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思维强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思维强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2 10:1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3-2024学年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综合训练
思维知识整合
综合试题训练
1.清末新政期间,清廷颁布了《商律》,随后在各地出现了一些新型商会,这类新式商人团体明显打破了传统工商业“行帮壁垒”森严的弊端。新型商会的出现( )
A.增强了商人的国家民族意识 B.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突破了官府重农抑商的限制 D.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2.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中,列举了清政府的十一条罪状,用以证明它是最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是历史前进的绊脚石。其旨在( )
A.从理论上把排满和反君主专制结合起来
B.向社会解释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合理性
C.为发动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作舆论准备
D.号召实行社会改良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3.下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新的城市用语。城市流行用语的变化反映出( )
时间 新的城市用语
1872年 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
1893年 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年 领事、公司、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师范学堂、银行
A.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B.近代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C.物质生活取得巨大进步 D.中西方文明对抗与融合
4.孙中山主张将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区别开来,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将人类历史作生物学处理,认为Evolution不能译为“天演”,只能译为“进化”,还提出了“天然力”和“人事力”。孙中山意在( )
A.促进三民主义内涵的丰富 B.增强国人救亡图存的信心
C.纠正严复对进化论的误解 D.消除封建主义思想的残留
5.关于民生主义,孙中山指出:“预料此次革命成功后,将我祖宗数千年遗留宝藏次第开发,所有人民衣食住行四大需要, 国家皆一定经营,为公众谋幸福。至于此时,幼者有所教,壮者有所用,老者有所养。”这反映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是对大同社会的美好设想
6.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防止袁世凯独裁;不久,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宋教仁被刺身亡和二次革命惨遭镇压后,国会被迫选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这反映民国初期政治的特点是( )
A.一党专政、实行独裁统治 B.通过党派选举之争、实行君主立宪
C.多党合作、建立民主政权 D.尝试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议会政治
7.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签署命令抚恤革命烈士、奖赏普通革命参与者,并发起和参与了对革命烈士和参与者的祭奠、追悼、题词、慰问、捐恤、稽勋、安置等一系列活动。这些举措( )
A.开启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B.加速了晚清政府的覆灭
C.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扩大了辛亥革命的影响
8.宋教仁在《国民党鄂支部欢迎会演说辞》中指出:“以前,我们是革命党:现在我们是革命的政党。以前,是秘密的组织:现在,是公开的组织。以前,是旧的破坏的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宋教仁意在( )
A.用合法的政党竞争来实现民主共和 B.号召国民党党员坚定革命斗争的信念
C.揭露袁世凯假共和之面目 D.发动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凯的统治
9.有学者研究指出,袁世凯当政期间,中央政府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一个日益倾向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的总统,主持着一个事实上的联邦政府。为重新塑造中央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袁世凯决定回归帝制。据此可知( )
A.民主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恢复帝制基于当时的现实需求
C.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 D.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
10.民国初期的“府院之争”,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机构之间为争权而发生的矛盾冲突,在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下是一种常态。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这里的“特殊原因”主要是指( )
A.古代帝王权力观念根深蒂固 B.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
C.黎段二人政治性格上的缺陷 D.美日对中国政局的插手与干预
11.北洋政府统治中国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频繁更换了14名国家元首。内阁更是如同走马观花,共变更37次,改组24次,有26人担任过总理,此外还有4个摄政内阁在短时间内行使过执政权,任期最长的17个月,最短的仅两天。这引发( )。
A.列强实施以华治华政策 B.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C.国人捍卫共和斗争失败 D.救亡图存运动深入发展
12.下表为《青年杂志》第1卷封面人物介绍(节选)。
封面人物 人物介绍 《青年杂志》的评价
屠格涅夫 俄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体现着不妥协的精神,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其文章乃咀嚼近代矛盾之文明,而扬其反抗之声者也
王尔德 作品影射了现实社会的困境与复杂 文学之才崭然出众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作家。作品反抗暴力与奴役 以文明为人生之最大目的
以上人物入选《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的原因是( )
