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县中创新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48分
1.《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仲尼曰:‘始作俑(随葬的木偶人)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这一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
A.以人为本 B.以德治民 C.克己复礼 D.敬天爱人
2.有学者指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既要遵循“祖宗之法”,又要受基督教“神意”的影响,因此国王没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感。在法兰克王国,各种习惯与观念体现出的是一种“神意+公平+正义”的普遍法则,而这个普遍含义就是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的服从。这表明,法兰克王国( )
A.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B.在治理上蕴含法治色彩
C.王权受到封臣约束 D.君主与臣民存在契约关系
3.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4.下图为纳尔迈调色板,出土于埃及。反面,纳尔迈国王头戴白冠,右手高举权标,左手抓起跪在地上的敌人的头发。在他的脚下,还有两名敌人正在狼狈逃窜。反面最下部分,象征国王的公牛攻破了设防的城市,正在践踏着企图逃窜的敌人。据此可知,当时的埃及
A.对外战争战无不胜 B.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C.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D.实现了国家的统
5.《萨比天文历表》由阿拉伯天文学家白塔尼所著,他对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一些错误理论进行了纠正,吸取了托勒密在希腊天文学理论的合理部分,并根据新的观测资料和实践经验写成该天文历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阿拉伯天文学成就世界领先 B.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C.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影响深远 D.阿拉伯人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6.古代雅典社会口传特征贯穿于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中,政治生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口头辩论。从决议在议事会提出,经过公民大会上的辩论,到最后形成决议,几乎都是口头进行。这一现象
A.强化了雅典公民参政意识 B.源于雅典公民素养欠缺
C.提高雅典民主的决策效率 D.有利于智者学派的兴起
7.据如表可知,梁启超
梁启超对时局的看法
1898年 各国竞争的起因在于“欧洲全境”“生产过度”,其“所产物”在欧洲已无销场,“不能不觅销售之地”。
1902年 “欧洲区区之地,断不能容此孳生蕃(繁)衍之民族,使之各得其所”,因而“不得不”采取“殖民政略”以扩大容身之地。
1919年 国际联盟是实现“将来理想的世界大同”的“最良之手段”。巴黎和会一定能建成体现“人类大合同、大进化之国际同盟”的基础一以“扫廓”过去民族竞争造成的“一切扰攘根源”。
A.希望西方国家给予经济援助 B.基于变法革新进行社会改造
C.宣传民权思想实现君主立宪 D.立足世界视角寻求救国之道
8.在中古时期,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中传说和神话故事:6~7世纪,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建立”教皇国”,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些现象反映了
A.中古时期西欧政治的黑暗和腐朽 B.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
C.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D.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
9.婆罗门精通的《吠陀经》在宗教仪式和献祭中被大声朗诵,民众熟记其中字词,婆罗门教主流地位稳固:而佛教仅存在于印度少数地区,因为它未做好应对日常生活中危机的准备,也未替出生、结婚等事宜提供仪式。两者的差异主要是因为( )
A.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B.历史传统积淀不同
C.世俗联系程度不同 D.外来文化吸收不同
10.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这反映了( )
A.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 B.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
C.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经济中心 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11.公元前2000年前后,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使用青铜武器,乘着马拉战车从小亚细亚等地来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岛文明。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统一了希腊和北非的文明 B.加速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消亡
C.促成了希腊化世界的诞生 D.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
12.罗马人从整个帝国各个种族集团中招募士兵,并利用他们将罗马文化带到行省。士兵学会了拉丁语,了解并服从罗马法律,采用罗马的宗教。这主要反映了
A.罗马帝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 B.士兵是罗马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C.行省是罗马帝国最好的管理模式 D.罗马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
13.随着华工的增多,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移民限制法案》,规定入境的华人要接受语言测试。测试可以是任何一种欧洲语言,如果一种语言通过了,移民官有权换另一种语言,直到通不过。华人团体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解放运动在澳大利亚的蓬勃兴起 B.华人奋斗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
C.种族歧视政策遏止了华工赴澳 D.澳大利亚本土文化具有排外性
14.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15.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开始有组织地帮助难民。1921 年,国际联盟成立了国际难民署。1951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1966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这表明
