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 第3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 第3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5:0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2023·山东枣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因为作者的人格缺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故此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材料二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只有这样了解了他的独清独醒,才能认识到屈原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材料三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旋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这个时代寄予一种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而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的出现标志着“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他改变了诗歌作者不被重视的趋势。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人格影响了先秦后独有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2.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论是提起屈原,还是提起屈原的作品,后人会更集中地想起其伟大崇高的人格。
B.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能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C.陶潜、李白、杜甫像屈原那样追求在作品中表现伟大崇高的人格,对后世影响更大。
D.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
3.下列《屈原列传》中有关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3分)
A.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材料二为何要提到孔子、孟子、荀子、庄子 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
5.《古文观止》中评论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请结合你所了解的司马迁与屈原,谈谈你对“同心”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石投江[注]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儿,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 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 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长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长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站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条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深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屈子传》第36章,题目为编者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马一夜不饮不食、咴咴嘶鸣、两眼含泪的反常表现,既反映出它与屈原感情深厚,也暗示着悲剧即将发生。
B.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
C.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热泪滚落,编织自己去远方主祭的谎言,这些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屈原的不舍与不忍。
D.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屈原的装扮过程,他有尊严地赴死,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
7.关于文中屈原行至江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
B.老渔父的话表明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屈原纵身一跃,山崩地裂,明星陨落,此举正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举动,分别表现了屈原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 最后一颗明星“流向西北”有何寓意 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9.在课文《屈原列传》中,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与渔父展开了一段对话。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课文和此文哪一种处理效果更好 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筰、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 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钅贵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注]。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有删改)
注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文本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删改)
文本三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郎中,本是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帝王侍从官的统称,地位比较高。作为医生的尊称始自宋代。
B.《诗》《书》,即《诗经》《尚书》,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与《论语》《孟子》《春秋》并称为儒家经典“五经”。
C.赞曰,相当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汉书》中用来表示作者对所记载的人和事的评价、议论的标志。
D.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文本二《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回给任安的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年轻时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察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司马迁承袭父命,正道直行,谨遵父亲教诲,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在父亲去世之前就做了太史令。
C.文本二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丰富的例子,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呐喊、愤怒的抗争,虽愁思欲绝,却激昂劲健。
D.文本三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交代了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也指出屈原正道直行的人生抉择,凸显其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2)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14.司马迁“隐忍苟活”、屈原“宁赴常流”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二、三加以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落  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①,坠似骚人去赴湘②。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②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绘落梅飘落于台阶与墙头的画面,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感情基调。
B.颔联对仗工整、化用典故,意在凸显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
C.颈联与陆游所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异曲同工,耐人寻味。
D.作为一首咏物诗,前三联重在写梅,尾联重在议论,委婉含蓄,言近旨远。
16.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中,“            ”说明了“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根本”的道理;而在“            ”的处境下,人往往会想起自己的父母。
(2)《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            ,            ”这一自然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历史的画卷,往往      ;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我们可以从《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中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创精神;《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史论,均意在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其观点至今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品读这些历史著作,要“回到历史现场”,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把握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借鉴和学习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      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斑驳陆离 目不暇接 训诫 分辩
B.异彩纷呈 纷至沓来 劝诫 分辨
C.斑驳陆离 纷至沓来 训诫 分辨
D.异彩纷呈 目不暇接 劝诫 分辩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把握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B.把握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借鉴和学习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C.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借鉴和学习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D.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采用整齐的句式与对称的结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                  ,是它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诸矛盾间的对立统一,使我国古代文化形成多元的统一体。在多种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中,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断产生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审美观念,也就不是清一色的。多种审美观念之间,②                 ,有些甚至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但是,他们又并存而为人们所接受。这正是我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所以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文艺学理论家,③                  。有的以入世的功利主义为主,但也不排斥忘世、出世的审美情趣;有的比较重视忘我忘物之境和禅理禅趣,但他们并不排斥现实性和功利性的审美观念。在这一点上,理论家如刘勰,文学家如苏轼,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就我国文学艺术历史整体而言,由于前面我们谈到的多元性的文化背景,所以才形成千姿百态、风格流派多样的光辉灿烂的文艺百花园。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把上文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改为以“多元性的文化背景”为主语的单句。(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 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 ”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于是怀石投江而死。汉代的贾谊认为,屈原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 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
