就“为什么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材料一 人既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进化论就从生物学方面解答了人类起源的问题,得出了“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的科学结论。但是,从猿向人的转化又不是一个纯粹生物进化的过程。古猿在体质形态和群体结构上的变化,只是为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提供了自然前提。而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则是社会的生产劳动。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根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研究,人的形成有一个从“类人猿”到“正在形成中的人”再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作用。首先,劳动完成了手脚的彻底分工,并促进了手脚的专门化发展。来到地面生活的古猿,“手和脚的运用已经有了某种分工”,并且开始直立行走。但前后肢的发展还不完善,直立行走的步态也不稳健。只是在古猿“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的长期锻炼中,才完成了手脚的彻底分工,并促进了手脚的专门化发展。
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彻底分工,对人的体质形态的形成及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扩大了古猿的视野,为附着于头上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和发音器官(喉管、口腔)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使大脑接收和处理的信息急剧增加,从而也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解放了猿的前肢,使前肢从撑持身子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获食和御敌的活动,从而使古猿生存的能力显著增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古猿经常用前肢把握自然界现成的“工具”从事各种取食和御敌的活动,这就使前肢日益灵活并精巧,“而这样获得的较大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一代一代地增加着”,从而使猿的前肢逐渐地变成了人的手。所以恩格斯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手的专门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所以恩格斯称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彻底分工,“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其次,劳动把类人猿的发音器官改造成为人的发音器官,并创造了语言。随着原始劳动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古猿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协调彼此之间的活动,“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而直立行走又为发音器官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导致了语言的出现。
再次,劳动把猿的大脑和感觉器官改造成为人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形成了人的心理感知及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了人们所特有的思维意识。由于劳动和语言的推动,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的头脑也日益发达,容量越来越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随着直立行走和猿脑变成人脑,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感觉能力不断提高。这样,随着人脑和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人不仅能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较之猿类更加丰富的感性印象,而且能够借助语言把这些感性印象概括起来和巩固下来,从而使人的意识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能够借助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的人,已经是“完全形成的人”。就这样,“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正因为人的体质形态、心理特征以及意识和语言都是在社会劳动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摘编自《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
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串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根据教育目标,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摘编自《劳动教育》)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人类进化的观点,达尔文“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的进化论与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是矛盾的。
B.直立行走扩大了古猿的视野,手脚分工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这两者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体质形态的形成及其能力的发展。
C.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的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所以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
D.根据教育目标,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要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使学生具备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多次引用恩格斯的话是为了论证劳动在古猿进化成人类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材料一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其次”“再次”等词语不仅体现了论述的条理性,更体现了论述的逻辑性。
C.材料一中,“从‘类人猿’到‘正在形成中的人’再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程”是为了论证人的生物进化过程。
D.材料二用三大特征论证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一是鲜明的思想性,二是突出的社会性,三是显著的实践性。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的体质形态、心理特征以及意识和语言都是在社会劳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劳动是影响猿脑进化成人脑的唯一推动力。
B.为了更好地协调狩猎过程中的活动,类人猿之间可能出现了非说不可的交流,这些交流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
C.从2022年秋季起,劳动课正式成为我国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热爱劳动。
D.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从孔子的成长历程看,劳动对促进人的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14.【本课特色突破——理解语句含意】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这句话的含意。
15.我国新时代如何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1.示例 ①亲密无间 ②浩如烟海 ③休戚与共
