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专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5:0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是诗歌之学,是指一切文艺作品,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见仁见智。“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删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它总是在触发你的思维引擎,让你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深渊,去抽丝剥茧,阐发新意。所以,《受戒》自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换句话说,八分之一是外在的,一目了然;八分之七是内在的,深藏不露,读者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叙述了渔夫圣地亚哥84天都没捕到鱼,在第85天的时候终于捕到一条大马林鱼的故事。当老人精疲力竭地把大马林鱼拖回家时,只剩下一个骨架,一个带着血腥的标本。这就是“冰山原则”的八分之一,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了读者。常识告诉我们,对渔民而言,出海捕鱼只是其中的一种谋生方式,连续84次空手而归,如果第85次成功了也倒不错,但他还是以失败告终。
由此思索开去,是否意味着他在饥饿时露出了人类贪婪的本性 是否意味着他的方式方法的错误 这是不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美国版本 假如他换一种捕鱼的思路,又会怎样 总之,这是一部可以多解的小说,绝不是教科书归纳的那样主题是唯一的。像《老人与海》这类优秀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很多“话柄”。“话柄”是对诗意空间的想象、阐释和填充,是读者参与互动的激情对话。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太过细腻,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摘编自李春平《袅袅余音与淡淡幽香
——关于小说的诗意》)
材料二 早在17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已经发出了“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呼声,海德格尔更是明确地期望一种“诗意地栖居”。可以说,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不管是在生存层面还是文学层面,人类都遭遇到了“诗意”的困境。而西方对于审
美化的生存方式的追求,到了当下中国,同样引起相关研究者的思考。“当近代西方人还在寻求着‘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时,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早就实现这种‘诗意地栖居’了。不同的是,东方的诗人们主要是迫于政治和道德的现实压迫及其对人性的分裂与异化而选择了这种审美的生活态度,在与自然大化的同一和生命之道的彻悟中体验了诗意;而西方的诗人们则同时还出于对科技工具理性对人的抽象化的抗争。”
那么,到底何为诗意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诗意是一种情思,一种意境,是与“美”有关、与“情”有关的一种文学要素。它可能是忧愁,可能是哀怨,可能是颓废堕落,可能是诗情画意,也可能只是一种含混的美学感应,但总能给人以审美的刺激和享受。诗人何其芳在《<工人歌谣选>序》中谈到“诗意”时就认为:“它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这里的关键所在仍然是两个:一是“感动”,即诗意是与“情”有关的;一是“优美”,即诗意是与“美”紧密相连的。这种判断同样得到了后代诗人的印证,周伦佑在谈到“诗意”时即认为:“所谓的‘诗意’便是我们从日常生活或艺术作品中所体验到的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意味,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审美体验。”
(摘编自韩松刚《含混的“诗意”:
小说写作的一种美学倾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往往会让不同读者在面对同一篇作品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很难在情感体验上完全一致。
B.用“冰山原则”解读小说的诗意,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探寻,以达到超越作者初衷的目的。
C.叙事过于严密、主题单一,或叙事太过细腻,不能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都是小说诗意不足的表现,极易让小说陷于平庸。
D.文学作品的“诗意”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情”,一个是“美”,何其芳和周伦佑两位诗人在这一点上看法基本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朱光潜的看法都说明了诗意不是诗歌所独有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有诗意,诗意是小说的标配。
B.按照简约主义要求,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采取了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方式,留下空白,触动了读者的思维引擎。
C.教科书中对于《老人与海》主题的理解过于单一,而实际上,人们对它可以有很多的解读,这得益于它所留下的诗意空间。
D.在生存层面和文学层面,人类共同遭遇了“诗意”困境,西方和东方都向往着“诗意地栖居”,但产生背景和动因完全不同。
3.下列关于小说的案例中,不属于材料中“小说的诗意”的内涵一项是(  )(3分)
A.鲁迅小说《药》的结尾,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环引起了读者对其隐藏意义的不同推测。
B.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叙事极简,片段性的回忆连接起主人公的整个人生。
C.茹志鹃的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有着诗一样的情感和意境,凸显着意象美和人情美。
D.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很多出自古典诗文,如周芷若、木婉清、风清扬、夏雪宜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根据文本,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3·教育部四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茅 盾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
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围,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
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支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
“敌人在什么地方 ”他们之中的G君问。
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答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 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
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
