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11 21:00:21

文档简介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时一)
【复习巩固】
1.掌握的大气的受热过程
2.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新课导入】
秋季和冬季,为什么露水和霜冻常常出现在晴朗的夜晚?秋冬季节,为什么能经常看见农民露天焚烧秸秆?
【学习目标】
1.掌握的大气的受热过程
2.知道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学习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难点】
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高考考向】
大气受热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迁移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P34-P35,时间6分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些?是如何形成的?
2.大气的保温作用是什么?
并完成自学检测1:
完成的同学,举左手示意
【自学检测1】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属于短波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属于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主要包括 和吸收。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增温
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在吸收地面 后会增温。
2.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 的部分。
3.大气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把 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 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着 作用。
三、大气受热过程归纳图
过程 内容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少部分被大气 ,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 而增温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以 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后又以 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一小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大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思维导图】请画出大气受热过程图。
【高考链接】时间:5分钟
**(2021·浙江·高考真题)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浙江某地在秀珍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了棚内种菇、棚顶发电.形成了“农业+新能源"生态高效生产方式。完成下面小题。
.该生产方式会使棚内( )
A.太阳辐射减弱 B.地面辐射增加
C.大气吸收增加 D.地面反射增加
(2020·上海等级考)“霜重见晴天”说的是清晨地表覆盖白霜,往往预示白天天气晴好。白霜的形成主要原因是
A.地面吸收热量多,空气水汽含量高
B.地面辐射较弱,地表温度下降慢
C.大气吸收热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
D.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热量多
【当堂训练】时间:6分钟
2019年11月,北京再现雾霾天气,PM2.5超过500,污染严重。下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1~3题。
1.①到④的粗细变化,是由于(  )
A.大气逆辐射 B.地面反射
C.大气削弱作用 D.大气保温作用
2.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长波辐射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C.③削弱了太阳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3.出现雾霾天气,会使(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每年冬天,茶农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甲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乙图)。据图完成4~5题。
**4.甲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
A.防太阳暴晒 B.防病虫害
C.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D.防洪、防涝
***5.乙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烟尘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高考链接答案】
1. A 大棚顶部搭建光伏发电系统(有光伏板),会使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进一步减弱,从而使棚内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反射等也随之减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 D 白霜的形成是因为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气温/地温低于0℃,且夜间降温幅度大,使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多余水汽凝结形成白霜。“空气水汽含量高”利于水汽凝结,但“地面吸收热量多”,“大气吸收热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会导致地温/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凝结,因此A、 C错;地面辐射较强,地表温度下降快才有利于水汽凝结,故B项“地面辐射较弱,地表温度下降慢”错误;晴天少云,夜间对地面辐射吸收少,返还给地面的大气逆辐射也弱,夜间散热快,降温幅度大,特别是寒冷的冬半年,晴朗夜间强烈降温有利于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而凝结成白霜,因此有“霜重见晴天”之说,D正确。故选D。
【当堂训练答案】
1.C 2.B 3.C
1~3.解析:第1题,图中箭头粗细表示能量多少,①到④箭头变细,是由于大气削弱作用,导致能量不断减少。第2题,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依次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A、D错。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对。③表示大气逆辐射,不影响太阳辐射,C错。第3题,出现雾霾天气,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增强,故③增强,④减弱,④的减弱会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故地面辐射②也会减弱,雾霾位于大气层,不影响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
4.C 5.A
4~5.解析:第4题,网纱在冬季可阻隔霜冻直接接触茶树的叶片,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冻害。第5题,熏烟驱霜的原理是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问题学习工具单
备课组: 设计人: 审核人:
班 级: 班 姓 名: 日 期:
问题导读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1、说出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大气的影响。
2、知道并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地理现象。
3、绘制并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理解三种力对风向与风速的影响。
课时教学目标
绘制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简述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之间的关系。
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1、简述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变化的关系。
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学习提示〗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6页至38页,阅读时用特殊颜色的笔,将重点语句,涉及到的新名词画出来,把不理解的内容用“?”标出来。
2、完成预习评价中的问题。
3、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完成问题解决部分的相关问题,准备课堂中参与讨论和展示。
〖预习评价〗
问题1:大气运动的分类?
问题2:什么是大气热力环流?
问题3:大气热力环流形成原因?
阶段小结: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描述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三、问题探究:明确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之间的关系。
近地面气温和空气垂直流动的关系?
近地面气温与气压变化的关系?
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变化与高空气压变化的关系?
水平方方向上气流怎么运动?
近地面气温高地区等压面如何变化(上凸或下凹),气温低地区气温如何变化(上凸或下凹)?
四、巩固练习: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等压面变化情况分析M、N两地气温较高的是 ,气温较低的是 。
2、在图中用实线绘制出4000m高空的等压面分布情况(不标气压值)。
3、图中①④⑤⑥四地,气压值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五、应用拓展:
1、 城市热岛环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城市热岛现象加剧、热岛强度增大,给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下图为某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结合教材37页案例完成下题。
(1)根据所示的信息,用箭头画出图中该市的热岛环流方向。
(2)分析城市热岛现象的成因。
(3)该城市规划在A、B、C三处中选一处建设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请选出最适宜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2、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结合教材38页活动材料完成下题。
按活动中第1题四个步骤在图2.13a中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
按活动中第1题四个步骤在图2.13b中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
分析夏季大气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
六、作业布置
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
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一天中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山坡升温快降温快,山谷升温慢降温慢);并思考夜晚谷地易出现逆温现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