A.战争推动了难民问题的有效解决 B.世界大国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C.人道主义原则获得国际社会认同 D.人口迁移弱化了国家民族意识
16.以下考古成果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是( )
选项 考古成果 历史解释
A 四川西昌发现王莽时期的一处窖藏,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 汉代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B 湖北荆州西汉墓出土“南郡簿”记载,南郡“免老”(对老人免征税役)人数共2966人,平均每县174人 汉代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C 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 唐朝时开始出现实物借贷
D 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 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17.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既要归功于中国方面汉武帝的经略西域、张骞的万里凿空,也与希腊方面亚历山大东征以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密切相关。正是这种中希方面的相向而进才“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贯通了这条连接中西、影响深远的千年之路。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B.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
C.文明的不断对外拓展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D.贸易活动依托于国家开辟的商业路线
18.格罗特在《希腊史》序言中写道:“亚历山大之后,希腊的政治活动就变得狭窄,而且堕落了——再也吸引不了读者,或者说再也不是世界的主宰了。”作者在此批评的是( )
A.希腊化世界马其顿的大分裂 B.希腊文明中心的向东转移
C.希腊化时代统治者的反民主 D.希腊文化的封闭和狭隘性
19.梁启超说∶“当十八世纪之末年,拿破仑蹂躏意大利,其时意大利已支离灭裂,分为十五小国。拿破仑铁鞭一击,合而为三,置之法政府督治之下。虽然,意大利此后之独立,实拿破仑之赐也。拿破仑实意大利之第一恩人也。”这一观点( )
A.认为拿破仑推动了民族主义发展 B.对拿破仑战争影响做出全面评价
C.表明拿破仑实质上促成欧洲联合 D.弱化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破坏性
20.在一份1741年北美北部的纸质文献中,英国人被称为“欧洲人”,和“美利坚人”有着明显区别。18世纪六七十年代,“America'”“American'”这一类的字眼在各种场合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一些团体也在名称前面冠以“American'”;AmericanMagazine杂志也创刊于这一时期。这反映了
A.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 B.独立战争胜利的影响
C.美式英语的个性化发展 D.移民的多元文化认同
21.在当今拉丁美洲,信仰天主教占整个信教人口的83%,新教占7%,此外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还保留原始宗教,对该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拉丁美洲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 B.欧洲殖民者完全清除了印第安文化
C.民主化进程受阻,独裁统治依然存在 D.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是拉美文化的主体
22.英国在印度的最后一位总督蒙巴顿助手伊斯梅这样描述: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这表明
A.一战促进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B.殖民者的无奈和殖民主义的衰落
C.英国自愿放弃对臣服民族的统治 D.亚洲殖民体系在当时已完全崩溃
23.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2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与此同时,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1960年一年内,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材料旨在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
A.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粉碎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
C.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D.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论述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已失去平衡的各国政府感到恐惧,受到威胁,并且因社会中产阶层的呼声而陷入混乱之中,他们处于国王和臣民之间,打碎了君主的权杖并盗用了人民的呼声。 奥地利帝国首相致沙皇(1820年)
自由,那带着巨人声音的夜莺,惊醒了大多数沉睡者……除了为争取或反对自由而战,还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关注?那些不可能热爱人类的人,可能仍然是大人物,例如专制君主。但是,普通人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德国作家伯尔纳(1831年)
这一天将会来临……当优秀的日耳曼人站在自由和正义的青铜底座上,一只手握着启蒙的火炬,把文明的光束投向地球最遥远的角落,另一只手持着仲裁者的天平。人们将恳请她解决争端,即那些现在向我们高喊强权即公理,并轻蔑地用长筒靴踢打我们的民族。 一位德国人在汉堡的演讲(1832年)
一一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从近代战争与文化重构的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三、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分属南汉、阁、吴越的广州、泉州、福州、明州、杭州成为“前早期经济全球化”时期的代表性港口城市。五城带动中国南方形成了贸易为重、海商为尊的观念,率先成为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港区。广州海外贸易路线最长,延伸到波斯湾和北非东岸等地区;福州、泉州与东南亚、日本及朝鲜半岛来往频繁;杭州、明州与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等地交往密切。中国出口货物多为瓷器和丝绸,进口品大多为香料和奢侈品。濒海而生的各政权都高度重视商业,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为立国根本,这为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耿元骊《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沿海五城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材料二 抑制海上自由商贸的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经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方式。朝贡贸易因缺乏贸易激励而无法维系自身发展,自明朝中叶以来,国家力量逐步从海上退缩,业已开拓的远海海权随之被弃置。海禁政策造成政府主动放弃近海经营并将海上民间力量“挤出”,致近海海权渐失。明清海洋经略方式既是导致海上丝绸之路衰落、海权渐失的内在因素,也为西方获取海上丝绸之路的控制权提供了历史机缘。
