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Ⅰ)——分子
设计说明 通过诗词中的分子知识引入讲解内容,增强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讲解分子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分子客观存在,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理解分子的概念,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3.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和探究过程,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子的性质,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2.分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 2.对分子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实验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起悬念,为后面引出分子和原子做铺垫。 实验探究法:教学中应重视实验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和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联系实际法: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分子和原子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直接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从化学角度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具、学具 多媒体教学、CAI课件等。 仪器:玻璃管,烧杯,试管,注射器,棉花。 药品:浓氨水,浓盐酸,酚酞溶液,水。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两句中的“香味”是怎么来的呢?想一想 1.远远的,为什么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 2.酒香为何不怕巷子深,这与什么有关? 3.糖放入水中,为什么糖不见了,水却甜了? 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 讲授新课 一、分子 1.分子的存在 【教师讲解】 【实验2-3】香水中分子的扩散 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 【教师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学生回答】闻到了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香精分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当香水中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它们的气味。 【实验2-4】浓盐酸与浓氨水生成白烟 在玻璃管两端的胶塞内,分别放置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小团棉花。 现象:玻璃管中产生大量的白烟 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浓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相遇,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铵小颗粒,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白烟 【学生填表】 问题实验2-3实验2-4在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无变化?
【教师讲解】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仍然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化学性质跟原物质不同的新物质分子。 2.认识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2)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分子。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教师点拨】 (1)“保持”是指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如氧气、液氧都能供给呼吸。 (2)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宏观现象,是大量分子的聚集体所表现的属性,单个分子无法体现,如物质的状态、密度等。 二、分子的性质 【教师讲解】 【实验2-5、实验2-6】氨分子的运动 实验过程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溶液 取A、B两个小烧杯,A杯装蒸馏水,并滴数滴酚酞,B杯装浓氨水,用大烧杯将A、B两小烧杯罩住一段时间 实验现象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A杯中的无色液体自上而下慢慢变成红色实验解释酚酞溶液遇碱显红色,氨水呈碱性浓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其中的一部分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与水形成显碱性的溶液(氨水),A烧杯中的酚酞遇氨水显红色实验结论酚酞遇到氨水变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小结】(1)一切能闻到气味的现象,如花香四溢、臭气熏天等,都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如湿衣服在有阳光的地方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分子都在不断运动,相同条件下,不同分子运动速率往往不同。实验2-4中生成白烟的部位在靠近氯化氢处,说明氨分子的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快。 【实验2-7】气体和液体的压缩性比较 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解释实验结论由两位同学各拿一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 盛空气的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盛水的注射器的栓塞不容易推压组成空气的各种分子之间的间隔大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距离比较示意图 微粒间的间隔(易压缩程度):气体>液体>固体。 【点拨】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小结】 (1)一般来说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液体和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小。 (2)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压强越大,分子间的间隔越小。 (3)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的三态转化都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隔。 阅读课本43页知识视窗,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1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10-26 kg,体积只有约3×10-23 cm3。一般来说,1 cm3的水有20滴,假设你每秒钟可以数4个水分子,每天24小时不停地数,要数一万三千多亿年。 讨论后回答: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固态氢和液态氢都具有可燃性,说明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不具有可燃性,与氢气性质相比,说明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总结】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拓展: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 项目纯净物混合物宏观 理解只含有一种物质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各种成分只是简单地混合,各物质仍保持原有的性质微观理解(针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当堂达标 1.微粒构成物质,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微粒有大小 B.微粒有质量 C.微粒间有间隔 D.微粒不运动 答案:D 2.夏天的傍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散步前总喜欢往身上喷点花露水,蚊子闻到花露水的气味就不敢靠近他们了,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的质量较大 答案:B 3.6 000 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能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其主要原因是( )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加压时分子体积变小 D.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D 4.如图1所示,密闭容器中充满氧气。现温度不变、减小压强,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图1 A B C D 答案:B 板书设计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一、分子 1.分子的存在 2.认识分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固态<液态<气态。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