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28张PPT)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28张PPT)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2 23:2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十七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社会治理

目录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01
02
03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古代中国政府如何掌握人口情况?
·当代中国政府如何掌握人口情况?
1.户口本
2.身份证
3.人口普查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户籍制度 ——
历代政府对自己所管辖范围的人口数量进行登记、调查、记录在册的管理制度。
(一)形成期:
商:
“辛巳卜, 贞, 登帚好三千, 登旅万呼伐”、“登人三千呼战”
——殷墟甲骨卜辞
进行人口登记,征集兵源
西周: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
——《周礼·秋官·司民》
经常性、制度性的户口调查和登记
(二)确立期:
战国:
秦朝: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东成户人士五夫
妻大女子沙
子小女子伤
子小女子泽若
里耶秦户籍简: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 蒙恬列传》
汉朝:
居民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负担赋役。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编户齐民”
征发赋役的依据
(三)发展期:
东晋:
根据“历史纵横”说一说东晋户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提示:
西晋永嘉之乱,大量北方人口涌入南方,为与本地土著居民相区别故用“白籍”,
后政府为了增加赋税进行“土断”
(三)发展期:
隋朝: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
效果:新增丁男44.3万,新附人口164万,大大增加财政收入。
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唐朝:
假如你是隋文帝,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
解决措施:开皇三年,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监察隐漏户口,即“大索貌阅”
输籍定样(根据财产确定户等登记在册,防止豪强隐匿户口本,增加封建社会财政收入)
(三)发展期:
宋朝:何谓主户?何谓客户?宋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
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
——(宋)石介《徂徕石先生全集》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提示:宋代“不立田制”,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
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
元朝: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 民籍、军籍、匠籍
(三)发展期:
明朝:
“官司所据以征敛者黄册与鱼鳞而已。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一经一维,互相为用”
——清人王庆云
保证徭役的征发
保证田赋的收入
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日益下降
·鱼鳞图册
·黄册
(三)发展期:
清朝:为什么乾隆年间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材料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提示:雍正二年,实行摊丁入亩,赋、役合二为一,
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彻底隔断
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有什么作用?
材料二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户口数量的调查统计,也并非只有人口调查管理与社会治安功能。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对人民进行控制和剥削的主要形式中,土地与人民的封建依附关系的结合是最基本的。甲兵与税赋,自然就是由被束缚于一定的土地上的人民负担了。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
——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
材料一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汉代徐干《中论 民数篇》
提示:具有经济剥削功能,即首要目的是赋役征发;
进行社会管理,维护社会治安...
二、历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
·我国古代基层组织有哪些?
·我国现代基层组织都有哪些?
1.居民委员会
2.村民委员会
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秦朝
唐朝
清朝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
保甲制度
唐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均由本地人担任
中央:三公九卿

地方:郡



皇帝
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正。
五家为伍
十家为什
百家为里
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明朝
四家为邻
五邻为保
互相监督
材料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综合探究二】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
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
·我国古代政府和社会又会实施什么措施?
·当你面临困难时,国家和社会会提供什么帮助?
养老/失业/医疗/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
社会救助
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会福利...
对军人及其家属的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灾难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救济的原因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 七患》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2)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材料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汉书·食货志上》
常平仓制度
汉朝
主体
辅助,宋朝兴起
辅助,明清兴起
慈善组织
宗族
政府
(二)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慈善组织 材料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
――《唐六典》卷20《常平署》
材料 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振给。
――《通典》卷12《食货 轻重》
“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天下第一仓”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慈善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材料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钱公辅《义田记》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2)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主体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慈善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善堂、善会
清光绪八年,太子河、浑河泛滥,沈阳贫民流离失所,奉天总兵总兵左宝贵汇集奉天社会志同道合之士,相继设立惜字局、义学馆、栖流所、施粥厂、育婴堂等五个部门,成为了奉天同善堂的雏型。清光绪二十一年,左宝贵在甲午战争中阵亡。次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将左宝贵生前创建的各种慈善机构统归一处,合称“奉天同善堂”。
奉天同善堂
近代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2)社会救济
(3)优抚政策
朝代 措施
尊敬、赡养老人 秦汉
明初
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安济院也作“养济院”。在《武林旧事》中记载,“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指贫困无依靠的老人,可以进养济院,如同现在的养老院。
鸠杖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根据课本归纳,填表:
实施者 地位 措施 目的
灾害性社会救济 政府
民间社会 对弱势群体的帮助 政府 民间 社会 主体
辅助
建立仓储系统、直接实施赈济、疏导安置流民
义仓救小灾
主体
辅助
宗族在衣食住行上资助族中贫困者;明清慈善机构出现,接济贫民,收养弃婴等
对高龄老人有优抚政策;设有收容贫老、孤儿、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巩固统治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汉 隋




清 分类登记制度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与客户
诸色户计
户帖、黄册
永停编审
乡里制度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里甲制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邻保制度
什伍组织
常平仓制度
置仓积谷,义仓、社仓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众济院
福田院
养病坊
鸠杖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
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小结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户籍制度
基层治理
社会救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