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2 09:15:00

文档简介

沈阳市第 120 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年级第二次质量监测
科 目:历 史
满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 1为唐玄宗时期新建州县情况。该信息( )
时 新建 今 时 新建 今
间 属 间 属
735 巴川 四 741 尤溪 福
年 县 川 年 县 建
736 汀州 福 742 青阳 安
年 建 年 县 徽
737 唐城 湖 743 唐年 湖
年 县 北 年 县 北
738 明州 浙 752 太平 安
年 江 年 县 徽
740 歙州 安 754 浦阳 浙
年 徽 年 县 江
表 1
A.是唐代时南方地区经济显著发展的证明
B.是唐玄宗为加强边防而采取的有力举措
C.是唐玄宗时期应对藩镇割据局面的措施
D.是唐代完善道州县地方行政体制的表现
2.清代,督抚正式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大吏,但朝廷仍以中央官员差遣形式委
派督抚任职,同时督抚之间职责又有交叠,互为监督。这反映了( )
A.清代地方官制冗杂 B.中央权力下移
C.地方治理效力提高 D.监察制度发展
3.1912 年,中国报社数从 100 家增加到 500 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国出现了
“报灾”,报社数量一下子锐减了 300 多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二,北京报刊只
剩 20 家,上海 5家,汉口 2家。这一状况折射出(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 B.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C.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 D.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
4.1939 年,国民党开始推行新县制,县政府成为有行政、财政、教育、军事、
司法、警察等职能的一级行政组织(中央政府直属管辖),使得国民党的组织规
模和渗透力达到鼎盛。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 B 动员全国资源进行战略防御
C.准备对沦陷区实施全面有效武装反攻 D 打造高度集权化的战时体制
{#{QQABZQaAogigAAIAAQhCQwGyCkMQkBACAKoGBFAMoAAAwAFABAA=}#}
5.2023 年 3 月 13 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时重谈浙商“四千精神”,即
“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关于“四千精神”的
最早的完整文字表述出自图 3《解放日报》的报道,该报道可直接用于研究( )
图 3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②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③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20 世纪 60 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
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党的十八大
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
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枫桥经验”不断发展的制度保证
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
C.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需要 D.社会治安环境的不断优化
7.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对于《周礼·泉
府》的参考,“保甲法”对《周礼》乡遂比闾、什伍制度的参考,为此还编纂了
《周礼新义》。王安石这些做法体现了( )
A.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 B.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
C.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 D.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
8.罗马军队由执政官统帅,法律规定执政官一年一任,随着罗马的扩张,罗马
军队远离罗马城作战,当选的长官需要费时费力赶赴驻地与军队会合,造成指挥
衔接问题,法律不得不延长执政官的任期,由此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这
反映出,罗马( )
A.政治制度制约对外扩张 B.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演变
C.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演变 D.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
9.在卡特政府接受中方要求,决定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并宣布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后,白宫坚持形式上要恪守美国在建交公报中
对北京的承诺,遭到了亲台反共保守议员的反对,经过多轮辩论,美国国会两院
即于 1979 年 3 月先后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这一事件可用来说明美国
( )
A.政治权力架构存在局限 B.国会的地位高于总统
C.民主体制内部矛盾尖锐 D.两大政党保持一致性
10.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一方面开展直接救济,保障贫困
人口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开展以工
代赈,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扶贫工作( )
{#{QQABZQaAogigAAIAAQhCQwGyCkMQkBACAKoGBFAMoAAAwAFABAA=}#}
A.促进了三三制原则的实施 B.推动边区工业的发展
C.开创我党社会保障的先河 D.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
11.下表为中晚唐五代大士族入相与登科人数及比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入相人 进士 明经(人 制举(人 科目选 其他(人
朝代
敛(人) (人%) /%) /%) (人/%) /%)
中晚唐 88 71/81% 1/1% 1/1% 1/1% 14/16%
五代 8 7/88% 0/0% 0/0% 0/0% 1/13%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B.门阀士族趋向消亡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D.科考程序趋于完善
12.《大明会典》采用“官领其属”事归于职"的体例,在六部下分司、科,标明
种种条注,体例结构规范,便于实际执行。此外,还通过制定规范性的官员考核
标准,为官员考核提供参考。这些法律规定旨在( )
A.规范政府官员的行政活动 B.提升明代基层治理的水平
C.确保中央和地方政令畅通 D.完善科举选拔人才的机制!
