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
1.(2023六下·荆门期末)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 )
2.(2023六下·荆门期末)地球自转一周是一个月,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 )
3.(2023六下·荆门期末)动植物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但它不可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
4.(2023六下·荆门期末)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时间的距离。( )
5.(2023六下·荆门期末)蚯蚓体表分布着很硬的刚毛,且能分泌黏液,这些特点有助于它在土壤中灵活地运动。( )
6.(2023六下·荆门期末)如果讨厌的蚊子、老鼠从地球上消失了,对环境来说一定是一件很好的事。( )
7.(2023六下·荆门期末)森林生态系统是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的家园,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 )
8.(2023六下·荆门期末)地球的表面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地形地貌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
9.(2023六下·荆门期末)张衡(78-139)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
10.(2023六下·荆门期末)流星体在大气层中燃烧不尽就降落到地面,形成了陨石。( )
11.(2023六下·荆门期末)下面三幅图分别拍摄于不同的河段。从上游到下游排列正确的序号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12.(2023六下·荆门期末)地震时,下列逃生方法错误的是( )。
A.赶紧跳窗逃生
B.快用书包护住头部
C.地震间隙或停止时, 快速撤离到开阔地点
13.(2023六下·荆门期末)以下( )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A.昼夜交替 B.月相的变化 C.四季变更
14.(2023六下·荆门期末)北极星位于北方天空,常年几乎位置不变,常用来辨认方向。右图中( )是北极星。
A.③ B.① C.②
15.(2023六下·荆门期末)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仙人掌的根系特别长,叶子退化成了针形。它是为了适应( )生活环境。
A.干旱的沙漠 B.湿润的草原 C.多雨的森林
16.(2023六下·荆门期末)制作生态瓶,最好用( )。
A.没有污染的池塘水 B.新鲜的自来水 C.纯净水
17.(2023六下·荆门期末)有利于观星的夜间环境是( )。
A.晴天且月光明亮的夜晚
B.晴天无月的夜晚,且四周空旷
C.多云的夜晚
18.(2023六下·荆门期末)下列行星中,体积比地球小的是( )。
A.水星 B.土星 C.木星
19.(2023六下·荆门期末)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 )。
A.东方红一号 B.嫦娥一号 C.神舟一号
20.(2023六下·荆门期末)下列关于宇宙描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B.行星、卫星、彗星小行星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占了宇宙的大部分
C.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只是宇宙很小的一部分。
21.(2023六下·荆门期末)动物都生活在它适宜的环境中。蚯蚓喜欢生活在( )环境中。
A.干燥寒冷的土壤 B.阴暗潮湿的土壤
C.潮湿疏松的土壤 D.阳光下的地面
22.(2023六下·荆门期末)以下作法可以有效保护生物多样的有( )。
A.建立动物救助站和基因库
B.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C.建立旅游区对外开放游览
D.大量引进当地没有的国内外动植物
23.(2023六下·荆门期末)降水汇集成河流,会对地表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流水对地表的改变作用体现在( )。
A.对地表物质的侵蚀 B.对地表物质的搬运和堆积
C.对河岸动植物的影响 D.河流水域空气湿度的增大
24.(2023六下·荆门期末)下列关于地表形态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降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没有关系
B.地震、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表形态
C.地表形态变化只与地震、火山喷发有关系,与其他自然现象没有关系
D.流水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5.(2023六下·荆门期末)下列关于太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太阳系有8颗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
B.小行星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组成小行星带
C.冥王星不是行星,而是一颗矮行星
D.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民间称它为“扫帚星”
26.(2023六下·荆门期末)动物都有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请将下列动物和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连起来。
拟态 装死 伪装 保护色
27.(2023六下·荆门期末)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卓著。请用线段将下面相对应的事件连接起来。
28.(2023六下·荆门期末)地质学家发现地球内部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如图三层。请将图中各部位与它的名称连起来。
29.(2023六下·荆门期末)日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球处在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上。
(1)下面三个圆分别表示太阳、地球、月球,画出日食时“三球”的位置关系,并标明太阳、地球、月球。
(2)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30.(2023六下·荆门期末)在探究火山喷发成因时,我们曾经做过如下模拟实验:
(1)在塑料瓶盖上钻一个小洞,用薄纸将小洞封住。在瓶内装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拧紧瓶盖。用力挤压塑料瓶。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在烧杯里用土豆泥做一个小山模型,将“山体”中间掏空并注入番茄酱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3)根据模拟实验,你认为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题目说法正确。
2.【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题目说法错误。
3.【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动物的迁徙、冬眠、换毛、保护色和鱼类的洄游都是为了适应环境。动植物会影响和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森林、草原能影响气候,动物打洞、进食影响地面状况等。题目说法错误。
4.【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年
【解析】【分析】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所经过的距离,一光年大约是9460000000000千米。
5.【答案】正确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蚯蚓体表分布着很硬的刚毛,且能分泌黏液,这些特点有助于它在土壤中灵活地运动。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以枯叶、朽根和腐烂的有机物为食,排出的粪便又是植物生长的有机肥料,由此分析它对人类生活的益处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净化环境等。题目说法正确。
