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始得西山[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0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3-18 10: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兴华公学初三语文组
2005.11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会翻译文言文。 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 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一、阅读课文,读准下列加 横线字的音:僇人 惴栗 施施 榛莽 茅茷
衽席 岈 垤 攒蹙 萦 颢气

觞 酌 颓然 冥合 箕踞lùzhuì lìyìyìzhēnfárènxiādiécuán cùyínghàoshāngzhuótuímíngjījù二、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
大意
1、请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
僇人: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居:住。是:这。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常。惴栗:恐惧。惴:惧。栗:战栗,因害怕而发抖。隙:空闲。施施:漫步徐行的样子。漫漫:任意的意思。或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
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
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披草:拨开草。披:用手分开。
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
异态:奇异的形态。
未始:未曾,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请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指异:指点而称奇。指:指点。异:称奇 缘:沿着。斫:砍。榛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焚:烧。茅茷:茅草之类。茷:草叶众多的样子。
箕踞而邀:箕踞: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或坐着。遨:游戏。
土壤:土地。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岈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垤: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与:跟。际:接。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存在。培楼: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悠悠:广大的样子。颢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洋洋:得意的样子。俱:一道。造物者:即天地、自然。引觞:拿起酒杯。引:拿。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心凝形释: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凝:凝结,释:消散。 与万化冥合: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有一切归于自然,毫无挂碍。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向:从前。未始:未尝。
于是:从此,从现在。故为之文以志:以:来。
志:记。
词语小结:1、古今异义未始今义:没开始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攒蹙累积。)今义: 积累古义: 这样以后今义: 转折连词古义:未尝然后(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三、于是古义 :从此,从这时 (游于是乎始)今义 :递进连词更古义 :更换交替今义 :更加披古义:用手分开(到则披草而坐。)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就古义: 接近今义 :就是(颓然就醉)。向古义 :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 朝志古义: 记(故为之文以志)今义: 志气、志向。
是古义 :代词,这(是岁元和四年也)今义: 判断动词。异称奇(始指异之)独特特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为成为(自余为僇人)(表目的)(故为之文以志)2、一词多义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趣:通“趋”,往。
(自余为僇人)(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通假字四、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段):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志忧。
第二部分(2段):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第一层(从"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始指异之"):写偶识西山的欣喜。
第二层(从"遂命仆过湘江"到"穷山之高而止"):写登山的经过。第三层(从"攀援而登"到"不知其所穷"):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之阔大。
第四层(从"引觞满酌"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写宴饮之乐。
第五层(从'心凝形释"到"游于是乎始"):写人与自然的融合。
第六层(从"故为之文以志"到完):写此文的目的和时间。
五、本文根据表达的需要,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钩连。试举例说明这些语句的特点。
讨论并归纳:(1)“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散句,叙述被贬到永州之后忧郁心情。(2)"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对偶句,描写出游时慢步徐行任意西东的悠闲。(4)"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排比句,叙述每天与同伴佣人出游的目标。散句、短句。叙述结伴出游的乐趣。(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加西山之怪特。"散句。长句。描写出游自足的心情,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3)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7)"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6)"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散句。叙述发现西山的原因。
散、偶结合,中间三句排比,叙述登山之艰难。 偶散结合,描写攀登山顶的动作和感受。(8)“攀援而登,箕踞而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9)"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短句,描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 散句,抒写作者对西山高峻的感受。(11)"悠悠乎与颁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平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偶句、长句。抒发作者对西山气象阔大的赞美以及物我相融的感受。(10)"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散句,描写宴饮之乐趣。(l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平始。"散句,抒写物我相融的感受,照应前文"以为……怪特。"使上下钩连。散句,记叙写此文的目的、时间。(12)“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4)"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表露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主题探究思考: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样感情? 六、 本文开头从作者被贬到永州的忧惧和漫游写起,以此透露他在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使笔下的自然景物跟作者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又与烦嚣丑恶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对照。然后,由一般的游览顺势引入到西山这个特定环境之中,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巧妙突出它的"怪特"。而构成"怪特"的主要因素,就是山势高峻、尺寸千里,所以作者在具体描绘时,没有直接着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却通过自己登临眺望的主观感受,通过景物之间的相互映衬,以及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小结:七、写作手法1、记叙、抒情、描写熔于一炉。2、运用烘云托月、对照映衬、前后照应等多种手法3、句式整齐多变。八、作业:一、翻译句子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4、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5、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九、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7、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穷。
8、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与欲归。
9、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0、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1、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
2、(?我)认为,凡是这永州景致独特的山水风景,我都观赏游览过,却未曾了解西山风景的奇异和特别之处。
3、包容数州的辽阔的土地,都全部展现在我所坐的这座山峰之下。
4、那高高低低的地形,(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山峰像蚂蚁堆在洞外的小土堆,低洼处又像是神力挖成的洞穴。千里之遥的河山如在尺寸之间,万种景物好像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什么能隐藏得住的。 参考答案:5、(西山周围)萦回着青山,络绕着白云。向远处伸展着,跟蔚蓝的天空融为一体,环顾四周,都是一样的美景。
6、这样之后,才知道这西山独立出众,不屑于跟那些小土堆似的山丘为伍作伴。
7、(这)广阔无垠的天地跟那浩然之气一样,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在哪里;我洋洋自得地跟天地自然结交往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结束的期限。 8、(我)端起酒杯斟满美酒,开怀痛饮,直至酩酊大醉,忘记了太阳还会落山。转眼间,红日西沉,夜幕从远处飘拂至身边;直到天色完全黑下来,但我还是不想起身返回。
9、(我的)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这天地万物的变化暗暗融合在一起。
10、这时,我才悟到自己从前还没有过真正的游览赏景(的体验),真正的游览赏景是从这里开始的。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
而起,起而归。 翻译并品味就着表顺接,不译互相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这却未曾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表顺接,不译名作状,像簸箕一样④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没有谁能够逃出单调、无味。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⑤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成为然,…..的样子却边得意的样子尽头⑥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
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持醉醺醺的样子却还⑦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暗暗这以后以前无意,不译从这时语气词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 今年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 )湘江,(? )染溪,(? )榛莽,(? )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加横线的“今年”指____年,“之文”指____.
2、根据原文,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动词。
?3、解释下面句中带横线的字词的含义。
???? ①始指异之(?? )②莫得遁隐(?? )
????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 ④莫得其涯(?? ) ⑤心凝形释(?? )
???? ⑥与万化冥合(?? )
???? ⑦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 ⑧游于是乎始(?? )
?4、填空:
?? ①“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句话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萦青缭白”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意思是___,这个短语的结构是______。
?5、按下列要求摘抄句子。
? ?? ①表现西山高峻的句子是______。
?? ? ②表现西山气象阔大的句子是______。?1、元和四年;《始得西山宴游记》
?2、过??? 缘??? 斫?? 焚
3、①称异 ②隐藏 ③独立出众 ④边 ⑤凝聚 ⑥暗暗 ⑦从前 ⑧从此(时)
?4、①与天地万物融为一起的悠闲、得意 ②借代: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 并列式
?5、①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②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参考答案: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 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十、亮点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
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叙西山之游,开篇为何从
他处着墨?
3、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4、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
感受?
5、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6、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译文: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靠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什么,梦里也有同样的情趣;醒来后就起来,起来后就回家。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远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于是让手下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席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云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取过酒杯倒满酒,喝得醉醺醺的,不知道太阳落山了。苍然暮色,从远处来临,到什么也看不见了还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写了这篇文章记述这次游历。这一年是元和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