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最佳辩手,做中国脊梁——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议论性文体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的议论文有立论、有驳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本文短小精悍,对敌人的讽刺犀利如刀,对中国的脊梁热情似火地歌颂,充分表现出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核心素养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明晰“中国脊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而杂文最能体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二、检查预习
(一)走进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等。
(二)背景介绍
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也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同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
三、读破,感知论证思路
(一)破题,猜测“树”与“立”
读读题目,他们在争论哪件事?说一说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这篇文章中出现的观点可能有几种?
明确: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
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主张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二)读深,驳倒辩论赛
请结合背景资料并朗读文章1-8段,展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辩论赛。
鲁迅不仅直接反驳了对方的论据还直接否定了对方的观点,这种议论文叫做驳论文。
明确: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
驳论点——用确凿事实、道理证实对方观点是谬论
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批驳对方观点
驳论证——用对方的论据无法推出对方的观点
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
(三)读透,做中国脊梁
1.所以鲁迅写这篇驳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面对国家、民族灰暗处境下的人们,为了激励他们抗争的民族自信力、自信心!——全文的表达目的。
2.齐读第9段,我们知道中国人并有失掉自信力,因为有中国脊梁。
好一个中国的脊梁!请同学们仿例子写句子,列举中国的脊梁,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内涵。
示例:好一个中国的脊梁!我们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舍身求法的谭嗣同。……
预设:好一个中国的脊梁!我们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拼命硬干的文天祥。我们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民请命的郑板桥。……
小结: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四、回读,总结驳论之思路
驳论文:树—破—立—结
树靶子(第1、2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驳敌论(第3—5段):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
立己论(第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结论(第9段):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是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五、作业设计
如果历史可以穿越,真希望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鲁迅先生:今天的中国,已如您所愿!当下中国的“筋骨和脊梁”数不胜数。不过,对现在的中国青年,也产生了质疑,有人说他们担负不起民族的未来,他们要么看重物质享乐,要么不想努力却幻想着一夜成名,要么“躺平、啃老、佛系”。同学们,中国青年担负不起中国的未来吗?你们认同这个观点吗?作为时代青年,你准备做怎样做中国脊梁?
请课后用300字的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