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5:0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出自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的文章,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
调查研究是“找题”的路径。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就推动了发展。因此,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说问题是不存在的,而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是“解题”的办法。党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寻找“解题”的办法,重点是提高“解题”的能力。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政治理论、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让自己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本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党员干部应当增强的“八项执政本领”。
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看问题、做决策前都要搞一搞调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声音,让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更加清晰具体,防止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才是干部治理能力的体现。
(摘编自舒维春《调查研究是治理之道》)
材料二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帮助党员干部客观精准地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中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这些都充分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作风。
然而,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抑或是机械看看、走走过场,等等。这些都让本该务实求真、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工作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成为个别领导干部“作秀”的“盆景”,不仅给调查研究“抹了黑”,也难免让群众鄙夷。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组织部门来说,调查研究是“家常便饭”,是高效率、高质量推进落实工作的“金钥匙”,甚至可以说调查研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乎工作的成败,在此过程中,组工干部应把握好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
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准确地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为推进落实工作打好基础、谋划路径。因此,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厘清具体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尽可能地把调查研究各项工作想细想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所谓调查研究,应分为两个阶段,即“调查”和“研究”,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因此,调查时要真要实、要活
要暖,要“听见”还要“看见”,要“身入”更要“心入”;研究时要紧密贴合调查结果,绝对不能搞成“调查”和“研究”两层皮,要把调查的实际情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不能藏着掖着。
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调查研究的核心要义就是真实可靠。就是真正把握好民意、挖掘到实情。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时从始至终都要高标准、高质量,不能打半点折扣,坚决不能高高在上、官味十足,要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进而真正形成真感情、真判断、真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摘编自李金见《调查研究要讲究“三个性”》)
材料三 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 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 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当然,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这种调查研究得来的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情况 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 比如,有的在几万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有的把表面上存在差别而实际上并无差别的统计结果作为阐述变量关系的依据;还有的在调查中对调查对象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甚至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等。
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均衡发展问题、创新创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实践平台……但是,有时候通信工具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科技手段先进了,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却难了。当前的调查研究,还不能紧跟理论研究的步伐,还不能为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摘编自廉思《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发展就有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而调查研究就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B.只有把握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调查研究工作才可能做得更好。
C.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
D.要想解决好均衡发展、收入分配、公平正义等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问题的解决,人只在快慢程度、彻底程度上产生影响,因此,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该深入基层,进行科学调查,认真研究并精确判断,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新举措等。
