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A卷 基础夯实
——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一
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选择黑藻为材料的优势是其叶片薄,细胞层数少,利于观察
B.在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叶绿体基质中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C.若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逆时针环流,则真实的细胞质环流也是逆时针
D.用菠菜叶为实验材料时,撕取其下表皮一定要稍带些叶肉细胞,因为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
2.如图为某细胞的局部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不可能是植物细胞
B.DNA仅存在于结构6中
C.结构1(细胞器)由双层磷脂分子围成
D.结构3与SARS病毒的组成成分相似
3.如图为伞藻嫁接实验与伞藻核移植实验示意图,该实验结果说明( )
A.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质有关
B.细胞核和细胞质在结构上没有联系
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中心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调控中心
4.储存在真核细胞小泡中的某些分泌蛋白只有在受到特定信号(促分泌剂)刺激时才被分泌到细胞外。如图表示细胞中某种消化酶的“浓缩”和运输过程,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浓缩”过程有利于集中释放膜中包裹的物质
B.促分泌剂作用后,囊泡会与细胞膜融合
C.膜的循环利用保证了细胞器膜面积的相对稳定
D.消化酶分泌到细胞外是依靠细胞膜出芽形成囊泡来完成的
5.如图为某真核细胞内三种具有双层膜的结构(部分)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a表示线粒体,其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增大了膜面积
B.图b表示叶绿体,其含有DNA
C.图c表示细胞核,其由核膜、核仁、染色质等组成
D.图a、b、c中内、外膜化学成分无明显差异
6.在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的基础上,科学家进一步用药物抑制细胞代谢产生能量和合成蛋白质,发现膜蛋白运动没有被影响。但是当降低温度时,膜蛋白的运动速率降低至原来的5%~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鼠细胞融合一段时后红、绿色荧光均匀分布,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膜蛋白的合成与否不影响其运动,膜蛋白的运动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C.细胞膜的流动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下膜的流动性下降
D.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7.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真核细胞,最容易注意到的就是细胞核。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仁和染色体在连续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B.细胞通过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C.核膜的存在使部分细胞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在时空上不同步
D.细胞核位于细胞的正中央,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8.细胞内生物膜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不同细胞器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可能不同。下列有关细胞器增大膜面积方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来增大膜面积
B.内质网通过折叠广泛分布于细胞溶胶中
C.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来增大膜面积
D.高尔基体通过产生小泡而增大膜面积
9.“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根吸收水分
B.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有利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高效进行
C.叶绿体中存在的类囊体结构可扩大生物膜面积,为酶提供附着位点,这有利于叶绿体发挥作用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而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这有利于其运输氧气
10.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诗词中的“绿” 和“红”分别形容叶和花,“绿”和“红”相对应的色素分别存在于细胞的( )
A.叶绿体和液泡 B.线粒体和液泡
C.液泡和细胞质基质 D.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
11.如图为细胞膜功能的几个实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实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
B.实例②是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出入细胞功能的唯一表现形式
C.动物细胞中行使图中实例③功能的化学物质只有糖蛋白
D.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全都不可以运动
12.下列有关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利用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
B.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与磷脂分子头部的亲水性和尾部的疏水性有关
C.蛋白质在细胞膜上分布不均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D.荧光标记膜蛋白的方法主要用于验证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13.两种细胞分别拥有如表所示的特征,由表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项目 细胞Ⅰ 细胞Ⅱ
细胞壁 有 有
核糖体 有 有
细胞核 无 有
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能 否
能否进行细胞呼吸 能 能
A.细胞Ⅰ是原核细胞,可能是蓝细菌
B.细胞Ⅱ是真核细胞,可能是植物的根尖细胞
C.两种细胞的细胞壁组成成分不同
D.两种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一定都有线粒体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选不全得3分,有选错得0分。
14.将某动物细胞的细胞器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取其中3种细胞器,测得其成分及含量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甲 65 34 0
细胞器乙 67 20 微量
细胞器丙 61 0 39
A.细胞器甲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或运输有关
B.该动物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细胞器乙