根据上述材料,你对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哪个人感触最深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三单元检测
1.D 解析D项,“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错,屈原的伟大不在于哲学思考中的理性,而在于“哲理的感情”。
2.C 解析C项,“对后世影响更大”错误,原文是“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
3.A 解析A项表述只涉及屈原在外交上的才能,以及受到信任,和“伟大的人格”无关。
4.进行对比论证。将屈原与孔子的思想、性格进行对比,将屈原、孔子性格的不同和屈原、孟子性格气质的相同作对比,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屈原、孟子所处的时代相比较,将荀子、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与屈原的影响相比较,突出强调(衬托)屈原的人格美。
5.在《屈原列传》中,屈原所展现出来的政治远见、高洁志向、爱国情怀、人格魅力正是司马迁所追求的。司马迁表露出生以践志——发愤著书的心迹与志向,屈原死以明志——二人有跨越时空的精神联通。
6.D 解析D项,“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故选D项。
7.D 解析D项,“此举正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作出投江的选择,这体现不出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故选D项。
8.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③一颗明星流向西北,用浪漫的笔法昭示伟大爱国诗人的逝去,也体现其拳拳爱国心至死不渝。
9.示例(1)此文好。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
(2)课文好。①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②和渔父的“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可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
10.A 解析“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是对孝的诠释,运用三个排比句,揭示了“孝”的内涵,因此,“且夫孝”作为陈述主体,可以单独列出,以强调突出,要在“孝”后断开,排除B、D两项。“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结构一致,应各自断开,排除C项。故选A项。
11.B 解析B项,“与《论语》《孟子》《春秋》并称为儒家经典‘五经’”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故选B项。
12.B 解析B项,“在父亲去世之前就做了太史令”错误。从“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可知,司马迁是在父亲去世三年以后做了太史令。故选B项。
13.(1)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
(2)况且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如果仰慕节义,什么地方不可以勉励自己为名节去死呢
14.司马迁“隐忍苟活”是要著书立说来抒发怨愤,表现自己的思想。屈原“宁赴常流”是以死明志,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质和爱国理想。
参考译文文本一司马迁生在龙门,在龙门山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生活。十岁时已能识读古文著作。二十岁南游江淮,他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到九疑山,泛舟沅水、湘水间;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之都研讨学业,观察孔子教化的遗风,还在邹峄学习乡射礼节;在游历蕃、薛、彭城等地的时候,一度遭受危困,经过梁楚之地后回到长安。于是司马迁做了郎中,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的地区,巡视邛、筰、昆明之后,回到长安向朝廷复命。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因此心中愤懑得病将要死去。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巧在这时出使返回,在河洛之间见到了父亲。太史公抓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 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侍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天下称颂周公,是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召的遗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崩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明,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摘抄了石室金匮收藏的图书档案。
于是按次序论述和编写其书。写作的第十年,遭受李陵之祸,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长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废没有用了。”事后仔细思量道:“《诗》《书》的文义含蓄隐约的原因,是作者借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深沉思想。”他终于着手记述从黄帝开始,直到武帝获麟为止的历史。搜集天下散失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对帝王兴起的业绩,追本溯源,探究始终,观察朝代盛衰的原因,依据事实进行论述考订,略述三代,详录秦汉,从黄帝写起,直到当朝皇帝,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全书总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这就是《太史公书》。
司马迁死后,他的书渐渐流传开来。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恽最先开始陈述司马迁的著作,于是得以公布开来。到了王莽的时候,有人请求封司马迁的后人,于是封其后人为史通子。
评论说:从刘向到扬雄,这些人博览群书,他们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序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作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
文本二按人之常情,没有不贪生恶死、顾念父母妻子儿女的,至于为义理所激发的人不是这样,他们乃是有不得已之处。如今我不幸父母早逝,没有兄弟那样的亲人,独自一人孤立世上,你看我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呢 况且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如果仰慕节义,什么地方不可以勉励自己为名节去死呢 我虽然怯懦,想苟且活下来,也大略懂得舍生就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陷入囚禁而受辱呢!况且奴仆婢妾尚且能够自杀,而我处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是更该一死吗 我所以忍耐着苟活下来,陷身于污秽的监狱中而不死去,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明于后世。
古时候富足尊贵而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唯有卓越特出的人能受到后人的称道。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受困厄而著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创作《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写出《国语》;孙膑被剜去膝盖骨而《兵法》得以编写出来;吕不韦迁居蜀地,《吕览》流传于后世;韩非在秦国被捕下狱,写出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人抒发他们内心的愤懑而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意有抑郁闷结之处,理想不得实现,所以才追述过去的事,而寄希望于未来的人。就像左丘明双目失明,孙膑被废去双足,再也不能被重用了,于是退隐著书,以此抒发内心的愤懑,期望文章能流传后世,使自己的心意得以表白。
15.B 解析B项,“意在凸显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错误,此联表面上是写落梅,实际上写的是像韩愈、屈原这样的迁客、骚人的遭遇。故选B项。
16.①借凋谢飘零的梅花来抒发对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之士遭遇的同情。②借梅花“久犹香”表达对坚守志节、高尚品格的君子的赞美。③借东风摧残梅花表达对当权者摧残人才的愤懑与不满。
17.(1)人穷则反本 疾痛惨怛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18.B 解析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句中形容历史的画卷,应用“异彩纷呈”。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纷至沓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句中形容历史人物,用“纷至沓来”。训诫:教导和告诫。劝诫: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两篇史论都是为了劝告朝廷,吸取前面的教训,应用“劝诫”。分辨:辨别。分辩:辩白。句中强调辨别,用“分辨”。故选B项。
19.D 解析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把握……认识和评价”“理解……观点和论述方式”搭配不当,可将“把握”与“理解”调换位置;二是成分残缺,“思考”前应加上“他们”;三是语序不当,“借鉴和学习”应改为“学习和借鉴”。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
20.①整齐的句式,使语言概括凝练,富有节奏感;②把“历史”与“现实”“未来”并举,内容上紧密关联,使历史与现实、未来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
21.①我国古代文化的内在矛盾 ②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③他们常常是兼收并蓄的
22.多元性的文化背景使我国文学艺术历史形成了千姿百态、风格流派多样的光辉灿烂的文艺百花园。
23.写作指导写作本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把握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观点。屈原正道直行被流放,虽处于困厄之中,但他为了保持自己高尚纯洁的节操和品质,宁可死去也不愿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体现出洁身自好、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渔父面对污浊的现实,主张随波逐流,绝不与自己过不去,虽不怎么高尚,但务实稳健,看淡外在,体现出随遇而安、听天由命的活法。汉代的贾谊则主张只要能辅佐君主建功立业,不必拘泥于楚国,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体现出一种趋利避害的智慧。相对来说,比屈原灵活变通,比渔父积极有为。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发掘其思想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写作过程中,要能够辩证地评析人物的思想观点,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立意:
①屈原角度:保持高尚纯洁的节操和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等。
②渔父角度:“佛系”生活;与其自沉,不如逃离;与其固守,不如适应等。
③贾谊角度: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人需要有广阔的胸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