6.【答案】错误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果讨厌的蚊子、老鼠从地球上消失了,就好破坏生态平衡,对环境来说并非好事。题目说法错误。
7.【答案】正确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森林生态系统是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家园,是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最重要的场所,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题目说法正确。
8.【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地表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地球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的。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不断产生着影响。题目说法错误。
9.【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公元12年,我国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最早的地震仪,称为候风地动仪。它全部用精铜铸成,外形很像一只带盖的凸肚茶杯,中间的椭圆形球表面铸着八条龙,龙头对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瞻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公元138年,我国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多年。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流星是太空中的尘粒和固体块,它闯入地球大气圈时,会同空气摩擦燃烧而发光。如未能燃烧尽,落到地面称陨星或陨石。题目说法正确。
11.【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流水具有搬运和冲刷的作用,不同河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大致情况为河的上游河床常见大石头,中游河床上堆了很多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了细沙。图中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列为③①②。
12.【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当地震发生时,遵循"先躲后逃"的原则,首先要就近躲避,地震后马上逃到安全的地方,勿靠近围墙,根据正确的指示采取行动,在震中区,迅速撤离到开阔地带,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惊慌乱跑,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13.【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的自转指的是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其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都是地球公转引起的。
14.【答案】C
【知识点】星座
【解析】【分析】为了便于识别天空中的星星,古人将看起来位置相近的星星联系起来,并将它们想象为各种人物、动物或器具,还为它们编织出许多动人的神话,这就是星座的由来。现在,科学家将整个星空划分成88个星座。通过由亮星组成的形象,可以辨认出各个星座。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北极星位于北方天空,它几乎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位置,因此常被用来辨认方向。
15.【答案】A
【知识点】叶子的形态与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生物形态结构总是与生长的环境相适应的。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为了适应酷旱的环境,经过千千万万年的演变过程,体态变了样,叶子退化了,变成了针状或刺状,这就从根本上减少了蒸腾面。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是肉质的充当水库,根系发达,能多吸收水,这些特点都有助于仙人掌在干旱缺水的沙漠中生存。故选A。
16.【答案】A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生态瓶的制作步骤:首先思考设计要求,然后找一个大的透明塑料桶,洗干净后剪去上半部分;在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入大半桶自然水域中的水;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水草,静置等待植物存活;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少量的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将瓶子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周围环境通风,防止阳光直射;长期观察并做好记录。所以制作生态瓶,最好用没有污染的池塘水,有利于延长生物生存的时间。故选A。
17.【答案】B
【知识点】星座
【解析】【分析】观察星空,我们应选择在天气晴朗的夜晚,没有月光且周围没有强光的地方,这样不容易受到光线干扰,有利于观星。故选B。
18.【答案】A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太阳系中唯一发光的恒星是太阳;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距离,依次排列的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按照体积从大到小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所以选项中体积比地球小的是水星。故选A。
19.【答案】A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艰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宇宙的方式也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的了解也不断加深。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了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故选A。
20.【答案】C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A、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中一个普通的星系,选项观点错误;
B、行星、卫星、彗星小行星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占了宇宙的很小一部分,选项观点错误;
C、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只是宇宙很小的一部分,选项观点正确。故选C。
21.【答案】B,C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蚯蚓的生活习性∶1、喜阴暗: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2、喜潮湿: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3.喜温暖: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低于8℃即停止生长发育。繁殖最适温度为22~26℃。
22.【答案】A,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
【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人类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的措施有建立动物救助站和基因库、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多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设休渔期、不乱捕滥杀、拒食野生动物、修建动物通道、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