A.文学革命弘扬优秀文学作品 B.为了寄托编者们对国民的期望
C.时代呼吁伟大人物的精神引领 D.符合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内涵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带来弱点:缺少一场有足够力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先导。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但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这里说的封建类似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中,封建并不是一个坏东西,反而是三代儒家心目中的理想。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可以补中央集权之不足。家族主义和地方主义在辛亥前后急剧抬头,地方军绅政权提出了各省制定省宪,通过联邦制的方式统一全国的方案。陈独秀对此尖锐地批评说:“武人割据是中国政象纷乱的源泉,建设在武人割据的欲望上面之联省论,不过冒用联省自治的招牌,实行“分省割据’联督割据’罢了。”
——摘编自许纪霖《辛亥的另一张面孔》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辛亥革命的面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宋教仁的宪政思想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所一贯主张的责任内阁制。他认为应当由内阁代总统对国会负责,总统不负责任,凡是总统的命令,不仅要阁员副署,并由内阁起草,这才是责任内阁制的精神,而且责任内阁应该由完全的政党组织。
他之所以坚定地主张责任内阁制,陈旭麓认为还有一层意思他自己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他试图通过这一制度性的安排而由革命派掌握实际权力,排除旧官僚的影响。对袁世凯这样一个“不学无术,其品更恶劣可鄙”的人,就更有必要用可靠的制度来限制他的权力,使他不至于脱离共和的轨道。从袁世凯当时的紧张来看,从民国的体制来看,一旦宋教仁的政党内阁组成,袁想在这样的制约之下走他的专制独裁之路是不太容易的。
由于根深蒂固的专制传统、缺乏长期深入人心的民主启蒙,在总统制下,任何一个一旦当上总统的人都有可能走向集权、甚至独裁。内阁制在制度安排上对这样的最高权力进行约束,宋教仁的这一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摘编自傅国涌《历史深处的误会——近代史的大人物小细节》
(1)根据材料概括宋教仁倡行责任内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教仁的民主方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商律》有利于规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随后出现的新型商会打破了传统商会“行帮壁垒”的弊端,有利于工商业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在《商律》的影响下,各地出现的新型商会打破了“行帮壁垒”的弊端,这与商人的国家民族意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新型商会的出现仅体现了商业内部的发展障碍减少,无法体现政府重农抑商政策被突破,排除C项;新型商会的出现仅打破了传统行业弊端,不一定会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无法得出缓解清政府财政危机的结论,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列举了清政府的十一条罪状,用以证明它是最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将清政府这一满洲政权与腐朽的封建统治联系在一起,从理论上把排满和反君主专制结合起来,故A项正确。三民主义的提出是在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之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与保皇派的论战为发动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做舆论准备,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孙中山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过程中,运用的手段是革命,而不是改良,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1872年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1893年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等信息,结合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城市流行用语反映出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A项正确;“深入人心”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不能得出物质生活状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未涉及对抗,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B
解析:孙中山区别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不是为了丰富三民主义的内涵,排除A项;孙中山纠正严复对进化论的误解是具体表现而非目的,排除C项;消除封建主义思想的残留并非孙中山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历史进步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至于此时,幼者有所教,壮者有所用,老者有所养”表明孙中山的民生思想与古代大同社会的理想一致,故选D项;材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思想与古代大同社会的理想一致,这与传统儒家思想相一致,排除A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材料中的“此次革命”是辛亥革命,指导辛亥革命的是旧三民主义,排除B项;“预料此次革命成功后,将我祖宗数千年遗留宝藏次第开发,所有人民衣食住行四大需要,国家皆一定经营,为公众谋幸福”表明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的目的是为大众谋幸福,不是赢得革命同情,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建立后,为防止袁世凯独裁,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将组建内阁,尝试进行政党内阁、实行议会政治,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当时政党有多个,如同盟会、共和党和统一共和党,排除A项;民国政府是共和政府,没有君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多党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民国成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抚恤革命烈士,开展了一系列关于革命参与者和烈士的活动,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民众对于民主革命的认同,扩大辛亥革命的影响,D正确;近代社会转型的开始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民国成立意味着清政府统治已经结束,排除B;主权在民强调国家权力在人民手中,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前,我们是革命党:现在我们是革命的政党。