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了。
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着。
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
他们再回那间房去,刚到门口,可就愣住了。
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地说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
渐渐地看明白,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起。
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待了半晌,觉得十二分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打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
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
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表示歉意。
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打算走。
“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G君很诚恳地留他。
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在研究这本书么 ”
他的长睫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
“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 不是这一本么 ”
“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
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G君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 ”
“新加坡。”
“什么学校 ”
“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
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
“你怎么到了这里的 ”有人冒昧地问。
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
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
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
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又开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B.在写战士们解下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混乱,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
C.在G君打招呼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打算离开,表明他不想打扰“他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点。
D.“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感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样起笔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
B.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临时翻检自己的“普通会话手册”,这为后文揭示他的身份做了铺垫。
C.“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霰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多而散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
D.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摹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也十分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
8.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的印象 请概括分析。(4分)
9.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空)图字表圣,自言泗州人,少有俊才。咸通中,一举登进士第。雅好为文,躁于进取,颇自矜伐,端士鄙之。初,从事使府,洎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属天下版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名藉甚。昭宗反正,以户部侍郎征至京师。图既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图愤愤谢病,复归中条,与人书疏,不名官位,但称知非子,又称不辱居士。其所居曰祯贻溪,溪上结茅屋,命曰休休亭,常自为《亭记》云。
臣谨按:图,河中虞乡人。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会王凝自尚书郎出为绛州刺史,图以文谒之,大为凝所赏叹,由是知名。未几,凝入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知贡举,擢图上第。顷之,凝出为宣州观察使,辟图为从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劾,遂以本官分司。此岂躁于进取者耶 旧史不详,一至于是。图见唐政多僻,中官用事,知天下必乱,即弃官归中条山,寻以中书舍人征,又拜礼部、户部侍郎,皆不起。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 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卒时年八十余。
臣又按:梁室大臣如恭翔、李振、杜晓、杨涉等,皆唐朝旧族,本当忠义立身,重侯累将,三百余年,一旦委质朱梁,其甚者赞成弑逆,惟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节选自王禹偁《五代史厥文》,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3分)
故诗A曰B多病C形容D五十三E谁怜借笏F趋朝参G此岂有意乎H相位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士,旧时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也可以称有德有才但是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B.分司,按唐制,中央官员在陪都任职者,称为分司,除分司御史外,其余均为闲职。
C.笏,古代君、臣朝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比画或记事。
D.祖,庙号。君王有奠基之功,称为祖,有守成之德,称为宗,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空图才华横溢。他年轻时就因为文采出众,得到了时任绛州刺史的王凝的赏识,并且能够在科举考试中一次就考中进士。
B.司空图为人狂傲。他仕途失意,愤而辞官,归隐林泉,后与人通信,不署官位;为人撰碑,却将所得的报酬一日散尽。
C.司空图审时度势。他看到晚唐时宦官乱政,国事堪忧,便弃官归乡;后虽多次蒙受征召,也避世不出,全身远祸。
D.司空图颇富争议。他以号明志,结庐溪上,梁得天下后,又拒绝高官厚禄;但是《梁史》指责他道德有瑕,大节泯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图既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