C.只要能把那些走马观花等的“作秀”式调查习气戒除掉,领导干部们就可练就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D.三则材料在阐明“调查”与“研究”的关系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C.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D.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4分)
5.要想真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 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亡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萦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 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的,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 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 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 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 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 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光已逝,目睹沾满灰尘、结上蛛网的古琴,以及未能完成的著述,孔子意味阑珊,情绪低落。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相同,语气不同,传递的情感丰富,有对子贡晚来埋怨之意,更多的是对其到来的期盼和欣喜。
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子路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
D.“故乡真是荒凉呵”,“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但内心是孤独的。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泰山樵夫这一形象的设置让孔子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抒发对象,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形象相似,情感相通。
B.文中“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和《百合花》中新媳妇为通讯员的遗体盖上被子时“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都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
C.子贡的形象与仲由的形象互为衬托,同时和孔子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孔子对理想的执着坚持。
D.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8.结合文本和你对孔子的了解,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泰山”意象的深刻意蕴。(4分)
9.《仲尼之将丧》是冯至“‘抒情诗’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孙犁称赞《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请结合这两篇文本,简要分析它们“诗”化的共同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 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 ”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 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 ”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 君其许之。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哉 ”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乾谿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为是而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兵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兴师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3分)
齐有仲孙A之难B而获C桓公D至今E赖之F晋有里克G之难H而获I文公J是以为盟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灵王,是楚国国君熊围的谥号,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同情。
B.其,表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含义相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君起初不愿意答应楚灵王的请求,司马侯劝谏晋君暂时迎合楚灵王,静观其变,晋君当即接受了这个建议。
B.司马侯认为晋国必须要“修政德”,将纣王和文王进行对比,论证了君王修明政事和德行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C.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在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
(2)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
14.吴王为了伍子胥想要伐楚,最终被伍子胥劝止了;而当蔡国向吴国求救时,伍子胥又劝谏吴王“兴师伐楚”。请结合文本说明伍子胥劝止伐楚和支持伐楚的理由分别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3·教育部四省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①
苏 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园中很多花朵都曾被频频风雨损伤,但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受到影响。
B.颔联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筼筜和芍药,也点出了游园的时节。
C.“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的随意状态。
D.路上杂乱地走着尽欢而散的人们,诗人也回到了家中,心中充满喜悦。
16.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箜篌声传到月宫,让吴刚和玉兔回味良久的诗句是“                ,                ”。