——摘编自章忠民、胡林梅《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经略与海权渐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明清时期“海权渐失”的原因。8分
27.一部中西方酒的发展史在酿造出醇厚酒文化的同时,也被文化深深浸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贾湖遗址酒石酸的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陶杯、陶尊、陶盉的考古发掘,昭示出酒的发明当在7000年以前。中国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以粮食为原料酿造的黄酒、白酒。早在《尚书·酒诰》中,“德”字主要指与政教联系紧密的酒德,是酒礼的内在道德规范,强调饮酒要求适中、平和、有节,“酒以成礼”、“宴以合好”。我国古代有“尊”“壶”“角”“献”等各种各样的酒器,酒器种类的繁多不仅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是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通过不同的酒器代表不同的身份。酒在民俗生活中与趋吉避凶、祈福禳灾等人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这种民间纯粹功利性、实用性的祈求,均能通过酒祭、占卜、神供、祈禳、禁忌等途径获得心理的满足,这是与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创造。
——摘编自万伟成《中华酒文化的内涵、形态及其趋势特征初探》等
材料二 西方文化中不乏酒的传说,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身兼酿酒者和葡萄种植者的庇护神和艺术之神。从公元前7世纪起,每年春季播种和收获季节,希腊城邦的人们都会举行祭祀酒神仪式——“大酒神节”,歌颂狄奥尼索斯的丰功伟绩。西方人把葡萄酒视为“神授”之物,试图通过酒神崇拜使饮者自律。西方酒器多是玻璃制品,讲究透明,每一种酒都有其固定的使用杯子,如鸡尾酒杯、白兰地酒杯、香槟浅碟杯、白葡萄酒杯等。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映出对酒的尊重,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等,按照味觉规律,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 ——摘编自饶清清《中西酒文化差异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和西方酒文化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酒文化形成的原因。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材料二毗湿摩说: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无论几个妻子,她们生下的儿子地位都是平等的。在婆罗门家庭中,出生于婆罗门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在刹帝利家庭中,出生于刹帝利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行的人是鄙视的。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他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
——摘自史诗《摩诃婆罗多》
(1)以下是世界伟大的史诗作品,请指出以下史诗分别是哪些古代文化的成就?4分
史诗作品 代表的古代文化
《罗摩衍那》 ①
《吉尔伽美什》 ②
《荷马史诗》 ③
《伊戈尔远征记》 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诗《摩诃婆罗多》对研究印度历史的史料价值4分。
宜丰县中创新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可知,孔子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联系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以人为本,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仁”,而非“德”,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如何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敬天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B【详解】根据材料“在法兰克王国,各种习惯与观念体现出的是一种‘神意+公平+正义’的普遍法则,而这个普遍含义就是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的服从。”可知,法兰克王国国王要受到传统规则和基督教神学的制约,并且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要服从神意、公平、正义的普遍法则,表明法兰克王国在社会治理上蕴含着法治色彩,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王权受到封臣约束,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项;君主与臣民存在契约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在不同时期对“和”字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排除A项;求同存异不是中华文化的根本,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时期处于萌芽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4.B【详解】依据材料“反面,纳尔迈国王头戴白冠,右手高举权标,左手抓起跪在地上的敌人的头发”、“象征国王的公牛攻破了设防的城市,正在践踏着企图逃窜的敌人”可知当时的埃及已经出现了对王权的宣扬与崇拜,这表明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已经出现,初步具备了国家形态,B项正确;“战无不胜”表述夸张,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排除CD项。故选B项。
5.B【详解】根据“他对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一些错误理论进行了纠正,吸取了托勒密在希腊天文学理论的合理部分,并根据新的观测资料和实践经验写成该天文历表。”可得出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外来文明,并进行融合创新,B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其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的特征,而不是其沟通东西方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6.D【详解】雅典社会中广泛存在口传特征,尤其是在政治领域,这要求雅典公民具备一定的辩论、逻辑等能力,这样的需求推动了智者学派的兴起,D正确;口传特征与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无关,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决策过程中的口传特征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