C.大肠杆菌与该动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1种
D.细胞器丙存在于低等植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高等植物细胞中
15.(多选题)细胞膜是细胞与周围环境区分开的界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细胞膜的结构
B.细胞膜中磷脂的理化性质决定了脂双层的形成
C.蛋白质在细胞膜上不均匀分布
D.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能很好地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现象
16.如图是细胞核模型图,①~⑤表示细胞核的各种结构,⑥和⑦是两种细胞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和③是生物膜的一部分 B.⑦的形成与结构⑤无关
C.⑥可以与②直接相连 D.分泌蛋白的形成离不开⑥和⑦
17.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C.细胞核是储存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
D.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8.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细胞内的某些结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都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B.图中七种结构均参与细胞内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C.因为该细胞含有a和e,所以是低等植物细胞
D.该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
19.生物学上常用单细胞生物伞藻来研究细胞的有关功能。如图是伞藻嫁接实验和核移植实验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实验的结果说明___________。细胞核是__________的控制中心。
(2)有同学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已经做了伞藻的伞柄与假根的嫁接实验,就没有必要再做核移植实验了,你的观点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请你推测并简述伞藻细胞质在伞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____________。
20.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并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请回答问题: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实验中通常对膜上的_______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②_______。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被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_______(填“促进”或“限制”)作用。
(4)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是_______。
21.图1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为动物细胞部分结构及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⑨表示结构,a~f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填序号)。图2中细胞器⑨是____,除图中所示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外,还具有的功能是____。
(2)真核细胞中核膜、细胞膜以及细胞器膜等结构,其组成成分主要是____,结构也很相似,即在____上紧密联系,故统称为生物膜系统。它们的功能有很大差异,原因是_____。
(3)胞吞是细胞将大分子物质转运进细胞内的方式,近来发现,胞吞还参与了细胞信号传导。胞吞与胞吐都涉及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的特点。若定位在图2中,⑤中的某些蛋白质错误掺入①中,则通过_____(填字母)过程可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4)蓝细菌细胞与图1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两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蓝细菌特有的光合色素是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黑藻叶片薄,细胞层数少,利于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A正确;在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叶绿体呈绿色、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观察叶绿体基质中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需借助电子显微镜,B错误;显微镜中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与实际方向是相同的,若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逆时针环流,则真实的细胞质环流也是逆时针的,C正确;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用菠菜叶为实验材料时,需撕取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D正确。
2.答案:D
解析:图示含有中心体,可能是动物细胞,也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A错误;DNA不仅存在于结构6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B错误;结构1由双层膜围成,每一层膜有两层磷脂分子,C错误;结构3是核糖体,组成成分是RNA和蛋白质,与SARS病毒的组成成分相似,D正确。
3.答案:D
解析:通过图示可以看出,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A错误;细胞核一般存在于细胞质中,核质之间可通过核孔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调控中心,C错误;该实验说明,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调控中心,D正确。
4.答案:ABC
解析: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和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各自的融合过程属于消化酶的“浓缩”过程,该过程有利于集中释放膜中包裹的物质,A项正确;促分泌剂刺激有利于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促进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B项正确;由图分析可知,膜的循环利用保证了细胞器膜面积的相对稳定,C项正确;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时,囊泡与细胞膜发生融合,将分泌蛋白释放,细胞不会出芽形成囊泡,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图a表示线粒体,线粒体内膜的不同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增大了膜面积,A正确;图b表示叶绿体,含有少量的DNA,B正确;图c表示细胞核,其由核膜、核仁、染色质等组成,C正确;线粒体内膜面积较大,且线粒体内膜上含有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其内、外膜化学成分差异较大,D错误。
