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咸丰春晖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春晖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20:06:29

文档简介

咸丰春晖高级中学高一2023年9月月考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 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顷。马克 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 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 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 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 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 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生(节选)
路遥
刘巧珍刷牙了。这件事本来很平常,可一旦在她身上出现,立刻便在村里传得风一股雨一股的。在村民们看来,刷牙是干部和读书人的派势,土包子老百姓谁还讲究这?读书人高加林刷牙,巧珍的妹妹巧玲刷牙,大家谁也不奇怪,唯独不识字的女社员刘巧珍刷牙,大家感到又新奇又不习惯。
“哼,刘立本的二女子能翘得上天呀!好好个娃娃,怎突然学成了这个样子?”
“一天门外也没逛,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倒学起文明来了!”
“卫生卫生,老母猪不讲卫生,一肚子下十几个价胖猪娃哩!”
“哈呀,你们没见,一早上圪蹴在老人与垃畔上,满嘴血糊子直淌!看过洋不洋?”
……
村里少数思想古旧、不习惯现代文明的人,在山里,在路上,在家里,纷纷议论他们村新出现的这个“西洋景”。
刘巧珍根本不管这些议论,她非刷牙不可!因为这是亲爱的加林哥要她这样做的啊!痴情的姑娘为了让心爱的男人喜欢,任何勇气都能鼓起来。她根本不管世人的讥笑;她为了加林的爱情什么都可忍受。
这天早晨,她端着牙缸,又蹲在他们家的垃畔上刷开了牙,没刷几下,生硬的牙刷很快就把牙床弄破了,情况正如村里人传说的“满嘴里冒着血糊子”。但她不管这些照样使劲刷。巧玲告诉她,刚开始刷牙,把牙床刷破是正常的,刷几次就好了。
这时候,碰巧几个出山的女子路过她家门前,嬉皮笑脸地站下看她出“洋相”、另外一些村里的碎脑娃娃看见这几个女子围在这里,不知出了啥事,也跑过来凑热闹了;紧接着,几个早起拾粪路过这里的老汉也过来看新奇。
这些人围住这个刷牙的人,稀奇地议论着,声音嗡嗡地响成一片。那几个拾粪老头竟然在她前面蹲下来,像观察一头生病的牛犊一样,互相指着她的嘴巴各抒己见。后面来的一个老汉看见她满嘴里冒着血沫子,还以为得了啥急症,对其他老汉惊呼:“还不赶快请个医生来?”逗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了。
巧珍本来想和周围的人辩解几句,大大方方开个玩笑解脱自己,无奈嘴里说不成话。她也不管这些了,照样不慌不忙刷她的牙。她本来想结束了,但又赌气地想:我多刷一会让他们看,叫他们看得习惯着!
她右手很不灵巧地拿牙刷在嘴里鼓弄了好一阵后,然后取出牙刷,喝了一口缸子里的清水,淋了漱口,把牙膏沫子吐在地上,又喝了一口水漱起来。周围一圈人的眼光就从那牙缸子里看到她的嘴上,又从她的嘴上看到土地上。
这时候,巧珍她爸赶着两头牛正从河沟里上他家的址畔。这个庄稼人兼生意人前几天又买了两头牛,还没转手卖出去,刚才吆着牲口到沟里饮水去。
立本五十来岁,脸白里透红,皱纹很少,看起来还年轻。他穿一身干净的蓝咔叽衣服,不过是庄稼人的式样;头上戴着白市布瓜壳帽。看起来不太像个农民,至少像是城里机关灶上的炊事员。刘立本吆牛上了垃畔,见一群人围住巧珍看她刷牙,早已气得鬼火冒心了!他发现巧珍这几天衣服一天三换,头梳个没完没了,竟然还能翘得刷起了牙。他前两天早想发火了,但觉得女子大了,怕她吃消不了,硬忍着没吭声。
现在他看见巧珍在一群人面前丢人败兴,实在起火得不行了。他丢下两头牛不管,满脸通红,豁开人群,大声喝写道:“不要脸的东西,还不快滚回去!给老子跑到门外丢人来了!”
