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搭石》,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了读课文的速度。除了这个方法,我们还能怎样提高阅读的速度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这种屏幕上出现的内容,并大声地读出来。(出示:一句句子)
1.看清了吗?(出示第二句句子)注意,还有一段话。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你一眼看到多少内容?(出示一段话)
预设: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一眼看到了“秦国的国君”
预设: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
师小结:我发现第二位同学一眼看到的内容更多一些。要完成这个小游戏,我们要连词成句的读,(板书:连词成句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者句子,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刚才小游戏中出示的内容出自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第六课《将相和》。(板书课题)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将相和》讲了2000多年前的一个历史故事,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根据其中相关内容改写而来的。
4.课题中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跟我读一读,将相和。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呢?
预设:我想知道题目中的将是谁,相又是谁?
预设: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是和好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那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出示课文和计时器)同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回读。在确定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后,记下所用的时间。边读边记,想一想。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出示问题)开始。(生读文,记时间)
2.现在,我们来交流。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是谁?
预设:我读到第十自然段,一边出现了大将军廉颇,我知道这个将是廉颇。相我猜想应该指的是课文的主人公蔺相如。
师小结:对,课题中的叫是赵国的大将廉颇,(板书:廉颇)这个相指的是蔺相如(板书:蔺相如)。赵王封蔺相如为尚卿。 尚卿相当于宰相的地位,所以在这里相指的就是蔺相如。
3.请你读好这两个人物的名字。廉颇、蔺相如。
4.“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和在这里指的是和好。我看到课文说廉颇和蔺相如闹不和,最后讲他俩成了好朋友,我知道和在这里就是指和好。
师小结:对。我在这里表示结束争执。廉颇和蔺相如怎么从不和到和的呢?稍后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5.这篇课文围绕印象,如和廉颇讲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出示: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中有个字“璧”,“璧”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玉,(出示玉图)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所以这个字是“玉字底”。《完璧归赵》中的“璧”指的是赵王得到的那块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也非常想要得到它就想拿成换璧。
5.那么这三个故事分别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呢?(出示全文)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在书上做做记号,并想想原因。运用连词成句的读的方法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请在30秒内完成。开始。
6.让我们来听听这两位学的交流。
预设:第1——9自然段写的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因为第九自然段说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我就知道了,前面写的都是《完璧归赵》的内容,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告诉了我们这个故事的结果,所以前面1——8自然段的内容,我就一扫而过了。(出示蓝色框1——9自然段)
师小结:这样阅读速度加快了,而且能根据要求找到相应的段落,非常好。是的,课文第九自然段告诉我们《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结果,所以第一到第九自然段写的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预设:第10到14自然段写的是《渑池会面》的故事。我读到第14自然段,一眼看到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就知道《渑池会面》的故事结束了。(出示蓝色框10——14)
师小结:在读这部分内容时,会碰到“瑟、缶”等词语,(出示:红色框“瑟、缶”)可能有的同学不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但是能够猜出这些都是表示乐器的名字,不妨碍我们对渑池会面,这个故事段落的划分,我们就可以先放一放,继续往下读。那么15——17自然段写的就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了。(出示蓝色框15——17)
三、学习《完璧归赵》
1.那相如和廉颇怎么会从不和到和的呢?让我们先走进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请同学们读读第一至第九自然段,找一找蔺相如说的话,想一想他说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2.蔺相如说的话集中在6、7、8自然段(出示:6、7、8自然段),我们先来看看第六自然段。(出示第6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想一想,他说了几层意思。
个别读:如果秦国提出六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15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15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15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的送回来。
3.我们先来听听这位同学的交流。
预设:蔺相如说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我们要带着和氏璧去秦国,看看秦王是否真心换璧。4、蔺相如在帮助赵王分析情况,所以文中连用了两个“如果”。(出示红框)那么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意思呢?
预设:第二层意思是说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去秦国。第三层,意思是如果秦王不是拿城真心换璧,他一定会把和氏璧带回来。
3.这是蔺相如告诉赵王,他到了秦国准备怎么做,所以也连用两个如果。(出示红色框)从这段话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我从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去秦国,知道他为了赵国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很勇敢,也很爱国。
4.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可以读出坚定坚决的语气。
5.还有谁来补充?
预设:从四个如果我发现蔺相如思维很严密,把各种情况都分析到了。
师小结:看来,蔺相如的勇敢是建立在充分思考后谨慎行事的基础上的。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学生读)
6.我们来听一听这位同学的朗读(生个别读)
7.(出示第七自然段)蔺相如到了秦国,见了秦王,他又说了什么?自己轻声读读,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说?