6.答案:B
解析:科学家通过人、鼠细胞融合后红、绿色荧光均匀分布的实验结果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项正确;“用药物抑制细胞代谢产生能量和合成蛋白质,发现膜蛋白运动没有被影响”,说明膜蛋白的合成与否不影响其运动,膜蛋白的运动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B项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降低温度后膜蛋白运动速率降低至原来的5%~10%,说明温度会影响膜蛋白的运动,低温下膜的流动性下降,C项正确;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利于细胞完成物质运输、生长、分裂、运动等生命活动,即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核仁和染色体在连续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周期性的解体和重建,核仁解体于前期,重建于末期,染色体形成于前期,消失于末期,A正确;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B正确;核膜将核内和核外分隔开,使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在时空上不同步【注意:线粒体基因和叶绿体基因的表达在细胞质中完成】,C正确;植物细胞由于大液泡的存在,细胞核不位于细胞正中央,D错误。
8.答案:D
解析: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增大膜面积,正确:内质网通过折叠成网状广泛分布于细胞溶胶中增大膜面积,B正确;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来增大膜面积C正确;高尔基体通过囊状薄膜堆叠增大膜面积,D错误。
9.答案:A
解析:中央大液泡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没有中央大液泡,A错误;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有利于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B正确;叶绿体中存在堆叠在一起的类囊体,这一结构可扩大生物膜面积,增加酶的附着位点,有利于叶绿体发挥作用,C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其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内含丰富的血红蛋白,这样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其运输氧气,D正确。
10.答案:A
解析:“绿”形容叶,这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的原因;“红”形容花,这是由于花瓣细胞中含有液泡,液泡含有花青素的原因,A正确。
11.答案:A
解析:图中实例①为边界与通透性障碍,体现了细胞膜具有将细胞和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A正确;实例②体现的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除图示的方式之外,物质进出细胞还具有其他方式,如在分泌蛋白质时,细胞膜还可与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发生融合,使合成的蛋白质运出细胞,B错误;实例③为信号检测,即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其依靠的物质基础包括糖蛋白和糖脂,C错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大多数蛋白质也能运动,D错误。
12.答案:D
解析: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反映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的作用,A项正确;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与磷脂分子头部的亲水性和尾部的疏水性有关,B项正确;细胞膜中的蛋白质通常会参与物质运输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生命活动,蛋白质在细胞膜上分布不均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C项正确;细胞膜的功能包括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利用荧光标记法标记膜上的蛋白质分子,主要是为了验证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性,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由题表可知,细胞Ⅰ有细胞壁和核糖体、无细胞核,应为原核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可能是蓝细菌,A正确;细胞Ⅱ有细胞核,是真核细胞,有细胞壁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能是植物根尖细胞,B正确;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同,C正确;细胞I可以进行细胞呼吸,但其没有线粒体,D错误。
14.答案:AD
解析:细胞器甲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含有核酸,因此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或溶酶体,溶酶体不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A错误;细胞器乙中含有微量核酸,还有脂质和蛋白质,因此可能是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动物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线粒体,B正确;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有且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与该动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1种,C正确;细胞器丙中只有蛋白质和核酸,因此为核糖体,低等植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中都有核糖体,D错误。
15.答案:ABCD
解析: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细胞膜的结构,A正确;磷脂分子的特点为头部亲水,尾部疏水,而细胞内外均是液体环境,因此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呈双层排列,而且头部朝向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B正确;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呈不均匀分布,C正确;变形虫的变形运动是细胞膜不断发生变形的复杂过程,流动镶嵌模型能很好地解释该现象,D正确。故选ABCD。
16.答案:ACD
解析:图中②和③分别表示核膜的外膜和内膜,属于生物膜的一部分,A正确;⑤是核仁,与核糖体(⑦)的形成有关, B错误;由图可知,内质网(⑥)与②核膜的外膜直接相连,C正确;氨基酸在游离的核糖体中合成多肽链,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因此分泌蛋白的形成离不开⑥内质网和⑦核糖体,D正确。
17.答案:BCD
解析: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A错误;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B正确;细胞核是储存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C正确;染色质与染色体都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D正确。
18.答案:CD
