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实数 “学、教、练”式教学设计 打包10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实数 “学、教、练”式教学设计 打包10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0-12 20:01:21

文档简介

“学、教、练”式《认识无理数》教学设计
课题 2.1 认识无理数 主备人 xxx
教学时间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了解无理数的概念及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教学重点 了解无理数的概念及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教学难点 证明一个数不是有理数。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一、知识回顾 1.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 2.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 二、课题引入 1.想一想: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1和2,算一算斜边长的平方 ,并提出问题:是整数(或分数)吗?为什么? 2.做中学 (1)做一做:把边长为1的两个小正方形通过剪、拼, 设法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议一议: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那a的值是多少?是一个是整数(或分数)吗?为什么? 3.引入课题——无理数。 三、探究新知——无理数的概念 1.读一读:课本P22-23。 2.想一想:1.23223222322223、-5.010010001…(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加1)、7÷11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3.练一练(独立完成后组内核对答案并讨论存在的问题):P24“随堂练习”。 4.说一说:你能写出哪些特殊的无理数? 5.做一做:你能画出长度是无理数的线段吗? 6.议一议:有理数与无理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可以分为几类? 介绍无理数的发现。(附后) 五、课堂小结 1.无理数的概念。 2.无理数和有理数的区别。 布置作业 习题2.1 1 2 上课时间:
板书设计 2.1 认识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损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常见的无理数: π -5.010010001…(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加1)等
教学反思
无理数的发现 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伯斯,有一天,他画出一个两条直角边为1三角形,他想求出斜边的值,他试图找出一个数的平方是2的等价分数,最终他认识到根本不存在这个分数。 希伯斯在研究勾股定理时,发现了一种新的数,而这种数是不符合他老师的宇宙理论的。希伯斯发现,如果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都为1,那么,它的斜边的长度就不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应该等于,是一个无理数)也就是我们知道的。希伯斯对这发现,喜出望外,兴匆匆的去找他的毕老师分享这个喜悦,但是他的老师毕氏却不悦。 更令毕达哥拉斯啼笑皆非的,是希伯斯居然用数学方法证实了这种新数存在的合理性,而证明的方法─归谬法,又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常用的。 因为毕氏已经用有理数解释了天地万物,无理数的存在会引起对他信念的怀疑。希伯斯经洞察力获致的成果一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论和深思熟虑,毕氏本应接受这新数源。然而,毕氏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却又无法经由逻辑推理推翻希伯斯的论证。使他终身蒙羞的是,他竟然判决将希伯斯淹死。这是希腊数学的最大悲剧,只有在他死后无理数才得以安全的被讨论着。后来,欧几里德以反证法证明是无理数。而且是第一个无理数! 沉重的打击 可以想象,毕达哥拉斯学派受到了多么沉重的打击。小小的竟然动摇了他们惨淡经营的宇宙理论。怎么办?毕达哥拉斯的可悲,在于他不敢正视这个新的数学问题,而是企图借助宗教信条来维护他的权威。他搬出学派的誓言,扬言要严惩敢于“泄密”的人。然而,真理从来就不是权力的奴仆,真理的声音是谁也封锁不了的。渐渐地,有一种新的数存在的消息传扬了开去。 这一发现实际上是推翻了教派原来的论断,触犯了这个学派的信条。他们不许希伯斯泄露存在(即无理数)的秘密,但是天真的希伯斯在无意中向别人谈到了他的发现。后来毕达哥拉斯教派为了维护教派的信条,以破坏教规为理由将希伯斯装进大口袋扔进了大海。希伯斯因为发现了“无理数”的存在,为揭示了一个科学的真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同时该教派犯下了将发现无理数存在的教派成员、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伯斯迫害致死的罪行。这是数学史上一个最著名的悲剧。他那传奇般的一生给后代留下了许多的故事与传说。 然而像这样的“无理数”存在的事实,却不可能一扔了之,由此引发了数学史上第一次危机,也带来了数学思想一次大的飞跃。认识无理数的存在告诉我们,矛盾的存在说明人的认识还具有某种局限性,需要有新的思想和理论来解释。我们只有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科学才能够继续发展。 科学无止境,认识无禁区,那些事先为科学设定条条框框的,最后将变成阻碍科学进步的阻力,必然被时代的所抛弃。 这类无理数的发现,是数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现。希伯斯为此献出了生命,但我们欣忍地看到,数学却因此又前进了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华丽、高端、上档次的π也是无理数!“学、教、练”式《算术平方根》教学设计
课题 2.2.1 算术平方根 主备人 xxx
教学时间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教学重点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难点 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明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 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你能帮小明算一算吗? 52=25,25是5的平方,那5是25的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1.读一读:课本P26。 2.小组交流自学中的疑问,并把出现的典型问题在班上进行交流。 3.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0.09, 10-4,- 64, 13, 2,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4.议一议: (1)负数为什么没有算术平方根? (2)如何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5.练一练 (1)(-1.44)2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__. (2)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__, 81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 = _______. (3).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则这个数是_________. (4) 3+a的算术平方根是5,求a的值. (5)已知x,y为有理数,且+3(y-2)2=0,求x-y的值. 3.议一议:算术平方根有何性质? 五、课堂小结 1.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2.算术平方根的双重非负性。 布置作业 习题2.3 1、2 上课时间:
板书设计 2.2.1 算术平方根 概念: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 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平方根,记作,读作“根号a” 特别: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教学反思“学、教、练”式《平方根》教学设计
课题 2.2.2 平方根 主备人 xxx
教学时间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 2.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互逆运算,会用开平方运算求非负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点 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 2.会用开平方运算求非负数的平方根.