刘立本一声喝写,赶散了所有看热闹的人。娃娃女子们先跑了,几个老汉慌忙提起拾粪筐,尴尬地出了他们本不该来的这个地方。
巧珍手里提着个刷牙缸子,眼里噙着两颗泪珠说:“爸,你为哈骂人哩!我刷牙讲卫生,有什么不对?”
“狗屁卫生!你个土包子老百姓,满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你羞先人哩!”
“不管怎样,刷个牙算什么错!”巧珍嘴硬地辩解说,“你看你的牙,五十来岁就掉了那么多,说不定就是因为没……”
“放屁!牙好牙坏是天生的,和刷不刷有屁相干!你爷一辈子没刷牙,活了八十岁还满口齐牙,临殁的前一年还咬得吃核桃哩!你趁早把你那些刷牙家具撇了!”
“那巧玲刷牙你为什么不管?”
“巧玲是巧玲,你是你!人家是学生,你是个老百姓!”
“老百姓就连卫生也不能讲了?”巧珍一下委屈得哭开了。她大声和父亲嚷着说:“你为什么不供我上学?你就知道个钱!你再知道个啥?你把我的一辈子都毁了,叫我成了个睁眼瞎子!今儿个我刷个牙,你还要这样欺负我……”她一下背过身,双手蒙住脸哭得更厉害了。
刘立本一下子慌了。他很快觉得他刚才太过分——他已经好多年不这样对待孩子了,他赶忙过来乖哄她说:“爸爸不对,你别哭了,以后要刷,就在咱家灶火圪坳里刷,不要跑到垃畔上刷嘛!村里人笑话哩……”
“让他们笑话!我什么也不怕!我就要到垃畔上刷!”巧珍狠狠地对父亲说。
刘立本叹了一口气,回头向院子后面看了看,立刻惊叫一声,撒开腿就跑——他的那两头牛已快把他辛苦务养起来的几畦包心菜啃光了!
巧珍擦去泪水,委屈地转身回了家。她先洗了脸,然后对着镜子认真地梳起了头发。她把原来的两根粗黑的短辫,改成像城里姑娘们正时兴的那种发式:把头发用花布手帕在脑后扎成蓬蓬松松的一团。穿什么衣服呢?她感到苦恼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洋不洋”“西洋景”“洋相”等词,表明刷牙在当时的农村还是一件新奇事,表现出村里人对文明、先进生活的向往。
B.巧珍之所以“不慌不忙刷她的牙”,还想“多刷一会儿让他们看”,是因为她大方开朗、不拘小节,没看出村民的讥笑。
C.刘立本“看起来不太像个农民,至少像是城里机关灶上的炊事员”,表明他与其他村民不同,暗示他最终会支持女儿刷牙。
D.从“委屈得哭开了”到“双手蒙住脸哭得更厉害了”,写出巧珍因父亲不供自己上学而成了“睁眼瞎子”的委屈与心酸。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刷牙看似是一件十分平常的小事,但人们异乎寻常的反应,却让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凸显出了时代特色。
B.本文以刷牙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从描写村民围观巧珍刷牙,到叙述父亲与巧珍争吵,“刷牙”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集中紧凑。
C.“像观察一头生病的牛犊一样”一句,以生病的牛犊来比喻满嘴血糊子的巧珍,贴合观察者拾粪老头的身份,突出了他们对巧珍的嘲弄与鄙夷。
D.本文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特点,如刘立本与巧珍的对话,既表现出刘立本粗鄙、好面子的一面,也表现了他对女儿慈爱温和的一面。
8.请结合巧珍刷牙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村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6分)
9.小说以“刘巧珍刷牙了”开篇,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者,宋人好善者,三世不懈。家无故而黑牛生白犊。以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以飨鬼神。”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使其子以问先生。其子曰:“前听先生言而失明,今又复问之,奈何?”其父曰:“圣人之言,先忤而后合。其事未究,固试往,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也,复以飨鬼神。”归致命其父。其父曰:“行先生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当此之时,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壮者死,老病童儿皆上城,牢守而不下。楚王大怒,城已破,诸城守者皆屠之。 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
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或直于辞而害于事者,或亏于耳以忤于心,而合于实者。高阳魑将为室,问匠人。匠人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材任重涂,今虽成,后必败。”高阳魋曰:“不然。夫木枯则益劲,涂干则益轻,以劲材任轻涂,今虽恶,后必善。”匠人穷于辞,无以对。受令而为室。其始成,拘然善也,而后果败。此所谓直于辞而不可用者也。
(节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标记。(3分)
故福之A为祸B祸之C为福D化不E可极F深G不H可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一年”与蒲松龄《促织》中“昂其直,居为奇货”的“居”意义不同。
B.“固试往”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意义不同。
C.“归致命其父”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义相同。
D.“胡人大入塞”与贾谊《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胡人”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人两次遇到黑牛生出白犊的事,父亲两次派儿子去请教术数先生,术数先生都说吉祥,结果父子先后眼盲,证明先生预言不准。