解析:图中a是叶绿体,b是线粒体,c是内质网,d是高尔基体,e是中心体,f是核糖体,g是核膜。题图结构都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A错误;细胞中的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而e中心体和f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参与生物膜系统的构成,B错误;由于动物细胞一般没有叶绿体,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而此细胞含有a叶绿体和e中心体,因此该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C正确;此细胞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D正确。
19.答案:(1)伞帽形态主要与细胞核有关;细胞代谢和遗传
(2)有必要;嫁接实验不能排除细胞质的干扰(合理即可)
(3)构建伞帽的很多物质是在细胞质中产生的(合理即可)
解析:(1)由题图可以观察到,进行了伞柄的嫁接后,其所再生的伞帽形态与假根一致;进行伞藻细胞核移植后,伞帽形态与细胞核相对应,说明伞帽的形态主要与细胞核有关。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嫁接实验不能排除细胞质的干扰。
(3)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可形成构建伞帽的多种物质。
20.答案:(1)磷脂和蛋白质;蛋白质
(2)被漂白区域内外的膜蛋白分子可相互运动
(3)限制
(4)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3)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该区域瞬间被“漂白”,一段时间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若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限制作用。
21.答案:(1)②⑦;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细胞内多余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
(2)脂质(磷脂)和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3)一定流动性;f
(4)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藻蓝素
解析:(1)1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②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和⑦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和热能)。图2中细胞器[⑨]是溶酶体,溶酶体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或细菌。
(2)真核细胞中核膜、细胞膜以及细胞器膜等结构,在组成成分上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结构也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故统称为生物膜系统,但它们的功能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3)胞吞与胞吐都涉及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结构上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特点。⑤是内质网,①是高尔基体,如果内质网中的某些蛋白质错误掺入高尔基体,还可通过高尔基体→内质网(f途径)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
(4)图1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与蓝细菌细胞相比,蓝细菌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特有的光合色素是藻蓝素。
2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B卷 能力提升
——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一
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同学用黑藻、菠菜、番薯等植物叶片为实验材料,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情况,从而得出绿色植物的活细胞中都有叶绿体且细胞质都能流动这一结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用黑藻作为实验材料,可撕取稍带叶肉的下表皮用于观察
B.适当提高实验温度可以加快细胞质流动
C.整个实验中要使叶片处于有水环境,否则叶片会萎蔫,不便于观察
D.该同学实验结论的得出使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2.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它们的有机物含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器甲是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营养物质
B.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可能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无关
C.细胞器丙是核糖体,其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会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
D.发菜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丙
3.如图为真核细胞中部分蛋白质的合成与转运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质网膜转化为了高尔基体膜,说明这两种膜在结构成分上比较接近
B.线粒体中的部分物质由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
C.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参与了分泌蛋白的加工过程
D.①和②的结构不同,因而合成了不同的蛋白质
4.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两种,前者与分泌蛋白的合成有关,后者主要参与合成糖类和脂质。粗面内质网上有核糖体附着,光面内质网上无核糖体附着。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能脱落,也能重新附着到内质网上。下列有关内质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腺细胞中的核糖体大量从粗面内质网上脱落后有利于唾液淀粉酶的合成
B.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种内质网可能会发生相互转化
C.粗面内质网的膜容易转化为高尔基体的膜
D.与叶肉细胞相比,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能含有更多的光面内质网
5.如图是某同学画的细胞中某种膜的简单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1、2各代表一层生物膜,则图示可表示线粒体膜,且1面积大于2
B.若1、2共同构成一层生物膜,则图示可表示细胞中“消化车间”的膜
C.若1、2共同构成一层生物膜,则图示可表示细胞中的内质网膜
D.若1、2各代表一层生物膜,则图示可表示叶绿体膜
6.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中通过内膜折叠的方式增大膜面积
B.③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C.④若处于游离状态可合成血红蛋白等胞内蛋白