2.B 解析 注意与上文“这种……友谊”以及下文中的“密码”相照应。C、D两项只是对友谊的赞美,和后文陈述的内容没有关联。根据语境可知,应该是后讲“密码”,以与下文相照应,故排除A项。故选B项。
3.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4.D 解析 D项,“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中“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作“力量”的定语,如果去掉“的”,“战胜自然力量”就变成了动宾结构。故选D项。
5.(1)人类没有解决好能动与受动的关系 (2)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 (3)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
6.文段借用恩格斯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应立足现实,辩证地分析并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7.C 解析 C项,“正是恩格斯进行的资本批判产生的后续效应”错误,材料一第4段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状况可以看作是恩格斯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深远的后续效应”,可知只是“在某种意义上”。
8.A 解析 B项,“这不仅需要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实践”错误,材料一第3段说“资本批判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变革资本社会的实践”,可知是“变革资本社会”,而不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C项,“证明了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仍然不可超越”错误,材料一第4段说“在此意义上,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可知选项范围扩大。D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衰落的直接原因”错误,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材料二第2段“环顾当今世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历史性衰落,政治极化、贫富分化以及各种社会认同危机不断引发混乱与动荡,全球治理面临系统性危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
9.B 解析 材料二第1段第1句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可知“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材料二的主旨,B项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
10.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的继承和发展。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中国和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理论。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世界发展指明方向。
11.B 解析 A项,“观点是矛盾的”错误,由材料一“人既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可知,达尔文的观点与恩格斯的观点并不矛盾。C项,强加因果,材料二第1段说的是“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D项,“使学生具备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说法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强调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故选B项。
12.C 解析 “是为了论证人的生物进化过程”错误,是为了引出“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作用”的观点。
13.A 解析 “劳动是影响猿脑进化成人脑的唯一推动力”说法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由于劳动和语言的推动”可知,还有语言的影响。
14.①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彻底分工解放了它们的前肢,使它们的前肢从支撑身子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获食和御敌的活动。②古猿经常用前肢把握“工具”从事各种活动,使得前肢日益灵活,这样的灵活性一代一代地遗传下来,使猿的前肢逐渐地变成了人的手。
15.①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②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第一单元4 修辞立其诚
A级 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 ① 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文言虽在日常生活上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 ② ”,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那么,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超越了一旦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发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啰唆,改用文言则可保持 ③ 的距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谈和谐,无异于缘木求鱼,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却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肯全抛一片心”。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此,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① ,还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伸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结果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廉颇一文一武,和谐共处,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千古流传。
 ② 。那些表面的和谐,禁不住诚的检验,在诚的面前就会原形毕露。孙、刘联盟这个因利益建立起来的假和谐,不就在关羽被杀之后而烟消云散了吗
要和谐必有诚。要想诚满天下,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成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经受住考验;有了诚,和谐才能长久。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诚是维系和谐,使和谐经受住考验、变得长久的重要手段。”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这个问题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报喜不报忧,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 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7.某校举行辩论会,请根据正方的说法,写出反方的观点和理由。
正方: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归根结底还是谎言,就像褪去乞丐服穿上名牌西装仍然改变不了乞丐的身份一样,善意的谎言也不会因为戴上桂冠就摆脱了谎言的本质。谎言就意味着欺骗,欺骗就有碍诚信,这是铁的逻辑。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这种谎言一旦被戳穿,往往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无论何种谎言,都是与诚信相悖的。
