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课文通过对画上人物、场景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课文语言朴实,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第2、3自然段连续运用了排比句式,如实地把画上人物及状态描述了出来。课文传神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清明上河图》的技法精湛。“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这个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2、3、4自然段均有体现。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本课学生需要完成两个学习任务:一是能说清楚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二是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这幅画。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运用工具书的办法理解词义,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
图片
1. 认识“挥、宫”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乘、笼”。
2.能从第2、3、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三、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难点: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副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北宋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都很繁荣的朝代。今天,让我们跟着一幅名画走进北宋,感受北宋的繁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全文。
边读边思考:这幅画指的是什么,作者是谁?
1.检查反馈,分组学习字词。
(1)学习第一组词:一乘轿子、马笼头。
点拨:指导读好“乘、笼”2个多音字,重点强调“乘shènɡ”表示量词,如乘轿子”。
(2) 学习第二组词:摊贩、栏杆、官吏。
点拨:强调“吏”和“使”的区别 :“吏”在古代是指官员;在“吏” 的左边加上一个单人旁,就变成了“使”,意思是使者,也就是奉命办事的人。
(3)学习第三组词:古都风貌、名扬中外。
点拨:可以借助已学的“世界闻名”“举世闻名”等近义词来理解“名扬中外”的意思。
2.学生提取信息,进行填写。
(三)研读课文,走近名画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哪几个自然段用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表达方法?分别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抓关键句、关键词来概括。)
学生汇报:第2自然段是围绕“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来写的,可以说人物众多;第3自然段是围绕“街市可热闹”来写的;第4自然段是围绕“传神”来写的。
2.学习交流第2自然段,感受“人物众多”的特点。
学生交流:
生1:文中提到三百六十行的人都在上面, 列举了“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贩、官吏、读书人”等,一共用了7个“有”字。
生2:一个省略号让我知道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人以外,画上还有很多其他行业的人。
3.学习交流第3自然段,感受画里的街市热闹。
学生交流:
生1:读着“来来往往、形态各异”这两个词语,我的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一个画面,汴京到处都是人,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啊!
生2:我发现这一自然段的第3句连用了5个“有的”,让我感受到街市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以及张择端高超的画技。
4.学习交流第4自然段,体会画面的“传神”。
生1:桥北头的情景很有意思,作者把一场“交通事故”写活了,太有趣了!
生2:我发现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骑、走、撞、拽、下、站、回”,将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教师小结:从《清明上河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古都风貌,可以了解到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不少研究者正是通过这幅画对北宋历史展开研究,因此这幅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这是它名扬中外的原因之一。
5.学习交流第五自然段,了解画的历史价值。
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清明上河图》是一件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是这幅画能够名扬中外的另一个原因。
五、板书设计
六、创新作业
请你化身小小讲解员,把这幅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介绍给大家吧。
(点拨:介绍时,抓住这幅画的三个特点:人物众多、街市热闹、传神。同时,运用比喻或者排比句式使你的讲解更加绘声绘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