以前,是秘密的组织:现在,是公开的组织。以前,是旧的破坏的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主张通过国民党组阁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用合法的政党竞争来实现民主共和,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改组后的国民党的变化,B项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说法片面,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改组后的国民党的变化,未涉及揭露袁世凯假共和之面目,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二次革命是宋教仁被杀后革命党人发动,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D
解析:当时的背景之下确实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但是由于受到个人的视野、思想观念与野心等影响,袁世凯把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帝制两件事划上了等号,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从侧面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民主共和是当时的发展潮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袁世凯时期中央集权式微,其恢复帝制,有强化中央权威的目的。但恢复帝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中央政府缺乏对南方各省的实际支配力,不能体现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排除C项。故选:D。
10.答案:A
解析:“府院之争”既反映了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的争斗,又说明了列强在华的争夺,但本题要求从历史传统上来寻找答案,只能选择A项,即专制主义传统。
11.答案:D
解析:北洋政府频繁更换国家元首和内阁,说明政局动荡,实质上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争夺,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这种状况引发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深入发展,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实行以华治华政策,排除A项;北洋军阀统治期间推行奖励实业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据材料封面人物介绍可知,能够入选《青年杂志》封面的人物,多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或其作品体现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由此可知选这些封面人物的原因在于通过他们的精神或作品鼓舞国民,启迪民智,寄托了编者对国民的期望,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并不仅仅是弘扬优秀文学作品和呼吁伟大人物的精神引领,更主要的是通过文化革新进行思想解放,启迪民智,强调社会功能,排除A、C两项;这些封面人物的精神无法体现“科学”内涵,排除D项。
13.答案:示例
论题:辛亥革命具有进步与保守的双重面孔。阐述:辛亥革命前,具有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同盟会建立,成为革命的领导核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革命提供了明确的纲领;革命派通过发行报刊、与立宪派(保皇派、维新派)论战,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革命能够推翻帝制并建立共和制度绝非历史偶然。但辛亥革命对旧制度的打击并不彻底,清帝逊位后仍保留称号,受到优待,各地的革命政权也往往为旧官僚、立宪派所把持,为此后长期的地方割据埋下了隐患。辛亥革命在广大群众受到广泛的新思想洗礼之前就完成了政体的转换,这导致民国初年的共和制虚有其表,各地的军阀也假借西方民主的部分概念,欺骗民众以行专制之实。辛亥革命也未将革命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独立、解放人民的历史任务。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从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革命成果为封建军阀所窃取,使社会陷入长期的分裂动荡局面。“示例”仅供参考,学生若从“辛亥革命存在暴力与妥协的双重面孔”“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激烈场面与对民权主义冷淡态度并存的双重面孔”等。
14.答案:(1)排除旧官僚的影响,革命派试图掌握实际权力;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保障民主共和制度;中国的专制传统使总统制可能走向独裁。
(2)借鉴西方民主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选择和整合;是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伟大设想和尝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没有真正认清袁世凯和中国社会的问题,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导致了该方案最终无法推行。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那就是他试图通过这一制度性的安排而由革命派掌握实际权力,排除旧官僚的影响”可知,排除旧官僚的影响,革命派试图掌握实际权力;根据材料“对袁世凯……就更有必要用可靠的制度来限制他的权力,使他不至于脱离共和的轨道”可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保障民主共和制度;根据材料“由于根深蒂固的专制传统、缺乏长期深入人心的民主启蒙,在总统制下,任何一个一旦当上总统的人都有可能走向集权、甚至独裁”可知,中国的专制传统使总统制可能走向独裁。
(2)评价:根据材料中所提及的责任内阁制和“由于根深蒂固的专制传统、缺乏长期深入人心的民主启蒙”可知,宋教仁的民主方案是借鉴西方民主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选择和整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教仁主张建立责任内阁制以及“责任内阁应该由完全的政党组织”是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伟大设想和尝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教仁没有真正认清袁世凯和中国社会的问题,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导致了该方案最终无法推行。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