(2)李商隐《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两句是“                ,                ”。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文化自信让守正有“根”、创新有“魂”。创新绝不等于盲目的标新立异,唯有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远。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典藏丰富,博大精深。王立群在节目中品出了“敬畏”二字,“没有敬畏就没有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弘扬”。《唐宫夜宴》中,14位宫廷乐师从《簪花仕女图》《捣练图》《明皇幸蜀图》等一幅幅古代名画之间穿行而来,美不胜收;实景版《纸扇书生》途经嵩阳书院、嵩岳寺塔、中岳庙、老君山,一路起舞,兼容并包;国风舞蹈《洛神水赋》,舞者化身洛神,以《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在水中演绎飞天姿态,跨越1000多年,重现飞天壁画雍容神韵……艺术呈现出新,话语表达更新,内涵意蕴有时代新意,但我们发现,节目中历史传统的厚重底色没有变,中华美学的精神本色也没有改。(    ),因为自信所以自觉,因为自信所以内心笃定、脚步坚定。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宝藏和深厚的人文滋养。做好传统文化时代表达这篇大文章,需要涌现更多的“守护者”“鉴宝人”“寻宝人”,向世界传达中华文化之美。
18.在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32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两年来,以思想为引领、学术为根基、知识为内涵、创新为手段、传媒为前导,挖掘典籍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有益知识,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节目的主流之一,涌现出不少质量很高、 ① 的作品,其中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风气之先。如果说古籍是一块坚硬的岩石,那么《典籍里的中国》钻头之利、开掘之深、范围之大、效果之显著 ② 。第一季节目,将《尚书》这样“小众而小众”的古籍,变为“大众之大众”的口碑。近日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古籍阅读是小众、分众的,古籍传播却是大众的,历代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和保护的学者 ③ 、爬梳整理、舍身护书、奉献一生,维系着中华民族不灭的精神和不死的脊梁。如今,《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影视、文化、学术有机结合起来,反复锻造、淬火激发,“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真正实现了跨界融合。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文中画横线处的“小众”和“大众”重叠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说明。(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马克思将人类真正的幸福归结为劳动的幸福,并明确指出了劳动幸福观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当人在消费劳动产品时所带来的主体感官上的满足和享受。第二个层次是认为劳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的目的通过对象化得到实现,从而获得一种幸福感。第三个层次是认为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在他人身上才能得到实现,人的劳动幸福也只有通过他人在享用其劳动产品中才能得到满足。“为千百万人谋福利”的劳动是最幸福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单元检测
1.C 解析 C项说法错误。材料三第1段中只是说“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可见“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和“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之间没有包含关系,不能说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
2.B 解析 A项,“因此,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加因果。材料一说的是“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材料二中只是说“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抑或是机械看看、走走过场”等“作秀式”调查习气,“让本该务实求真、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工作成为……也难免让群众鄙夷”,并不能说只要戒除掉这些习气,就可练就“基本功”。D项,“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说法错误。材料一谈的是调查研究的现实意义,并没有谈及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材料二比较清晰地探讨了“调查”与“研究”的关系问题,即“要突出针对性”“要突出实效性”“要突出严谨性”。材料三肯定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调查研究成果,指出了当前调查研究的不足之处。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没有谈到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
3.D 解析 材料二的观点是调查研究“应把握好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A项强调用人的原则,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B项强调根基与源头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C项强调了自我反省以及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D项是说,要实事求是,要把实际情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可以用来证明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
4.①结构上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②在针对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采用分论点并列式结构,有的放矢,一目了然。
5.①不仅要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还要端正调查研究的态度;②注重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要注意调查与研究的完美结合,并形成符合实际、符合科学的调查报告;③善于联系实际,借助各种有效的调查手段与科技手段进行更加科学的统计与分析。
6.C 解析 C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 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可知,孔子对仲由一直追随自己而自己却没有给仲由什么好处而感到痛心。
7.C 解析 C项,“互为衬托”“形成鲜明对比”分析错误。文章描写了子贡的形象和仲由的形象,但文中这两个人物并不是互为衬托的关系,且子路的形象并未与孔子形成对比,文章写子路一直追随孔子,为了实现孔子的理想而奋斗。
