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5AADBA 6—10AACDC 11—15BDCBD 16—20CDDCA 21—24AAC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14分)
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讨论治理;设立专门机构(官员)疏通水道;修筑混合河堤,加固河堤;植树护堤;利用机械力量疏浚河流;明确官员责任,严格考核。(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
原因:内忧外患,中央政府无暇顾及;灾害频仍,治河经费不足;官员贪污腐败,河道得不到及时疏浚;地方督抚势力上升。(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6. (12分)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洋务运动的开展;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传入。(背景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评价: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推动了中国早期的铁路建设(为中国早期的铁路建设做出贡献);推动了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服务于军事,维护清王朝统治(6分,任答三点点即可)。但是步履维艰,收效甚微,成效不大。(2分)
27. (12分)答题提示:(1)角度:选取角度。(2分)(2)阐述:根据选取的角度,结合古代史知识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阐述,史实正确,重要概念、术语使用恰当,符合选取的角度。(8分)(3)表述:逻辑清楚,语言流畅,表述成文。(2分)
角度: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化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阐述: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交流融合的一面。中国人的语言、习俗、文学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均渗透了佛教因素。隋唐时期佛教实现了本土化。宋明时期,一些士大夫有感于振兴儒学的需要,兼容佛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从明末开始的“西学东渐”使得传统的士大夫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另一端的文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西方文明在农学、数学、医学以及天文学等领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时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影响相当有限。
28. (14分)(1)特点:中西交流的桥梁是传教士;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翻译大量西方书籍;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相互性;中国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仍维护“华夏中心”观念;西方文化在传播中渐趋衰落。(8分,任答四点即可)
(2)转变:由轻视慢待西方文化到学习了解西方文化。(2分)
原因:近代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出现;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的优越。(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大庆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图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该水利系统由自然山体的多段坝体组成,需要长时段的建设施工。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A.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已经出现 B.精耕细作农耕技术初显
C.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D.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2.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3.秦汉时期的“平贾”制是一种官定价格标准的制度。“平贾”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汉武帝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秦汉时期“平贾”制的实行
A.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 B.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
C.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利于社会良好秩序建立
4.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指出:“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这里“‘马式’的省级组织”指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5.孙吴时期,由于水陆商品转运的大量出现,逐渐在水陆交通便利之所形成了许多商品聚散地,当时称之为“会市”。到南朝时,“会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多、扩大,逐渐发展成为草市、小市等不同官方正式市场的商业性市场。据此可知,当时
A.商业活动空间得到了拓展 B.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南移
C.政府对商业间接进行监管 D.跨区域贸易异常的繁荣
6.756年,唐玄宗发布了一篇筹划平叛全局的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
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C.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D.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7.贞元三年(787年),唐德宗询问长安郊外农民:“仍岁颇稔,何不乐乎?”答曰:“盖由陛下诏令不信于人所以然也。前诏云:‘于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两税而诛求者殆过之。”这说明唐朝
A.存在两税之外的附加税 B.中央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两税法在基层名存实亡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权威
8.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制成为进入官场的重要方式,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占到宰相队伍人数中的百分之三十五。据此可知,科举制
A.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相权局面 D.推动了酷吏集团发展
9.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10.金熙宗统治期间(1135—1149年),将大量猛安谋克“徙居中土,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使其播种,以充口实”。这一举措
A.消除了南北文化的隔阂 B.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加速了金朝封建化进程 D.拓展了金朝的统治区域
11.有学者认为,唐代文化呈现出贵族化的特质,蕴含着诸如华严、天台宗教义等较为深奥繁琐、理论色彩浓厚的思想。而宋代时期的新禅宗、理学以及新道教鼎立而三,都代表着中国平民文化的新发展,并取代了唐代贵族文化的位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 B.文化转型深受政治经济发展影响
C.市民文学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宋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12.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A.基层治理较为松散 B.租佃关系发展普遍
