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23-2024学年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综合训练
思维知识整合
综合试题训练
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尖锐地提出要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在新的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文章被一些人指贵为“砍旗”,但文章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特定的历史条件,赋予了这场讨论超越一般理论观点争论的意义。该讨论的意义在于( )
A.破除了人们在思想上计划与市场的纠缠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走向成熟
C.利于思想理论根本性全局性的拨乱反正D.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指导地位
2.1978年9月,邓小平到本溪、大庆、唐山等地视察,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应当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一“谈话”( )
A.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明确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
3.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党的历史上各次“左”“右”倾错误作出了公正的批评和结论;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作了总结和评价。两个“决议”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体现了我党适时的进行自我完善
C.结束了“左”倾在中央的领导 D.引领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方向
4.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的结构都是四章。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 )
A.确立了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B.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C.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D.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5.1982年4月,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阐述了中国政府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6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调研小组,该小组拟定了十二条政策,其主要精神是恢复主权、制度不变、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为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基础。材料集中反映了( )
A.香港问题是殖民侵略的产物 B.中英希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C.“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得到切实执行 D.中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
6.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有领导、有步骤地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统管村级生产建设工作。这一举措适应了(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B.地方对简政放权的要求
C.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需求 D.乡镇企业发展的需求
7.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企业‘计划内’所需生产资料及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和销售,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此规定( )
A.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 B.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激发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力 D.表明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
8.1991年1-2月,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指出:“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上述言论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浦东成为改革开放的重点
9.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B.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C.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10.下表所示为二十国集团峰会历次会议的主题(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二十国集团的成立和发展( )
时间 届次 会议主题
2008年 第一次 全球复苏、金融监管
……
2011年 第六次 新世界、新思维
……
2020年 第十五次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A.以打造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为目标 B.体现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C.使西方国家控制世界的手段隐蔽化 D.有利于全球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11.2021年1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的特别致辞中指出,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在国际上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动不动就搞脱钩、断供、制裁,人为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习近平主席在此主要强调了(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尽快摆脱危机,列宁开始逐步开放货币和市场,允许商品流通,允许农民将粮食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营自由,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但列宁同时强调“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要改变政府统一的经济计划”,而是“在国家的正确调节(引导)下活跃国内商业”。
——摘编自《列宁选集》等
材料二:1979年,在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的谈话中,邓小平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1982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表达了这一时期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0年,“计划派”在《人民日报》刊发了系列文章,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并沿着相似的路径进发,既继承后者的思想,又大大超越后者,比后者走得更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党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定位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邓小平“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比后者走得更远”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史实明确,逻辑清晰,结论正确)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路贸易勃兴和社会经济结构变迁是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宋代“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雄厚的制造实力以及领先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为海上丝路的繁盛提供了物质支撑和内在动力,与海上经路联系紧密的工商业文明在江南及东南地区茁壮成长。改变了10-13世纪中国不同文明的竞争格局;原来中原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文明之间的两强之争变为工商业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三足鼎立。不同文明间的诸种竞争张力显示历史演进处于一个分岔路口。
——柳平生、葛平生《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长论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三大文明竞争格局形成》
材料二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江泽民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胡锦涛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主张优先发展沿海地区,落实第一个大局"的建设,使中国区域发展进入非均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国内和国际的现实状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基础上对国家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站在国际的舞台,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所做出的中国式努力.真正体现了一个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情怀。
——于畅《“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演进及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有何内涵。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时代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B