8.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的交流。
预设: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他这样说是因为她发现秦王没有拿成换璧的诚意。故意这么说,就是想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拿回来。
师小结:你联系上下文,知道了蔺相如说这句话的原因。
预设:蔺相如又对秦王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实物,做成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这么说是想要威慑秦王,如果秦王硬抢,它将永远得不到这块和氏璧。
9.这段话中有个多音字,在这里念“强”,意思是勉强,(出示强逼加框)强逼的意思是强迫。蔺相如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0.请位同学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划线句子)
11.(生个别读)从蔺相如的言行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蔺相如对毫无诚意的秦王,先是不动声色,故意说壁上有瑕疵,把和氏璧拿到手里之后,不惜以头撞柱来威慑秦王。我觉得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点评:这位同学结合了具体事例,读懂了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的人。(板书:机智勇敢)
12.现在请试着概括一下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预设:这段话题是蔺相如威胁秦王,如果不履行约定,她就和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
13.概括得非常好,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概括第八自然段中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出示第八自然段)
14.我们来听这位同学的交流。
预设:蔺相如告诉秦王他已经派人把并送回赵国,如果秦国愿意交出15座城,他马上派人把璧送回。
15.说得很好。刚才我们研读了现象如言行的句子,了解了他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课后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各两遍。
概括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提高阅读速度
注意力集中 6.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不回读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连词成句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练词成句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继续学习概括《渑池会面》、《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2.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借助小标题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 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集中注意力,运用连词成句读,不回读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课文的速度。边读边记,知道了课文由这三个小故事构成,还学习了第一个的故事。
2.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课后概括《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的交流。(出示图片)
预设:战国时到,赵王得到了和氏璧。秦王想用15座城换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见到秦王后发现他没有诚意,就威胁秦王,如果不履行约定,他就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秦王只能答应。蔺相如早已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告诉秦王,如果秦国有意交出15座城,他马上派人把璧送回。秦王没有办法,只得送蔺相如回赵国。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师小结:在学习这个故事时,我们着重学习了蔺相如说的话,读懂了他为什么这样说的原因,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继续用这个方法来学习下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1.(出示:10——14自然段)请你默读第10至14自然段。你能不能找一找蔺相如说了什么?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说,试着概括《渑池会面》的主要内容。(生自己归纳)
2.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概括的内容。
预设:几年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要求请王击缶。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说秦王如果不答应,就要与他同归于尽。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不敢上前,秦王被逼得也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
3.这位同学说的比较完整,但是蔺相如与秦王交锋的这部分概括的不够简练。我们来看看这部分的内容。(出示:12自然段)自己轻声读读这段话,想想蔺相如说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说?(生思考)
4.我们先来听听这位同学的朗读。(生个别读12自然段)
5.这段话中出现了一个乐器的名字。老师读一读“缶”。(出示:“缶”红色框)“缶”是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出示解释)前文中也有一个表示乐器的名字“瑟”,是古代的弦乐器,像琴。还有生字一个生字“侮辱”(出示侮辱红框)。“侮辱”的意思是(出示解释)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6.蔺相如看到秦王要存心侮辱赵王,他说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预设:蔺相如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性,这句话是说蔺相如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7.“擅长”(出示红色的框)在这里的意思是(出示解释)在某方面有特长。
8.蔺相如还说了什么,继续交流。
预设:蔺相如说:“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蔺相如说这话的目的就是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否则他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师小结:这两处蔺相如说的话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蔺相如用命威逼秦王,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9.为什么蔺相如一定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的交流。
预设:因为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令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侮辱赵王就是侮辱赵国,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一定要秦王也为赵王击缶并记录下来。
师小结:对。蔺相如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
10.现在,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渑池会面》的主要内容?(出示10——14自然段)(学生说)
11.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的交流。
预设:几年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蔺相如用命威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答应。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
师小结:概括得非常好。读懂人物的言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负荆请罪》
1.现在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来概括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生自己概括)
2.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的发言。
预设:廉颇对蔺相如的职位比自己高,不服气,想让他下不来台。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避让时。后来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负荆请罪,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3.这位同学说,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避让,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预设:蔺相如听说廉颇不服气的话,就请病假不上朝。看见廉颇的车过来,蔺相如连忙叫自己的车夫掉头。从蔺相如的这些表现看出,他是在处处避让。(出示句子下划线)
师小结:蔺相如具体的表现可以用“处处避让”来概括,归纳的非常好。
4.为什么这样的避让就能维护国家利益呢?请同学们读读蔺相如说的话,(出示蔺相如说的话,下划线)想一想。
5.我们来听听同学的交流。
预设:因为如果蔺相如和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会乘机来攻打赵国。在上次渑池会面中,就是因为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师小结你能联系上文,读懂蔺相如的处处避让,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
6.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示弱,寸步不让,为的是国家利益。处处避让廉颇也是为了国家利益。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廉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预设:我觉得廉颇是个知错就改的人。他听了蔺相如的话,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他就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
7.廉颇勇于改过。(板书:勇于改过)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出示下划线)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意思。后来用这个词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三、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出示整篇课文)
1.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都说清楚了,那么能不能把三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呢?请你们轻声地试一试。
2.来听听这位小朋友的交流。
预设:战国时赵王得到了和氏璧,秦王想用15座城换壁。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见到秦王后,发现他没有诚意,就威胁秦王,如果不履行约定,他就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秦王只能答应蔺相如。几年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并记录下来。蔺相如用命威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只能答应。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对蔺相如的职位比自己高,不服气,想让他下不来台。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避让。后来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负荆请罪,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3.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都说清楚了。造型,该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是怎么从不和到和的。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板书:和)
预设: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上的功劳被封了官,位居廉颇之上,所以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后来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和蔺相如才重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4.通过刚才对人物言行的学习,现在你们知道他们和好的原因了吗?
预设:廉颇一开始只考虑到自己,听了蔺相如的话,认识到自己为了争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太不应该了,所以我觉得他俩和好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5.你说得真好,他们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体现了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三、作业布置
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三题、第四题和第五题。
【板书设计】
提高阅读速度
注意力集中 6.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不回读 勇于改过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连词成句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和)
以国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