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9:39:05

文档简介

永年二中 2023-2024 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 2.D 3.A
4.①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
观念。②要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没有贵贱之分,进而热爱劳动,
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
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5.①通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
②通过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的人。
③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唤醒孩子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意在让学生受到劳动教育,进而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错。原文说的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
加了古诗文数量,1-6 年级共编排了 112 首古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使孩子在积累语言的
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虽然“劳动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原文并未
特别强调小学里增加古诗文内容就是为了“劳动教育”。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热爱劳动”错,应该说“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或者说“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热爱劳动”。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一强调的是“劳动教育”的观点。
A.顾明远的话,强调了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观点。这个观点证明了材料一的劳动教育观点。
B.郑板桥强调的是要自食其力,不能很贴切地证明劳动教育这个观点。
C.毛泽东的话,意思是要让人们的精神变得文明,让他们的身体变得强健。这个观点不能证明材料一的
劳动教育观点。
D.孟子提出社会分工问题,指出有的人“劳心”,有的人“劳力”,前者统治后者,后者为前者服务。这个
观点不能证明材料一的劳动教育观点。
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原文“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
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可知,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理解和形成正
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
②由材料一原文“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
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
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知,要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可以创造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6 页
{#{QQABJQyAgggoABAAAQhCQw3yCkKQkACCCAoGAEAEsAAAwBFABAA=}#}
美好生活,劳动没有贵贱之分,进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
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二原文“学习古诗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我国古代有许多赞美劳动的诗
词,这些古代的诗人们对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褒奖”可知,通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
和劳动态度。
②由材料二原文“学习古诗词能对学生热爱劳动以及热爱劳动人民进行积极的情感熏陶。从古至今,劳动
养育了一批批中国人,我们通过读古诗词了解当时的劳动现状,让孩子们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
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可知,通过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
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③由材料二原文“汲取古诗词中的养分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希望通过阅读古诗词唤醒孩子对自
然、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让孩子们的双手变得灵巧,智慧得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热
爱生活的人”可知,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唤醒孩子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6.C 7.A
8.①第一次表现了小通讯员的稚气、淳朴、可爱;②第二次表现普通农家妇女对战士的爱,体现了人物
高尚淳朴的精神风貌。
9.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②女
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③以
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批判战争的罪恶。④以女性视角
写作,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更能打动读者,更好地彰显“人性美”的主题。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C.“因为是他和其他担架员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错误,由“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
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可知,是小通讯员自己扑上去的。故选 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效果艺术特色的能力。
A.“表现出新媳妇的俏皮、活泼”错误,由“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等句可知,
应是表现了新媳妇的羞涩、善良淳朴、关心子弟兵等性格。故选 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意象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出现是在小通讯员借被子的时候。小通讯员见着“新媳妇”显得不好意思,同时又因为先前借被子
不成有些赌气,他慌里慌张地想逃离尴尬的处境,却不小心刮破了衣服。这个细节把小通讯员的稚气、淳
朴、可爱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次出现是新媳妇“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这个细节描
写,体现了新媳妇把自己对战士的深情厚谊都倾注到缝补“同志弟”衣肩上的破洞上了,字里行间透出的
是—个普通农家妇女对战士的爱,体现了人物高尚纯朴的精神风貌。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6 页
{#{QQABJQyAgggoABAAAQhCQw3yCkKQkACCCAoGAEAEsAAAwBFABAA=}#}
本文中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虽然,作品
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
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
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甚至带着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了没
有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是一个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作
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淳朴憨厚和新媳妇善良、热爱子弟兵的形象跃然
纸上。
“我”作为女性,能敏锐的感觉到身边人物的细节性的特征,“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
我的气了!’”“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我回转身看见新
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
着身子”,这些是作者通过“我”细腻的感觉描写出来的,细致描写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动作和神态,更生
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本文写战争,却没有正面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卫生所里的“我”这个女性形象侧面描写战争,
如“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又下来一个重伤员。
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
抓住我的膀子说”的交代,均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交代出来的,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
者的想象。
从女性视角的讲述效果来看,读者跟随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的感受着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人物特点,侧面
了解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这与一般的写作视角比起来,给读者新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阅读
感受,能够让读者更好更细致地把握小说内容,体会小说主题。
10.【答案】B
11.【答案】D
【解析】古代只有“早朝”和“午朝”,没有“晚朝”。文中意思是君主未按时上朝听政。
12.【答案】 C
【解析】“在后苑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彦超等人”错误,原文有“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宴于后苑”,太
祖在后苑设宴只款待了王彦超等人,没有石守信。
13. 【答案】(1)赵普多次拿这件事进言,皇上说:“他们这些人一定不会背叛我,你为什么忧虑如此之
深呢(你为什么有如此深的忧虑呢)?”
