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2 10:2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广为传唱的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背景,内涵、实施过程,特别是该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涵义和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培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94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全国政协通过《共同纲领》
1949
1966
1978
《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4
1947
内蒙古自治区
1954
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提出
“三个离不开”
1990
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997
2012
坚持“两个共同”
增进“五个认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1958
宁夏回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196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7
确立
发展
完善
遭到
破坏
探索
时空坐标
理念(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它是我国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实施前提
实施区域
设置依据
地位
自治权限
概念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基本特点
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
②政治和经济因素相结合
③历史和现实因素相结合
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制度优势
1.背景
(1)历史渊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有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国情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他们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
(2)现实需要: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a.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
b.地处边陲,交通闭塞。
政治上——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经济上——经济发展落后;
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落后。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1.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2005年)
(3)政治基础: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蒙古游击队
回民支队
1.背景
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4)历史经验: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5)理论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 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
土地革命时期
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
——中共二大宣言
民族自决及联邦制
抗战时期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毛泽东
民族区域自治
材料:1931年11月7日,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其中明确规定:“苏维埃政权领域内……不分男女种族(汉、满、蒙、回、藏、苗、黎和在中国的台湾、高丽、安南人等)……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民族问题文献汇编》
材料: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6)党的探索: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1)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2)现实需要: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3)政治基础:中国各民族在近代以来能够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4)历史经验:历史上各朝代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6)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归纳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首届政协会议
1941年
1945年
1947年
1949年
1954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法律依据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3、推广:
自治单位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旗(与县同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五个省级自治区: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84年
1990年
1997年
发展的过程
《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阅读教材,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思考:阅读《民族区域自治法》内容节选,总结自治区有哪些自治权?
立法自治权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变通执行权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数民族合法权益。
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主要优势:
3. 特点: ①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
②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原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学思之窗】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①突出民族特色,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
②加快民族自治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对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
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
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
④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帮扶、对口支援等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2)“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十八大提出:民族工作主题
(1)“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提出: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2.十九大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地位: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今天,我国少数民族各个方面虽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原有基础太薄弱,生态环境很恶劣,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较慢,而且很不平衡,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仍严重不足。
——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3.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问题
(1)民族分裂主义破坏了国内社会稳定,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仍严重不足。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
2008年达赖集团策划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4.问题的应对措施
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根据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出了修改。2005年5月,国务院第八十九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对党章作出部分修改,其中就包括增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张来明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制度保障:完善立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自治地方的合法权利,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经济保障:加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3)思想保障:加强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知识拓展: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结合“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的内容,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当代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1)性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经济: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发挥积极性,有利于各地区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3)政治: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4)文化: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各民族相互了解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民族差异更加包容,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知识拓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古代羁縻制度有何不同
性质不同:
政治结构不同:
权力来源:
社会主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属性;
前者是上下级关系,属于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后者是主仆关系,存在不平等;
前者是选举产生;后者是王权册封,世袭权力
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
秦汉实行郡县制,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实行不同于内地郡县制的管理模式。......
唐朝的在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羁縻州……不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或贵族担任,明显带有自治的性质。
明、清在西南设土司,清朝后来进行“改土归流”。
——根据教材第11课整理
知识拓展: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联系与区别
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区 经济特区
区别 设立区域
指导原则
自治程度
社会制度
解决问题
联系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央和地方关系,都要接受中共的统一领导。
港澳台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沿海特定区域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殊经济政策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
不享有自治权,只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实行
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为了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
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建立
背景:多元一体格局等
标志:1954年宪法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发展
完善
依据:《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不开”

中共十八大以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圭义
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课堂小结
1.(2023年海南卷)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
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平型关大捷后,社会各界进行庆祝,使得全民族达成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又通过各种方法再现平型关大捷这一史实,以上属于对平型关大捷这一记忆的共同构筑,最终使平型关大捷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至今依然影响巨大,这属于对平型关大捷价值的认同,由此可见,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B项正确;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学校教育共同构筑了平型关大捷这一集体记忆,并非只是强调国家权力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强调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体的影响,排除CD项。故选B项。
对点训练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2. (2021·北京卷)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2.A【详解】根据材料“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关于民族问题的政策,因而派遣专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②正确;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隔阂很深,因此该团旨在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清除,①错误;材料未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④错误;综上②③正确,①④错误,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3. 2020年夏,习总书记赴宁夏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情况,在金星镇金花园社区,总书记深情嘱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3.A【详解】材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脱贫以及实现小康而非国家统一,排除B项;少数民族地区并非高度自治,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A.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旨在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
C.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4.B【详解】根据材料“党考虑到回族有700多万人,遍布全国各地”“由于甘肃东北部的回族人口占回族总人口的近50%,因此选择在该地区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可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遵循回族人口的分布特点,符合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原则,B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使回族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自治区的建立遵循回族人口分布情况,不是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需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4、1954年宁夏省撤销建制,与甘肃省合并,但党考虑到回族有700多万人,遍布全国各地,建议在回族比较集中的宁夏建立自治区。由于甘肃东北部的回族人口占回族总人口的近50%,因此选择在该地区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由此可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 )
A.使回族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遵循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C.出于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需要
D.依据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渊源
5.C【详解】根据材料“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23788座,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清真寺3500多座,数职人员5100人”可知,我国允许少数民族的宗教传播,说明我国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我国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未体现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认同感,排除D项。故选C项。
5、截至2003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23788座,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清真寺3500多座,数职人员5100人。这说明我国( )
A.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C.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D.民族文化认同感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