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5:55:1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出灯笼回忆,感受作者在灯笼上凝聚的多种情思。
2.通过批注文段品析灯笼背后的人合适的相关语句,读懂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体会作者以小见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写法。
3.通过理解灯笼这一文化符号的深层隐喻,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和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在灯笼上凝聚的多种情思。
体会作者以小见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蕴藉写法
难点:跨越时空,体会作者在灯笼上寄予的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灯笼》作为八下第一单元的自读课,以灯笼为题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画面,是一篇文字优美语言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的散文。文章以灯笼为线索,作者将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的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感受作者寄予的多种情思,品味作品中富有宝表现力的词语,进而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和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该学段的学生对于散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散文的特点,以及用批注赏析语言的方法。灯笼这种物件在学生生活中常见,但对其历史意义并不了解,在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基础上已经初步了解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相较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时代背景较远,缺乏历史文化语境,缺乏感情支撑,学生想要深入把握作者情感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任务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来完成。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积累,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应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教师提灯笼入场,举起灯笼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会看到?它有什么作用呀?(学生自主发言)。
我们司空见惯的灯笼,在吴伯萧笔下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历史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灯笼》这篇课文,体会作者的别样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提灯笼入场,并提问学生感兴趣且能积极参与话题,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同时教师手提灯笼可与板书相呼应。)
【环节二】忆往昔 品灯笼之情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活动]
默读课文。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标题,思考你能从“灯笼”二字中读出怎样的情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灯笼图案)将你想到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的灯笼内,让我们一起来装饰这个灯笼。
[学生活动]
思考问题并积极上台写出自己从“灯笼”二字中品读出的情感。
[教师活动]
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请解释你所写的情感从何而来呢?
[学生活动]
学生解释原因。
预设:
读出喜爱——孩子们喜欢玩火,偷偷在神龛里点起烛火,村边闹嚷嚷的社戏
读出怀念——庞大的影子,祖父的谈吐,跳跳的磷火,母亲打着夜灯的场景
读出思慕——记忆里打着灯笼接祖父听故事的夜
读出喜悦——元宵张灯结彩,族姊远嫁满街灯火,朱红描字。
读出豪情(悲壮激越)——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读出沧桑——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读出天真烂漫——追龙灯跑,伴小灯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理解标题的丰富内涵,来帮助理解课文情感,并理解文章通过一物贯穿全文的写法,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教师通过鼓励学生主动上台展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赏妙语 析灯笼之意
[教师活动]
吴伯箫在文中很少有直抒胸臆的语句,但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找看,支撑你情感的文字在哪里?
请同学们用: 给我感触很深,作者没有直接写 ,而是通过写 ,写出了作者的 情感。
请同学们写出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请一组学生派代表上台展示。
[学生活动]
通过圈点勾画,找出文本细节处蕴含的情感,并参与讨论。
[教师活动]
与学生一起点评学生范例,并请其他小组积极展示。
[学生活动]
参与点评,积极展示。
示例一:“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一句给我的感触很深,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与怀恋,但却通过写“母亲留着的消夜食品”、“为自己特别预备的小纱灯”、“母亲的全白了的头发”等细节,来表达母子情深。
示例二:“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 梦都随了蜡火开花。”这一句给我的感触最深,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童年灯会的爱恋与喜爱,而是通过写将小灯悬在床头这样一个表现孩童天真烂漫的细节传递出细腻的情思,道尽“我”心中的美好、憧憬与回味。
示例三:“……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一句我感触最深,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祖父的怀念,而是通过写“忘路之远近”道出了祖孙间的长幼情笃,更让这条可能原本并不那么让人踏实的夜路充满了温馨与安宁。
(设计意图:作者通过事件的概述、场景的描绘、意象的选用、典故的化用等间接地表露内心世界。这一点类似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意蕴。中国古代文学有种习惯,通过言外之意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所以学生阅读散文一定要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才能了解作者内心所思。小组讨论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课堂,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小组上台展示及点评环节,可提高学生对文本言外之意的理解,群策群力,完善观点想法,有利于思维发展与提升。)
【环节四】悟灯笼 明我心之志
[教师活动]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 段却跳出回忆,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使得爱国人士感到十分愤慨,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疏解一腔怒火。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的篇章中,这一旋律仍时常跃出。
[学生活动]
结合链接,思考并回答。
答案预设:
结构安排意义:辛弃疾、霍去病、裴度、蒙恬几位将军的共同特点都是上阵杀敌,抵抗外来侵略,作者提到他们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跳出个人情感,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和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经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深层隐喻。学生可结合课下注释和链接,进行联想,从而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师活动]
吴伯箫愿做马前卒,愿做一盏灯笼,照亮革命的道路,现如今,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离不开一盏盏灯火——无数仁人志士。他们爱国,他们奉献,有着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请大家结合历史和所学知识为我们介绍你心中的“灯笼”。(教师给出示例,要求学生仿写。)
[学生活动]
积极仿写,踊跃回答。
资料补充:
1 钱七虎,我国防护工程学家,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
2 沈忠芳,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他投身导弹研制,从此隐姓埋名60余载。
3 吴天一,高原医学专家,我国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
4 马晓云,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5 邓小燕,带领人民脱贫致富。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联系新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进行仿写,既可以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又可以更好地体会“灯笼”的内涵,以及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教师活动]
一盏盏“灯笼”,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如果你是一盏灯笼,你将会如何?
[学生活动]
思考自己的志向,进行片段写作,并在班内与大家分享、交流。
预设:如果我是寒冬夜里的一盏孤灯,我将慰藉旅人四面虚惊的心
如果我是祖国发展康庄大道上一点灯火,我愿做点点星火中最耀眼的光芒
如果我是一盏边塞的灯笼,我要点亮卫国将士心中的无穷斗志。
(设计意图:学生分享与倾听的过程,也是爱国情怀与使命精神在班内流动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有志少年的示范带动作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的升华,感受肩上的责任,树立远大的志向。)
【课堂小结】
[师生活动]:我们要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绽放自己的光芒。
分角色朗读:
你听,(老师)
正萧萧班马鸣也,(女生)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男生)
唉,
壮,(男生)
于今灯笼又不够了。(老师)
应该数火把,(女生)
数探海灯,(男生)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全体师生)
(设计意图:学生此时已能够体会作者家国 情怀和担当精神,并深受鼓舞。此时通过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融入学生,共同感受这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升华情感收束全文。)
【作业设计】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请仿照文中这段话,写一样日常生活中你寄予了深情的物品。
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把学生培养成知荣辱、懂感恩、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有为青年,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思政教育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本节课作为自读课文,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文章应该教什么?在单元提示中已经有明确指示:品味语言,体会作家情感;综合运用记叙、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民族和民族文化。由于本文蕴涵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也成为了重中之重!在实际上课中,环节二对题目的分析品读是情感的突破口,学生无法准确地体会,应注意提问方式。在环节三中,由于学生引导理解作者情感,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时,还需更换引导方式。同时应注意安排学生课前做预习,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重难点,更好地去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做一个爱国奉献,有担当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