教学难点 平方根的性质。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想一想: ( )2=9 ( )2= ( )2=0.01 9, , 0.01分别是( ),( ),( )的平方,反过来,( ),( ),( )分别是9, , 0.01的什么? 探究新知 1.读一读:课本P28(到例3 ) 2.小组交流自学中的疑问,并把出现的典型问题在班上进行交流。 3.议一议: (1)负数为什么没有平方根? (2)平方根有何性质? (3)开平方与平方有什么关系?如何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在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时要注意什么? 4.练一练: (1)填空:81的平方根是_____,的平方根是_____; 的平方根是______, , ,=_______ (2) 解方程:81x2-49=0 (3) 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2a+1和a-4,求这个数. 五、课堂小结 1.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2.平方根的性质。 布置作业 习题2.4 1、2、3 上课时间:
板书设计 2.2.1 平方根 概念: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 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记作,读作“根号a” 特别:0的平方根是0
教学反思“学、教、练”式《立方根》教学设计
课题 2.3 立方根 主备人 xxx
教学时间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用类比的方法探寻出立方根的运算及表示方法. 2.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教学重点 立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能熟练地求某数的立方根。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一、知识回顾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cm,请思考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27cm3,请思考正方体的棱长a是多少cm? 3.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5cm3,请思考正方体的棱长a是多少cm? 二、课题引入 1.想一想:如果a3=5,请思考a是多少? 2.自学立方根的概念。 检测: 师生共同讨论立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做一做: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三、探究立方根的性质 议一议 1. 立方根的性质 (1)正数有几个立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2)0有几个立方根? 零的立方根是零 (3)负数有几个立方根? 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2.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3.探究两个重要性质 巩固新知 五、课堂小结 1.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 2.开立方及相关运算 六、布置作业 上课时间:
板书设计 2.3 立方根 概念: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 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记作,读作“3次根号a”
教学反思“学、教、练”式《估算》教学设计
课题 2.4 估算 主备人 xxx
上课时间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二章第四节.在学方根与立方根之后安排本节内容,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并逐步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数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无理数,对平方根和立方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习本节内容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对估算还比较陌生,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让他们体会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并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2.会通过估算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用估算的方法求无理数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用估算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1.八(1)班有29人周末去看电影,门票8元/张,请问带250元够吗? 2.第二周学校组织92个团员去看电影,门票还是8元/张,带700元够吗?带800元呢? 二、讲授新课 议一议:估算的基本方法 问题:下列结果正确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做一做:生活经验表明,靠墙摆放梯子时,若梯子底端离墙的距离约为梯子长度的 ,则梯子比较稳定.现有一长为6 m的梯子,当梯子稳定摆放时,它的顶端能达到5.6m高的墙头吗 二、课堂小结 估算的基本方法 2.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板书设计 2.4 估算 估算的方法:
教学反思“学、教、练”式《 用计算器开方》教学设计
课题 2.5 用计算器开方 主备人 xxx
教学时间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2.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教学难点 计算器求值的使用操作步骤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情境引入:提出问题:你能计算吗? 进而明晰:对于小数、分数或一些较大的整数的开方运算,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计算。 第二环节:学习使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内容: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计算器使用说明书,找到关于开方运算的说明,并按说明书上的范例操作,然后与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开方运算要用到键 和键 。 2.对于开平方运算,按键顺序为: 3.对于开立方运算,按键顺序为: 4.用计算器计算: (1) (2) (3) (4) (5) 第三环节 做一做 内容:利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 (1) (2) (3) (4) 此环节开展比一比看谁算得快的活动。 例1 利用计算器比较和的大小。 目的:熟悉用计算器进行开方运算。 第四环节 议一议;内容:(1)任意找一个你认为很大的正数,利用计算器对它进行开平方运算,对所得结果再进行开平方运算……随着开方次数的增加,你发现了什么? (2)改用另一个小于1的正数试一试,看看是否仍有类似规律。 学生操作后,在小组内讨论形成结果,再进行全班交流。 (3)任意找一个非零数,利用计算器对它不断进行开立方运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后,在小组内讨论形成结果,再进行全班交流。 目的:熟悉使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技能,并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开方运算,你能叙述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开方运算吗? 目的:回顾使用计算器进行开方运算的步骤。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内容:完成习题 2.7 上课时间:
板书设计 2.5用计算器开方 一、学习使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二、做一做
教学反思“学、教、练”式《立方根》教学设计
课题 2.6 实数 主备人 xxx
