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1 21:5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蒀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内容主旨】
苏俄结束内战后,经济形势严峻,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国家恢复了经济。苏联建立后,斯大林掀起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集体户运动,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模式”。
【教学目标】
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掌握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格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苏联的措施和成就;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让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内容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吗?
提示: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如旭日东升,喷薄而出。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苏联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列宁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其中的艰难曲折与成败得失已成为一笔巨大的历史财富。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吧!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法引出苏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一:新经济政策莃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提问:“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列宁为什么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苏俄的情况如何?
提示: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工人常常处于饥饿之中,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工农联盟受到威胁。在唐波夫省、乌克兰、顿河流域和西伯利亚等地,不断出现农民以各种形式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活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须改变。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根据课本梳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通过对比找出它们有什么不同?
影响
提问:通过对比找出不同后,教师:有人说,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是历史的倒退,大家认同这个观点吗?它有什么影响?
提示: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教师总结:新经济政策是根据苏俄的国情,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也体现了列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文和史料、制作对比表格的方式,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环节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一些苏维埃共和国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初加入苏联的4个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思考:怎样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过渡: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苏联在布尔什维克党和斯大林领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两个五年计划
背景材料: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提问: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提示:经济落后,帝国主义的威胁。
工业化的成就
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后期僵化。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和地图,认识苏联工业化的背景和成就和弊端。
环节三:农业集体化:
背景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过程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党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到1937年,93%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
影响
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其中出现的强迫命令现象,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后果,使苏联的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数据,客观评价农业集体化认识到农业集体化的不良后果。
环节四: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新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建立,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思考:高度集中在经济政治上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提示: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积极作用: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国家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严重弊端:①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②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个人手里,形成个人高度集权。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前及部分的学习,客观评价苏联模式,并联系中国历史,认识政策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才能让社会主义发挥最大的作用。
环节五:总结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来看,它严重束缚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我们要吸取其中的教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有四个部分,要梳理清楚三个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还要说明苏联模式并不是唯一的模式,社会主义还有很多种模式,适当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结合当下时政,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树立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