(2)我想平息天下的战争,做长远的谋划,应该怎么做呢?
【解析】(1) “数”,多次。“以为言”,省略“之”,以(之)为言,拿这件事进言。“不吾叛”,宾语前
置,不背叛我。
(2)“息”,平息。“兵”,战争。“计”,谋划。“道”,途径、方法。
14.【答案】①出京镇守藩地。②买田置地,为子孙留产业。③约为婚姻,打消猜疑。
【解析】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6 页
{#{QQABJQyAgggoABAAAQhCQw3yCkKQkACCCAoGAEAEsAAAwBFABAA=}#}
结合“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可概括出,出京镇守藩地。结合“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
可动之业”可概括出买田置地,为子孙留产业。结合“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
相安”,可概括出,约为婚姻,打消猜疑。
参考译文:
当初,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皇上的旧相识,有功劳,掌管着禁卫军。赵普多次拿这事进言,皇上
说:“他们一定不会背叛我,你为什么忧虑如此之深呢?”赵普说:“我也不担忧他们叛乱。但是仔细地观
察这些人,他们都没有统领驭使别人的才能,恐怕不能制服他们的下属。如果军队中万一有作乱的人,他
们在那时也不能顺由自己的心意。”太祖醒悟过来。一天,皇帝召见赵普,从容讨论天下的事情,接着叹
气道:“自从唐末以来几十年间,八个姓氏十二个君王,一个接一个地越分窃取皇位,战争不停,老百姓
处于困苦的境地。我想平息天下的战争,做长远的谋划,应该怎么做呢?”赵普回答说:“陛下考虑到这
些,是天、地、神和人的福气。节度使权力太大,只有逐渐削夺他们的权利,那么天下才会安定。”皇上
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不久,皇帝趁着未按时上朝,与石守信等人宴饮,喝酒正尽兴的时
候,屏退身边的人,对他们说:“我如果没有你们不能够到今天。但是做天子也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实在是不如当节度使快乐,我整晚都不能够安心睡觉啊。”石守信等人都询问原因,皇上说:“这不难知道,
天子这个位置,谁不想坐!”石守信等人都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现在天命已经确定,谁还
敢再有二心!”皇上说:“你们固然不这样,但是你们那些下属想要富贵怎么办?如果有人把黄袍披加到你
的身上,你即使不想这么做,那怎么可能做到!”石守信等人哭泣谢罪说:“我们愚笨考虑不到这些,希望
陛下同情怜悯我们,指条活路给我们看。”皇上说:“你们为什么不放下兵权,出京镇守藩地,选择良田好
宅买下来,为子孙立下永远不可动的财产家业。我将和你们约定成为亲家,天子和臣子之间,互相没有猜
忌怀疑,上下都相安无事,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拜谢道:“陛下为我们考虑到这个程度,可以说是
如同再造之恩了。”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称病,请求免去掌管禁军的职务,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不
久,王彦超和其他节度使入朝,皇帝在后苑设宴,喝酒尽兴时,从容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国家的老臣,
长时间掌管重镇,国事繁忙,这不是我用来优待贤臣的本意。”王彦超明白皇上的心意,就上前回奏说:“我
本来没有功劳,长久地贪恋荣耀和恩宠,现在已经老了。请允许我退休,回到家乡,这是我的愿望。”皇
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答案】15.B
16.①画面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以大江、飞舟为背景,景象壮阔;而《劳劳亭歌》
结尾是独宿空船图,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凄凉。②人物形象不同: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是独
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而独宿空船图里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③所抒之情不同。《沁园
春·长沙》结尾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雄心壮志;而《劳劳亭歌》结尾抒发的是怀才
不遇、无人赏识的孤单苦闷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理解错误。
“今来何谢袁家郎”,其中的“谢”是逊色的意思,自叹其才不减袁宏,而无谢尚之见知。故选 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4 页 共 6 页
{#{QQABJQyAgggoABAAAQhCQw3yCkKQkACCCAoGAEAEsAAAwBFABAA=}#}
首先,画面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思是:
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此处以大江、飞舟为
背景,景象壮阔;而《劳劳亭歌》结尾是独宿空船图,“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两句,写而
今所遇唯有苦竹寒声动秋月而已,可惜没有知音,只好空船独宿寄情于归梦之中。诗句描绘了一个凄凉场
景,在秋夜风吹苦竹的凄凉氛围下,诗人独宿空船,只能寄情于归梦。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
凄凉。
其次,人物形象不同: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是独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突出他们的壮志豪情;而独宿空船
图里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
最后,所抒之情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雄心壮志,读起
来铿锵有力,极具力量感;而《劳劳亭歌》结尾寓情于景,抒发的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单苦闷之情。
用以景结情的手法点明了诗的主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
17.【答案】
(1)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2)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3)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18【答案】A
【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只要……才”搭配不当;“做出”缺少宾语。对应修改即可。D项,“只要……
就”表述太绝对。
19【答案】C
【解析】注意逻辑顺序,“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是工匠揣摩感悟的对象,
