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2023-2024学年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综合训练
思维知识整合
综合试题训练
1.孙中山认为:“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它。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据此可知,孙中山( )
A.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 B.采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问题
C.倡导国共合作实行“耕者有其田” D.其自身的阶级属性已发生改变
2.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下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3.1920年,陈独秀同各地进步学生和革命青年,深入工人中开展调查,其主编的《新青年》发表了许多反映工人工作和生活状况的文章及介绍其他国家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的文章。陈独秀的上述工作( )。
A.对建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促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旨在加强对五四运动的领导
4.中共二大发表的宣言指出,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的大量群众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面来,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由此可知,中共二大( )
A.强调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B.认为资产阶级是革命的敌人
C.对国情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D.正式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5.周恩来在参观某起义纪念馆,回忆自己亲身经历时说:“到了7月下旬,汪精卫已经公开反共了,再不动手,连剩下的武装力量也保不住,时机是相当紧迫的。所以,在这里开会时,对于要立即起义,是几乎一致的意见。”这次起义(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成立了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C.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6.1927年,毛泽东指出:“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说明,毛泽东( )
A.主张依靠广大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认为孙中山未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
C.肯定了农民在历史上的主体地位 D.赞扬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成绩
7.据“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表,农会会员人数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广东 647766 66.0 700000 7.6
湖南 38150 3.9 4517140 49.4
湖北 4120 0.4 2502600 27.3
全国 981442 100 9153093 100
A.两湖地区土地革命迅速发展 B.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C.农民运动推动了国民大革命 D.革命形势的发展影响农民运动
8.下表为中国1928—1932年全国新注册工厂的数量与资本额。据此可知( )。
年份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工厂数量(个) 250 180 119 117 87
工厂资本额(万元) 11784 6402 4495 2769 1459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有限 B.欧美列强加剧对华资本输出
C.民族资本主义规模增长减缓 D.民族工业发展出现倒退趋势
9.近代某一时期广东海丰农会制定了乡农会简章,“以图农民生活之改造,农业之发展,农民之自治,农民教育之普及”。彭湃任广东省农会执行委员长期间,农会会员达20余万人。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致力于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C.重视乡村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D.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斗争
10.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其“活动的地区远远地离开了南京政府反革命的根据地,蒋介石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 )
A.扭转了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 B.是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C.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 D.使全党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11.1936年8月,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期望“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经过3个月的努力,到10月底共收到稿件200余篇,后编辑成《红军长征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有助于向外宣传红军 ②为中国革命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③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④系统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1927年8月至1937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惧“白色恐怖”的威胁,仍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人评论道:“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这反映了( )
A.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 B.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
C.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变化,不仅由中国革命本身的条件而且是由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自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上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起了一个变化”,“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这是因为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1919年6月3日以后,广大的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罢工,这就使五四运动转入一个新阶段,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感到恐惧,“恐市面欲收拾而不能矣。……急以明令并惩曹陆章(亲日派)及保护学生,以谢国人”。
——摘编自陈慧道《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二 1921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指出它“是由上海——中国产业的中心——的一些劳动团体所发起的,是一个要把各个劳动组合都联合起来的总机关”。书记部成立后,分别又成立了北方、山东、武汉、湖南、广东分部,并由中共中央直接委派负责人。1922年,书记部发起和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5月1日,来自全国110个工会的173名代表出席,“有共产党派,有国民党派,有无政府派”等。南方分部在组织会议期间,打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各派没有对此提出异议。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后撤销。
——摘编自王永玺《新编中国工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的重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的历史条件,并分析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红军长征历尽艰辛最终取得胜利。以下是国统区对长征的部分报道。
在湘江战役中,报道称,“匪实力被歼所剩无多”。 红军四渡赤水转战川黔滇边时,报道称,“黔北之匪, 自被击溃后,成股逃窜者不足万人,余均小部”。 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报道称,“匪前临大河,后有追军,势将被歼”。 1935年10月的报道称,“残匪入陕,北三边及保安一带,与陕北赤匪合股” 国民党机关报报道
该文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写起,介绍了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过程,叙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战斗、事件以及行军路线。该文还附有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第一军团“西引”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以及“毛泽东像”和“红军在江西所发建设公债券”图片。这篇文章的发表,使得红军长征胜利的全过程大白于天下,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传奇般的英雄事迹传播开来 董健吾受宋庆龄派遣前往陕北,在聆听王稼祥等人有关长征见闻和事迹的介绍并得到不少珍贵资料后,在国统区发表了《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一文
——摘编自黎余《国统区对红军长征的报道》