(2)一旦委质朱梁,其甚者赞成弑逆,惟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
14.“端士”认为司空图“躁于进取”,作者反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3·河南安阳高二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塞上(节选)
高 适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①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②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③。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①转斗:久战。②按节:按辔徐行。③谟:计谋,谋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以乐府曲名为题,所写为边关战事,略写见闻,详写所感,思虑幽深。
B.首二句从虏骑入侵着笔,交代边地严峻局势,“涨”字突出敌人的嚣张气焰。
C.诗人感念朝廷恩德,希望为国效力,却遗憾自己只是一介儒生,有志无力。
D.全诗抒情、议论结合,在失志的悲慨中寄寓壮烈之气,显出悲壮沉雄的本色。
16.高适在本诗与《燕歌行并序》中都写到了“李将军”,请简要分析其情感表达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          ,          ”揭露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
(2)《书愤》中“          ,          ”两句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3)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这一美称,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找到源头,才能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青年孙犁的经历,就是对创作之源的探寻。1937年,卢沟桥事变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决心,中国人民 ① ,抵御外侮。此前一直苦苦求索个人道路的孙犁,也投入到抗战中来。
参与编选《冀中一日》,对孙犁文学观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发起了一场名为“冀中一日”的大规模群众写作活动,鼓励大家用日记的方式讲述同一天的故事。大约十万军民参加了征文活动,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普及面之广, ② 。征文委员会将各地送来的稿件装在麻袋里,摞在大车上,一路拉着打游击。孙犁作为编辑,参与了稿件遴选和结集出版工作。这一过程让他深受触动。从踊跃来稿中,他看到了人民“对一切进步现象寄托无限的热爱和拥护”,明白了真正的写作就是要写人民的生活和感情。这次征文对文学工作者是一个“大刺激、大推动、大教育”,在《冀中一日》照射之下,许多人感到自己的文章 ③ ,与人民之生活、人民之感情距离甚远。经历的抗战时期,坚定了孙犁为人民写作的立场,也密切了他与人民的联系。他与人民一同生活、一同战斗,冀中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战的英勇深深打动了他。孙犁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限,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在战争的极端环境下,英勇的农民身上闪耀着善与美,迸发出朴素的崇高和伟大。孙犁饱含敬意,把军民的抗战故事写到《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中,用文字记录人们的生活与斗争,讴歌其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这些作品凭借对战争的独特书写立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之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短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023·教育部四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关于喝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 ① 。理由是喝热水后体温会上升,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 ② ,人体总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 ③ ,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并且这一效果可持续60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无济于事,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22.简述第2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大时代。无论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战略工程现场,还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处处飘扬。青年科技人才在“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天问”“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担重任、挑大梁,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年4月发表的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材料二 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新时代好青年”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二单元检测
1.B 解析B项,“以达到超越作者初衷的目的”于文无据,原文为“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故选B项。
2.C 解析A项,“诗意是小说的标配”范围扩大,原文为“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B项,“按照简约主义要求”曲解文意,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并非按照简约主义要求去创作的,只是客观上达到了简约主义的效果;D项,“产生背景和动因完全不同”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而西方的诗人们则同时还出于对科技工具理性对人的抽象化的抗争”,说明两者有相同之处。故选C项。
3.D 解析“小说的诗意”包含简约、留白,可以多元解读,与“情”与“美”有关。D项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很多出自古典诗文,不属于文中所说的“小说的诗意”。故选D项。
4.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通过引用提出“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的观点,接着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方式,从解读小说诗意的方法角度,分别提出“诗无达诂”和“冰山原则”,最后从反面归纳出小说诗意不足的种种表现。
5.①善于留下空白,触发读者思维。小说重点写妇女们的表现,而淡化了战争场面,引发读者想象。②小说深藏情感。小说侧重对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引导读者对其心理及情感进行揣测。③“情”与“美”相结合,诗情与画意相统一。文章既营造了清新隽美的意境,又表现了质朴坚忍的人情。
