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选必一 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与对外交往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册
学习目标与目录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1.秦朝
管理机构
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典客: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事务。
民族政策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
西汉形势图
(1)管理机构:大鸿胪
(2)民族政策:
①匈奴:
西汉:汉初和亲——汉武帝北击匈奴
东汉:南匈奴汉化——窦宪燕然勒铭
汉初
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
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北击匈奴
东汉初
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匈奴汉化
89年
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燕然勒铭
②西域: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
③东北:护乌桓校尉
◎护乌桓校尉幕府图壁画摹本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2.汉朝
(2)民族政策:④屯戍政策与经济开发:移民屯田;戍卒屯田。
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三也。······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大费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 ——《汉书 赵充国传》
屯田: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集体耕作制度。
益处:①抵御匈奴入侵 ②降低了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③有利于边疆开发④推动民族交流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特点:①军屯与民屯相结合;②屯田与戍边相结合;③农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1.隋朝
吐谷浑
党项
流求
管理机构:
礼部:册封礼仪、朝见安排
鸿胪寺:接待礼仪
民族政策:
(1)治理岭南:册封谯国夫人
(2)推行郡县:边疆豪酋任职
(3)三达流求:加强台湾联系
谯国夫人(冼夫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她一生审时度势,爱国爱民,忠义为国,维护统一,深得后人敬重。
周恩来称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西突厥
回纥
东突厥
吐蕃
唐
南诏
室韦
靺鞨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就如何处理突厥问题,贞观年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
另一种意见认为:“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唐太宗会采取哪种意见?为什么?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陇西行》
册封渤海郡王
册封南诏王
册封怀仁可汗
羁縻府州:唐朝在民族地方设置都护府、羁縻州,不改变其原有社会组织形式,以其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子孙世袭,各安其居。接受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4.唐朝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局部政权割据,征战状态,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从未中断
长期并立,民族交融
契丹族——辽
党项族——西夏
女真族——金
仿宋建制、庆历和议
澶渊之盟
南北面官
榷场贸易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嘉定和议
3.宋朝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1.元朝
(1)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
(2)管理机构:
西藏
设宣政院,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
云南
东北
设行省,征发服役
◎忽必烈与八思巴
吐蕃既服,世祖携喇嘛八思巴而归,即位以后,尊为国师,号为“大宝法王”。……其后八思巴返回吐蕃,世祖授以吐蕃统治权,以酬其劳绩,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吐蕃的开始。
——傅乐成《中国通史》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1、中央:
设置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2、地方:
北方蒙古——修长城、设九边、马市
东北女真——设都司、卫、所
西北蒙古——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西南——土司制度
西藏——册封 “法王”、建立都司
2、明朝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3.清朝
(1)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民族政策:
①蒙古:满蒙联姻,加强控制。
②西北: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③西藏: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
④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材料一:土司制度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进行间接统治。……有些土官以世袭故,对内恣肆重税,生杀任情,对中央不服,为患边境,“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
——选编自陈绍举《土司制度的建立及其历史贡献》
⑴根据材料一,简析土司制度的弊端。
材料二: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的作用。
结合表格和所学,概括历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进行交往交流交融?
(1)军事打击与防御
(2)建立政治隶属:册封;羁縻政策;因俗而治
(3)加强行政管理: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地方设行政单位
(4)加强经济往来
(5)和亲、会盟、和议
结合表格和所学,概括历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进行交往交流交融?
(1) 军事打击与防御:战争与修筑长城
(2)建立政治隶属关系:册封;羁縻政策;因俗而治
(3)加强行政管理: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地方设行政单位
(4)加强经济往来:屯田、榷场等
(5)和亲、会盟、和议
战争冲突与和平交融并存,和平交融是主流。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开发了边疆地区,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021·山东临沂·高三)汉代的互市成为汉民族与匈奴、鲜卑、乌桓等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这反映了
A.各民族群众可以自由进行贸易 B.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的差异
(2020·全国高考真题)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021·山东临沂·高三)汉代的互市成为汉民族与匈奴、鲜卑、乌桓等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这反映了B
A.各民族群众可以自由进行贸易 B.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的差异
(2020·全国高考真题)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C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有利于
A.完善中央官制 B.实现民族自治
C.消弭军事冲突 D.维护国家统一
(2021·湖南永州·)东汉班固在谈及边患时指出:“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房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这一主张
A.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 B.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
C.体现了道家小国寡民的治国理念 D.强调和亲对解决边患的决定作用
(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有利于D
A.完善中央官制 B.实现民族自治
C.消弭军事冲突 D.维护国家统一
(2021·湖南永州·)东汉班固在谈及边患时指出:“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房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这一主张A
A.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 B.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
C.体现了道家小国寡民的治国理念 D.强调和亲对解决边患的决定作用
2.秦汉:
1.先秦:
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有广泛的交往
汉:①丝绸之路 陆路:甘英出使大秦
海路:达印度
②对日本:赐“汉倭奴国王”金印
交往扩大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隋朝:
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②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2)唐朝:
①大食: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③长安——国际大都会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
(1)宋代:陆路受阻、海路发达;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港口。
(2)元朝: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马可·波罗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1)特点:①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②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2)表现:
①中俄关系: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②中英关系: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处在政治、文化相对封闭和经济自给自足境地之中的清政府,既不了解外部世界,也没有与西方各国建立正常交往关系的需要,更缺乏近代国际交往的经验,再加上礼仪争执所引起的不快,因此对英国使臣提出的要求采取了置之不理、断然拒绝的粗暴作法。……西方与中国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以失败告终。
——黄爱平《18世纪中西交往的历史与中国的世界观念》
◎马嘎尔尼访华
走向封闭
③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材料: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
——依据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并分析朝贡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知识梳理】梳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并分析其特点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郑和下西洋、海禁。
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总体特点:
1.开放性: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对外通道: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交往过程: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2021·山东临沂高二第一学期期中·13)“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宣扬国威”“友好交往”,与这四个关键词相关的古代中国历史现象是( )
A.丝绸之路 B.朝贡贸易 C.对外开放 D.闭关锁国
(2021·山东烟台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3)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
A.物种交流之路 B.商贸流通之路 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
(2021·山东临沂高二第一学期期中·13)“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宣扬国威”“友好交往”,与这四个关键词相关的古代中国历史现象是( B )
A.丝绸之路 B.朝贡贸易 C.对外开放 D.闭关锁国
(2021·山东烟台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3)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B )
A.物种交流之路 B.商贸流通之路 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