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4)课件(共16张PPT)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4)课件(共16张PPT)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2 23:2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 17 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户籍制度的演变
战国
秦朝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逐步确立。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隋朝: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
按职业定户籍,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
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户籍制度的演变
根据史料,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功能演变的历史因素。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户籍制度的演变
根据史料,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功能演变的历史因素。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
特点: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交通要道十里设一亭
乡里制度
皇帝
中央政府




三公九卿
郡守
县长(令)
三老、啬夫、游徼
里正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十家牌法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里甲制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户籍制度的演变
根据史料,归纳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户籍制度的演变
根据史料,归纳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特点: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意义: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朝代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鸠杖
汉 常平仓制度 隋 置仓积谷,义仓、社仓
唐 养病坊
宋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福田院
元 众济院
明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清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汉书·食货志上》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
――《唐六典》卷20《常平署》
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振给。
――《通典》卷12《食货 轻重》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朝代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鸠杖
汉 常平仓制度 隋 置仓积谷,义仓、社仓
唐 养病坊
宋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福田院
元 众济院
明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清 清光绪奉天同善堂
近代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朝代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鸠杖
汉 常平仓制度 隋 置仓积谷,义仓、社仓
唐 养病坊
宋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福田院
元 众济院
明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清 清光绪奉天同善堂
近代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根据史料概括两宋时期居养院制度的特点。
北宋哲宗颁布诏令,在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宋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并推广到全国各州府。居养人的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据统计,当时全国每年所需费用约五百万贯,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南宋时期,各州府基本上都设立一处的居养院。居养院大多依靠地方官府拨款、绅商捐款筹备基金。
——摘编自《宋史》等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根据史料概括两宋时期居养院制度的特点。
北宋哲宗颁布诏令,在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宋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并推广到全国各州府。居养人的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据统计,当时全国每年所需费用约五百万贯,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南宋时期,各州府基本上都设立一处的居养院。居养院大多依靠地方官府拨款、绅商捐款筹备基金。
——摘编自《宋史》等
特点:政府主导;从试点推广到全国各地;有明确的制度规定;
生活保障比较全面;资金来源由国家和民间筹备。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课程总结
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
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根据史料,分析清政府在前期和晚期社会救济措施的差异。
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会筹资渠道的依赖。
——摘编自李俊岭《晚清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根据史料,分析清政府在前期和晚期社会救济措施的差异。
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会筹资渠道的依赖。
——摘编自李俊岭《晚清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
差异:清前期未设立专门救济机构,临时差遣;政府拨款。
清晚期设立专职救济机构;依赖社会筹资。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