上课时间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实数是在有理数和勾股定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数系扩张,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类比方法,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实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等概念可完全类比有理数建立,并通过例题和习题来巩固,适当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方根、立方根,认识了无理数,了解了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中学阶段有关数的问题多是在实数范围内进行讨论的,同时实数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道实数的概念并能按要求将实数进行分类 2.会在实数范围内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教学重点 了解实数意义,能对实数进行分类;在实数范围内求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明确实数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无理数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回顾与思考 你会把下列各数进行怎样的分类? 二、讲授新课 学一学: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试一试:你学会了吗? 思考: 1.在实数范围内 ,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吗?你还知道哪些? 2.有理数的运算及运算律对实数仍然适用 做一做: 1:分别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 归纳总结: a是一个实数,它的相反数为 , 绝对值为 ; 如果a ≠0,那么它的倒数为 . 议一议 问题1: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和 及 这样的无理数的点吗? 当堂练习 三、课堂小结 1.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2.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3.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作业布置: 习题2.8 1、2、3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板书设计 2.6 实数 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实数的分类: 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无理数:
教学反思“学、教、练”式《二次根式》教学设计
课题 2.7.1 二次根式(第1课时) 主备人 新授课
上课时间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及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利用性质将二次根式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
教学重点 会把二次根式化简为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难点 准确运用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课堂导入 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若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 算术平方根 .记作 . 二、新知探究 问题一 二次根式 观察,,,,(其中b=24,c=25),请问上述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解:都含有开方运算,并且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 [归纳]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问题二 积的算术平方根 填空. (1)= 6 , ×= 6 ; (2)= 20 ,×= 20 ; (3)= 60 ,×= 60 . 参考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  = ×,  = ×,  = ×. [归纳]积的算术平方根:=·(a≥0,b≥0). 问题三 商的算术平方根 填空. (1)=  ,=  ; (2)=  ,=  ; (3)=  ,=  ; (4)=  ,=  . 规律: = ; = ; = ;  = . [归纳]商的算术平方根:=(a≥0,b>0). 三、应用 例1 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哪些不是 (1); (2)6; (3); (4)(m≤0); (5)(x,y异号); (6); (7). 解:(1)(4)(6)均是二次根式,(2)(3)(5)(7)均不是二次根式. 变式 下列各式:;;;(x≥1);;.一定是二次根式的有( B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例2 化简: (1); (2); (3); (4); (5). 解:(1) =×=35. (2)=×=4×9=36. (3)==××=20. (4)===×=9×5=45. (5)===×=44×2=88. [方法归纳] 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特殊数的平方值,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绝对值等的运算. 例3 化简: (1); (2); (3)(x≥0,y>0). 解:(1)===. (2)===. (3)==. [方法归纳] 当被开方数是带分数时,一定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运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计算. 问题四 观察下面的问题: 1.已知 ≈1.732,如何求出的近似值 解:法一 =≈≈0.577. 法二 ==≈≈0.577. 比较两种解法,解法1很繁琐,解法2较简便,将二次根式化简,有时会带来方便. 2.下列二次根式中,哪些是最简二次根式 哪些不是 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1); (2); (3); (4). 解:最简二次根式有, 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有,,. (1)===. (2)==. (3)==. 范例应用 例4 在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共有( A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点拨]中有因数4;中有分母9;中有因式a2.故最简二次根式只有.故选A. 四、巩固 1.下面式子是二次根式的是( A ) A. B. C. D.a 2.已知是整数,则正整数m的最小值是( C ) A.1 B.2 C.3 D.4 3.化简二次根式的正确结果是( D ) A. B. C.- D.- 4.若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x≤ . 5.化简:=  . 6.已知y=++5,则x= 3 ,y= 5 . 7.实数a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 解:+a=1-a+a=1. 五、课堂小结 1.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 2.积的算术平方根:=×(a≥0,b≥0), 商的算术平方根:=(a≥0,b>0). 3.最简二次根式满足的条件是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板书设计 2.7.1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性质 概念: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注意:具有双重非负性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学、教、练”式《二次根式》教学设计
课题 2.7.2 二次根式(第2课时) 主备人 xxx
上课时间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用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进行简单地运算. 2.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乘法公式.