D.由②可判断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7.生物体内绝大多数膜融合都需要蛋白质的介导,即膜上的两组蛋白质相互结合成螺旋状的复合蛋白,使磷脂分子失去稳定性,进而重排形成融合孔,最终实现膜的融合,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过程表明膜上的蛋白质既能运动,又能进行相互识别
B.重排后的磷脂分子仍排成连续的两层与其具有亲水性的尾部有关
C.融合孔既可形成于不同种类的细胞之间,也可形成于细胞内部
D.图示过程在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8.图甲表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某同学用放射性元素标记某种氨基酸,追踪图甲过程中不同时间放射性元素在细胞部分结构中的分布情况,从内质网出现放射性开始计时,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B.图甲中③为双层膜结构
C.若图乙中曲线1表示图甲中①的放射性颗粒分布情况随追踪时间的变化规律,则图乙中的曲线2可表示图甲中②的放射性颗粒分布情况随追踪时间的变化规律
D.图甲中的过程在原核细胞中也可以进行
9.如图表示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部分细胞结构的膜面积变化,其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a、b、c分别是内质网、细胞膜和高尔基体
B.人体细胞中经过a和c作用后的产物具有一定空间结构
C.图中发生的膜面积变化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
D.图示能够说明分泌蛋白先经过高尔基体,再经过内质网分泌到细胞外
10.如图为某种生物的细胞核及相关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核孔没有选择性,这有利于D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B.中心体和染色质均含有磷脂分子,二者均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C.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但有丝状的染色质
D.细胞核功能的实现与染色质密切相关
11.如图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⑨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B.为双层膜结构、会发生能量转化的细胞器只有⑥
C.b细胞和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含有⑩,⑩存在于所有植物细胞中
D.与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②③⑥⑦
12.下图为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①~④是其不同的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形态
B.②在细胞核中只有1个,是核糖体RNA合成、加工和核糖体装配的重要场所
C.③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发生周期性变化,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D.④处有以蛋白质为主的网络结构,与核内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的装配等密切相关
13.用橡皮泥及牙签构建生物膜模型,搭建了1、2、3三种结构模型,4代表糖链,5代表蛋白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2在构建生物膜模型时可作为基本支架
B.5在构建生物膜模型时应在膜两侧进行不对称排布
C.在构建细胞膜模型时4可与2两侧的5结合
D.构建线粒体模型时内膜需要的2和5比外膜多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选不全得3分,有选错得0分。
14.对某植物细胞中3种细胞器有机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a 67 20 微量
细胞器b 59 40 0
细胞器c 61 0 39
A.如果细胞器a是线粒体,则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细胞器b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且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细胞器c中进行的生理过程产生水,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羧基和氨基
D.蓝藻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a和c
15.如图为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密切相关
B.②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亲水、外表疏水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膜上的蛋白质都可以自由移动
D.科学家通过研究细胞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中可能含有蛋白质
16.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细胞核的真核细胞不能进行细胞代谢,也不能存活
B.核膜和线粒体膜均为双层膜结构,细胞核和线粒体都能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C.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和其含有遗传信息有关
D.核仁能直接指导核糖体进行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
17.细胞的新陈代谢离不开内部多种细胞器的有序合作,有关图示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和蓝细菌细胞最显著的区别在于⑥的有无
B.若该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则⑦一定参与其中某些过程
C.核仁与①的形成有关,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核仁的大小差别不大
D.⑥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18.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细胞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内各生物膜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B.若该细胞分裂旺盛,则结构⑤的活动旺盛
C.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过程中,结构③和⑤的膜面积均保持不变
D.结构②和⑦均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交流的功能,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结构②较多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
19.为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科学家利用变形虫(单细胞动物)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正常生活没有分裂活动的变形虫随机分为三组,每组有若干变形虫。
A组:用含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食物饲喂变形虫;
B组:将变形虫的细胞核去掉;
C组:不作处理。
步骤二: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检测到A组每只变形虫的细胞核中出现放射性后,将细胞核移植到B、C两组的变形虫细胞内。
步骤三:一段时间后检测B、C两组的放射性,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A组每只变形虫的细胞核中出现大分子X物质,且其具有放射性,X物质最可能是________,每组设置多只变形虫的目的是_________。