8.①“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年轻的形象,泰山的倾颓预示孔子的人生将丧。②“泰山”象征着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登泰山而小天下”显示孔子年轻时平治天下的抱负,“泰山其颓”暗示孔子政治理想的破灭。“蒙上云霭的泰山”寄托了对未来的担忧。
9.①小说情节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曲折的故事,《哦,香雪》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折射出边远山村火车开通后的新变化,《仲尼之将丧》着重叙写了孔子和子贡见面交流的场景。②通过重点刻画人物心理来塑造人物形象,有较强的抒情性(可在文中摘录举例)。③环境描写充满诗化的意境,如《哦,香雪》中对铁轨的描写,《仲尼之将丧》对屋外云、山的描写。
10.答案 DFJ
解析 短句翻译:齐国发生了仲孙之难而得到了齐桓公,到今天齐国还靠着他的余荫;晋国发生了里克之难而得到了晋文公,这才当了诸侯的盟主。“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与“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结构对称,应在两处“公”后断开;“至今”作“赖之”的时间状语,应在“之”后断开。故应在D、F、J三处断开。(每答对一处给1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
11.A 解析 A项,“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同情”错误。谥号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灵”是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表示“乱而不损”。B项,两个“其”都表祈使语气,“还是”的意思。句意:君王还是允许他吧/我们还是回去吧。C项,两个“倍”都是通假字,同“背”“背叛”的意思。句意:大臣在上面背叛(楚灵王)/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12.A 解析 A项,“晋君当即接受了这个建议”错误。由原文“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 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 ’”可知,并不是当即就接受了建议,而是进一步提出了晋国的优势进行反驳。
13.(1)司马侯答道:“靠着马匹多、地势险要,而对邻国幸灾乐祸,这是三种危险。”
(2)多年以后才让他回去。蔡昭公渡汉水时,将玉璧投入河中(发誓)说:“诸侯当中有谁讨伐楚国,我请求做前锋。”
14.①劝止伐楚:为个人私怨发动战争,有损君王道义。②支持伐楚:蔡国没有罪过,而楚国不讲道义,此时攻打楚国,符合道义。
参考译文 楚灵王即位之后,想当诸侯的霸主,主持诸侯的会盟,派椒举到晋国请诸侯开会。晋平公不想答应,司马侯说:“不行。楚王正沾沾自喜胆大妄为,上天也许想让他志得意满,来加重他的罪恶从而给他惩罚,这是说不定的;也许让他能得善终,这也是说不定的。(晋国和楚国谁能称霸,)只能看上天帮谁的忙,(上天要帮谁,)去争也是没用的。您还是答应他,自己修明德政,等待楚国的归宿。如果他归结到德行,我们还要去侍奉他,何况其他诸侯呢 如果他放纵自己荒淫暴虐,楚国人民也会抛弃他,又有谁和我们争夺呢 ”晋平公说:“晋国有三个免于危险的条件,还有谁是我们的敌手 国家地势险要,盛产良马,齐国、楚国内乱不止,有了这三条,要做什么事还会不成功吗 ”司马侯答道:“靠着马匹多、地势险要,而对邻国幸灾乐祸,这是三种危险。靠地势险要和马匹多,不足以巩固国家,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因此古代帝王都致力于修明德行来使神和人都高兴,没听说过他们致力于地形险要和马匹多的。齐国发生了仲孙之难而得到了齐桓公,到今天齐国还靠着他的余荫;晋国发生了里克之难而得到了晋文公,这才当了诸侯的盟主。卫国、邢国没有变乱,狄人也灭亡了它们。所以看到别国有难,不要高兴。仗着这三条,而不去修明政治和德行,一眨眼就会亡国,又怎么能成功 您还是答应他们。纣王淫乱暴虐,文王仁惠宽厚,商朝因此灭亡,周朝因此兴起,难道只在于争做诸侯的盟主吗 ”晋平公答应了楚国的要求。楚灵王于是在申地与诸侯会盟,与诸侯联合攻打吴国,兴建章华台,在乾谿作战。在下层,百姓疲于奔命,怨声载道;在上层,大臣们群起反叛,公子弃疾发动政变,楚灵王逃亡,最后死于荒野之中。因此说:“晋国没损失一支戟,而楚灵王自己灭亡了。”这是司马侯的谋略啊。
楚平王杀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子胥逃亡,带着弓去求吴王阖闾,阖闾为了这个而想派兵讨伐楚国,伍子胥劝谏道:“不行。臣下听说过,国君不为一个老百姓的事而与别的诸侯开战,况且侍奉君主就像侍奉父亲,损害君主的道义,来为父亲报仇,臣下不会这样做。”于是没有发兵。蔡昭公到楚国朝见,穿了一件名贵的皮裘,楚国令尹囊瓦跟蔡昭公讨这件皮裘,昭公不给,囊瓦就把蔡昭公囚禁在楚国的国都郢,多年以后才让他回去。蔡昭公渡汉水时,将玉璧投入河中(发誓)说:“诸侯当中有谁讨伐楚国,我请求做前锋。”楚国人听到这句话大怒,于是发兵进攻蔡国,蔡国到吴国求救。伍子胥劝谏吴王说:“蔡国没有罪过,是楚国无道。君王如果有心为中原操劳,那么现在是时候了。”于是发兵讨伐楚国,终于在柏举击败楚军,成就了吴国的霸业,这都是伍子胥的计谋。因此《春秋》赞美他,表扬他。
15.C 解析 “‘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错,“无巡”指喝酒没有次序,“更无巡”三字,表达出诗人高涨的激情,他一杯接一杯地喝酒,一时间忘记了贬谪的痛苦。
16.①暮春时节,风雨连绵,诗人游园所见应是桃李凋谢,满地落红,但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②诗中展现出了诗人旷达的胸襟,由此看来,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诗人也会有随缘自适的气度,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
17.(1)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2)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3)示例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18.守正创新的“根”和“魂”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19.做好传统文化时代表达这篇大文章,需要涌现更多的“寻宝人”“鉴宝人”“守护者”,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之美。
20.示例 ①脍炙人口 ②前所未有 ③苦心孤诣
21.近日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
22.连用两个“小众”,突出强调了《尚书》这样的古籍因为内容深而少有人知的特点。连用两个“大众”,凸显了古籍创造性转化的效果,让艰深难懂的古籍走入民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了马克思的幸福观,人类真正的幸福为劳动的幸福。并且列举了劳动幸福观的三个层次,其中材料的关键句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由此看来,幸福来源于劳动后的满足感、辛劳过后的愉悦感。没有劳动就无法产生幸福感。因此,想要获得幸福,必须要通过劳动来实现。劳动与幸福之间的联系是我们论述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①尊重劳动是获得劳动幸福感的前提;②劳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③劳动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真正实现人对幸福的永恒追求;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成就幸福人生。
参考立意:①幸福必将属于劳动者。
②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③劳动成就幸福人生。
④幸福要用劳动的双手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