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21:5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玄衣(xián)落子(lào)焚烧(fén)
B.怯懦(qiè)污秽(huì)忌讳(huì)
C.舒散(sǎn)睥睨(nì)哄笑(hōng)
D.拾掇(duo)迸射(bìng) 地契(qì)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鞠躬 污秽 敬仰 哗众取庞
B.摇橹 阴残 播弄 大义灭亲
C.徘徊 骚动 发泻 翻波涌浪
D.波澜 犀利 婵娟 拖泥带水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中学生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B.央视《朗读者》节日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微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D.中关贸易战的停战,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回升,而且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稳定发展。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海可燃冰的成功开采,意味着中国在清洁能源开发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B.他这种错误观念,为什么会如此根深蒂固呢
C.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场,参赛选手自信满满,对答如流。
D.张军同学经常向老师问问题,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屈原(节选)》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B.《天下第一楼(节选)》中的罗大头曾为店里立过功,他居功自傲,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不动就要撂挑子不干。
C.题目“枣儿”是双关语,既是实物枣儿,也指文中男孩的名字,又是叙事的线索。
D.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的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是剧本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文言诗文填空。
(1)蒹葭苍苍, 。(《诗经》)
(2)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3)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无题》)
(5)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纪昀《河中石兽》)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既摹写了战争的惊险场面,也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愿望的句子是: , 。
(8)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比喻修辞阐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诗句是: , 。
(9)陶渊明《饮酒》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净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 ? 。
7.下列填入横线中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项是(  )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②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③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8.“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学校准备进行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在生活中做了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请你写出三条。
在“如何孝敬父母”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轮到你发言了,你想说点什么呢?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①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
②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③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9.“无形的长剑”指    ,这里用的是    手法。“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表现了主人公         的精神。
10.“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选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请找出一句至少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加以分析。
(二)阅读剧本《秦王李世民》(节选),回答问题。
下面是大型历史剧《秦王李世民》中的一个片段。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元庆是四兄弟,他们辅佐父亲李渊取得了天下,其中以李世民功劳最大。已定为王位继承人的长子李建成一心想除去登基的隐患李世民。于是四兄弟为了争夺权势而形成了两派。
以下节选就是表现李建成借为李元吉出征饯行的名义,意欲加害李世民而引发的一场斗争。席间李建成提议各人均作一首以古代英雄为内容的小诗为酒令,于是出现了以下情节。
李元庆 (掷笔大叫)成也!
李世民 念来!
李元庆 《卢城怀古》!——汉家名将李广,曾驻守古北平卢城,匈奴称其“飞将军”,数年不敢入侵,李将军功高威重如此,朝廷却无意封侯,反逼他自杀身亡。(诵) “纵马狼山外,弯弓瀚海间。泉台饮恨去,血溅九重天!”
李建成 (强笑)元庆不愧少年英雄,血气方刚,壮士豪情,溢满字里行间。
李元庆 (冷漠)大哥很懂诗情。
李元吉 小弟也很有诗才(与李元庆灼灼相视)。
李建成 (忍耐不住)孤也得一首!
李世民 (一笑)世民从小爱听大哥吟诗。
李建成 《淮阴怀古》!
李元吉 淮阴?此系何物?
李元庆 (放声大笑)四哥,此非物品,而是地名,汉家名将韩信封侯的地方。
李建成 不错!此人助汉高祖夺得天下,竟想自立为王,利令智昏,叛逆谋乱, 终致在长乐宫中一命归天!
李世民 大哥此诗用意颇深……
李建成 (诵)“狂徒淮阴客,自诩天下雄。一曲黄粱梦,呜呼长乐宫!”
李世民 (凛然地)《孟津怀古》!
众 人 孟津?
李世民 当年周武王在此会集八百诸侯讨伐暴虐无道的商纣王!(诵)“云涌九州动,龙飞四海惊!武王除暴虐,万众庆升平!”
李建成 (突然大笑)二弟之诗,风云纵横,气象豪阔,径夺魁首!为兄当举杯祝贺!
