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7:09:18

文档简介

开滦二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10月月考
语 文 答 案
1、B(功败垂成:快要成功时遭到失败,含惋惜意,不可用于坏事。A伐功矜能:自夸功劳和能力。C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取众人的好感或拥护。D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
2、D(A主语残缺,B句式杂糅,去掉“所致”,C表意不明,“于丹教授近日在学校接受采访时予以坚决否定”,否定的是“影响”还是“不影响”,表达不清楚。)
3、B(明,形容词作动词;安,形容词作名词。A名词作状语;C名词作动词;D使动用法)
4、C(所以,所用来。)
5、B
6、A.“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不能简单理解为这就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D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可知,是儒道双方的互补,而并非双方本身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但可以相互转化”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可知,文中并未说可以相互转化。
C. “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而没有说只能靠这三者。
8、C 是对庄子的评价,是说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也有着热心肠的二面,并不能体现儒道互补思想。
9. ①儒家是现实主义的,它教士人积极进取,承担社会责任,我们需要儒家思想去推动社会发展,所以说儒家是粮食店。②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出来,道家培养出的文人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所以说道家是药店。(这点从个人角度说也可得分,比如道家冲破功利和现实得失的束缚,是一种超世俗的浪漫情怀,能治愈现实的创痛。)③形象地说明了儒道互补的哲学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即为中国士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或使得中国土人刚柔相济,进退自如)。
10、C.“在增强了文章趣味性的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误。卜白救场梅兰芳这一情节并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与后文情节并无关联。
11、A.“最终也因‘补白’做战地记者而牺牲”错误,卜白并没有因为做战地记者而牺牲。
12. ①外在形象对比:其他编辑、记者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他却着装简朴、土得掉渣;
②才学对比:马校长的补白文章得罪少帅闯下祸端,但他的补白文章却深受读者欢迎。
③思想境界对比:在选派战地记者时,其他记者沉默逃避,但他却主动请缨。
13. ①环境真实:鲁迅等人投稿《自由谈》,谢晋元团抗日,解放军进军上海等于史有据,有真实的时代背景,为人物活动营造了真实的社会环境;
②人物形象真实:塑造了卜白谦卑处世、救人急难、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的形象,这样的形象有其真实的生活依据;
③情感真实:赞美了无数像卜白这样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的普通党员。
14.C
15.D 古代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太傅位次于太师。
16.A “先以……然后……”错误,老子先以排比句指出凡是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然后强调应防患于未然。
17.(1)所以圣人想要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认为难得的货品珍贵,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是以、贵、复、所过)
(2)有的人说太子儋就是老子,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这些说法是否正确。(或、非、莫、然否)
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18、C
19、答案:
① 轻松愉悦,(1分)上片写酒后归家遇雨,不沮丧反而更添酣畅,归来整夜酣睡,倍感轻松。(1分)
② 老来一事无成的苦闷,(1分)下片写酒醒后想到自己“老去”“才尽”无大志,被英豪耻笑。(1分)
③ 摆脱红尘俗物后的洒脱旷达,(1分)尾句写湖边沙路漫步,心境淡然,豁然开朗。(1分)
20、答案:
(1)吾止也 吾往也
(2)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3)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5)海上明月共潮生 皎皎空中孤月轮
(每空1分)
①必须具有三个要素
②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
③增一分则太长开滦二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10月月考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霸王项羽伐功矜能,为他的败绩埋下了伏笔。
B.徐峥在剧中扮演的中年男人梦想经历一次婚外情,面对三次机会,虽百般努力,却最终功败垂成。
C.没有事实依据,就拿出来在公众面前大肆宣扬,即使获得再多的点赞支持,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D.我们做错事要勇敢地承认,不应该文过饰非。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过度劳累为何引起健康透支?有关专家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C.以通俗的语言来解读《论语》,是否影响其学术含量,于丹教授近日在学校接受采访时予以坚决否定。
D.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后,还开展了相关空间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在轨建造和运营管理积累了经验。
3.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见贤思齐 (《<论语>十二章》)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五石之瓠》)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
其安易持 (《<老子>四章》)
C.譬如平地 (《<论语>十二章》)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
D.不贵难得之货 (《<老子>四章》)
不耻相师 (《师说》)
4.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老子>四章》)
B.复众人之所过 过:犯错 (《<老子>四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论语>十二章》)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所以:……的原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勤勉 (《<论语>十二章》)
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五石之瓠》)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 (《兼爱》)
5.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四章》)
C.凿户牖以为室 (《<老子>四章》)
D.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五石之瓠》)
二、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材料一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明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
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已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6.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追求发展还是倡导复归、讲究务实还是倡导求虚、追求阳刚还是倡导贵柔,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B. 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虽然有偏执的一面,但能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
C. 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将自然之道作为根本,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D. 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够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逸之士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 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
