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2 16:1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目录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的民族关系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北方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南方
南抚夷越,设郡管辖。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二)汉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清末废。
(二)汉朝的民族关系
地方:北方 ——匈奴
01
02
03
04
05
汉初和亲
汉初的“和亲”政策除保证了和平的边疆关系外,也大大推进了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血缘的融会。
汉武帝反击
匈奴之战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取得大胜。
匈奴分裂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窦宪破北匈奴之战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北匈奴西迁
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二)汉朝的民族关系
地方:西域
1.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2.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二)汉朝的民族关系
地方:东北
1.设置护乌桓校尉。
2.灭卫氏朝鲜,设汉四郡
(二)汉朝的民族关系
边疆:屯戍、屯田
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自我保护,不再受到胡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
抵御匈奴的入侵。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流。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屯田的影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南朝(梁)萧绎 《职贡图 》绢本设色 25x198cm 南京博物院藏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江南地区的开发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鸿胪寺。
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隋朝地方: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加强与琉球的联系。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
1.隋朝
吐谷浑
党项
流求
管理机构:
礼部:册封礼仪、朝见安排
鸿胪寺:接待礼仪
民族政策:
(1)治理岭南:册封谯国夫人
(2)推行郡县:边疆豪酋任职
(3)三达流求:加强台湾联系
谯国夫人(冼夫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她一生审时度势,爱国爱民,忠义为国,维护统一,深得后人敬重。
周恩来称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西突厥
回纥
东突厥
吐蕃

南诏
室韦
靺鞨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就如何处理突厥问题,贞观年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
另一种意见认为:“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唐太宗会采取哪种意见?为什么?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陇西行》
册封渤海郡王
册封南诏王
册封怀仁可汗
羁縻府州:唐朝在民族地方设置都护府、羁縻州,不改变其原有社会组织形式,以其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子孙世袭,各安其居。接受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4.唐朝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安南都护府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加封南诏王,南诏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朝地方:
(1)唐与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①东突厥: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南侵,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西突厥:640年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高宗时灭亡西突厥;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唐与回纥、靺鞨(册封)
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链接纲要上】
(3)唐与吐蕃(和亲、会盟)
①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②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
盛世大唐的民族关系
局部政权割据,征战状态,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从未中断
长期并立,民族交融
契丹族——辽
党项族——西夏
女真族——金
仿宋建制、庆历和议
澶渊之盟
南北面官
榷场贸易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嘉定和议
五、宋朝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1.元朝
(1)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
(2)管理机构:
西藏
设宣政院,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
云南
东北
设行省,征发服役
◎忽必烈与八思巴
吐蕃既服,世祖携喇嘛八思巴而归,即位以后,尊为国师,号为“大宝法王”。……其后八思巴返回吐蕃,世祖授以吐蕃统治权,以酬其劳绩,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吐蕃的开始。
——傅乐成《中国通史》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
(七)明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地方:
修筑明长城,布置军镇。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北方:
东北:
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西北:
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西南:
设土司。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藏:
赦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管辖该地区,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1)对蒙古(鞑靼、瓦剌):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之变)。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明朝形势图(1433年)
(2)对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链接纲要上】
(八)清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地方:
北方:
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的控制。
西北:
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
西部:
西南:
“改土归流”。
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
材料一:土司制度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进行间接统治。……有些土官以世袭故,对内恣肆重税,生杀任情,对中央不服,为患边境,“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
——选编自陈绍举《土司制度的建立及其历史贡献》
⑴根据材料一,简析土司制度的弊端。
材料二: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的作用。
清经略边疆
(1)治理台湾
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链接纲要上】
(2)反击沙俄
①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②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其同意谈判。
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清经略边疆
【链接纲要上】
(3)管辖西北
①1757年,清朝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②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④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4)共治西藏
①册封宗教领袖:清政府以“达赖喇嘛”册封五世达赖。康熙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赐予五世班禅。
②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④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⑤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结合表格和所学,概括历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进行交往交流交融?
(1)军事打击与防御
(2)建立政治隶属:册封;羁縻政策;因俗而治
(3)加强行政管理: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地方设行政单位
(4)加强经济往来
(5)和亲、会盟、和议
结合表格和所学,概括历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进行交往交流交融?
(1) 军事打击与防御:战争与修筑长城
(2)建立政治隶属关系:册封;羁縻政策;因俗而治
(3)加强行政管理: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地方设行政单位
(4)加强经济往来:屯田、榷场等
(5)和亲、会盟、和议
战争冲突与和平交融并存,和平交融是主流。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开发了边疆地区,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021·山东临沂·高三)汉代的互市成为汉民族与匈奴、鲜卑、乌桓等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这反映了B
A.各民族群众可以自由进行贸易 B.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的差异
(2020·全国高考真题)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C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两宋 元明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学习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秦汉:
1.先秦:
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有广泛的交往
汉:①丝绸之路 陆路:甘英出使大秦
海路:达印度
②对日本:赐“汉倭奴国王”金印
交往扩大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隋朝:
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②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2)唐朝:
①大食: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③长安——国际大都会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
(1)宋代:陆路受阻、海路发达;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港口。
(2)元朝: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马可·波罗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1)特点:①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②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2)表现:
①中俄关系: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②中英关系: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处在政治、文化相对封闭和经济自给自足境地之中的清政府,既不了解外部世界,也没有与西方各国建立正常交往关系的需要,更缺乏近代国际交往的经验,再加上礼仪争执所引起的不快,因此对英国使臣提出的要求采取了置之不理、断然拒绝的粗暴作法。……西方与中国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以失败告终。
——黄爱平《18世纪中西交往的历史与中国的世界观念》
◎马嘎尔尼访华
走向封闭
③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材料: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
——依据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并分析朝贡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知识梳理】梳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并分析其特点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郑和下西洋、海禁。
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总体特点:
1.开放性: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对外通道: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交往过程: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宣扬国威”“友好交往”,与这四个关键词相关的古代中国历史现象是( B )
A.丝绸之路 B.朝贡贸易 C.对外开放 D.闭关锁国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B )
A.物种交流之路 B.商贸流通之路 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现
【知识归纳】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郑和下西洋、海禁。
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参考答案】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
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