解析:1978年9月,邓小平的“北方谈话”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结合改革开放的知识可知,这场“谈话”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故B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故C错误;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故D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对于党的历史上各次“左”“右”倾错误作出了公正的批评和结论”、“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作了总结和评价”这说明中共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问题会适时进行调整完善,故选B项;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中共七大,排除A项;结束了“左”倾在中央的领导,只体现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的内容,而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党的自我完善,不是引领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说明1982年宪法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C项正确;1954年宪法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A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B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结合所学,1982年1月,邓小平刚刚把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党的一系列主张概括成了“一国两制”方针,1982年4月,在解决香港问题时中国调研小组就拟定了“恢复主权、制度不变、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为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基础。”,由此可得出,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中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香港问题的解决,A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英国的态度,排除B项;1997年香港回归是对“一国两制”方针的首次成功运用,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改革农村中的政治体制,实行政企分开,A项正确;材料不是简政放权,排除B项;材料与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农村改革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材料“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的规定给企业以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激发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力,故C项正确;由材料“国有企业‘计划内’所需生产资料及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和销售”可知,计划经济尚未废止,故A项错误;此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B,D两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邓小平认识到要以浦东为龙头,开发上海和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说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要性,从而表明浦东成为改革开放的重点,故D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上海浦东开发的重要性,并未强调其他地区的对外开放,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上海浦东的开发问题,而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法制侧重于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法治不仅包括制度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思想、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还强调“法律至上”、“法前平等”等价值、原则和精神,因此这一变化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故选A项;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根据所学,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于2010年,与题干十五大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该体系的形成使我国各方面建设实现了有法可依,与题干中十五大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全球复苏,金融监管”“新世界、新思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可得出二十国集团的建立,开展有关于全球治理方面的会议与主题活动,有利于全球在合作中共同发展,D项正确;经济只是一个方面,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多极化,排除B项;二十国集团不仅仅只有西方国家,不是其控制世界的手段,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从设问可知,“指出”后面的内容为解题关键信息。据材料可知,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了国际社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的重要性,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迫切性,不只是经济秩序,排除B项;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强调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而不是可行性,排除D项。
12.答案:(1)思想:重视市场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依然认为国家和计划是调节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手段。
(2)影响:强调市场的作用,对改变原有过于僵化的经济体制有着积极作用;但过于突出计划经济的主体作用,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
(3)认识:这一观点是合理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计划经济中大胆引入市场,允许市场存在,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与列宁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相似,故称其“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具有合理性。20世纪90年代,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跳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认识局限,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就“大大超越后者,比后者走得更远”。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从材料一“列宁开始逐步开放……经营自由”可得,重视市场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材料一“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新经济政策……活跃国内商业”可得,列宁依然认为国家和计划是调节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手段。第二小问意义,从材料一“我们计划……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尽快摆脱危机……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可知,列宁的主张是在苏联经济形势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结合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可得,列宁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是开拓性和进步性的,反映了苏联经济形势的深刻实践,极大扩展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思路和途径。
(2)影响,从材料二“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正确的”,反映出邓小平肯定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作用,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党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定位的影响是强调市场的作用,对改变原有过于僵化的经济体制有着积极作用;从材料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市场经济……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党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定位过于突出计划经济的主体作用,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
(3)材料问题是对邓小平“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比后者走得更远”这一观点的认识的说明,故可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判定这一观点是否符合史实,然后结合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比,相似之处即“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超越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就是“比后者走得更远”。
13.答案:(1)原因:延绵不断的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政府鼓励支持发展海外贸易;科技进步的推动,如指南针首先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术和航海术蓬勃发展;宋代手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制瓷业发达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2)内涵:主张先发展沿海地区,然后发展西部和全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有利于中国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助力沿线各国快速发展,实现参与各方的共同繁荣;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延绵不断的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政府鼓励支持发展海外贸易;根据材料宋代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雄厚的制造实力以及领先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为海上丝路的繁盛提供了物质支撑和内在动力可知,科技进步的推动,如指南针首先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术和航海术蓬勃发展、宋代手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制瓷业发达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2)内涵:根据材料“主张优先发展沿海地区,落实第一个大局的建设,使中国区域发展进入非均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张先发展沿海地区,然后发展西部和全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根据材料“不仅是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基础上对国家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可知,有利于中国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助力沿线各国快速发展,实现参与各方的共同繁荣;根据材料“更是站在国际的舞台,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所做出的中国式努力”可知,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