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设计说明 本节以两类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两类性质作为引子,要求学生学习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本节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化学探究活动,教师充分鼓励学生猜想、预测、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进行各步骤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平等、自主的氛围中完成对科学探究既是学习内容又是科学学习方法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铜的化学性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2.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逐步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 教学方法 1.自学指导法: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及时对学生产生的难以解决或出现较多的问题给予指导,使他们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2.点拨引导法: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在疑难处给予引导点拨。 3.讨论交流法: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呈现共性问题。必要时将问题进行细化,使学生深入、准确掌握新知识。 4.科学探究法:通过亲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严谨与快乐,认识探究这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总结探究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具、学具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等。 (1)实验用品:酒精灯、试管(硬质)、镊子、橡皮塞、石棉网、试管架、铜片、剪刀、火柴等。 (2)问题训练单、导读单 (3)红笔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 1.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讲授新课 一、物质的性质 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这种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有的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有的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那么哪些性质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性质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0页第一段及表。 1.物理性质 【讲述】由表中内容可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用人的感觉器官去感知或用物理方法去测量确定。可简记为: 眼睛看到的:颜色、状态 鼻子闻到的:气味 嘴尝到的:味道 双手测定的: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易生锈、腐蚀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等。 【讨论与交流】对照图1-28讨论图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图1-28 物质的变化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性质是固有属性(是一种外在体现或者具备的能力),变化是一个过程(有开始、有结束、有现象)。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以”“易”“能”“会”等字词,如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酒精能燃烧是化学性质。 判断下列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1.酒精易挥发 2.汽油可燃 3.水可变成冰 4.食盐有咸味 5.空气无色无味 6.银能导电 7.钠很软 8.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 9.铁的熔点为1 535 ℃ 10.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11.铜绿受热可分解 12.食物放置时间长了易变质 学生做,教师讲解。 提问:说出下列叙述分别有什么不同? (1)木材燃烧 木材能燃烧 (2)冰能在零度熔化 冰融化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前者叙述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后者叙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2)前者叙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后者叙述的是物质的物理变化。 例 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钢铁生锈 ③电灯发光 ④冰雪融化 ⑤煤气燃烧 ⑥铜器上出现铜绿 ⑦镁能燃烧 ⑧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学生做,教师讲解。 课堂小结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别及联系 1. 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能”“易”“会”等字词。如镁燃烧,是化学变化;镁能燃烧,就是镁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当堂达标 1.下列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能使食物腐烂 B.氧气能使钢铁生锈 C.氧气能供给动物呼吸 D.氧气能液化成淡蓝色液体 答案:D 2.下列属于金属铜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铜片表面呈黄色 B.铜片在空气中加热会变黑 C.铜线的导电性很强 D.铜的密度为8.9 g/cm3 答案:B 3.(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钢铁生锈; (3)电灯通电发光放热; (4)冰雪融化; (5)煤气燃烧; (6)铜可以导电; (7)天然气易燃烧; (8)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上述描述中: 是物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理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性质。 答案:(3)(4) (6)(8) (2)(5) (1)(7) 板书设计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别及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物质的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故化学性质要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来确定。 科学探究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又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下面大家一起来学习如何探究。 讲授新课 二、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观察与问题 【实验1-10】 实验名称:铜片加热 实验用品:酒精灯、坩埚钳(镊子)、铜片、火柴。 实验操作:用坩埚钳(镊子)夹住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实验现象:铜片由光亮的紫红色变成黑色。 实验结论:铜片上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烟灰也可能是新生成的物质。 注意事项:加热铜片或用试管加热物质时要使用坩埚钳或试管夹,以免烫伤手。 图1-29 铜片加热 假设与预测 (1)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铜片变黑是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 预测1-a 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 预测1-b 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铜片不会变黑。 (2)联想到镁条燃烧实验并假设:铜片变黑是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 预测2:若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真空)或隔绝空气的试管里加热,铜片颜色不变。 实验与事实 【实验1-11】 实验名称:验证预测1-a 实验用品:洁净干布或湿布。 实验操作:用洁净干布或湿布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的黑色部分。 实验现象:黑色物质抹不去。 实验结论:预测1-a是错误的,即铜片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的物质不是烟灰。 【实验1-12】 实验名称:验证预测1-b 实验用品:试管。 实验操作:把铜片放在敞口试管中加热(火焰不与铜片接触)。 实验现象:铜片表面变黑。 实验结论:预测1-b是错误的,即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时,铜片仍然变黑。 图1-31 铜片在敞口试管中加热 反思与评价 上述的结论是否正确,可通过对生成物的鉴别实验去证明。 【实验1-13】将铜片用酒精灯火焰多加热几分钟,冷却,折动铜片使生成的黑色物质脱落在干净纸上,反复数次,使得到的黑色物质多些,再移入试管,滴加少量稀盐酸,加热。对照在教材【实验1-8】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了什么?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反思与评价铜在空气或氧气中受热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所以上述结论正确(填“正确”或“错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三、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讲述】在进行化学科学探究时,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猜测需要用实验去证实,结论又来自实验事实。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当堂达标 1.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答案:B 2.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 火柴梗的__________(填“a”“b”或“c”)处最先炭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部分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一定生成 。 答案:(1)小 (2)a 外焰 (3)二氧化碳和水 板书设计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二、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探究过程 实验现象:紫红色铜片表面变成黑色 结论: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文字表达式:铜+氧气氧化铜 三、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1.观察与问题 2.假设与预测 3.实验与事实 4.解释与结论 5.反思与评价 6.表达与交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