13.对于某次国际会议,有史书这样描述道:“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
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参加。整个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
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国沙皇和英国、奥地利和普鲁
士首相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
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本次会议及此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
A.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
C.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D.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难以履行国际责任
14.18 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
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
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15.1915 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
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
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
这一政令表明( )
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 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
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 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
16.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 1907 年《时报》载:在浙
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
“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 )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17.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
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QQABZQaAogigAAIAAQhCQwGyCkMQkBACAKoGBFAMoAAAwAFABAA=}#}
(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18.傅斯年认为,“周之代商,绝不代表物质文明之进展……未必在宗法制度
也……而在人道主义之黎明……一切固保天命之方案,皆明言在人事之中。”该
观点意在强调西周( )
A.萌发贵族政治 B.改进生产方式
C.重视敬天保民 D.弱化宗法关系
19.《唐律》规定:“诸居父母丧生子及兄弟别籍异财者,徒一年。”《唐律》还规
定:“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杂戏徒一年,即遇乐而听及
参预吉席者,各杖一百。”这表明《唐律》( )
A.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具有以礼入法的特征
C.注重营造良好的家风 D.蕴含戒奢从简的主张
20.如表所示为出自《里耶秦简》(部分)的残破文书,该文提及某父在病重之
时,特意拜见乡啬夫,并写下卷书以安排家产。其中记载称“□知之。当以父先
令、户律从□”,学者解释道,其意为当“户律”与“父先令”(遗嘱)不一致时,
遗嘱应优于“户律”。这段史料( )
一 □父病。临之县南见啬。□□□□破胡(人名)□□□□ (简 202·11)
二 □□知之。当以父先令、户律从□(简 202·11)
A.体现了秦律的严酷与秦政的残暴 B.说明秦朝中央政府垂直管理地方
C.反映出秦律对于民事活动的规范 D.可印证秦朝地方治理效能的提升
21.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
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为华夏所吸收、融合,出现
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
A.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B.有利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
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D.维系了民族政权间的和谐关系
22.今甘肃河西地区的沙漠带西沙窝曾是绿洲,在西汉时是防御匈奴、置戍屯田
的前线。考古发现该地分布着大量汉代时期的耕地、沟渠遗迹,但没有发现汉代
以后的遗物。据此可知,西沙窝遗址
A.见证了汉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兴衰 B.是研究中外经济往来的重要史料
C.为研究边疆开发两面性提供证据 D.是西汉开始经略西北的重要标志
23.据文献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寄
互市人康儿(胡商),展转至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遣人送至互市,互
市人送达襄阳(今湖北襄阳),付沙门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
A.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传统丝路贸易依然活跃
24.明代前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贡本地土特产,朝廷“厚往
薄来”,给予大量赏赐。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土司虽继续上贡,而朝廷却不再
赏赐。这表明西南边疆地区