(2)结合以上所有信息判断,下列关于该实验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________。
A.B组细胞质比C组细胞质放射性强的原因是B组细胞核体积大
B.放射性元素标记的核苷酸会进入细胞核,标记所有的核酸分子
C.X物质可能在细胞核中合成,原料有放射性,因而核有放射性
D.C组细胞质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细胞吸收了含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3)根据步骤三中的实验结果,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检测结果 实验结论
B组细胞质中出现放射性 ①_________
②_____中出现放射性,______中不出现放射性, X物质不能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
20.某兴趣小组观察试样A、B、C的细胞结构,观察到细胞结构a~d具有下列特征:a、b、c均由双层膜构成,且都含有DNA,其中,a的膜上有小孔,而b、c膜上没有小孔,d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该小组将试样A、B、C的细胞结构整理归纳如下表所示(“+”表示存在;“-”表示不存在)。请回答下列问题:
细胞结构 a b c d
试样A - - - -
试样B + + + +
试样C + +- - +
(1)试样A、B、C分别为菠菜叶、大肠杆菌和鼠肝的一种,A、B、C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被称为“养料制造车间”的细胞器是_____;能与细胞膜发生直接转换的结构是_____。(填表中结构序号)
(3)试样B的结构中含遗传物质最多的是_____(填表中结构序号),该结构的功能可概括为_____。
21.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一段时间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被激光照射的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
(1)细胞膜以________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蛋白质等成分,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①被漂白区域内细胞膜成分分子带有的荧光染料的荧光会_________;②被漂白区域内外的细胞膜成分分子_________。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使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被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所需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组成细胞膜成分分子的运动具有________(填“促进”或“限制”)作用,该结果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推测②。此项研究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性。
(4)最终漂白区域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推测可能的原因:①荧光染料的荧光强度会随着时间流逝自主____________;②漂白区域外某些被荧光染料标记的分子处于_________的状态。若要证明推测①的成立,可以设计一个对照组,该组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进行相同的处理,再对细胞膜上某一区域进行高强度激光照射,同时____________,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黑藻叶片由单层细胞构成,可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A错误;适当提高实验温度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加快细胞质流动,B正确;干燥条件下植物叶片容易萎蔫,整个实验过程中要使叶片处于有水环境,否则不便于观察,C正确;该同学以黑藻、菠菜、番薯等植物叶片为实验材料,观察了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情况,没有观察所有的植物细胞,该同学得出题述结论使用了不完全归纳法,D正确。
2.答案:A
解析:图中所示的三种细胞器是从某动物细胞中分离出来的,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A错误;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不含核酸,其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无关,B正确;细胞器丙只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不含脂质,说明其是无膜结构但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即核糖体,由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因此其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会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C正确;发菜细胞是原核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丙(核糖体),D正确。
3.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内质网膜形成的囊泡和高尔基体融合后成了后者的一部分,即内质网膜可以转化为高尔基体膜,说明这两种膜在结构成分上比较接近,A正确;线粒体内的一部分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参与,B正确;图示中的内质网为粗面内质网,其参与了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初级加工,加工后的蛋白质通过囊泡运送至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加工成熟的蛋白质被分泌到细胞外,C正确;①②均为核糖体,结构相同,图示过程中合成了不同的蛋白质,一种是线粒体内的某种蛋白质,一种是分泌蛋白,D错误。
4.答案:A
解析:唾液腺细胞中的核糖体大量从粗面内质网上脱落后,会使粗面内质网转变为光面内质网,而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故该现象不利于唾液淀粉酶的合成,A项错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能脱落,也能重新附着到内质网上,由此可知,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种内质网可能会发生相互转化,B项正确;粗面内质网与分泌蛋白的合成有关,粗面内质网对分泌蛋白完成加工后会形成囊泡,囊泡包裹着分泌蛋白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故粗面内质网的膜容易转化为高尔基体的膜,C项正确;叶肉细胞中脂质含量较少,而花生子叶细胞中含有大量脂质,光面内质网主要参与合成糖类和脂质,故与叶肉细胞相比,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能含有更多的光面内质网,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若1、2各代表一层生物膜,则题图可表示线粒体膜,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1面积小于2,A错误;若1、2共同构成一层生物膜,则1和2是磷脂双分子层,题图可表示细胞中的内质网膜,也可表示细胞中“消化车间”溶酶体的膜,内质网和溶酶体都具有单层膜结构,B、C正确;若1、2各代表一层生物膜,则题图可表示叶绿体膜,叶绿体具有双层膜,D正确。
6.答案:D