C. 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
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8. 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少年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自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 李白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自我排解。
C. 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D. 苏轼既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超然物外的心态。
9.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思想则是粮食店,是要天天吃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卜白
袁良才
①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②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然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③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炒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④别小看了补白,实则大有学问,弄不好会闯下大祸。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人悲愤。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派兵砸了报馆。
⑤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⑥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⑦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成,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⑧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邻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觉外,又惊又喜。
⑨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⑩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回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
《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很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8期,有删减)
1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篇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申报》的社会影响力和效益等情况,为人物出场营造了典型的社会环境。
B. 解放军进攻上海时,卜白挺身而出去做战地记者,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他想为军事斗争做出自己的贡献。
C. 卜白救场梅兰芳这一情节不仅丰富了卜白多才多艺的形象,且颇具戏剧性,在增强了文章趣味性的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通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
11. 小说以“卜白”为题有什么好处?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补白”是主人公一生的主要行为,最终也因“补白”做战地记者而牺牲,突出了主人公悲壮的形象。
B. “卜白”既是小说主人公的姓名,又与“补白”谐音,语意相关。
C. 全文以“补白”为线索,串连起人物的多个生活侧面,使互不相联的内容集中紧凑。
D. “补白”的行为看似只是填补边角,实则意义非凡,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12.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说明。(6分)
13. 《卜白》这篇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却给人以真实之感,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给人真实感的。(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适周 适:前往。与《促织》中“具资诣问”的“诣”意思相同。
B. 因家于齐焉 家:安家。与《五石之瓠》中“我树之成”的“树”字用法相同。
C.子,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尊称用来表示客气的态度,谦称表示谦虚的态度。
D.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认为治世者要防患于未然。他先以排比句指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
B.老子认为圣人的追求不同凡俗。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追求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不学习的大道理。
C.老子对礼的看法赢得孔子钦佩。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表明了他对老子的敬佩,也说明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关于老子的身有不同的传说。一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4分)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8~19题。
南歌子
苏轼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既写了天气由雨转晴的变化过程,又写了作者归来后疲惫而又自在的状态。
B.本词化用庄周梦蝶及许汜贪恋置产的典故,既增添了思想容量,又使其显得典雅含蓄。
C.“笑豪英”是说自己讥笑某些所谓的英豪,只知置办产业,谋求私利,无远大志向。
D.本词具体写了词人冒雨回家、和衣而睡、酣然入梦,再到湖边漫步的过程,因事抒情。
19.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10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 。
(5)《春江花月夜》中,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异曲同工的一句是“ ”。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 ”一句便是明证。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 ① :适用,坚固,美观。任何建筑皆不能脱离产生它的时代和环境来讲的;其实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地会反应着各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和各地方的地理气候。所以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
所谓坚固, ② 。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苛的物理限制之下的,所谓建筑的坚固,只是不违背其所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运用通常智识技巧,使其在普通环境之下——兵火例外——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圆满,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至于建筑上的美,当然是其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 ③ ,减一分则太短。但建筑既是主要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出来的物体,那么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多难以捉摸,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等而独立的。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外象,能诚实地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各部分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条件。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③
五、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班会课上,同学们正就自我成才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同学引用《论语》里的名言“君子不器”来阐述当今时代需要通才,强调要成为多才多艺的人。也有同学提出“君子当器”,认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专才,呼吁大家成为有专门特长的人才。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进行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