C.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社会的流动性加强
13.《梦溪笔谈》记载,当时“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都盐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这反映出
A.市场的价格由商人自行决定 B.民间消费观念理性化
C.官府利用市场手段调控物价 D.国家取消了食盐专卖
14.元朝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行省高级官员分别掌握行政、财政、军事及司法权等,互相制衡,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朝廷遣官巡察成为定制,行省官员定期朝觐述职。这说明元行省制
A.首创“犬牙交错”划界原则 B.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
C.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 D.造成所握权力大而专
15.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
A.提高内阁政治地位 B.加强中央集权
C.权臣集体参与决策 D.提高行政效率
16.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学者焦竑批评世人“自世猥以仁义、功利歧为二途,不知即功利而条理之乃义也”;思想家李贽则提出人之有私、为私乃是“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臆说也”。这些观点
A.表明了国民道德水准的低下 B.瓦解了理学对社会的束缚
C.冲击了儒家的正统义利观念 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7.清代前期,四川资阳县农民“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这
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 B.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
C.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 D.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
18.顾炎武编修《肇域志》,“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内容上遍涉边防、要塞、农田、水利、赋役、粮食、屯田、矿产、交通等与现实生活、百姓利益相关的问题,密切联系“天下利病,生民疾苦”。这表明顾炎武
A.改变了学术发展方向 B.注重历史研究
C.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 D.倡导经世致用
19.1750年,清朝废除藏王制,在达赖之下设立噶厦,管理地方行政,以四噶布伦分理政事。1791年颁布《藏内善后章程》,明确“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臣办理”。这一制度调整
A.体现出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B.形成了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
20.下表所示为徐继畲所著两本著作中关于澳大利亚的部分描述。这可用来说明
《瀛环考略》(1843年) “澳大利亚之广莫,甲于东南洋诸岛。英夷虽夺得之,而视之亦不甚重,盖地虽广而荒旷未辟,物产无多……市舶无利可贪,罕有至者,则亦徒费经营而已”
《瀛环志略》(1848年) “(澳大利亚)地之广莫,为东南洋诸岛之冠。野番兽处,亘古昏蒙。西班牙……忽见此土,以为搜奇天外,而不知地球圆转,已至亚细亚之东南洋也。荷、佛为鹬蚌之争,旋以穷荒弃之。英吉利惜其广土,极意经营,欲收效于百年之后,亦可谓好勤远略哉”
A.国人对世界认识具有渐进性 B.天朝上国观念遭到摒弃
C.“中体西用”思想的逐渐成熟 D.近代外交意识开始萌发
21.1889年,中国第一艘钢质军舰“龙威号”问世,其完全是由福州船政局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自造的,被人赞为“船式之精良,轮机之灵巧,钢甲之坚密,炮位之整严”,甚至超过所仿造的法国钢甲舰。这表明当时
A.工匠精神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B.洋务派官办企业已居于经济主导地位
C.洋务运动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D.政府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2.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推出“法西洋之普法”,不仅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还应系统学习其法规、制度,“变风气法度”,与“西人并雄”。上述主张
A.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B.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
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23.19世纪末,梁启超将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演变为“三世六别说”,认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阐明了“君权”与“民权”相嬗的原理,初步形成了“君权与民权”为框架的君主立宪的宪政模式。梁启超这些主张旨在
A.推翻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B.实现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有机结合
C.通过制度之变实现救亡图存 D.扩大“中体西用”观念的社会基础
24.1901年,慈福太后和部分官员希望通过举行乡试来提振权威,团结士心。但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这反映出
A.清政府缺乏改革决心 B.地方势力与朝廷全面对抗
C.废除科举是当务之急 D.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2分)
25.(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年间,仅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发生决口事件达89次之多,受灾范围涉及今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为此,北宋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曾屡次号召朝野人士进行讨论研究,群臣和皇帝本人都曾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治理建议和方案并付诸实践,如“诏河北转运司计塞河之备”;就地取材,利用各种薪柴竹石为骨架,然后加上黄土进行填塞混合做成河堤以提高河堤的稳固性;“藉林木固护堤岸,广行种植,以壮地势”;使用带有机械力量的地龙爪和浚川杷;利用完备的考课和奖惩机制,迫使官员认真对待治河问题等。
——摘编自戴庞海、陈峰《北宋政府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导致山东、直隶、河南三省相继受灾。堵筑决口所需甚巨,“多者千余万,少亦数百万”,清政府治河经费有限,加之部分官员贪污腐败,故“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督抚饬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剀切晓谕绅民等量力捐资”。此举拉开了晚清新河道由地方治理之序幕……地方官绅积极治河,自行筹措治水经费等。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治理黄河水患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围自强折》,一石墩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壁垒双方,旗帜鲜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洋务派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
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路的主张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
——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主张修铁路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进行评价。(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并分析原因。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