23.【答案】A,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 降雨的过程中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它们将带动松散物质沿坡面向下移动。当流水汇集到斜坡低洼处时,就形成了较强的水流,侵蚀作用增强,松散物质会堆积在斜坡的下部和坡脚处。降雨会侵蚀土地,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改变地表的形态。我们要保护土地,植树造林,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4.【答案】B,D
【知识点】地形、地貌;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它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起到雕塑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地震、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形地貌,且是快速改变;流水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5.【答案】B,C,D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A、太阳系有8颗行星,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选项观点错误;
B、小行星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组成小行星带,选项观点正确;
C、冥王星不是行星,而是一颗矮行星,选项观点正确;
D、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民间称它为“扫帚星”,选项观点正确。
26.【答案】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根据对动物自我保护的认识可知,油甲虫用装死面对危险,枯叶蝶用模拟环境来应对环境变化,青蛙用保护色来适应环境,北极狐用伪装来适应环境。
27.【答案】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1970年4月,我国的“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2003年10月,我国首先实现载人航天,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2018年12月,嫦娥四号探测器升空,我国实现了首次人类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20年7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启我国火星探测之旅。
28.【答案】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表到地心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29.【答案】(1)太阳;月球;地球
(2)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1)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于是就发生了日食。日食和月食都涉及到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只是位置不同。
(2)当月亮、地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就会发生日食,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日食也被称之为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30.【答案】(1)红墨水从小洞里喷出。
(2)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3)由于底下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种最强烈的显示。
(1)根据探究火山喷发成因曾经做过如下模拟实验过程,首先在塑料瓶盖上钻一个小洞,用薄纸将小洞封住。在瓶内装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拧紧瓶盖。用力挤压塑料瓶,可以看到的实验现象是:红色的水会冲破薄纸,从小洞中喷涌而出。
(2)在烧杯里用土豆泥做一个小山模型,将“山体”中间掏空并注入番茄酱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可以看到的实验现象是:开始可以看到土豆泥中有热气冒出,后来土豆泥出现裂隙,红色的番茄酱从裂隙中流出来,并且有大量的气泡冒出,热气沸腾。
(3)根据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结果,可以推测火山喷发的的过程是:地球岩石圈的下面积聚有大量炙热的岩浆和气体,随着岩浆受到的压力不断变大,或者地壳某处变薄,岩浆会冲破地壳的薄弱处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
1 / 1湖北省荆门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
1.(2023六下·荆门期末)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题目说法正确。
2.(2023六下·荆门期末)地球自转一周是一个月,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题目说法错误。
3.(2023六下·荆门期末)动植物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但它不可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动物的迁徙、冬眠、换毛、保护色和鱼类的洄游都是为了适应环境。动植物会影响和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森林、草原能影响气候,动物打洞、进食影响地面状况等。题目说法错误。
4.(2023六下·荆门期末)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时间的距离。(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年
【解析】【分析】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所经过的距离,一光年大约是9460000000000千米。
5.(2023六下·荆门期末)蚯蚓体表分布着很硬的刚毛,且能分泌黏液,这些特点有助于它在土壤中灵活地运动。(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蚯蚓体表分布着很硬的刚毛,且能分泌黏液,这些特点有助于它在土壤中灵活地运动。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以枯叶、朽根和腐烂的有机物为食,排出的粪便又是植物生长的有机肥料,由此分析它对人类生活的益处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净化环境等。题目说法正确。
6.(2023六下·荆门期末)如果讨厌的蚊子、老鼠从地球上消失了,对环境来说一定是一件很好的事。(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果讨厌的蚊子、老鼠从地球上消失了,就好破坏生态平衡,对环境来说并非好事。题目说法错误。
7.(2023六下·荆门期末)森林生态系统是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的家园,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森林生态系统是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家园,是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最重要的场所,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题目说法正确。
8.(2023六下·荆门期末)地球的表面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地形地貌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地表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地球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的。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不断产生着影响。题目说法错误。
9.(2023六下·荆门期末)张衡(78-139)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公元12年,我国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最早的地震仪,称为候风地动仪。它全部用精铜铸成,外形很像一只带盖的凸肚茶杯,中间的椭圆形球表面铸着八条龙,龙头对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瞻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公元138年,我国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多年。
