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石壕吏

文档属性

名称 25石壕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27 20:54:15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杜 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遭受安史之乱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写作背景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
有怎样的举动?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 人
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交待了哪些内容?
2、哪一句在文中起提挈作用,根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有吏夜捉人
故事的发生,写“致词”的由来。
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主要事件、紧张气氛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写出了“吏”“妇”各自什么特点?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哪几个词最有表现力?
2、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呼 怒 
啼 苦
凶狠蛮横 
凄苦悲伤 
动作、神态描写 
对比
1、老妇“致词”,叙述了家中的不幸。可分为几层?
三男全被征兵;一男刚回信;
二男新战死;寡媳衣不蔽体
听妇前致词
2、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层(前6句)老妇诉说三个儿子都应征作战,两个已战死。
二层(中间4句)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三层(最后4句)老妇自请应役。
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故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最后四句写了什么?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课文朗读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故乡洛阳。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60万唐军在邺城大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大肆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被征时的哭声。曾亲眼看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创作于759年的《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写作背景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吗?
全诗通过作者在石壕村所见差役夜里捉人、老妇痛诉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的事件,反映了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郭沫若
诗 圣 著 千 秋
草 堂 传 后 世,
朱德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
课堂练习2
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课堂练习3
露从今夜白, 。(《月夜忆舍弟》)
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
,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细雨鱼儿出, 。(《水槛遣心二首》之二)
射人先射马, 。(杜甫《前出塞》)
落日照大旗, 。(杜甫《后出塞》)
竞赛:杜诗填空
月是故乡明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两个黄鹂鸣翠柳
微风燕子斜
擒贼先擒王
马鸣风萧萧
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白日放歌须纵酒,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尔曹身与名俱灭, 。(杜甫《论诗》)
月涌大江流
不尽长江滚滚来
读书破万卷
青春作伴好还乡
会当凌绝顶
不废江河万古流
笔落惊风雨,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此曲只应天上有, 。(《赠花卿》)
, 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诗成泣鬼神
语不惊人死不休
长使英雄泪满襟
随风潜入夜
人间能得几回闻
造化钟神秀
杨花雪落覆白苹, 。(《丽人行》)
词源倒流三峡水, 。(《醉歌行》)
,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烽火连三月, 。 (《春望》)
青鸟飞去衔红巾
笔阵独扫千人军
感时花溅泪
好雨知时节
存者且偷生
家书抵万金
,恨别鸟惊心。(《春望》)
结合《春望》这首诗歌,请你写一封家书,要求如下:1、可以以杜甫家人的身份写给杜甫,也可以以杜甫的身份写给亲人。2、符合书信格式,表达出当时人物的感受,字数300字左右。
课堂练习4
全诗的主题
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
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
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
强烈的对照;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
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
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苦酝酿出悲痛的气氛。
朗读第1段后,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
什么作用?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
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
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
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朗读2、3段后,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
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
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
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3)朗读第4段后,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
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
“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
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
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
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
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
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
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板书: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