7.D【详解】梁启超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竞争的根源是生产发展,而人口的增加引发了欧洲国家的对外侵略,最终梁启超寄希望于国联,认为国联能实现世界大同,这说明梁启超立足世界视角寻求救国之道,D项正确;梁启超并未主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排除A项;社会改造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8.B【详解】中古西欧社会中,教士是当时唯一有文化的人,而且世俗王权也对教会敬畏,最终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平等的二院政治格局,这体现了中古西欧社会中基督教会地位的特殊性,B项正确;教会在社会中地位的特殊不等于社会黑暗以及束缚人性,排除A、C项;材料信息无法证实当时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9.C【详解】根据材料“婆罗门精通的《吠陀经》在宗教仪式和献祭中被大声朗诵”、“因为它未做好应对日常生活中危机的准备,也未替出生、结婚等事宜提供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教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佛教却联系较少,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阶级利益,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两者都是印度本土的宗教,排除D项。故选C项。
10.B【详解】马丘比丘遗址是印加文明的遗址,根据材料“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可知,马丘比丘是经过认真规划的,反映出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B项正确;仅从马丘比丘一座城,不能反映出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马丘比丘是经济中心,且根据材料可知它倾向于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故排除C项;虽然玛雅文化也有历法、宗教和农业,但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它被印加文化继承,排除D项。故选B项。
11.D【详解】依据材料“来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岛文明”可知,印欧人的迁徙有利于印欧文明接受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文明,这就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印欧文明与希腊文明的交融,而非统一希腊和北非的文明,排除A项;“消亡”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希腊化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330年到公元前3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B【详解】材料呈现的是罗马士兵的构成,以及罗马帝国对他们的利用,推销罗马文化,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强势文化征服,说明在罗马文化征服中各种族士兵充当了重要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提及罗马政治现状;C项,错在“最好”;D项,曲解材料,材料中体现了罗马文化的强势,但没有提及它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兼容。故选B项。
13.B【详解】依据材料“华人团体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可知,由于华人奋斗抗争使得澳大利亚政府调整移民政策,出台法律确保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这就有利于华人团体融入澳大利亚社会,B项正确;材料中的华人团体的抗争不是反帝反殖民统治,因此不是民族解放运动,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华人奋斗抗争使得澳大利亚政府调整民族政策,而不是强调种族歧视政策遏止了华工赴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澳大利亚对华移民政策的变化,与澳大利亚本土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B【详解】从材料中的“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等信息来看,说明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郭嵩焘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非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
1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国际社会通过建立机构、制定行动准则等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帮助难民的工作,表明人道主义原则获得国际社会认同,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战争推动了难民问题的有效解决,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世界大国在解决难民问题时的作用,排除B项;人口迁移弱化了国家民族意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D【详解】依据材料“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可以看出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依据材料“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反映的是西南与中原之间有交流,排除A项;依据材料“免老”,能够得出对老人的赋役政策,但不能得出西汉的轻徭薄赋政策,排除B项;依据材料“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可知唐朝存在实物借贷,但无法判断是从唐朝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7.C【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学者观点,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东西两大文明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无心”形成的,即文明区的不断拓展突破了地理界限,最终形成沟通东西的交通路线,C项正确;材料意在强调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并非考查丝路的历史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战争对文化碰撞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文明互动而非商贸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
18.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推广希腊文化,造就了希腊化时代,但是亚历山大帝国实行专制而非民主制度,因此出现材料“希腊的政治活动就变得狭窄,而且堕落了”的现象,因此作者批评的是希腊化时代统治者的反民主,C项正确;希腊化世界马其顿的大分裂和希腊政治活动的堕落无关,排除A项;希腊文明中心的向东转移不能等于希腊政治活动堕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帝国实行的专制制度对希腊民主制度的阻碍,并非批评希腊文化本身,排除D项。故选C项。