B.楚军包围宋城时,宋城百姓上城楼顽强抵御,楚王非常愤怒,破城之后下令屠城,这对父子因眼盲而幸免一死,真可谓因祸得福。
C.塞上人家无故丢失马匹,当邻人前来安慰时,主人认为这未必不是好事;当邻人祝贺这匹马带回胡人骏马时,他又认为这未必不是坏事。
D.高阳雅准备建造房屋,匠人认为木材没干透,不宜动工,高阳雅坚持要用没干透的木材建房,后来这座房子果然如匠人说的那样倒塌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
②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14.这篇选文阐明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日长简仲咸【注】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此诗作于王禹偁贬谪商州任团练副使之时。仲咸与王禹偁为同年进士,且同在商州主持政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天漫长难熬,因此诗人想到一位名叫仲咸的友人,便写下此诗赠予他。
B.诗人看见衙署白天大门紧闭、吏员们悠闲无事,对这种怠惰风气深感不满。
C.颈联看似仅有景物,却暗含时间和行踪的变化,渲染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
D.诗人在尾联感叹,若没有仲咸这样的朋友,自己内心的失落将无人可诉。
16.本诗通篇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显出愁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
( 3)韩愈《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B ,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小题。
文段一(王熙凤)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只见: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常喧,又添蛩语。遥望东南, 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于是凤姐儿方移步前来。将转过来了一重山坡儿,见两三个婆子慌慌张张的走来,见凤姐儿,笑道:“我们奶奶见二奶奶不来,急的了不得,叫奴才们又来请奶奶来了。”凤姐儿说:“ 你们奶奶就是这样急脚鬼似的。”
文段二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造成眼部黄斑疾病,如同患上了“眼癌”似的,完全无药可治。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滴滴、翩翩、慌慌张张”,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6分)
21.文段一与文段二中画波浪线部分,使用了“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①如同患上了“眼癌”似的。
②你们奶奶就是这样急脚鬼似的。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有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老子也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溶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每一个时代都有坚守自我、拒绝顺应与改变的人,《卫风 氓》中国的弃妇、赋《离骚》的屈原、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梦游天姥的李白,等等,改变与顺应有得也有失。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咸丰春晖高级中学高一2023年9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藜麦的大面积种植……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错误,结合“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知,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2.【答案】 D
【解析】“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误,或然变必然。结合“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知。
3.【答案】 A
【解析】第二段的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A.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直接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B.说的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C.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不大。D.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
【答案】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黎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与《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蔡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每点两分)