12.在以李世民与李建成为中心的斗争中,李元吉站在 (填人名)一边;李元庆站在 (填人名)一边。
13.利用直观情境,构成语言的特殊表达效果,是戏剧语言的一大特点。选段中三首怀古诗,均有言外之意,试结合中心矛盾指出《淮阴怀古》诗的内在含意。(不超过35字)
14.李元吉的台词“淮阴?此系何物”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是(  )
A.说明李元吉生性耿直,有什么说什么。
B.李元吉有意勾引起对诗的解说,有心计。
C.李元吉故意装糊涂,迷惑他人。
D.李元吉是一个莽夫,缺乏文化涵养。
15.在李世民台词“大哥此诗用意颇深”之后,李建成所说的台词横线处应是(  )
A.二弟放肆!    B.二弟聪明! C.二弟夸奖! D.二弟何作此言?
16.李世民咏《孟津怀古》后,李建成“突然大笑”,又“为兄当举杯祝贺”。对李建成
这一言行举止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说明李建成喜怒无常,性格怪异乖张。
B.说明李建成随机应变,机敏过人。
C.说明李建成明白李世民有所准备而决定不再谋害弟弟。
D.说明李建成有心计,擅长权变之术。
E.说明李建成明白李世民有防范而临时改变计划,放弃这次计划。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回 家
徐风
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 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 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7.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问答。
18.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②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19.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
20.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友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是否有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然后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一会儿,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我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儿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花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给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儿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的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是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时,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捡,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
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方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在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有删改)
21 阅读第⑥~ 段,按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
示例:
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2)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3 本文有多条线索,请写出其中两条。
24 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章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这两处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三、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你在家里,触及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听到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慈爱的阳光就会充满你的心房;也许,你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倾听着老师的柔柔絮语,关爱的阳光就会驱散你心中的迷茫;也许,你捧着书本,读着名著,吟诵着唐诗宋词,文学的阳光就会照亮你成长的路途;也许……
请以《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0字左右;②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
答案
1.B 2.D 3.A 4..D 5. C 6、(1)白露为霜 (2)归雁洛阳边 (3)干戈寥落四周星 (4)春蚕到死丝方尽 (5)朔气传金柝 (6)可据理臆断欤 (7)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8)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9)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7.D
8.(1)给父母洗脚、帮助父母做家务、努力学习等,言之有理即可。
(2)(示例)孝敬父母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只要能表达对父母的爱,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温暖,这就是孝敬父母。(言之有理即可)
9.坚定的信念 比喻 誓死与黑暗斗争到底
10.表现了主人公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对一切黑暗的无限愤激的思想感情。
11.示例“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采用呼告、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既表达了思想感情,又使诗具有了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
12.李建成,李世民
13.以韩信之事影射李世民以功自诩,想立为王只能是黄粱美梦,诗中暗藏杀机。
14. B
15. B
16. AC
17. 时常念叨,一直想去看望爸妈:听到电话里爸妈要给奶奶惊喜的话;听说爸妈回家,他冲到了大门口;天天伸长脖子盼爸妈回家;奶奶到处找不到苗苗。
18.答案 ①因找不到孙子而惊恐害怕、万分自责的心理。
②得知孙子下落时如释重负而又后怕的心理。
19.答案 第一处,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加深了奶奶的焦虑和恐慌。
第二处,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气氛,衬托出找到苗苗、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愉悦心情。
20. (示例1)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是小说多处描写了感人至深的亲情:苗苗奶奶精心准备儿子儿媳爱吃的菜肴;苗苗爸妈、苗苗都想给亲人惊喜;苗苗奶奶寻找孙子时焦虑、恐惧、自责、欣慰的心理变化。这些内容既有细腻的关爱,也有对家人的责任和承担,还有久别后急于见到亲人的心情。
(示例2)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是文中有不少文字写邻居们在寻找苗苗过程中的热心表现,以及警察对苗苗的悉心照顾,这些都体现了人间处处有温情。
(示例3)同意第三种说法。理由是小说通过写苗苗爸妈即将回家时家里发生的故事,反映了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人聚少离多;老人小孩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留守家庭成员对亲情的渴望。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关注和思考。
21 蒙冤憋屈 高考落榜
22 (1)表达出“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
(2)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23 示例:①“我”的成长历程。②“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③老枣树。
24 内容上,相同点:都写了“我”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母亲对“我”的开导(或劝慰)。不同点:《秋天的怀念》写“我”瘫痪后在绝望的情况下母亲想办法开导“我”的情景,本文画线句是写“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
写法上,相同点:都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秋天的怀念》除了动作和语言描写外,还用了神态描写,而本文画线句子没运用神态描写。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