10.(2023六下·荆门期末)流星体在大气层中燃烧不尽就降落到地面,形成了陨石。(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流星是太空中的尘粒和固体块,它闯入地球大气圈时,会同空气摩擦燃烧而发光。如未能燃烧尽,落到地面称陨星或陨石。题目说法正确。
11.(2023六下·荆门期末)下面三幅图分别拍摄于不同的河段。从上游到下游排列正确的序号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流水具有搬运和冲刷的作用,不同河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大致情况为河的上游河床常见大石头,中游河床上堆了很多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了细沙。图中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列为③①②。
12.(2023六下·荆门期末)地震时,下列逃生方法错误的是( )。
A.赶紧跳窗逃生
B.快用书包护住头部
C.地震间隙或停止时, 快速撤离到开阔地点
【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当地震发生时,遵循"先躲后逃"的原则,首先要就近躲避,地震后马上逃到安全的地方,勿靠近围墙,根据正确的指示采取行动,在震中区,迅速撤离到开阔地带,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惊慌乱跑,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13.(2023六下·荆门期末)以下( )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A.昼夜交替 B.月相的变化 C.四季变更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的自转指的是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其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都是地球公转引起的。
14.(2023六下·荆门期末)北极星位于北方天空,常年几乎位置不变,常用来辨认方向。右图中( )是北极星。
A.③ B.① C.②
【答案】C
【知识点】星座
【解析】【分析】为了便于识别天空中的星星,古人将看起来位置相近的星星联系起来,并将它们想象为各种人物、动物或器具,还为它们编织出许多动人的神话,这就是星座的由来。现在,科学家将整个星空划分成88个星座。通过由亮星组成的形象,可以辨认出各个星座。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北极星位于北方天空,它几乎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位置,因此常被用来辨认方向。
15.(2023六下·荆门期末)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仙人掌的根系特别长,叶子退化成了针形。它是为了适应( )生活环境。
A.干旱的沙漠 B.湿润的草原 C.多雨的森林
【答案】A
【知识点】叶子的形态与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生物形态结构总是与生长的环境相适应的。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为了适应酷旱的环境,经过千千万万年的演变过程,体态变了样,叶子退化了,变成了针状或刺状,这就从根本上减少了蒸腾面。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是肉质的充当水库,根系发达,能多吸收水,这些特点都有助于仙人掌在干旱缺水的沙漠中生存。故选A。
16.(2023六下·荆门期末)制作生态瓶,最好用( )。
A.没有污染的池塘水 B.新鲜的自来水 C.纯净水
【答案】A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生态瓶的制作步骤:首先思考设计要求,然后找一个大的透明塑料桶,洗干净后剪去上半部分;在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入大半桶自然水域中的水;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水草,静置等待植物存活;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少量的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将瓶子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周围环境通风,防止阳光直射;长期观察并做好记录。所以制作生态瓶,最好用没有污染的池塘水,有利于延长生物生存的时间。故选A。
17.(2023六下·荆门期末)有利于观星的夜间环境是( )。
A.晴天且月光明亮的夜晚
B.晴天无月的夜晚,且四周空旷
C.多云的夜晚
【答案】B
【知识点】星座
【解析】【分析】观察星空,我们应选择在天气晴朗的夜晚,没有月光且周围没有强光的地方,这样不容易受到光线干扰,有利于观星。故选B。
18.(2023六下·荆门期末)下列行星中,体积比地球小的是( )。
A.水星 B.土星 C.木星
【答案】A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太阳系中唯一发光的恒星是太阳;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距离,依次排列的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按照体积从大到小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所以选项中体积比地球小的是水星。故选A。
19.(2023六下·荆门期末)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 )。
A.东方红一号 B.嫦娥一号 C.神舟一号
【答案】A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艰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宇宙的方式也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的了解也不断加深。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了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故选A。
20.(2023六下·荆门期末)下列关于宇宙描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B.行星、卫星、彗星小行星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占了宇宙的大部分
C.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只是宇宙很小的一部分。
【答案】C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A、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中一个普通的星系,选项观点错误;
B、行星、卫星、彗星小行星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占了宇宙的很小一部分,选项观点错误;
C、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只是宇宙很小的一部分,选项观点正确。故选C。
21.(2023六下·荆门期末)动物都生活在它适宜的环境中。蚯蚓喜欢生活在( )环境中。
A.干燥寒冷的土壤 B.阴暗潮湿的土壤
C.潮湿疏松的土壤 D.阳光下的地面
【答案】B,C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蚯蚓的生活习性∶1、喜阴暗: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2、喜潮湿: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3.喜温暖: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低于8℃即停止生长发育。繁殖最适温度为22~26℃。
22.(2023六下·荆门期末)以下作法可以有效保护生物多样的有( )。
A.建立动物救助站和基因库
B.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C.建立旅游区对外开放游览
D.大量引进当地没有的国内外动植物
【答案】A,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