5. 【答案】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 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每点两分)
【答案】D
【解析】A.“表现出村里人对文明、先进生活的向往”错,这些词语体现的是村民对“刷牙”的不解和新奇。
B.“没看出村民的讥笑”错,原文是“她本来想结束了,但又赌气地想:我多刷一会让他们看,叫他们看得习惯着!”,她不是没有看出村民的讥笑,而是想要叫他们看习惯。
C.“表明他与其他村民不同,暗示他最终会支持女儿刷牙”错,原文“不要脸的东西,还不快滚回去!给老子跑到门外丢人来了!”“狗屁卫生!你个土包子老百姓,满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你羞先人哩!”,可见他认为女儿刷牙丢人,叫人看笑话,并不支持女儿刷牙,他与其他村民没有不同。
7.【答案】 C
【解析】C.“嘲弄与鄙夷”错,这个比喻表现的是村民对巧珍刷牙的不解,对新事物的好奇,并不是对巧珍的嘲弄与鄙夷。
8. 【答案】①村民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觉得巧珍是“出洋相”;②村民对新事物的好奇和不解,想要一探究竟;③刘立本觉得巧珍丢人现眼,认为老百姓不能跟学生比,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每点两分)
9. 【答案】①从情节上看,“刘巧珍刷牙了”简洁的交代了核心事件,使之成为了故事情节的线索,引发了后续一系列情节,使文章情节集中紧凑。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塑造了巧珍敢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向世俗观念挑战,向着新生活勇敢地迈出了一步的新形象;③从主题上看,一方面反映了村民当时农民思想的保守和落后,另一方也象征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④从效果上看,简洁地交代特殊事件,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每点两分)
【答案】BDF
【解析】句意:所以说福可变为祸,祸可变为福。这其中的变化难以捉摸,深不可测。
本题可以根据“福之为祸”“祸之为福”为对称句;“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为对称句,可根据四字对称句式来断句。
“福”作主语,“为祸”作谓语,“之”为取独的助词;其中“故”表结果,与后文联系紧密,因此“故福之为祸”中间不停顿,其后停顿,即B;
“祸之为福”与“福之为祸”为对称句,中间不停顿,其后应停顿,故选D;
“化”作主语,“不可极”作谓语部分,中间不停顿,其后停顿,故选F;
“深不可测”与“化不可极”为对称句,中间不停顿,其后停顿;“也”是句末语气词,也应跟“深不可测”紧挨着,中间不断开;故选:BDF。
11.【答案】 C
【解析】A.过了;/储存。句意:过了一年。/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意义不同,判断正确。
B.一定;/稳固。句意:一定试着前往。/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意义不同,判断正确。
C.回复/表达。句意:儿子回家后将术数先生的话如实回复了父亲。/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意义不同,判断错误。
D.意义相同,判断正确,都是指中国古代汉人对除了汉人以外部族的称呼。句意:胡人大举进攻边塞;/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
故选:C。
12.【答案】A
【解析】“证明先生预言不准”错误,“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父子未被屠杀证明先生预言准确。故选:A。
【答案】①采分点:“以”,因为,“乘”,登上;“视”,看见,这里指复明。
唯独这对父子因失明的缘故,可以不上城墙(防守);战斗结束围困解除之后,父子两人的眼睛又都复明了。(采分点每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
②采分点:“堕”,坠落;“髀”,大腿骨;“吊”,慰问。
译文:家里有许多骏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他的儿子骑马时掉下来摔断了大腿骨,邻居都来慰问他。(采分点每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
14. 【答案】①福祸互相转化,难以预知;②逆耳的话多实用,顺耳的话多不实用。(一处两分,全部答对得三分。)
15.【答案】B
【解析】B.“对这种怠惰风气深感不满”错误。诗人并没有着意批判怠惰的风气,而只是借此表现自己的忧愁与寂寞。
【答案】①首句直接抒情,说日长难耐,点出闲愁。②第二句点出闲愁的缘由——诗人被贬偏远之地,失意落寞。③诗人为了排遣闲愁而读书、赏花、饮酒。④闲愁仍无法排遣,诗人希望能和知心友人谈心倾诉。(每点两分)
【解析】“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天变长了,黄昏前的时光怎么打发呢?偏僻的州郡里,官衙闲寂,尽日掩门。“日长”二字点题,笼罩全篇,说明写信原因,意在微露全诗之旨。此句也是情语,刻画了诗人“寂寞恨更长”的苦闷之情;第二句点出闲愁的缘由——诗人被贬偏远之地,失意落寞。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翻开杜甫的集子,在诗的世界里徜徉,从老子的《道德经》中窥见道的本原。北院繁花千片随风飘落,月亮升起时在东楼有美酒相伴。诗人意在杜甫诗中寻觅知音,有所寄托,借杜诗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抒发其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他又从老子《道德经》中寻求精神归宿。诗人从书中没有找到寄托,想从自然界中寻求安慰。他趁黄昏月出之际,独自登楼以遣心中幽怨,但映入眼帘的是万花飘零的萧瑟景象,其意在排遣,却又添了伤春之情。诗人为了排遣闲愁而读书、赏花、饮酒。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若不是和我同年考中进士的你在商州主持政务,我寥落的情怀又能向谁述说呢?闲愁仍无法排遣,诗人希望能和知心友人谈心倾诉。
