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十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十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2 23:15:45

文档简介

第十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难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
重难点梳理:
一、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1.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1)初创:《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
(2)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
(1)20世纪80年代: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特别说明] 1982年宪法的意义
1982年宪法扩大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强化了民主与法治建设;贯穿改革开放精神;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与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2)20世纪90年代以来
①中共十五大:1997年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③到2010年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中共十八大以来
①201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②2020年5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新中国成立初期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2)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是杰出代表。
(3)影响: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
(1)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2)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3)1994年,先后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4)2001年,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提出: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②形成: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意义: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知识归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在地位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统摄性与崇高性;在培育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系统性与融入性;在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民族性与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