A.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突破了传统的朝贡体系
C.经济结构有所变化 D.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
25.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
误解和谣言,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离婚妇女不正经”等等。三
{#{QQABZQaAogigAAIAAQhCQwGyCkMQkBACAKoGBFAMoAAAwAFABAA=}#}
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可以
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
A.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B.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
C.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26.21 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
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
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
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7.在欧洲中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基督教会是救助穷人的主要力量。教会建立
一些慈善机构,专门救助穷人。教会神职人员会成为演说人士,感化和劝说很多
有能力的人,让他们照顾穷人。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基督教会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B.欧洲民族国家处于形成过程中
C.救济穷人是基督教的核心任务 D.欧洲社会统治危机经常性爆发
28.在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曾免去亚历山大城主教的教职,塞奥多西
二世则通过宗教会议罢免了君士坦丁堡大教长,并将其流放。公元 529 年,查士
丁尼关闭了雅典哲学院,将异教徒教授们流放,学院财产则被没收。这表明当时
A.基督教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 B.帝国治理依托宗教教化
C.基督教教条等同于政治信条 D.君主权力处于至尊地位
29.读《美国<1787 年联邦宪法>1789 年生效时的主要内容》列表
序言 宪法产生的渊源
第一条 规定立法权
第二条 规定行政权
第三条 规定司法权
第四条 规定授予各州的权力
第五条 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
第六条 规定宪法的效力地位
第七条 规定宪法本身的批准问题
下列选项中,对表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突出宪法制定的群众基础 B.全面借鉴启蒙运动的成果
C.重视中央集权的体制构建 D.缺乏人权问题的具体规定
30.表 1 为 1880—1913 年德国注册律师人数增长情况简表 (部分),表中的人
口/开业律师比为当年总人口数与开业律师数的比值。该状况
表 1
年份 注册律师数 人口/开业律师比例
1880 4091 11100
1895 5597 8330
1905 7835 7140
1913 12297 5260
A.体现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B.反映了共和秩序的巩固
C.凸显了普通法系的优势 D.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QQABZQaAogigAAIAAQhCQwGyCkMQkBACAKoGBFAMoAAAwAFABAA=}#}
31.(12 分)公务员治理
材料一
明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
题考试。文官考核制度严密,考满是对所有官吏全面的考核,决定其升、留、降。
考察主要对贪、酷等需要加以行政处理的官吏的审查,治绩特别优异的可以免于
考察,在考察后被罢免的永不录用。明代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单独的监察法规,体
系严密,强调“刑用重典”的立法思想,各项处罚较之唐、宋、元三朝更为严苛。
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处理特别严格,一是对皇帝不忠顺,二是贪污。
——摘编自梁山中《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与立法及其积极意义》等
材料二
西方绝大多数文官都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政府任何一级文官职位,都要向
成绩优秀者开放。法律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与政府,严守机密,不得参与任
何商业性的盈利活动,不得参加党派活动或竞选等。文官按工作成绩逐年提升,
实行职位的常任制,只要没有过失,就可以终身任职。文官考核全面、详细,英
国的考核包括工作知识、人格性情、行为道德等 10 个方面。
——摘编自李海龙《试析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
(1)阅读材料,概括明朝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异同。(6分)
(2)结合所学,简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处于今云、贵、川一带的少数民族即所谓“西南夷”地区,早在秦代就已置
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下。秦亡以后,中央王朝对这里的统治曾一度中断。汉武帝时,
唐蒙率军进入夜郎道(今贵州附近)。唐蒙对当地少数民族赠予丰厚礼物,宣扬
汉王朝“威德”。当地首领夜郎侯多同原甘心向汉,汉王朝就在夜郎地区设立郡
县,依汉制置吏,并让夜郎侯的儿子任县令。夜郎归属汉朝后,四川一带土著也
纷纷要求归附。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赢得当地人好感,汉朝遂在当地设
一都尉,置十余县。汉朝在夜郎地区修筑";南夷道",在四川开通灵关道,在安