17. 【答案】
(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8. 【答案】A.我们拥有遗忘的能力;B.记住所有的知识。(答对一处得两分)
19. 【答案】①拥有人们难以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⑥这导致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⑨但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答对一处得两分)
20. 【答案】①“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中的“滴滴”写出了石中水流“一滴一滴”缓慢滴下的情景;“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中的“翩翩”描绘出枝头红叶轻盈飞舞的样子,富有动态美;“见两三个婆子慌慌张张的走来”中的“慌慌张张”描写了婆子们举止的慌乱,突出人物内心的焦急。 ②使用叠词,不仅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的特征,水流缓慢滴下,枝头红叶轻盈飞舞,人物的心情,婆子们内心的焦急,而且增强了它的音乐美,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对一个词语得两分)
21.“如同患上了‘眼癌’似的,完全无药可治”,“似的”表示看似像患眼癌,完全无药可治,总体表示否定,表示并不会患眼癌,只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
“你们奶奶就是这样急脚鬼似的”是打比方,表示像急脚鬼一样,“似的”强调二者相似性,更多表示肯定,结合“我们奶奶见二奶奶不来,急的了不得,叫奴才们又来请奶奶来了”可知,表示性子急。 (答对一处得两分)
22.范文
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芸芸众生,各有不同。“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内心,愈挫愈坚;而“清水”型人格的人,则是随物赋形,不拘常态。故秉承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助益人生。
其实,“牛油果”型和“清水”型,代表了两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坚守内心就是守住了底线,不拘常态则是追求的境界,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才会锻造高质量的青春。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的追求。
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成为我们民族的丰碑。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可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变方显明智,灵动方见圆融。
古人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时光如梭,四季更迭,天地万象,岁月不居。面对日新月异的局面,与时俱进,随遇而安,既是生活的常态,更是处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圣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瑰丽的财富。诸葛亮面对孟获,七擒七纵,用灵活变换之法成功化解了孟获心中的芥蒂,使其心悦诚服,从而谱写了民族融合的佳篇。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不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看到发展中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谈笑间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为新生的共和国迎来外交史上的黄金时期。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坚守之心,善变之道,打造高质量青春,助益成功人生。
坚守底线,是抓大;变通处事,是放小,坚守是变通的前提。总书记曾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最真诚的信念,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坚,最伟大的事业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感受澎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一心为民,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中融通善变,踏出了民族复兴的坚实步伐。我辈青年也应将内心的坚定不移与机智通达结合起来,奏响青春乐章,演绎精彩人生。
躬逢盛世,我们应内心守正,砥砺前行,做刚强矢志之人;也应随物赋形,处事圆融,做柔善之士。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辈青年当秉持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去追风赶月,助力复兴。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提出“牛油果”人格,它的特点是内核坚硬,“坚守自我”,拥有“坚定的内心”,三个同一范畴的近义词:坚硬、坚守、坚定。在反复强调中突出了主旨,启示我们做人做事应坚守自我,坚定信念。