6.C 解析A项,“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错误。结合原文“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可知,青年的到来起到了暂时安定人心的作用。B项,“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错误。结合原文“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分析可知,文章只是描写了几个人进来的场面,没有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D项,“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错误。结合“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分析可知,对青年人的身世的了解不是“推想”,而是青年人明确告诉他们的,让他们兴奋的也不是“推想”的过程,而是感觉到“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7.D 解析“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错误。原文没有详细记录那位青年的心理活动,只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角度展示了人物特点。
8.①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态度却从容不迫;②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③得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9.①借助战时环境的烘托和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②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性格特征;③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10.答案BEG
解析短句翻译:所以有诗道“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这难道是有意于相位吗 “曰”表说话,应在“曰”后断开;“多病形容五十三”与“谁怜借笏趋朝参”为诗句,形成对仗,应在“三”后断开,“参”后断开。故应在B、E、G三处断开。(每答对一处给1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
11.D 解析“只有开国皇帝能称祖”错误,不是开国皇帝也可称祖,例如明成祖朱棣、清圣祖康熙。故选D项。
12.D 解析“《梁史》指责他道德有瑕,大节泯灭”错误。原文“《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意思是梁史指责司空图有小的瑕疵而泯灭他的大节,即司空图只是小过错,大节仍存,只是梁史试图用小过错来掩盖他的大节,达到污蔑他的目的。故选D项。
13.(1)司空图便自负有才能,轻慢世人,认为自己应当做宰相,当时有权势的人厌恶他,慢慢压制他的锐气。
(2)一天之间委身梁朝(梁朝的朱温),其中那些过分的人辅佐成全弑君的逆贼,只有司空图用清廉忠直(的形象)避世不出,终身不担任梁太祖的官员。
14.①司空图感激王凝的知遇之恩,不忍心离开幕府,百日不上任,并非汲汲于权位。②旧史记载不详(《梁史》有意抹黑)。
参考译文司空图字表圣,自称是泗州人,从小就有卓越的才能。咸通年间,一举考中进士。很喜欢写文章,热切追求功名,很喜欢自夸,正直之士都鄙视他。起初,去使府工作,从登朝起,屡次担任清要之职。黄巢贼兵作乱,皇上离京,司空图有祖先的产业位于中条山,极尽林泉之美。司空图从担任礼部员外郎开始就躲在那里,每天用诗酒自娱自乐。当时天下动乱不安,士人多前往依靠他,互相推许奖誉,因此声名很盛。昭宗回京后,司空图以户部侍郎的身份被征召至京师。司空图便自负有才能,轻慢世人,认为自己应当做宰相,当时有权势的人厌恶他,慢慢压制他的锐气。司空图愤愤不满,托病辞官,又回到中条山,与人书信往来,不署官位,只称自己为知非子,又自称不辱居士。他所住的地方叫作祯贻溪,在溪上修建了一座茅屋,命名为休休亭,经常自己写《亭记》。
我整理如下:司空图,河中虞乡人。从小就有文采,不曾被乡里称道,恰逢王凝从尚书郎外放为绛州刺史,司空图用文章拜谒他,很为王凝赏识赞叹,因此出名。不久,王凝入宫任知制诰,升任中书舍人知贡举,选拔司空图(进士考试成绩)第一等。很快,王凝出任宣州观察使,任命司空图为从事。渡江后,御史府上报朝廷让司空图任监察一职,朝廷下诏让他回京。司空图感念王凝知遇之恩,不忍轻易离开幕府,百日后仍不去见皇上,被台司弹劾,于是以本官的身份任分司一职。这难道是热切追求功名吗 旧史不清不楚,到了这个地步。司空图见朝廷政令有很多古怪,宦官掌权,知道天下必乱,就弃官归隐中条山,不久以中书舍人的身份被征召,又被拜为礼部、户部侍郎,都不去上任。等到昭宗迁到华下,司空图因为与皇上关系亲近而同乘一辆车,皇上随时询问,他又辞别,回到中条山。所以有诗道“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这难道是有意于相位吗 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司空图撰写碑文,司空图得绢数千匹为报酬,把它扔到虞乡市曹里,任凭乡人取走,一天就被拿光了。梁太祖受皇帝禅让,用礼部尚书的官职征召他,司空图以老病为借口推辞了,死时年八十多。
我又整理:梁朝大臣如恭翔、李振、杜晓、杨涉等,都是唐朝旧贵族,本应当凭借忠义立身,家中世代做侯爵将领,三百多年,一天之间委身梁朝(梁朝的朱温),其中那些过分的人辅佐成全弑君的逆贼,只有司空图用清廉忠直(的形象)避世不出,终身不担任梁太祖的官员。所以《梁史》指责司空图有小的瑕疵而泯灭他的大节,确实如此。
15.C 解析“感念朝廷恩德”错误,诗中“感激”的意思是心有所感而激扬奋发,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感念古人功业,有效法古人献纵横长策的愿望。“只是一介儒生,有志无力”错误,最后两句是感慨自己空有壮志奇才却报国无门,而不是说自己是一介无用的儒生。
16.相同点:两首诗都借“李将军”表达了愿意为国征战,建立功勋,以身许国的情感。
不同点:①《燕歌行并序》以戍边士卒的口吻表达对玩忽职守、军前享乐的将领的批判。②本诗主要借“李将军”表达了对朝廷及政策的不满。
17.(1)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3)示例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忆昔游京华 自言生羽翼
18.示例①同仇敌忾(万众一心) ②前所未有 ③空洞无物(言之无物)
19.以短句形式,表达观点朴素而鲜明,给人耳目一新而印象深刻的感觉;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了作者对善良和美好的追求。
20.抗战时期的经历,密切了孙犁与人民的联系,也坚定了他为人民写作的立场。
21.①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②不管喝多少热水 ③而喝了3 ℃的冰水 
22.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共两则。第一则材料首先说明当今是广大青年大有可为和必将大有作为的大时代,其次列举在民族复兴过程中广大的大有作为的青年的身影。这些既告诉我们,不论哪个领域、哪种环境,祖国都充分给予广大青年大有可为的机会,也说明青年人要担大任,勇挑重担,在国家和民族复兴征程中贡献智慧。第二则材料告诉我们,青年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让自己大有可为,也更好地将青春奉献给党和国家。
本题要求写一篇演讲稿,注意演讲稿的基本格式,演讲者的身份以及演讲的情境。更要注意演讲主题为“新时代好青年”。主题词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新时代”,一是“好青年”。“新时代”即演讲要着眼于当下,把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考虑进去;何为“好青年”,可以从材料一中的榜样以及材料二的理论素材中找到具体标准。
参考立意:①勇担时代重任,“力行”青年担当,方是好青年。
②担青春使命,做奋斗一代,就是新时代好青年。
③新时代好青年应融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