反方: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2023福建师大附中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关于“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有多种解说,尚无定论,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简而言之,就是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话。
小说家卡佛说,写作或其他的艺术创作都不仅仅是自我表述,它还是一种交流。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他拿起笔,以文字发声,诚挚而坚韧地与外围交流时,他便从个体的孤立中走出,与外围发生了碰撞、融合或抗衡。总之,作者与生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不能不说,再个体的文字,也是有意义的,而这已足够。那些源自心灵的文字,其实已在日积月累中,自觉不自觉地与生活发生关联,并参与良性生活的构建。
生活承载的时代感严峻地摆在每个作者面前,我们该如何去对待 这一问题涉及文字的担当性。
纳博科夫在《文学艺术和常识》中这样说道:有时,在事物的进程中,当时间的溪水变成一股混沌之流,历史的洪荒漫过我们的地窖,认真的人们总要在作家、国家和宇宙之间寻找内在关系,而作家自己也开始为他们的职责忧心忡忡。他在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从来就不是轻松的,不是私人的。每一个作家拿起笔时,都会出于本能地进行有关生活、命运、环境、时代、精神等等的思考。这些东西看似芜杂又虚妄,却构成了作家的创作资源和作品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因其具有芜杂又虚妄的特性,作家内心才会有困惑、痛苦和挣扎。真正的作家会为文字只停止于表象描摹而不安,从而在对命运处境作深邃思考上不断努力并清晰地将其呈现出来。
从这层意义上讲,说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充分表现心灵探索的深度,构建灵魂的高度,并发散情感的温度,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
我们处在历史绵长、文化驳杂、物质与精神越来越背离的时代,可以说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形势相当严峻。这当然是限制,但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作家真诚面对,“修辞立其诚”,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摘编自朱朝敏《修辞立其诚》)
材料三 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 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
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摘编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真”与古代的“诚”一脉相承,无论古今,求真求诚都是发言著论应该秉承的一个原则。
B.当创作者用文字与外界交流时,文字就与生活发生了关联,尽管这可能并非出于创作者的自觉。
C.纳博科夫的相关论述,从文学对时代能否担当和担当多少两个方面,具体阐释了文字的担当性。
D.文字不能仅仅描摹表象,还要能清晰地呈现对命运处境的深邃思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虽不是理论命题,但若想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不能违背客观实际,也要符合名实一致原则。
B.当下时代中问题和机遇并存,创作者只要真诚面对生活,勇于担当责任,就能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C.写作不同于写日记,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创作者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D.创作者要立足实际,对写作内容进行辨别取舍,这就让作者具有了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10.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例子不符合“三个一致”内涵的一项是(  )
A.“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管子·心术上》
B.“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C.“我手写我心。”——胡适
D.“艺术是谎言但它述说真理。”——沈语冰
11.【本课特色突破——分析论证思路】 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12.三则材料都说“修辞立其诚”,侧重点有何不同
4 修辞立其诚
1.示例 ①浑然一体 ②起死回生 ③恰到好处
2.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
3.将自己的佳作比作“滞销的奢侈品”,将自己的劣作比作“畅销的牙膏”,体现了受众少却高贵以及受众多却普通的相似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歌创作中选用语言时应取的态度。
4.①原文句式整齐,三个“有了诚”单独成句,构成排比,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且气势更强;②原文的表述和后文的“如此”语意衔接更连贯。
5.①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 ②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
6.遇到困难,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父母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80后”“90后”最普遍,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7.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你能指责这位母亲“不诚信”吗 生活中善意的谎言随处可见,这种“谎言”是美丽的,它不是欺骗,不是居心叵测。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撒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样的“谎言”让世界更有爱、有感动、有希望,怎么会与诚信相悖呢
8.C 解析 “担当多少”错,纳博科夫是围绕文字的担当性从原因、内容及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的,没有触及担当多少的问题。
9.A 解析 B项,“只要……就能……”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这当然是限制,但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作家真诚面对,‘修辞立其诚’,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强调真诚面对生活,勇于担当责任只是必要条件。C项,“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错,原文表达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是说不能把内心所有的东西统统宣泄出来,而不是说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D项,颠倒了前后两者的关系,材料三是说“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可见应是先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再对写作内容进行辨别取舍。
10.D 解析 材料一“三个一致”指的是“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D项强调的是艺术创作要做到虚构与说真话的统一,与材料一中“三个一致”论述的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11.①首段从“修辞立其诚”说起,借用季羡林的名言,引出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的论点;②然后论述写作不能只讲真话的原因以及只讲真话的危害;③最后立足写作目的,提出写作者讲真话时应持有的原则。
12.①材料一侧重从解释概念出发论证“修辞立其诚”即做到“三个一致”。②材料二侧重从文字的担当性的角度论证“修辞立其诚”需要作者要讲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③材料三从面对读者的角度论证“修辞立其诚”体现在写作应从实际出发,对所写内容进行辨别、选择和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