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1-30 15:2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赵尔巽等《清史稿》中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时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该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这说明
A.内阁权力越来越小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清朝中央集权加强 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
2.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论及科举时说:无论是东汉“孝廉”还是宋、明、清“进士”,都是在各地区均衡分配的大原则下产生的。而且地区分配的要求来自“士”阶层的内部,也不能归之于皇权的片面操纵。东汉“孝廉”与人口成比例出于“公卿会议”;北宋“逐路取人”则经过南北士大夫长期争论而获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时北方落第举人的抗争。……各地“孝廉”或“进士”往往在政府中为自己地方的利害说话。这当然谈不上是代议制,但不能否认科举制有时也发挥了一点间接的代议功能。这里余英时强调的是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B.没有坚持“取士唯才是择”的标准
C.遵循了地域均衡分配的原则 D.具备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本功能
3.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澳人利亚)说过:“我们在‘暴乱’ (指
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
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
样密切。”这是因为
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心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凡中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C.清政府保证“永禁设或人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4.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对诸如宣战与媾和之类的城邦大事,握有最高决策权、监督权和终审权。这放映的实质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自由平等
5.2012年由于有58个国家都进行领导人的换届选举,因此被称为“换届年”,在美国和法国的大选中,奥巴马和奥朗德分别成为新任总统,回溯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与美国民主政体,有关两国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国总统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两国的内阁都由国会任命产生
C.两国总统都要对议会负责 D.两国总统都是本国的国家元首与军队统帅
6.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士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
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7.“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
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状况,英国出现了
A.光荣革命 B.工业革命 C.文艺复兴 D.1 832年议会改革
8.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时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本质上

A.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B.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一对峙一合作的历程
C.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的曲折
D.反映了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9.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的职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材料中的“这个运动”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B.扭转了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C.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表明党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结合
10.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这反映了抗战初期国民党
A.放弃了其片面抗战路线 B.加紧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战
C.主张全面抗战、积极抗日的决心 D.执行了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11.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12.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作者认为当时中国
A.急于改善中美关系 B.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C.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 D.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13.《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一一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14.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其中“第一次巨变”是指
A.由闭关到开放 B.由专制到共和
C.由落后到富强 D.由愚昧到科学
15.1961年8月13日,当柏林市民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在一夜之间,一道由铁网和水泥板构成的临时屏障横亘在柏林城中间,阻碍了东西部人民的交往,这就是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A.东西德国经济水平的差异 B.美苏两国的冷战政策的产物
C.东西德国民族矛盾激化 D.二战达成的协议
16.《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17、(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6)“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18、(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9、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
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0、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
2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22.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写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B.淞沪会战????????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主人
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4.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C.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B.要依靠政府军队士兵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25、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0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中央集权制”要求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由中央政府集中行使,它首先是一种政府行政体制,这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必须彻底否定的极权制、专制政体等制度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分析,把集权视为国家的本质与生命基础,恰当指出“中央集权制”所具有的历史合理性。
——连朝毅《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阈的“中央集权制” 》
材料三:我们要立足于政府行政生态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政府的实践发展中不断达至集权制与分权制的有机统一。在这方面,工人阶级国家政府体制的历史实践是有经验教训的,归结起来应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度集权倾向,其典型是苏联社会主义政府模式。二是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的倾向,其典型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政府模式。
——同上
材料四:参与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的汉密尔顿说:“美国的繁荣取决于自己的联合”。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材料五: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维持统一局面,使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原因。(4 分)
(2)材料三指出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哪两种不合理的倾向?(2分)
(3)材料四和材料五分别针对材料三中哪一不合理倾向?分别指出不合理倾向不良后果。(6分)
(4)就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集权的认识。(6分)
27、(17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4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9分)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着。因之工商调敝,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公告中规定了六条办法,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稳定法币对外价值,保持汇率稳定。
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摘编自黄余送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的积极影响。(9分)

南昌三中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历史答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l
2
3
4
5
6
7
8
9
l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0分。
26.(18分)
(1)(4分)

(2)(2分)
(3)(6分)
(4)(6分)

27. (17分)
(1)(4分)

(2)(4分)
(3)(9分)
  
28. (15分)
(1)(6分)

(2)(9分)
高三历史
26、(18分)(1)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4分)
(2)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2分)
(3)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集权过度,影响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美国建立初期,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没有实权,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6分)
(4)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本身也是统一国家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集权方面要合理,要防止两种不合理倾向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央权力(或国家权力)掌握于君主手中;而近代现代社会中央权力(国家权力)通过民主途径形成。(6分)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引发中国金融动荡、经济发展困难;中国货币发行不统一,币制混乱。(6分)
(2)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状态,实现了币制的统一,促进了国内农、工、商业的发展;摆脱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金融市场;成功集中了国内资金,为抗战作了较充分的物质准备。(9分)
高三历史
1—5ABCBD 6—10BDACC 11—15BAABB 16—20 BBBAB 21—25CBADA
26、(18分)(1)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4分)
(2)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2分)
(3)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集权过度,影响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美国建立初期,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没有实权,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6分)
(4)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本身也是统一国家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集权方面要合理,要防止两种不合理倾向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央权力(或国家权力)掌握于君主手中;而近代现代社会中央权力(国家权力)通过民主途径形成。(6分)
27 .(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 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引发中国金融动荡、经济发展困难;中国货币发行不统一,币制混乱。(6分)
(2)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状态,实现了币制的统一,促进了国内农、工、商业的发展;摆脱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金融市场;成功集中了国内资金,为抗战作了较充分的物质准备。(9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