应先提思维对象,再说揣摩感悟,排除 A、B、D 三项。
20【答案】A
【解析】“孜孜以求”,比喻不知疲倦地探求。“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闻
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
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也比喻对诗文等做多次的精细修改。“匠
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
新风格或者新方法。
21【答案】精雕细琢的制作意识;坚守工匠精神的业主也不例外;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
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
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如第①空注意后文“制作意识”,第②空注意后面的“坚守工匠精神”,第③空注意前文“坚守”。
22.【答案】(示例 1)后工业化时代借鉴工匠注重细节、追求专业极致这一传统的信仰和理想。
(示例 2)后工业化时代借鉴工匠传统,注重细节、追求专业极致的信仰和理想。
【解析】本题考查短句变长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确立句子的主干,然后将其他有关的短句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5 页 共 6 页
{#{QQABJQyAgggoABAAAQhCQw3yCkKQkACCCAoGAEAEsAAAwBFABAA=}#}
看成句子成分,将短句改为短语,然后把其它句子作为修饰成分(定语或状语)来处理。要注意改后对句
子进行调整,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根据题意,首先应确定主谓宾的基本句式,主谓已确定,宾语中心语
可选“信仰和理想”;然后从材料中筛选有关“工匠精神”的关键内容,将其整合成宾语中心语的定语部
分即可。
2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引用《尚书》名言,第二句话则是对名
言所做的阐释,第三句话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材料围绕“加”“减”来讲述生活的道理,启示考生要联系
社会生活和人生实践,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材料开头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的
名句,并加以具体阐释,得出的结论是“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骄傲和谦虚指向人的
道德品行,体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这句哲理名言里包含了一个辩证思维的生活逻辑:做生活的
加法有时就会为生活所累,反而于人生不利;做人生的减法,因为有了“断舍离”,反而会有幸福加持。
第二个结论“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加减之妙,并运用于人生
实践中,才会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事中得心应手,活出真正的自我和人生的价值。“加”和“减”本身是对
立的,但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当其作用于每个人的生活时,就会体现一个人的人
生智慧。这就是这段论述的启示意义。文章既可以从“加”或“减”任一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把“加”
和“减”结合起来构思,但必须体现“加”和“减”的辩证思考。
立意:
1.给生活做减法,人生才能活出加法。
2.学会做减法,才能给人生做加法。
3.做好人生加减法,活出生命真价值。
4.为生活做减法,为生命做加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6 页 共 6 页
{#{QQABJQyAgggoABAAAQhCQw3yCkKQkACCCAoGAEAEsAAAwBFABAA=}#}永年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必修上册一、二单元》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进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树料一: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被写进党代会的报告,
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有在我们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不见
了,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瑞的
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
认劳动不分责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焦虑
如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等问题,根源在于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出现了认知偏差」
(摘编自朱永新《二十大报告中,有这些关于教育的新提法断要求》】
树料二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劳动教育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无处
不在,这在古诗词里体现得淋浦尽致。古诗词是几千年来历经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中华
传统文化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宇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之所以经久不表,不仅是因为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有音的之美,还因为它承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统编版
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数量,1-6年级共编排了112首古诗词,从《诗经》《楚辞》到
唐诗宋词,使孩子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如何在吉诗词教学中
渗透劳动教有呢?
首先,学习古诗诃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我国古代有许多赞美
劳动的诗词,这些古代的诗人们对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袭奖,“锄禾日当牛,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阀农》一诗千我流传,它描写具体生动,宇字振晕发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