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搭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 7个生字,会写 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关键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等体会人们走搭石的不同的美,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 开篇点题,导入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齐读课题。这是一篇散文,它与说明文、记叙文一样,也是一种文体。
二、 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借助助学单,我们已经认写了字词,读通了课文,还总结了段意。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1)读词语(2)纠正多音字。A一行人(这是一个多音字,大家听老师说:体育老师让我们排成整齐的一队,也叫排成一行)在这里,它表示的是一同行走在搭石上的人,所以应读行。连读两遍。(3)你看,理解了字义,就很容易知道读音了,你来试试 B间隔(4)所以说,理解字义是区分多音字的好方法。
2.屏出四字词语。(1)读。理解“挽”,做动作。“绰绰”有多个意思,怎么选?这句话老师经常说,其实这种方法是查字典与联系上下文相结合的方法。它能让我们更准确的选择字义。(2)学习词语,我们不仅会读会写,还要会用。看,能填空吗?
3.看来大家已经基本会用了。下面我们来交流助学单上这个问题。(1)你来说一说总结每一段的段意。(2)现在你能填吗?其实,这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大家看,像这样,先总结每段写了什么,然后把它们连起来,就构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段意串联法。老师希望,以后大家要试着用一用。
三、引导质疑,发现美
1.什么是搭石。看来大家通过预习,收获还真不少。那到底什么是搭石呢 谁能用文中话说一说?(注意红色字。看搭石图片加深印象)
2.哦,这就是搭石。为什么搭石会在这个地方出现呢?如果这里没有搭石,人们怎样过河?谁也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3.(再创造,创设情景)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必须——脱鞋挽裤一次又一次脱
鞋挽裤,你有什么感受?
4.是啊,如果没有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不方便,很麻烦,甚至很辛苦。读到这里,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但在作者刘章印象中,搭石不仅重要,它还很美,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概括了搭石的美。齐读四、品读文本,感受美——走搭石
6.是的,普普通通的搭石。不仅是人们过小溪的一种方式,还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我们来交流助学单上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文字写出“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的?并用上这样的句式:通过————等词语,我体会到————(1)你找的是这个场景,能用这样的句式吗?(2)“协调有序“字典上这样解释:联系前文:“每当上工、下工————“也就是说“上工的时候,下工的时候”这真是协调有序。(3)你听,“ 的音乐”。你看“ 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美吗?读出它的美闭上眼睛想象,清澈的水波在荡漾,人们走搭石的动作倒影水中,多美啊。一起读(5)如果变成诗行,配上音乐,你想一想,美吗?太美了,想不想读好?(6)同学们,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吗?因为它是风景,因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7)同学们,作者刘章在大山里生活了十三年,每一年都有两百多天是在走搭石,每一天,都要走上 64道搭石,每一次都是那样协调有序。而时隔多年,当刘章来到城市里,在他挤公交时,看到你拥我挤的人群,他脑海中又浮现出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场景:读
总结:现在,你还觉得他是单纯的写搭石吗?是啊,我们读着读着,就读出了人们之间的和谐美。读出了这里景美,人淳朴善良。
7.回顾学习这段话的过程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多次不同方式的朗读,抓住了其中的关键词,又结合自己的想象,设身处地再读,深刻的体会了搭石,这样一道家乡的风景。美在哪里?美在景美,美在心里!3.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上刚才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其他内容。总结:是啊,这一幅幅画面,一次次行为,一种种品质,都是美的。所以说,这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8.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捧起课本,感受这种美。(配乐读)
9.在介绍写作《搭石》前前后后的时候,刘章这样说
五、 实践运用,抒发美
同学们,你们看,作者从一块块小小的搭石身上,却发现了这种种的美丽,这需要又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平凡的事物,它们身上也都有不同的美,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找一找你身边的美,再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