19.A【详解】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在认识到战争破坏性的同时,也肯定了拿破仑对于意大利统一形成的重要推动,从而有利于意大利的民族独立和发展,强调了拿破仑对于民族主义发展所起的到推动作用,A项正确;材料观点并未完全覆盖拿破仑战争对于各方面的影响,仅包含对于意大利统一的促进作用,排除B项;材料与欧洲联合无关,排除C项;材料指出“拿破仑蹂躏意大利”,并未回避这一问题,并未弱化战争的破坏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0.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8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美国“America'”和美洲的“American'”字眼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北美独立战争时期,“America'”“American'”这一类字眼出现频率增多,说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代表美国“America'”和美洲的“American'”字眼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说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并不能说明独立战争胜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的“America'”“American'”不是美式英语个性化发展的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不能体现移民的多元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
21.D【详解】依据材料“信仰天主教占整个信教人口的83%”可知,在拉丁美洲信仰天主教的人数占据绝大多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将基督教与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带入拉丁美洲,成为拉美文化的主体,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文化,排除A项;依据材料“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还保留原始宗教”可知,拉美地区仍然存在印第安文化,因此“完全清除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今拉丁美洲的宗教和文化,没有涉及民主化和政治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22.B【详解】根据“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可知英国是被迫无奈结束对印度地区的殖民统治,因此表明了殖民者的无奈和殖民主义的衰落,B项正确;“1947年”是二战结束以后,因此“一战促进”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英国是被迫放弃,而非自愿放弃,排除C项;“已完全崩溃”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B项。
2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以前,国内出现的《共产党宣言》并不完整,并且与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夹杂在一起,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并非文学革命的情况,且文学革命掀起于新文化运动中,排除A项;材料介绍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并非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兴起,且五四运动之后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C项;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4.A【详解】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宣布独立”可知,二战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A项正确;粉碎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说明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排除C项;二战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5.论题:近代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论述: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但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同、影响也不尽相同。近代战争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拿破仑战争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传播到所征服地区,促进了那里人民的觉醒,使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的要求。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1820年奥地利帝国首相致沙皇的信中,表达了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威胁的恐惧;德国作家伯尔纳畅想自由时代的到来;这些都反映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战争虽然给人类带来重创,但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推动着人类不断前行。
【详解】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20年奥地利帝国首相致沙皇的信中,表达了对拿破仑战争后人民要求结束封建专制统治呼声的恐惧;1831年德国作家伯尔纳在其作品中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及为自由而战的信念;这些都是拿破仑战争带来的影响。由此可拟定论题为:近代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建的角度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升华。(本题为开放试题,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命题论证。)
26.(1)主要特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成为主要引领者;海上航线发达,东西洋兼顾;得到政权的大力支持。(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带动南方地区形成了贸易为重、海上为尊的观念;推动了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海内外人员的频繁往来和中外贸易的繁荣;为后来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奠定基础。(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
