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6:00:36

文档简介

辽宁名校联盟高二10月联考
·语文·
季春答案及解析
1,B【解析】“缺少其他技能”错,文中是“种地是最普通
(只要从时光流逝、故土思念、艰难苦难、回归期盼等方
的谋生办法”,并未提及是否缺少其他技能。
面作答即可,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C【解析】原文是说“或者可以说他们是带有一定的封10.BEG【解析】上文有“立义”“行义”这样的词语,因此
建意识和封建思想。”从而可知并不是因果关系。
“立义行道”可不用断开,后面的“毋”表否定,常用于句
3.A【解析】B项和题干无关,该选项是表明兰花的懂
首,所以应在B处断开。根据后文“能成之”,可以推知
事,而不是不愿去改变和解放思想:C项是说田五等人
上文结构相似的句子,所以应在E处断开。同样,“立
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D项他们已经改变和解放思
身著名”和上文的“立义行道”情况相似,结构一致,所
想,只是思想改变的并不彻底。
以应该在G处断开。“而”字之前不用断开,是要形成
4.材料一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用农业和游牧或工
一个完整的语意单位。
业不同进行比较,并列举了四川山区种梯田的例子,强11.D【解析】D项,“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的“与”是参
调“土”对于乡下人的重要性和不流动性。(2分)材料
加的意思,“吾与点也”的“与”是赞成的意思。B项,
二采用了引用论证,引用了弗洛伊德的话。意在说明伦
“七日七夜丧不绝声”的“丧”是“哭丧”的意思,“不赂者
理道德很难真正触及和改变。(2分)
以赂者丧”的“丧”是“灭亡”的意思,二者意思不相同。
5.①中国农民世代在土地上劳作,种地是主要的谋生办12.B【解析】他们都是爱惜自己生命的人,但却愿意以
法,乡土意识随之产生。②土地的不流动使得农民无法
牺牲自身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流动,因此产生乡土意识。③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影响
13.(1)他们认为正义不树立,声名不显著,这是读书人的
了思想和价值观。④封建伦理道德在农民脑海中根深
耻辱,因此以牺牲自身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蒂固。⑤乡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每点1分,任答四
(“以为”“是”“遂”各1分,句意1分)
点即可)
(2)那么,读书人并不是喜欢死亡而厌恶生存,也不是
6.A【解析】前者是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后者是说
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尊贵落到自己身上,读书人是不
年轻人。
推辞的。(“然则”“及己”“辞”各1分,句意1分)
7,B【解析】虽然文中提到了妻子,但没有涉及爱情这个14.不是耻辱:①甘于卑贱贫穷:②在大义面前甘于牺牲自
主题。
身。耻辱:③推荐忠诚、信义、廉洁的人,但读书人不在
8.①从语言风格看:优美凝练,清新自然,含蓄蕴藉而又情
其列。(或答不树立正义,不让声名彰显。每点1分)
味十足,富有诗的神韵和风格。②从修辞看,使用了比【参考译文】
喻、拟人等大量的修辞,生动形象。③文章长短句相结
一个有勇气行动采断的读书人,不去表现自己的操
合,生动活泼而又节奏鲜明,具有气势贯通的效果。④守、品行,而去没有名义地胡乱逆死,怎不让人感到病苦!
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⑤读书人有的为了成就仁德而不惜牺牲生命,有的冒希危险
选用如“新识”“憬悟”“指正”“劲立”等动词,使得文章充维护正义,有的倚仗臣节义理不顾死在哪里;因此他们人
满了强烈的主观情感,表现了作者的期盼与思念。(每虽死了,好的名声留传后代,不是勇敢果断谁能做到?
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子路说:“不能甘愿勤苦,不能安于贫穷,不能轻视死
9.①时光流逝:岁月把粉壁逐渐变成一片支离破碎的残砖
亡;却说自己能行仁义,我不敢相信。”从前楚国的中包胥
新瓦,这种时光流逝的悲苦心境是一种苍凉:伴着老妻站在秦国的朝廷上,七天七夜,病哭不绝,于是保住了楚
在陌生的街道上寻找着名叫“青春”的服装店,当从路人国,不能甘愿勤苦,怎么能做到这样子!曾子粗布衣裳都
的眼中读出诧异与欺然时,作者的心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穿不上,糟糠做的饭、藜藿做的莱羹都吃不饱,如果和他的
苍凉。②故土思念:浮居岛上,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通义不合即使上卿之官也辞掉,不能安于贫穷,怎么能做
是一种心底深处的苍凉。③艰难苦难:因祖国多灾多难到这样子!比干都要被处死了,而动谏纣王更加忠诚,伯
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是一种苍凉:年轻时艰难的生活经夷,叔齐绒死在首阳山上,志向更加昭彩,不能轻视死亡,
历与苦难和沉痛的人生感受是一种苍凉。①回归期盼:怎么能做到这样子!因此一个读书人想要按照他的理想
对故土的热爱和深入骨髓的恋情,站在海峡的那一边凝
去做事情,不论事情是雄是易都能勇敢地去做:要使自己
望这一边,老人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里写满了苍凉。成功成名,先要不顾及个人的利和客才能取得成就。《诗
1。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年高二10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
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发
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我们不坊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
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
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藐视
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
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家行动不得,伺侯庄稼的老农
p
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从农业
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
女的插秩、男的锄地等。但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
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语文第1页(共8页)
材料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依然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更是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乡土文化中的物态文化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作者路遥在书中更是还
原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场景。文革后期,生长于这片黄土高原上的人们除了勒紧裤腰带埋头苦千,
他们别无选择
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仅仅体现在与土地打交道,搞农业学大寨,修梯田等农耕形式中,还体
现在人们的小农经济思维模式。他们一味地崇尚农耕经济,固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而不愿去改
变,不愿去解放思想。而当时的中国正在实行公社化,走集体化道路。他们不敢去想,更不敢去实行
这么大胆的设想。他们不愿脱离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致使整个黄土高原上的第一次的自发性的改
革尝试一在短短的时间里就以失败而结束了。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或者说是
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已经根深蒂固。
在这种农耕经济的闭塞的发展模式下,农民必然就处于城乡交叉地带。他们向往域市生活,希
望自己可以走出大山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但内心深处却又不敢去冒险,牵锌于乡村生活。他们游离
于城乡之间,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乡土文化不仅表现在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也表现在宗教信仰的形成。但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
当时的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有的宗教流派,他们只是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神
灵之中,或者可以说他们是带有一定的封建意识和封建思想。
乡土意识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乡土文化。从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人们的小农经济思维模
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黄土高原的物态文化封闭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从人们的封建意识年轻人
的爱情价值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当时黄土高原的人们的一种信仰。
封建伦理道德已经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他们还是守旧的封建思想,骨子里还保留着老一
套的道德秩序观念,这可以说是受到儒家的伦理道德意识影响,也合乎儒家的道德标准的评判原则。
弗洛伊德在《摩西与一神教》中曾说:“人在童年时期所接受的印象或教育,会沉淀在人的精神深处甚
至会成为人的性格原型,尽管后来可能会有所改变,但要触及他们的本质构成殊为艰难。”乡土情结
是乡土意识的一个重要元素。路遥的乡土情结有其深层的精神意蕴,有童年心灵的巨大意识,投影
农民式的乡土观念和理想,以及土地与人的艺术哲学思考。
(摘编自《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来自于此。
B.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离不了泥土,缺少其他技能,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就是种地。
C.乡下人有“土气”无法择地而居、迁移无碍,是因为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归根结底是因为不流动
·造成的。
D.农业的本质决定无须群居,但绝大多数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语文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