教学重点 会把二次根式化简为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难点 准确运用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若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 算术平方根 .记作 . 问题一 二次根式 观察,,,,(其中b=24,c=25),请问上述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解:都含有开方运算,并且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 [归纳]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问题二 积的算术平方根 填空. (1)= 6 , ×= 6 ; (2)= 20 ,×= 20 ; (3)= 60 ,×= 60 . 参考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  = ×,  = ×,  = ×. 问题三 商的算术平方根 填空. (1)=  ,=  ; (2)=  ,=  ; (3)=  ,=  ; (4)=  ,=  . 规律: = ; = ; = ;  = . 范例应用 例1 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哪些不是 (1); (2)6; (3); (4)(m≤0); (5)(x,y异号); (6); (7). 变式 下列各式:;;;(x≥1);;.一定是二次根式的有( B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例2 化简: (1); (2); (3); (4); (5). (5)===×=44×2=88. 例3 化简: (1); (2); (3)(x≥0,y>0). 问题四 观察下面的问题: 1.已知 ≈1.732,如何求出的近似值 解:法一 =≈≈0.577. 法二 ==≈≈0.577. 2.下列二次根式中,哪些是最简二次根式 哪些不是 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1); (2); (3); (4). 范例应用 例4 在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共有( A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下面式子是二次根式的是( A ) A. B. C. D.a 2.已知是整数,则正整数m的最小值是( C ) A.1 B.2 C.3 D.4 3.化简二次根式的正确结果是( D ) A. B. C.- D.- 4.若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x≤ . 5.化简:=  . 6.已知y=++5,则x= 3 ,y= 5 . 7.实数a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 1.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 2.积的算术平方根:=×(a≥0,b≥0), 商的算术平方根:=(a≥0,b>0). 3.最简二次根式满足的条件是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学、教、练”式《二次根式》教学设计
课题 2.7.3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主备人 xxx
上课时间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 2.会运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法则进行有关的运算.
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的化简.
教学难点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如果梯形的上、下底长分别为2cm,4cm,高为cm,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问题一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计算: (1)+-ab(a≥0,b≥0); (2)2-×+; (3)3+×-4. 问题二 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 已知a=,b=,求的值. 范例应用 例 化简时,甲的解法是:==+,乙的解法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C ) A.甲正确,乙不正确 B.甲不正确,乙正确 C.甲、乙的解法都正确 D.甲、乙的解法都不正确 问题三 运用二次根式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节就要到了,李欣同学准备做两张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贺卡送给老师以表示祝贺,其中一张面积为288 cm2,另一张面积为338 cm2,如果用彩带把贺卡镶边会更漂亮,她现在有1.5 m的彩带,请你帮忙算一算她的彩带够不够用(参考数据:≈1.414).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B ) A.3-2= B.×÷= C.(-)÷=2 D.-3= 2.若a=-2,则代数式a2+4a+6的值等于( A ) A.5 B.9 C.4-3 D.4+5 3.计算:(+)2 022·(-)2 023= - . 4.计算:(-)2(5+2)= 1 . 5.计算: (1)(-3)2+(-3)×(+3); (2)+-×-. 6.先化简,再求值:(a-)(a+)-a(a-),其中a=+.
板书设计 2.7.3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