解析:①表示线粒体,其通过内膜折叠的方式增大膜面积,A正确;③表示高尔基体,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分类和包装,B正确;④表示核糖体,血红蛋白等胞内蛋白是由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C正确;②表示中心体,含有中心体的细胞可能是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D错误。
7.答案:B
解析:不同膜上的两组蛋白质可相互结合成螺旋状的复合蛋白,说明膜上的蛋白质既能运动,又能进行相互识别,A项正确;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B项错误;生物体内绝大多数膜融合都需要蛋白质的介导,由此可知融合孔既可形成于不同种类的细胞之间,也可形成于细胞内部,C项正确;细胞内的囊泡运输需要借助题图所示过程来实现,如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运输蛋白质的过程中,会发生囊泡膜与细胞器膜之间的识别与融合,即图示过程在物质运输、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D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根据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图甲进行分析可知,①为内质网,②为高尔基体,③为线粒体,A正确;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正确;蛋白质合成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不断接受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并将其加工后运至细胞膜,若图乙中曲线1符合内质网中放射性颗粒分布情况随追踪时间变化的规律,则图乙中的曲线2可表示图甲的②高尔基体中放射性颗粒分布情况随追踪时间变化的规律,C正确;原核细胞中只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结构①、②和③,因此图甲中的过程在原核细胞中不能进行,D错误。
9.答案:D
解析:分泌蛋白加工转运时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由此可知,内质网膜在该过程中面积减小。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因此高尔基体膜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在形成囊泡前后总体上膜面积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大。则图中的a、b、c分别对应内质网、细胞膜和高尔基体,A项正确。在人体细胞中,a内质网作用后的产物应是经过初步加工(盘曲、折叠)的蛋白质,c高尔基体会对a内质网加工过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修饰,即a和c作用后的产物具有一定空间结构,B项正确。题图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的膜面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的变化,该过程涉及膜的融合和分离,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C项正确。分泌蛋白先经过内质网,再经过高尔基体,最后被分泌到细胞外,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核孔具有选择性,A错误;中心体和染色质均不含磷脂分子,中心体存在于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B错误;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也没有丝状的染色质,其含有的是环状的DNA分子,C错误;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即细胞核功能的实现与染色质密切相关,D正确。
11.答案:D
解析:⑨为液泡,液泡不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如酵母菌中也含有液泡,A错误。为双层膜结构、会发生能量转化的细胞器有⑥线粒体和⑩叶绿体,B错误。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只含有③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含有叶绿体,但其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植物根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C错误。与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②内质网、③核糖体、⑥线粒体、⑦高尔基体,D正确。
12.答案:B
解析:①是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形态,在分裂间期呈现为细丝状的染色质,在分裂期呈现为短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A正确;②为核仁,各种生物的核仁数目一般是一定的,如非洲爪蛙有两个核仁,人类的细胞只有一个核仁,核仁是核糖体RNA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装配的重要场所,B错误;③为核膜,属于生物膜,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核膜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发生周期性变化,分裂期的前期核膜会逐渐消失,分裂期的末期核膜会重建,C正确;④为核纤层,有以蛋白质为主的网络结构,与核内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的装配等密切相关,D正确。
13.答案:C
解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正常状态下细胞的磷脂双分子层排布方式如图2所示,A正确;5代表蛋白质,蛋白质在生物膜两侧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B正确;4代表糖链,可与5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被分布在细胞膜外侧,C错误;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与生物膜的功能有关,线粒体内膜比外膜的功能更复杂且面积更大,因此构建线粒体模型时内膜需要的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更多,D正确。
14.答案:AC
解析: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正确;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可能是光面内质网,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无关,B错误;细胞器c不含脂质,没有膜结构,且含有核酸,故是核糖体,其上发生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C正确;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有一种细胞器,即核糖体,D错误。
15.答案:AD
解析:细胞膜外表面的糖类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这些糖类分子叫作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A正确;②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表面由磷脂分子亲水的头部构成、内部由磷脂分子疏水的尾部构成, B错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主要表现为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而不是膜上的蛋白质都可以自由移动,C错误;科学家通过研究细胞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D正确。
16.答案:BC