宁河上架桥,直达今西昌附近。——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元朝对西南少教民族首领施行“参用其土人”的制度,且“世官、世土、世
民”。明朝沿大为拓展《明史·上司传》记栽“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税没、,
听我驱调”。“明政府制定了授职。承袭、升迁,奖等法规,完善朝贡、纳赋之
制,顾行征调测土兵办法。土司制席是建立在奴隶制度农奴制经济基础之上。明
中期以后,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明末一些土司纷争仇杀,拼命朝廷。给人民
带来巨大灾难,康熙,雍正两朝进行大规模改土细流,。随之展开清查户口,核
实赋税等工作。上司势力大大削弱。
——摘编自龚荫编著《中国土司制度简史》
材料三
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对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的西南少数民族地
区的管理基本确立。这些地区的省级机构和内地一样,设三司。基层管理主要依
靠当地土著担任的土官,亦称土司,武职称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文职称土
知府、土知县。土司大多为当地民族首领,一般世袭其职,但形式上必须经过中
{#{QQABZQaAogigAAIAAQhCQwGyCkMQkBACAKoGBFAMoAAAwAFABAA=}#}
央批准。一部分土司衙门中的佐贰官、首领官由潮廷派出的流官担任,以对土司
形成牵制、土司职责是谨守疆界,缴纳赋税,有事要出兵供朝廷调遣。明在当地
兴办学校,并移内地军民前往屯种。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土司中,女土司占有
一定数量。 ——摘编自王天有《明史》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对“西南夷”的治理措施。(6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相比
汉代有何改进,并评价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历史意义。
(12 分)
33. (10 分)【国际法与近代中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郑观应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1864 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国际法原理》中译本),较全
面地介绍了近代国际法。郑观应阅读此书后写道:“其所谓公者,非一国所得而
私;法者,各国胥受其范”,列强争雄之际,“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
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他将国际法规范与列强强
加给中国的不平等地位相比照,指出依据国际法原则,“定税之权操诸本国”,他
国不得干涉,中国应据此要求修改条约,提高关税,“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
也”。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图谋,郑观应修改自己关于
国际法的文章,增加了普法战争中法国的遭遇,及越南、缅甸等小国作为“太弱
者”无法援用国际法自卫等事例,感叹说:“由是观之,公法仍凭虚理,强者可
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
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摘编自赖骏楠《国际法与晚清中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郑观应对国际法认识的变化。(8分)
{#{QQABZQaAogigAAIAAQhCQwGyCkMQkBACAKoGBFAMoAAAwAFABAA=}#}沈阳市第 120 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年级第二次质量监测
科 目:历 史
1-5ACBDB 6-10BADAD 11—15AACBC 16-20CDCBC
21-25BCCDD 26-30AADDD
31.(12 分)
(1)同:都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吏;都有对官员的考核;升迁标准都倾向工作业
绩(3分)
异:考试的内容不同;西方的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而明朝对官员的监
察更为严格(3分)
(2)原因:明朝为君主专制政体,英国为资本主义民主政体;明朝以小农经济为
主,英国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经济;明朝以理学为主,英国为民主思想
(6分)
(18 分)
(1)以怀柔政策吸引当地少数民族归汉;在归附地区设立郡县,并任用当地人
为官;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内地与西南地区联系。(一点2分,共6分)
(2)改进:以流官牵制土官,加强中央对当地的管理;明确了土司对中央政府
承担的义务;移内地军民在西南地区屯种;任用了女土司。(一点2分,共8分)
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
地区的开发。(一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给满分4分)
【答案】(10分)答案示例: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传入加速,一些官员和知识分
子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2分)郑观应认为国际
法为国际关系确立了规则,有助于各国平等交往和解决争端,中国可以借助国际
法来维护国家主权。(2分)
随着列强侵略的深入,中国边疆地区危机的加剧,及对欧洲列强之间战争、
亚洲各国相继沦为殖民地等世界形势的了解,郑观应认识到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
用中实行双重标准,弱国无法凭借国际法保护自身利益,中国必须自强才能争取
国际地位。(4分)
郑观应对国际法认识的变化源于他对中国和世界局势了解的深入。(2分)
{#{QQABZQaAogigAAIAAQhCQwGyCkMQkBACAKoGBFAMoAAAwAFABAA=}#}
{#{QQABZQaAogigAAIAAQhCQwGyCkMQkBACAKoGBFAMoAAAw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