第二部分引用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为道行不通时选择变化,变化了后就会豁然开朗,行得通则可以长久。强调了做出改变的重要性。同样,老子“上善若水,事善能”的观点也强调了理想人格的特点是能够跟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随物赋形,与时迁移,与外界交融,升华人生境界。
第三部分重在总结,提出了“改变与顺应有得也有失”的观点。这启示我们要辩证思考“坚守自我”与“改变自我”的关系,既要改变自我,又要守住自我;既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又要坚守住内心的操守。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坚守”与“改变”的内涵,“坚守”与“改变”各自的利弊,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坚守”与“改变”,何时“坚守”,何时“改变”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秋瑾坚守自我、宁折不弯,播撒抗战的火种,以此论证坚定自我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立足当下社会,辩证分析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危害。从而论证身处新时代,我们既要坚定内心,又要与时俱进,外圆内方,方可成就人生。
在素材的选取上,应注意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使论据更丰富。如可以引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先贤的智慧名言,以此论证“坚守与改变”的关系。
参考立意:
1.外圆内方,成就人生。
2.勇于改变,与时偕行。
3.理想致远,坚定恒成。
4.以坚定之心,顺时代浪潮。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评分标准】
一等 (20~16) 二等 (15~11) 三等 (10~6) 四等 (5~0)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补充说明】
①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②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③关于字数:6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600-400字区间作文,不超过30分,不再扣字数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300字以下的文章,1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2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从前宋国有一户好行善的人家,世代坚持不懈行善做好事。家里养的一头黑母牛产下一只纯白的牛犊,于是家里人就将这件怪事去请教术数先生。术数先生说:“这是吉祥的征兆,用这纯白牛犊去祭祀鬼神吧。”又过了一年,这家的父亲无缘无故眼睛失明了。以后这母牛又产下一头纯白牛犊,于是父亲又让儿子去请教术数先生。儿子问道:“先前听了术数先生的话,父亲您的眼睛失明了,现在还去问他为什么?”父亲说了:“圣人的话常常是先好像不对,但以后会应验吻合的,而且这件事还没完,你一定去试着再问问吧!”儿子又去向术数先生这怪事。术数先生回答说:“这也同样是吉祥的征兆,还是用这纯白牛犊去祭祀鬼神吧!”儿子回家后将术数先生的话如实报告了父亲。父亲说:“那就按照先生的话去做吧!”又过一年,儿子的眼睛也无缘无故地失明了。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包围了这户人家所居住的城市。这时候,城里能充饥的东西都吃光了,人们只能交换孩子吃,并将枯骨劈开当柴烧。壮年人也全都战死,老人、病人、儿童上城楼防守,顽强抵御,使楚军迟迟攻克不下。这时楚王大怒,在城被攻破之后,将凡是上城楼防守的人全部杀死。唯独这对父子因失明的缘故,可以不上城墙(防守);战斗结束围困解除之后,父子两人的眼睛又都复明了。
这正是祸福互相转化互相促成,其中的变化难以明了。在靠近边塞的居民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一次他家养的马无缘无故跑到胡人那里。邻居都为此事来安慰他。他说:“这事难道就不能变成好事吗?”过了一段时间,跑走的马领着一群马回来了。邻居家的人又都来贺庆。他说:“这事难道就不可能变为坏事吗?”家里有许多骏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他的儿子骑马时)掉下来摔断了大腿骨,邻居都来慰问他。他又说:“怎么知道这事不会变成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青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参战,结果边塞附近的居民死去十分之九,唯独这户人家因儿子跛脚,父子性命都保住了。所以说福可变为祸,祸可变为福。这其中的变化难以捉摸,深不可测。有时辞语顺当但往往也因之会妨碍事情的进行(或者译为却不切合实事),有时言辞难听不合心意,但却切合实际。”高阳魋准备建造房子,(他采伐了木材等建房材料后)去征求匠人的意见。匠人对他说:“现在还不能开工,因为木料还没干透;在温木头上涂上泥浆,时间一长,这木头会变形。用湿木料承受重泥,即使现在造好房子,往后房子一定会倒塌。”高阳魋听了后说:“不对。水料干了就更坚硬,泥浆干了就变轻。用坚硬的木料承受变轻了的泥浆,眼前虽然不好,往后就一定坚固。”匠人听了后一时也没有话说,便只好按照吩咐造房子。没多久,房子落成,显得非常高大结实,十分壮观。但不久这房子果然倒塌。这就是所谓的辞语顺当但却不切合实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