内因:明清海上经略方式的变迁(朝贡贸易的弊端和海禁政策的限制);封建统治的腐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传统思想的禁锢。(答出两点即可)
外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转向欧洲;倭寇的袭扰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主要特点:根据材料“分属南汉、阁、吴越的广州、泉州、福州、明州、杭州成为‘前早期经济全球化’时期的代表性港口城市”可分析出东南沿海港口城市成为主要引领者;根据材料“广州海外贸易路线最长,延伸到波斯湾和北非东岸等地区;福州、泉州与东南亚、日本及朝鲜半岛来往频繁;杭州、明州与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等地交往密切”可分析出海上航线发达,东西洋兼顾;根据材料“濒海而生的各政权都高度重视商业,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为立国根本”可分析出得到政权的大力支持。(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根据材料“带动中国南方形成了贸易为重、海商为尊的观念”可分析出带动南方地区形成了贸易为重、海上为尊的观念;结合南方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推动了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明州与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等地交往密切”可分析出促进了海内外人员的频繁往来和中外贸易的繁荣;根据材料“为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可分析出为后来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奠定基础。(答出两点即可)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原因:内因:根据材料“抑制海上自由商贸的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经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方式”可分析出明清海上经略方式的变迁(朝贡贸易的弊端和海禁政策的限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封建统治的腐朽;结合小农经济可分析出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等史实可分析出传统思想的禁锢。(答出两点即可)
外因: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可分析出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转向欧洲;结合倭寇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可分析出倭寇的袭扰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27.(1)相同:酒文化历史悠久;反对过度饮酒;酒有祭祀、社交等功能;注重饮酒礼仪;酒器种类多样。(任答3点即可)
不同:中国酒的酿造以粮食酒为主,西方以葡萄酒(或水果酒)为主;中国饮酒器具与饮酒人身份有关,西方多为玻璃制品,体现酒的种类;中国饮酒礼仪体现道德规范(对人的尊重),西方体现对酒的尊重。(任答2点即可)
(2)农耕经济发达(自然环境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礼乐文化的影响);民众世俗生活的精神需要。(任答3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古代中国、古代西方。分别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得出其共性和差异即可。“相同”的方面,由材料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和材料二“从公元前7世纪起”,可得出酒文化历史悠久;由材料一“强调饮酒要求适中、平和、有节”和材料二“通过酒神崇拜使饮者自律”,可得出反对过度饮酒;由材料一“酒祭、占卜、神供、祈禳”和材料二“举行祭祀酒神仪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酒有祭祀、社交等功能;由材料一“酒以成礼”和材料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映出对酒的尊重”,可得出注重饮酒礼仪;由材料一“我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酒器”和材料二“如鸡尾酒杯、白兰地酒杯、香槟浅碟杯、白葡萄酒杯”,可得出酒器种类多样。“不同”的方面,由材料一“中国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以粮食为原料酿造的黄酒、白酒”和材料二“酒神狄奥尼索斯身兼酿酒者和葡萄种植者的庇护神”,可得出中国酒的酿造以粮食酒为主,西方以葡萄酒(或水果酒)为主;由材料一“不同的酒器代表不同的身份”和材料二“西方酒器多是玻璃制品,……每一种酒都有其固定的使用杯子”,可得出中国饮酒器具与饮酒人身份有关,西方多为玻璃制品,体现酒的种类;由材料一“酒德……是酒礼的内在道德规范”和材料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映出对酒的尊重”,可得出中国饮酒礼仪体现道德规范(对人的尊重),西方体现对酒的尊重。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以粮食为原料酿造”“与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相适应”可得出自然环境优越,农耕经济发达;据材料一“酒器种类的繁多……是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可得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据材料一“‘德’字主要指与政教联系紧密的酒德,是酒礼的内在道德规范”“不同的酒器代表不同的身份”可得出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的影响;据材料一“酒在民俗生活中与趋吉避凶、祈福禳灾等人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可得出民众世俗生活的精神需要。
28.(1)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古代俄罗斯。
(2)史料价值:《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对于研究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详解】(1)文化成就: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史诗,《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人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是俄罗斯文化的代表,故表格中对应的文字依次为,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和古代俄罗斯。
(2)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二中“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他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等信息,及其出处“史诗《摩诃婆罗多》”,结合所学知识,从《摩诃婆罗多》的内容、性质等方面分析可知,《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对于研究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