解析:大多数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但也有部分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其能进行细胞代谢,并能短期存活,A错误;核膜和线粒体膜均为双层膜结构,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二者都能参与细胞代谢过程,B正确;细胞核之所以能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因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里,C正确;核仁不能指导核糖体合成蛋白质,D错误。
17.答案:BD
解析:题图细胞中含有细胞核,所以为真核细胞,蓝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二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⑥是线粒体,A错误;胰岛素为分泌蛋白,其由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⑦为高尔基体,B正确;核仁与①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核仁的大小差别较大,如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仁较大,核孔数量较多,C错误;⑥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D正确。
18.答案:ABD
解析:图示分析:图中①是核膜、②是核孔、③是内质网、④是核糖体、⑤是高尔基体、⑥是线粒体、⑦是细胞膜。细胞内各生物膜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若该细胞分裂旺盛,则结构⑤高尔基体的活动旺盛,B项正确。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过程中,结构③内质网的膜面积相对减小,结构⑤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先增加后减小,整体基本不变,C项错误。结构②核孔和⑦细胞膜均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交流的功能,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结构②核孔较多,D项正确。
19.答案:(1)RNA(核糖核酸);减小实验误差,排除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C
(3)①X物质(RNA/放射性物质)能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②C组自身细胞核;C组细胞质
解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DNA中特有的碱基是胸腺嘧啶,RNA中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用含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食物饲喂变形虫,可使变形虫细胞中的RNA被标记。
(1)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X物质最可能是RNA。每组设置多只变形虫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排除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B组和C组的区别在于B组细胞去掉了原有的细胞核,并移植了A组有放射性的细胞核,C组细胞中除了含有A组的放射性细胞核外,还有自己的无放射性的细胞核,因此B组细胞质比C组细胞质放射性强的原因有可能是C组细胞中的无放射性细胞核对细胞质的放射性强度产生了影响,且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出细胞核体积大小会对细胞质放射性强度产生影响,A错误;放射性元素标记的核糖核苷酸会进入细胞核,标记核糖核酸分子,B错误;由(1)小题可知,X物质(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合成原料(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有放射性,从而使得核有放射性,C正确;C组细胞质具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合成了RNA,RNA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使细胞质出现放射性,D错误。故题述选项最合理的是C。
(3)①经检测B组细胞质中出现放射性,可得出结论,B组具有放射性的X物质从细胞核进入了细胞质,使B组细胞质出现放射性;②经检测C组自身细胞核中无放射性,C组细胞质中有放射性,可得出结论,X物质不能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
20.答案:(1)大肠杆菌;菠菜叶;鼠肝
(2)e;d
(3)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据题意可知,a表示细胞核,b表示线粒体,c表示叶绿体,d表示内质网:试样A表示大肠杆菌细胞,试样B表示菠菜叶肉细胞,试样C表示鼠肝细胞。
(1)根据题中已知条件,a、b、c都是由两层膜构成的,而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其中的膜上有小孔,符合核膜上有核孔的特征,故a为细胞核。叶绿体只有在植物细胞中才有,而线粒体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存在;从表格中可知,试样A无细胞器,可确定为原核细胞,即大肠杆菌细胞:试样B中b、c都有,而试样C只有b而没有c,说明c为叶绿体,试样C为无叶绿体的动物细胞——鼠肝细胞,而试样B则为同时具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植物细胞——菠菜叶肉细胞。
(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被称为“养料制造车间”,即c。内质网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因此能与细胞膜发生直接转换的结构是内质网,d表示内质网。
(3)试样B同时具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为植物细胞,植物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a表示细胞核。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21.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
(2)自行恢复;位置互换
(3)限制;支持;流动
(4)下降;静止;限制细胞膜上分子的运动;漂白区域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
解析:(1)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蛋白质和糖类等成分。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得以恢复,可能的原因:①被漂白区域内细胞膜成分分子上带有的荧光染料的荧光会自行恢复;②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被漂白区域内外的细胞膜成分分子发生了位置互换。
(3)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使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被拆解,则蛋白质分子运动加快,漂白区域荧光恢复所需的时间缩短,这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的运动具有限制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②,此项研究结果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漂白区域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可能是因为随着时间流逝,荧光染料的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漂白区域外某些被荧光染料标记的分子处于静止状态。为证明推测①的成立,对照组细胞膜用荧光染料进行相同处理后,应对细胞膜上的某一区域用高强度激光照射,同时限制细胞膜上分子的运动,预期结果是漂白区域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