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2 23:13:40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重点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意义
2.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意义
重难点梳理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
(1)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2)近代现状: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过程
(1)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确立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成立自治区时间:内蒙古1947、广西壮族、新疆1955、宁夏回族1958、 西藏自治区1965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4)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主要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2.历程:
(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意义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2)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3)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4)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四、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3.民族工作的新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