【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人类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的措施有建立动物救助站和基因库、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多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设休渔期、不乱捕滥杀、拒食野生动物、修建动物通道、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
23.(2023六下·荆门期末)降水汇集成河流,会对地表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流水对地表的改变作用体现在( )。
A.对地表物质的侵蚀 B.对地表物质的搬运和堆积
C.对河岸动植物的影响 D.河流水域空气湿度的增大
【答案】A,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 降雨的过程中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它们将带动松散物质沿坡面向下移动。当流水汇集到斜坡低洼处时,就形成了较强的水流,侵蚀作用增强,松散物质会堆积在斜坡的下部和坡脚处。降雨会侵蚀土地,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改变地表的形态。我们要保护土地,植树造林,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4.(2023六下·荆门期末)下列关于地表形态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降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没有关系
B.地震、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表形态
C.地表形态变化只与地震、火山喷发有关系,与其他自然现象没有关系
D.流水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答案】B,D
【知识点】地形、地貌;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它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起到雕塑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地震、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形地貌,且是快速改变;流水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5.(2023六下·荆门期末)下列关于太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太阳系有8颗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
B.小行星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组成小行星带
C.冥王星不是行星,而是一颗矮行星
D.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民间称它为“扫帚星”
【答案】B,C,D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A、太阳系有8颗行星,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选项观点错误;
B、小行星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组成小行星带,选项观点正确;
C、冥王星不是行星,而是一颗矮行星,选项观点正确;
D、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民间称它为“扫帚星”,选项观点正确。
26.(2023六下·荆门期末)动物都有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请将下列动物和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连起来。
拟态 装死 伪装 保护色
【答案】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根据对动物自我保护的认识可知,油甲虫用装死面对危险,枯叶蝶用模拟环境来应对环境变化,青蛙用保护色来适应环境,北极狐用伪装来适应环境。
27.(2023六下·荆门期末)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卓著。请用线段将下面相对应的事件连接起来。
【答案】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1970年4月,我国的“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2003年10月,我国首先实现载人航天,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2018年12月,嫦娥四号探测器升空,我国实现了首次人类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20年7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启我国火星探测之旅。
28.(2023六下·荆门期末)地质学家发现地球内部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如图三层。请将图中各部位与它的名称连起来。
【答案】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表到地心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29.(2023六下·荆门期末)日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球处在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上。
(1)下面三个圆分别表示太阳、地球、月球,画出日食时“三球”的位置关系,并标明太阳、地球、月球。
(2)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1)太阳;月球;地球
(2)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1)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于是就发生了日食。日食和月食都涉及到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只是位置不同。
(2)当月亮、地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就会发生日食,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日食也被称之为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30.(2023六下·荆门期末)在探究火山喷发成因时,我们曾经做过如下模拟实验:
(1)在塑料瓶盖上钻一个小洞,用薄纸将小洞封住。在瓶内装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拧紧瓶盖。用力挤压塑料瓶。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在烧杯里用土豆泥做一个小山模型,将“山体”中间掏空并注入番茄酱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3)根据模拟实验,你认为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1)红墨水从小洞里喷出。
(2)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3)由于底下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种最强烈的显示。
(1)根据探究火山喷发成因曾经做过如下模拟实验过程,首先在塑料瓶盖上钻一个小洞,用薄纸将小洞封住。在瓶内装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拧紧瓶盖。用力挤压塑料瓶,可以看到的实验现象是:红色的水会冲破薄纸,从小洞中喷涌而出。
(2)在烧杯里用土豆泥做一个小山模型,将“山体”中间掏空并注入番茄酱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可以看到的实验现象是:开始可以看到土豆泥中有热气冒出,后来土豆泥出现裂隙,红色的番茄酱从裂隙中流出来,并且有大量的气泡冒出,热气沸腾。
(3)根据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结果,可以推测火山喷发的的过程是:地球岩石圈的下面积聚有大量炙热的岩浆和气体,随着岩浆受到的压力不断变大,或者地壳某处变薄,岩浆会冲破地壳的薄弱处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