(1)依据材料,指出国统区对于红军长征报道的不同并简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评析关于红军长征不同报道的史料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材料中“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表明主张发展实业,“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表明主张节制资本,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中“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不符,排除B项;材料阐述“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但未涉及国共合作,排除C项;材料“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反映了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纲领,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五四时期以“平民”为对象的“平民教育运动”迅速兴起,“各位……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意在唤起民众觉醒,实现民主、平等,步趋世界潮流,说明当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促进普通民众觉醒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平民教育运动”,不是革命运动,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陈独秀深入工人实践调查,发表介绍工人工作和生活状况、各国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的文章,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诞生的进程,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是在“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后,排除B项;五四运动促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C项;1919年6月28日,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二大上,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作了正确分析,说明中共二大对国情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故选C项;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且并没有居于领导地位,排除A项;由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在当时是可以团结的对象,而非是革命的敌人,排除B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以后,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到了7月下旬,汪精卫已经公开反共了,……是几乎一致的意见。”以及周恩来,可得出是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A项正确;B项是1928年,排除B项;C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D项是1931年,排除CD项。故选:A。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打翻这个封建势力”“农民……做到了”“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表明,毛泽东认为农民在短时间内打翻封建势力,热情赞扬了广大农民在乡村打击封建势力的伟大成就,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革命斗争依靠对象,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并未能推翻封建势力,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农民在历史上的地位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26年6月到1927年6月,湖南、湖北农民运动迅猛发展,而广东农民运动却停滞不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进行到湖南、湖北,这些地方的农民运动就发展迅速,体现的是革命形势对农民运动的影响,D项正确;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民大革命对农民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8年之后,新注册工厂的数量在减少,工厂的资本额也在减少,表明民族资本主义规模增长减缓,故选C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且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经济危机中,为了转嫁危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而非资本输出,排除B项;虽然新注册工厂的数量在减少,但民族工业仍在发展,并非出现倒退趋势,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彭湃任广东省农会执行委员长期间”“农会”等信息可知,此时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动农民,重视乡村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探索,C项正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确立是在国民革命失败以后,排除A项;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运动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由材料“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和所学可知,红军长征摆脱了敌人数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C项正确;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指的是在这次会议中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材料不能体现这一点,排除B项;当时国民党军事力量占优势,“扭转”一说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教条主义问题,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红军长征记》的内容是围绕红军战士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将其编辑成册有助于对外宣传红军,同时为中国革命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①②正确;长征结束是在1936年10月,③错误;系统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④错误。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由“1927年8月至1937年6月”可知,此时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由“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可知,革命志士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由“在这时……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可知,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得到了传播。由此可知,B项正确。A项“社会各阶层”的说法范围过大,排除。C项“普遍接受”的表述绝对化,排除。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的传播,无法反映出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D项错误。
13.答案:(1)概括说明: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方向,是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际条件;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重要成果: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部分亲日官僚(或:罢免部分亲日派及保护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历史条件:中共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共产国际的帮助。影响:实现了工人运动的联合(或:推动工人运动);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或:推动国民革命运动)。
14.答案:(1)不同:《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正面报道了红军长征,报道具体,材料丰富。国民党机关报诋毁红军长征,夸大国民党军队战绩,笼统不实。
原因:立场不同;国民党机关报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进行不实宣传,《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的报道体现出进步人士对时局的关注。
(2)史料价值:国民党机关报的报道服务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报道中充满了对红军长征的歪曲、污蔑,故其报道真实性不强。但是,从国民党机关报的报道可以反映出国共对峙时期的两党关系,也从侧面印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最终胜利会师的史实。
《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建立在详尽调查和亲身见闻的基础上,可以用于研究进步人士努力突破国民党的封锁,在国统区宣传红军、红军长征的情况。就对红军长征的报道而言,《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比国民党机关报的史料价值更高。
解析:(1)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国民党机关报报道”“董健吾受宋庆龄派遣前往陕北,在聆听王稼祥等人有关长征见闻和事迹的介绍并得到不少珍贵资料后,在国统区发表了《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一文”可知立场不同;结合国民党机关报的真实性并据材料“使得红军长征胜利的全过程大白于天下,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传奇般的英雄事迹传播开来”可知国民党机关报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进行不实宣传,《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的报道体现出进步人士对时局的关注。
(2)史料价值,结合国民党机关报报道的内容及其所反映的史实可知国民党机关报的报道服务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报道中充满了对红军长征的歪曲、污蔑,故其报道真实性不强。但是,从国民党机关报的报道可以反映出国共对诗时期的两党关系,也从侧面印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最终胜利会师的史实。结合《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的内容及其研究意义可知《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对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建立在详尽调查和亲身见闻的基础上,可以用于研究进步人士努力突破国民党的封锁,在国统区宣传红军、红军长征的情况。两者对比可知,就对红军长征的报道而言,《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比国民党机关报的史料价值更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