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1 21:5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表述为: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界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苏联的建设在改革中曲折前进。本课的目标是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总趋势。能够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论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首先在复习上节课的俄国十月革命的结果,意义,夺权方式、性质。在复习基础上,对列宁和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掌握。内容跨越1921-1937,学生的时空观念、人物贡献、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及艰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模式的启示等需要通过读书、查资料理解并进一步掌握和消化。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1.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道路。(二)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利弊。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道路初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道路再探——新经济政策三、道路终探——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①基础知识复习:②设问导入列宁:“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提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学生回答问题 巩固上一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同时引出新课,新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一、道路初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前情回顾】列宁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他能如愿吗?“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入瘫痪状态……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虽然以往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却也起来造反,提出来“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工农业产量下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学生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工业、商业方面采取的措施学生分析材料,举手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上一课已经学过,因此可以直接提问学生,既复习基础知识,又可以引出设问通过分析材料,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列宁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不能如愿。列宁的首轮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失败,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呢?从而引入课文第二环节。
二、道路再探——新经济政策 1、时间:2、实施原因3、领导人4、目的:5、内容6、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结合起来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预设: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新经济政策是否违背了社会主义的观念?结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创新。 中考小站1922年,列宁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提到当时苏联农民“正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和各种设施”。据统计,1923年的苏联农民平均每天有11.51小时用于生产劳动。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生产关系调整符合农民的愿望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C、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D、人民在战争时甘于奉献上述图表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7、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关注一】苏联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关注二】列宁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唐晋《大国崛起》根据材料分析,斯大林面临怎样的状况?为此,斯大林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找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哪些学生记笔记学生讨论分析学生答题学生思考分析,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俄国名称演变做好笔记,课后完成有关列宁事迹的“四个一” 通过表格填空形式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区别,既直观易于记忆关键知识点,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新经济政策的“新”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两段材料得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探索。结合中考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此设计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图表材料,学会从图表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同时又是一种题型训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题型解答方法讲解。通过设计历史时间轴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处于不同名称时期俄国的重要历史演变,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设计意图在于促使学生系统掌握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同时过渡至下一个环节:斯大林模式。
三、道路终探——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1、苏联的工业化1)背景: 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2)目的: 实现国家工业化3)领导人:斯大林P48 ★相关史事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阅读材料,概括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措施、特点和成就。4)措施:实行两个五年计划5) 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6) 成就: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阅读课文,结合材料,说说苏联工业化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2、农业集体化1)主要原因: 适应_________的需要。直接原因: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_____________。2)时间:3)方式:回顾:新中国建立初期农业集体化的形式是什么?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另外,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以上材料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上卷》阅读材料,说说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成就有哪些?4) 成就:解决了粮食问题,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P50★相关史事 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过程,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说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存在什么问题?5) 存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业的发展。3、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形成标志: 2)特点:P50★相关史事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实行苏联模式后,苏联用十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对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赶超,成为世界第二号工业化强国。苏联模式的实行为日后打败法西斯奠定基础,使苏联具备了堪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力量。——沈宗武《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阅读上述材料,说说斯大林模式有哪些利弊?3)评价①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阅读课文及相关史事,思考回答问题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回答问题。学生举手回答,完成知识点小结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举手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阅读课文及分析“相关史事”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在于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教材,学会从教科书中多渠道获取信息,同时又能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呈现材料既能锻炼学生阅读概括信息的能力,又自然而然引入下一个问题。强调知识重点。提醒学生留意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初期的中国受到苏联影响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材料,寻找关键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材料,寻找关键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同时把本课的学习推向高潮。
课堂小结 苏联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最后,苏联的经济増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启示(教训)①政治上: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②经济上: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③民生上: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教学主题点题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探索道路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教师有必要进行引导介绍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是以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为主题进行设计的。教学设计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道路初探,介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列宁曾经幻想用它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本内容上一节课已经做过介绍,所以本环节略讲,主要讲述列宁幻想的破灭,进入第二环节,道路再探之新经济政策一目的学习,本目内容是个重点,主要采取对比式教学,在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中概括出它的特点,再引入相关材料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进行总结归纳。在讲述第三次道路终探之斯大林模式之前介绍两个小知识,一是苏联的成立,二是列宁的去世,这两个要点放在这里是方便引入第三次道路探索的必要性。第三个环节主要是采用课文的材料“相关史事”进行充分的分析概括。本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就是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问题设计,逻辑严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学思路清晰,主题明确,课堂高效,适合学生思辨性思维有所发展的初三教学。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历程的基础上,认识到社会主义探索之路是曲折的,是艰辛的,社会主义探索之路要符合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足之处是全程教学形式相对比较枯燥一些,整节课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学生认真学下来会比较累。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